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一板桥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高一语文2023.10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绮罗qí B.脍炙人口kuàiC.河朔shuò D.脂粉气zhī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C.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D.《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沈从文认为其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加以概括。【答案】1.A2.B3.C4.C5.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绮罗”的“绮”应读作“qǐ”。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强调了豪放词风的作用,没有表现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错误,应该是“《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老舍”。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C.“……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错误,由原文“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可知,他认识到了故乡湘西的弱势的生存状态。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知,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由“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可知,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由“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可知,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注释:觌(dí):相见(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 D.仍赐白金万两仍: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遂受而籍之以归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你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缴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答案】6.C7.D8.B9.D10.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会心的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句意:于是接受下来登记带回。B.句意:太祖掌管禁军。C.“预”是“提前、预先”的意思。句意: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D.句意:又赐给他白银万两。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顺承。句意:于是接受下来登记带回。/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B.“所”,结构助词,加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句意:看他选取什么。/一点都不接受。C.何,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我有什么功劳呢?D.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曹彬。句意: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皇帝哭得很悲伤。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近名”是“追求名声”之意。此句是判断句,句意应为: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追求虚名了。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心存戒备”“有所防范”错,原文“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可看出是太祖器重他,不断委他以重任。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处笑的是潘美私下看着曹彬微笑,是因为当初攻打南唐时皇帝曾许诺封他为使相,潘美预先恭喜他时,曹彬说过皇帝还不会封他为使相,因为太原刘继元尚未攻克。果然被曹彬说中,皇帝以此为缘由暂缓封相。据此得出:潘美会心的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第二处笑是皇帝听了他们的解释之后也大笑,是因为曹彬的确猜中了自己的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同时也有自我解嘲之意,为了补偿曹彬,之后赏赐曹彬钱财。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刚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摆在席子上,看他选取什么。曹彬左手拿盾牌戈戟,右手拿礼器,一会儿又拿起一枚官印,其他什么东西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不寻常。(后周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人相见赠送的礼物,一件也没有接受。吴越人驾小船追上送给他,送了好几次,曹彬仍不接受。然后说:“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下来登记带回,全部上交官府。起初,太祖赵匡胤(当时还不是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务不登门拜访。大臣们在一起宴会聚饮,也很少参与,所以太祖很器重他。建隆二年,太祖从平阳把他召回来,对他说:“我过去经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曹彬叩头道歉说:“我是后周皇室的近亲,又是朝廷重臣,恭敬地任职,还唯恐招致过错,哪里敢随便结交呢?”(北宋太祖)开宝七年,征伐江南。在长期围城期间,曹彬常常延缓军队的进攻,希望李煜出降。城池即将攻破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军务,部下诸将都来探望。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愈的,只要诸位诚心诚意地发誓:在攻下城池那天,不随便杀害一个人,我的病自然就会好了。”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有好转。第三天,金陵被攻陷。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余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宾客的礼仪相待,请李煜回皇宫收拾行装,曹彬率数人骑马守候在宫门外。旁边的人悄悄对他说:“李煜进宫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必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当初,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打败李煜,一定封你为使相。”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曹彬说:“不可能。这次出征,依仗皇上的天威,遵循朝廷的谋略,才能成功。我有什么功劳,更何况使相是最高的品级啊。”潘美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曹彬答道:“太原还没有平定呢。”等到回师还朝,献上俘虏,太祖对曹彬说:“本来应该封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还没有平定,暂时还得等等。”听到这话,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照实回答。太祖也大笑,于是赏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在世何必位至使相,好官职也不过是多得些钱罢了。”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真宗乘车亲临府第探视病情,亲手为他调药,又赐给他白银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临吊唁,哭得很悲伤。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2分。(一)(共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12.下列诗句的风格与这首词的风格不一致的一项是()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3.