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
06学会拓展探究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①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②小宁和爸爸去超市购物,家里有菜篮子,但爸爸嫌麻烦不想带,认为直接从超市买塑料
袋装东西更方便。结合文中的知识,替他写一段话劝说爸爸。(100字以内)
③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
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
二、答题方法。
1.材料拓展探究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范围。
(2)分析材料。明确说明对象,找出与之相关内容,提取关键词;若是多则材料,需找
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3)找出关联。将提取出的关键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关联。
2.主观表达
(1)献策建议类:审清题干围绕什么提建议,解决什么问题;紧扣主题,切合实际,要
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感悟启示类:抓文中关键句段、提炼作者观点;深入挖掘事物、事理隐含的意义;
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热点。
三、答题举例。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
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答案示例: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利用风能,建
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
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
造成巨大的损失。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网络流行语与思维
徐默凡
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
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活动。
②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当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由于网络传播极为快速,因
而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
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
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
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
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
③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
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习惯使用网络语
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
都是以“哇哦”“哇塞”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
表达的能力。
④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
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
一个新表达,比如“社畜”“996”“打工人”等词流行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
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
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懂王”''直男"一下子就对号入
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栗原因。即使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也
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争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具体过程和压力,不再
去思考不同逆行者的细微差异。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
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⑤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
别人的关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
考也会肤浅化。别字代替双关,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东西,还会对这种
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就像用鸡精做菜,会带来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
而久之就败坏了味蕾,降低了品位。
⑥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消亡,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我们栗警惕的是网络流行语对思
维方式的影响。慎重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对待我们的思想。
(选自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4分)
(4)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解析】先通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根据题干中的“浮夸化”“养成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可定位至第③段,根据第③段中的“如
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
明辨……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可知,第(1)空可填写“对精
微细腻的思想感情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简化思维活动”“对我们认识
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产生很大危害”可定位至第④段,根据第④段中的“热衷于到处
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客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可知,
第(2)空可填写“标签化”。根据题干中的“降低了语言的品位”可定位至第⑤段,根据第
⑤段中的“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可知,第(3)空可填写“浅
薄化",第(4)空可填写“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
2.根据文章推断,作者所认为的优秀的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不包括(2分)()
A.细腻B.准确C.华丽D.精致
【参考答案】C
【解析】先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分
析作者认为优秀的语言应具有的特点。通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
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和第③段中的
“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
性的明辨”“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可知,语言应细腻,不能追
求浮夸化;根据第②段中的“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
划分为有限的类别”和第④段中的“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
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
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可知,语言不能简单地划分类别;根据第②段中
的“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
够了”和第⑤段中的“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还会对
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可知,语言应精致,不能不追求形义配合
的深层趣味。据此可知,作者认为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为“细腻”“准确”“精致”。故本题选C。
★3.以下句子都有谐音现象,请依据文章观点分析哪一项更令人回味,并说明理由。(4分)
A.这件事“雨女无瓜(注:“雨女无瓜”谐音“与你无关”)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答案】B句更令人回味(1分)。B句以多变的天气寓意情感,诗中的“晴”字一语双关
(1分),既指天气晴朗,又可以理解为“感情”,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含蓄复杂的感情,有形义
配合的深层趣味(1分);A句以谐音来夺人眼球,缺乏语义相关,只是形式上的浅加工(1分)。
【解析】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出文中有关“谐音”的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最后判断
两个选项,哪一项符合作者的观点。阅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
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比如'蓝瘦香菇(难受
想哭)''集美(姐妹)'等谐音梗,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
关不可同日而语”可知,语言不应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应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趣味。“雨
女无瓜”谐音“与你无关”,“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没有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
语言表达浅薄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的表面意思是“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
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这既是写天气情况的,又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义双关的手法,
“晴”和“情”谐音,“有睛”“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
趣味,更令人回味。
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古人梳刘海儿吗
郑昭昕
①近年来,古装剧中的男女主角常梳着各式各样的刘海儿。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梳刘海
儿吗?
②头发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密切相关。譬如中国古代素有成人礼的传
统,男子二十岁要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扎个髻再戴冠即为“冠礼”;而女孩则是十五岁盘发
配笄,便为“笄礼”。
③这种束发传统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对
不同礼俗中对应的服饰、发式都有明确规定。
④周代男子的发型多为“椎髻”,也就是把头发在头顶束成直立状的发髻,梳成椎髻后,
再用冠帽将发髻套住,防止头发散乱。
⑤秦汉时期形成了较固定的发式。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便可知道当时流行的男子
发型。这八千余名士兵中,一般步兵的发髻多向上梳并略偏某一侧,他们有的用发带裹发定型,
有的戴有冠帽。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中责(Z8)”这种冠饰。它实
际上是一种包头布,即用一块巾布从脑后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处打结,使巾布的两角翘在
前额作为装饰。这种冠饰在当时可是公认的“时尚单品”。
⑥南北朝时期,受鲜卑胡服影响而出现了“幔(千。)头”------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
其特征是脑后披有两条长巾。后来,摸头逐渐成为贵族男子的日常冠饰,而''卑贱执事低微者”
仍戴情。
⑦无论戴候头还是情,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男子发型基本上都是长发且束发为髻,鲜少有额
前短发这种刘海儿造型。
⑧那么,刘海儿是否出现在女子发型中呢?
