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宋元到明清: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

考试范围:第6—9讲;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以此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动乱,结果导致军队数

量不断增加,军费恶性膨胀。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

A.实行按军功授爵制B.推行“兵农合一”征兵制

C.定期更换禁军驻地D.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结果造成冗兵、冗费,加重了财政危

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变法推行“兵农合一”的保甲法,把农民变为保甲,平时维护治安,战时

参加作战,既防止农民的反抗,又节省了军费,B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按军功授爵,排除A项;

定期更换禁军驻地、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都不能改变“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恶性膨胀”的局面,

排除CD项。故选B项。

2.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

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

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宋代在祭祀大典

时候大量恩荫官员,这加速了宋代冗官现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可以推断出宋代王朝统治存在危机,

D项正确;宋代科举制相对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强,排除A项;宋代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制,排除B

项;通过祭祀大典上的恩荫现象无法推断出当时官僚体系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

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

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

C.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设置各路转运使传递政令,推动政令的逐级实施,这种行政管

理模式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政单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而非相互制约关系,排除A项;

重文轻武政策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从材料看不出文官与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因循

守旧的政治风气,排除C项。故选D项。

4.辽国建立后,任用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

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A.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深入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题材料“汉人参与礼制建构……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

建”可知,辽国借鉴了汉人的礼乐制度且更具完整性和礼仪性,这说明此时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C项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面官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排除B项;'‘普遍"说

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

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

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

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

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可知

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

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

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

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

6.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用”),“有的地方五天一用,

有的地方三天一坪,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可、这一现象反映出()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

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

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7.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臻中国,亦壮观一事也。

②置立榷场于浪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

③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

④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东南利国之大,舶商

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犊中国,亦壮观一事也。”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

荣的信息,①项正确;”置立榷场于涅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

通天下。”反映的是边疆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②项错误;“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

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反映了福建泉州一带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

③项正确;“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

反映的是京师地区商业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契丹国建立后,耶律阿保机虽然仰慕汉文化.也会说汉语,“然绝口不道于部人,惧其效汉而怯弱也”,

并积极推动创制本民族文字。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意在()

A.推动边疆民族交融B.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C.增强本民族凝聚力D.缩小南北文化差距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也可认为是目的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契丹时期(中国)。由材料中“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可知,创制契丹文字是耶律阿

保机强烈民族意识的突出表现,是为了显示其民族特点与地位的一种举措,其主要意图是增强本民族凝聚

力,C项正确;A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B项不符题意,材料主要反映出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

文字的动机是要增强契丹族凝聚力,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南北文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朱熹提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

是何学问";王阳明强调“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二者的言论()

A.表明理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旨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意味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D.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和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即重视个

人道德修养;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主要是关于共同心体上的德行学问,而不是知识技能。两者的言论都旨

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两

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理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排除A项;心学的出现

表明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排除C项;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反映了中国古代重人伦、轻自然

的学术倾向,这制约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构筑长城并不是什么人突发奇想的结果,想象力要受时空条件的制约。材料中的时空条件从根本上看

是()

A.生态环境差异和农牧文明的冲突B.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低下的产物

C.历史发展进程和利益冲突的产物D.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

史中,历代统治者凭借着长城,曾经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

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多方面共同促进人民生活改善,根本上属于生态

环境差异和农牧文明的冲突,A项正确;长城的主要目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发展

才会修筑长城,以保障自然经济发展,排除B项;修筑长城符合汉族人民发展的利益,并不是利益的冲突,

排除C项;修筑长城汉族为了抵御少数民族,不是融合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1.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

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

时期()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

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

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

疆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2.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

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

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时期的台湾。

明代时期,大量汉人迁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但是生产不能满足台湾人民所需,仍然需要从大

陆引入,这说明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难以隔断,意味着清朝统一台湾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涉

及的是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而非强调移民的重要性,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并未突出大陆的重

要性,排除B项;材料出现的移民现象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

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康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

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东方大国,

长期以来,在封建统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念,即“华夏文化优越论”,由此形成古代华夷观

念。华夷观念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华”指

华夏族,其主体为汉族;“夷”在古代是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贬称,如“四夷”、“九夷”、“夷服”等,

故华夷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抬高自己,轻视周边各族的心态。随清朝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和

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的华夷观念,使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

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且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开始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故世

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D项正确;统治者并未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

得到了开拓和巩固,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清康熙帝规定:清宗室封爵须经朝廷考封,即袭封或受封者需要先经过马射、步射、清语三项考试。