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答案】11.D12.C1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描写了湖面的美丽景色,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显示了诗人的达观之情。“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的能力。D.“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错误。“水晶宫里奏《霓裳》”是作者的想象,表现乐观态度,并不是真的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这首词的风格是乐观、豪迈。C.是李清照的一首婉约词,表达是伤感、悲愁,ABC都体现了乐观、豪迈的风格。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作者是以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二)古诗文默写(12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3)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鱼翔浅底②.万类霜天竞自由③.怅寥廓④.问苍茫大地⑤.到中流击水⑥.浪遏飞舟⑦.故木受绳则直⑧.金就砺则利⑨.声非加疾也⑩.而闻者彰⑪.驽马十驾⑫.功在不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翔、竞、寥、廓、茫、遏、砺、彰、驽、驾。(三)名著阅读(共12分)15.根据要求,完成各小题。(1)关于《红楼梦》开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告诉读者,作者刻意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表情达意。B.“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说作者创作之苦。C.“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意在告诉读者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D.“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贾雨村自比和期盼。(2)关于《红楼梦》,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辛酸血泪,哭成此书”,以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这一表述明证的是()A.作者大用曲笔,以梦幻为标识,借以掩盖历史真实,藏头去尾,从而完成如此宏大的叙事,实属不易。B.作者通篇采用谐音隐喻现实,颇费周章。如贾府四大小姐分别取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实是说哪怕贵为侯门千金,也免不了“原应叹惜”的悲惨结局:再如大观园雅聚,看似“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喜庆热闹美艳非凡,实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C.据红学家们考证,曹雪芹大约39岁开始创作《红楼梦》,到49岁生命的尽头,也未能按计划完成整部书的撰写,尤其是寓居西山期间,瓦灶绳床,食不果腹,衣难蔽体,贫病交加,真是在用生命创造奇迹。D.作为“隐情小说”的卓越代表,作品中的“贾宝玉”就是作者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文学史意义无可替代。(3)读《红楼梦》中下列文字,回答问题。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应天府这道“护官符”揭示了小说中四大家族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这四大家族是哪四大家族?并依据小说内容,简述四大家族相互关系。【答案】(1)C(2)D(3)第一问:在《红楼梦》第四回里,出现了至关重要的“护官符”,开列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第二问:①四大家族相互关系: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②贾史王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婚姻联络关系:贾母是从史家嫁到贾家的;王夫人、王熙凤(姑姑、侄女)都是从王家嫁到贾家的;薛姨妈和王夫人是姐妹,王夫人的妹妹即薛姨妈嫁了薛家,他们四家是亲家的关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在告诉读者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错。此句意思是,把假的当成真的时,即使是真的也成假的了;把没有的当成有的时,即便是有,也成了没有。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文字,提醒我们读《红楼梦》时要分清何为真、何为假;何为有、何为无,才不会为假象所惑而迷失真意。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强调《红楼梦》中贾宝玉与作者的关系,其形象以及意义。但是没有强调作者创作这部巨著的艰辛和不易,所以不能作为题干的表述明证。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一问:“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形容史家的显赫;“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此处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形容薛家的富足。第二问:贾母就是金陵世族史侯家的小姐,嫁给了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生有贾赦、贾政两个儿子和贾敏,可见贾史是姻亲关系。薛姨妈、王夫人是亲姐妹,都是王家小姐,薛姨妈联姻薛家,为王家提供了金钱助力;姐姐王夫人和侄女儿王熙凤联姻贾家,可见贾王薛三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见贾史王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婚姻联络关系。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6.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18.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19.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简析作者为何如此构思。【答案】16.C17.D18.特点:①根河在春天迸发巨大生命力,打破坚冰,泛起春潮,十分欢快;②源自大兴安岭的根河,河水纯真清洌,清澈透明;③根河在春天流淌,犹如母亲的乳汁一般,养育了两岸的万千生物。19.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构思: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恬然”是指玛丽亚·索的生活状态,联系前文“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所以“自然放松、沉静从容”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B.“袒露”本义为“裸露在外,无遮盖”。原文用来形容河流在草原上默默流淌,而河流也本就是裸露在外无遮盖;同时“民族”所拥有的“直率”品格也正是河流所具备的。所以“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曼妙”本就用于形容舞姿的优美,所以“舞姿轻盈而美丽”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C.“盘算”本义为“心里算计或筹划”,“精打细算”则更强调“仔细地计算”,后者比前者更精细。原文“盘算”是指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装扮屋子,筹谋着未来的生活,而并没有强调有太过精细地计算。题目中解释为“精打细算”,与“盘算”在词义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有出入。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内容主要出现在第3段“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所以此项是正确的。B.内容主要出现在第4段“皱巴巴的手……母亲气息……母性的慈祥”,所以“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这些说法是正确的。C.内容主要出现在第6段,“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运用了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D.内容主要出现在第10段“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城里流行的裙子”与原文中“城里流行的花色”有出入,表达不准确。