⑨古代女性的发型十分丰富,她们将乌黑的长发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样的髻、鬟(hudn),
用笄固定后,配以各种华丽的冠饰。自周代起,妇女便流行梳高髻,至秦汉时期仍旧盛行。
⑩纵览先秦至汉代的男女发型,似乎都不见刘海儿的踪影,那刘海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
的?
⑪隋唐时期的男女发式基本承继了前朝的形制样式,同时还发展出大量丰富多姿的造型,
唐代社会上普遍流行“高冠峨髻”。
⑫以“高冠”为时尚的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只在冠饰上做了许多创新,出现了进
贤冠、笼冠、武弁、纱帽等新冠饰。另一方面,唐代女性的发式更为丰富。当时发型以巍峨华
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同时还发展出翻荷髻、反维髻、风髻、交心髻等。
⑬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鬟与髻不同,历代流行的髻都是实心的发盘,
而鬟是一种中空的束发造型。除此之外还有鬓,鬓是两耳旁的发。唐代女子根据发髻式样设计
出各类鬓式,如松鬓、蝉鬟、雪鬓等,有些妇女也会在发鬓上饰以花钿等装饰,更显华贵俏丽。
⑭然而,幼女的发式并无髻、鬟、鬓之分,大都垂于额前。少女发式则是四垂短发,以发
覆眉目,这不正是刘海儿的原型吗?李白在《长干行》中也曾描绘:“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
剧。邮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说的便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古
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
⑮院际上,古代孩童在未成年之前,发型都是自然下垂且有修剪的,自周代起孩童的发型
多为小丫角,男孩子剪发后留下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女孩子则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
而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被称为“留孩发”。
⑯“刘海儿”与“留孩发”发音相近,有一种说法认为“留孩发”为民间口语,“刘海儿”
是其书面用语。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刘海儿”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个名叫刘海
的仙童,他的前额上有一排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此后,人们便习惯将前额上的短发,
称为“刘海儿
(刊载于2022.3,有删减)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椎髻”是周代男子的主要发型,而周代妇女流行梳高髻,且这一发型盛行至秦汉时期。
B.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椎髻”发型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发式。
C.隋唐时期,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但出现了新冠饰,女性发式则有髻、鬟、鬓之分。
D.文章以大家喜爱的古装剧开篇,且运用问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辨析选择。根据第⑤段中“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
遍流行'慎'这种冠饰”可知B项对兵马俑这一例子的具体说明的内容表述不正确。故选B
项。
5.文章第④-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是如何具体说明的?(3分)
【参考答案】时间顺序。第④-⑥段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说明了周代至南北朝时期的男
子发型以长发且束发为髻为主。(说明顺序得1分,分析得2分)
6.文章第⑭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引资料。引用李白的《长干行》,有力地说明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
孩童身上出现的,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说明方法得1分,作
用得2分)
7.“古人梳刘海儿吗”这一标题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一古人是否梳刘海;运用问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标题”“作用”,明确本题考查标题赏析。作答本题,可从
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直接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从表达效果上看,
运用问句,能够引起读者对古人是否梳刘海的猜测,进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思路作
答即可。
8.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A.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
B.自周代起,中国便有完整的冠服制度。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相当”表示程度高,B句删去了“相当”,不能表明周代
冠服制度的完整程度之高,因此A句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
密性。(表明选择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比较”“表达效果”,明确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作答本题,
首先细读两句话,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然后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细读句子可知,A句比
B句多了“相当”一词,因此重点分析“相当”一词。“相当”在句中表示程度高,修饰“完
整”,意思是我国的冠服制度从周代开始,完整程度就非常高,准确说明了周代冠服制度的完
整程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B句去掉“相当”后,不能表明周代冠服制度的完整
程度,因此A句表达效果更好。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9.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描写的人物妆容可能出自哪个朝代?(3分)
链接材料: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参考答案】唐代。因为唐代女性的发式不仅有发髻造型,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答出朝
代得1分,分析得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链接材料”“推测”,明确本题考查信息推断。细读诗句,
抓住关于发型的字词“翠鬟”,然后联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
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可以推测属于唐代,据此
分析作答即可。
三、真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汲取其营养方可
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
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
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
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
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
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
一种挥发性化合物B-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
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
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
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
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
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
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
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
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
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
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
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
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
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
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
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
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栗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
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
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
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
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
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
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
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
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
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
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
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
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
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
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
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0.“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
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
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
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
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
应。
n.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质量公路工程招标文件范本
- 电机采购与销售协议
- 协议解除合同的合理性判断
- 设备贷款合同续签范本
- 电梯购买合同范本
- 供暖停供安全承诺函
- 全面精准治疗协议服务合同
- 香料供货合作协议范例
- 印花税购销合同的执行协调结果
- 202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合同范本
- 幼儿园教研五大领域主题30篇
- 2023年民俗博物馆防火、防盗、防恐应急预案
- 七年级劳动技能课全册教案
- 法学英语论文
- 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演示文稿
- 2023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发动机冷却系统说课稿课件
- 高中美术 湘美版 美术鉴赏第2单元 美术的历程第二课
- 山西祥源新型煤化工有限公司“上大关小”置换建设101万吨-年炭化室高度6.05米捣固焦化项目环评报告
- 建筑面积计算规范2023-1
- 2023年地域文化学习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