三项全优者,方能袭、受应得之爵,否则,根据优劣降封一至三等,最劣者不封。这一规定()

A.规范了授官程序B.构建了严密的贵族等级

C.凸显了专制集权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对宗室封爵进行了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参

与国政的程度,凸显了专制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朝宗室封爵,不属于授官程序,排除A项;材料

只提到清宗室封爵相关规定,无法说明构建了严密的贵族等级,排除B项;科举考试属于选官,而材料属

于封爵,排除D项。故选C项。

15.有学者考察,从明朝洪武末年肇端的白银货币化,经历了由民间社会自发崛起、自下而上发展,再到

国家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过程。此时的白银货币化()

A.巩固了明王朝集权统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助推中国引领世界市场D.迫使政府放弃海禁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代白银货币化最终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结合所

学知识,白银的使用与流通,推动了大宗商品贸易和长途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崛起,有

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由材料中“白银货币化,经历了由民间

社会自发崛起、自下而上发展,再到国家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过程”,可知白银货币化发端于民间,说明明

代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不利于政府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明朝受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

交往有限,“中国引领世界市场”夸大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明代并没有放弃海禁

政策,个别时期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6.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

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A.地理知识受到关注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经世致用思想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及所学可知,明

末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记录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并且在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适应了当

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受到关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

材料并未强调商人支持出版事业,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

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

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

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付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

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

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

材料二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讹皆

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

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

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

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

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6分)

【答案】(1)共同之处: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

不同之处:李纲: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

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

(2)史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

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

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等。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

间建为藩镇”“帝都有藩篱之固”,结合材料二“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

延绥俱设方镇”“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等信息可知,两人均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第

二小问,由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纲主张设置藩镇,是为了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

统治;由材料二“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

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张增强

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相关问题,结合题干中“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史料、史论、

历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可知,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

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历史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

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通过历史史论来沟通历史与现实,对历史事物、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

价和认识;但由于史料、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

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中国历代以来的农民暴动,虽然一个跟着一个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

度,但每一次大暴动都或多或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因为在每一次大暴动之后,新的封建统治者,

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必须对农民作某种程度的让步,这就是说必须或多或少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这

样就减轻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拘束,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又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这样就推动了中

国历史的前进,因而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农民暴动或农民战争,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里

程碑。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19世纪后期,恩格斯指出农村居民包括小农、中农、大农、大土地占有者以及农村无产者等,工

人阶级“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

中国革命“主要力量在于贫农,没有贫农,使没有革命”,但深受封建社会茶毒的小农,养成了狭隘、散

漫的性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改造小农意识,是建党建军的重要任务

。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到延安整风运动,从“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的警示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小农意识的批判从未淡化。

——摘编自陈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统治者的“让步政策”的内容,并分析“让步政策”的历史影

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

【答案】(1)让步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放开开垦,鼓励生产;优化管理机构,完善治理;安置

流民,提供社会救助和保障。

影响:积极方面,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消极方面,削弱了农民的反抗意志,只具有短期时效性,不利于长期发展与封建制度的变革转型。

(2)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贯穿中国

革命与建设。

意义:改善了农民群体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其思想觉悟;助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作用。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要求指出封建统治者的“让

步政策”。根据材料一“或多或少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通常

采用休养生息的方式缓和社会矛盾,其中重要的举措是轻徭薄赋,刺激生产,同时在基层管理和社会保障

上给予民众保障。第二小问影响,要明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根据材料“封建社会的生

产力又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可以得知民众遭受的剥削有所减轻,社会得到一定发展;消极方面是削弱了农

民的反抗意志,只具有短期时效性,不利于长期发展与封建制度的变革转型。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要求分析毛泽东农民

改造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可得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根据材料二“深受封建社会荼毒的小农”可知,中国农民阶级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社

会实际,发展了农民改造思想;根据材料二“从三湾改编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毛泽东农民改

造思想内容丰富,包含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主题,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第二

小问意义方面,只需要答积极性。据材料二“对传统小农意识的批判从未淡化”可得出农民改造思想首先

改造了农民思想,改善了农民群体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其思想觉悟;根据材料二“从三湾改编到……农

业社会主义改造“可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得到了农民改造思想的助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

农村农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道路上起领导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

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

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

版图。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双重治理体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答案】(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

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

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

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解析】(1)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到13世纪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

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可知原因是“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

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到13世纪的中国。看法:不完全赞同。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

经济文化交流,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封建化,使得逐渐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

古代各封建王朝都在政治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且都有大一统的思想,这些都强化了国家认

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表现:根据所学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

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

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