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根河河水纯真清洌,清澈透明的本色;“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根河像母亲河一样养育两岸生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表现:①由原文“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可知,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由原文“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可知,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由原文“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可知,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构思:匠心方面,文章叙写的“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实际上代表了这片土地三代人不同选择的故事,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这也是这篇文章独具匠心之处。五、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学校正在落实“彩虹读书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图书分享,人人参与”。请你为大家推选一本图书,说明分享的理由。要求:写出图书名称,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答案】我推荐《红楼梦》,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也是中国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最完美的经典。它刻画了多才美貌的林黛玉,聪明大度的薛宝钗,八面玲珑的王熙凤,蔑视世俗的贾宝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以贾宝玉、林黛玉凄美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四大家族衰亡的历史命运,情节跌宕起伏,主题深刻警醒。它是不可多得的作品,读之收获甚多。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审题:明确题干要求,落实“彩虹读书计划”推荐一本书。先确定是哪本书;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图书分享,人人参与’”,这就是说,要明确这本书的价值,把读它的意义告诉大家,最好是你自己的独到见解;“说明分享的理由”“写出图书名称,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可见说明理由是关键。可分条陈述,表述要简洁有条理。写作思路:比如推荐《红楼梦》,可以强调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可以强调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宿命,也可以让大家徜徉于其中的诗词佳句、美食建筑,还可以让大家赏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等等。可先总体评价《红楼梦》的地位,再分角度强调其成功之处:人物形象的生动、故事情节的曲折、主题的深刻、语言的纯熟,最后简单明确读它的好处。21.学校“板桥霜”文学社,拟组织一次秋季校外主题采风活动,请你设计一份活动方案。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易于操作。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秋季校外主题采风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了解家乡,拥抱自然,健康同行。二、活动目的:亲近自然;开拓视野,欣赏家乡山水,培养热爱、振兴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备考的紧张心情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身体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意志在活动中得到磨练。三、活动路线:(徒步)学校——北河——凤凰山——凝翠谷——北河——学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微写作。审题立意:试题要求学生设计秋季校外主题采风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活动路线、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等。其中活动目的应当体现设计意图,比如与“秋季”有关,可以设计成徒步秋游,目的是亲近自然,关注健康,也可以了解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当然作为高三年级,也可以以缓解备考压力为目的。当然,也可以是社会性活动,比如社区帮扶活动、街巷人文景观摄影活动等等。写作思路:作为活动方案,首先应当给出鲜明的活动主题,对此可按照题干直接归纳:秋季校外主题采风活动。此外,对于活动目的、活动步骤或内容应进行具体说明,在介绍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加以介绍,做到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条理清晰。比如,若设计秋游活动,则可介绍游览路线和注意事项等,或是社区活动,则可简要说明地点、联络人以及活动对接方案等等。写作时注意字数限制。22.请以“霜冻冻袭来清泠泠”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为“板桥霜”文学社投稿。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答案】霜冻冻袭来清泠泠,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霜冻就这么冷峻地沉默着,不动声色地看着曾经喧闹的色彩凄惨地凋谢,听着曾经悠扬快乐的鸟儿孤孤零零地呻吟,任凭鲜花枯去,任凭小河冰封,霜冻无语。万物以冬眠的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要求以“霜冻冻袭来清泠泠”为开头,给定了开头语,“霜冻冻袭来清泠泠”描写了寒冷的到来,带来的寒气遍布每个角落。西北风刮来,让人感觉寒风刺骨,光秃秃的树木可怜巴巴地耸立在道路两旁,曾经生机勃勃的小草也终于支持不住,都枯萎发黄,大自然的一切都发生着变化。以此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限定了抒情的表达方式,“霜冻冻袭来清泠泠”这一描写很有画面感,能够传递给我们寒冷的画面感。抒发的情感要真挚,有感染力,并为“板桥霜”文学社投稿,注意字数不超过150字。写作思路:以“霜冻冻袭来清泠泠”为开头,创设情境,如大自然在寒冷到来是什么样的画面,“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然而寒冷“不动声色地看着曾经喧闹的色彩凄惨地凋谢,听着曾经悠扬快乐的鸟儿孤孤零零地呻吟,任凭鲜花枯去,任凭小河冰封,霜冻无语”,虽然寒冷带给我们的是萧条,但是却蕴含着生机,“万物以冬眠的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六、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3.根据要求作文。“名著”之所以“名”,是因为她影响巨大,流传甚广,是因为她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史料价值极高;而读名著可以与巨人对话,可以与英雄同行,可以荡涤心灵,可以洗礼思想,可以塑造人格……请以“要读名著”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要读名著“要读名著”,简单的四个字明确了我们对名著应该采取的态度——读,而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束之高阁。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理由”。但是,从共性的角度审视,因为名著蕴涵丰富的透析社会世情、记载历史流变、饱含人情社会共情的精神精粹,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够涵养情性、塑造人格。名著,不论是文学类的,还是非文学类的,之所以称之为名著,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书写的情感已经远远突破写作者个体生命的价值,带有普世性的人类社会情感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会在时光的淘洗中让意蕴变得更为深厚,陶冶情性、淳化世情的价值会更大。《十万个为什么》一部包罗万象的书,孩童时可以读,源于探寻问题的奥秘;成年时同样可以读,通过展读能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宇宙世界的玄妙与深奥。自这部书问世以来,尽管装帧不断变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修订,但是“十万个为什么”五个字的书名对每一个读者都释放出巨大的磁力。《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奇书。不管是小说世界展示的四大家族的生活图谱、人情往来,还是作品中描写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亦或是其间铺写的饮食起居、吟诗作画,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