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

—.试题(共20小题)

1.陆游诗两首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僵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北方地区的河流。

(1)完成下面图示和泡泡里的填空。

临终——但悲一不见九州同

陆游在年迈时依然怀有()的心愿,在临终时仍不忘()的心愿。

A.国家统一B.与病魔斗争C.驰骋战场

(2)【甲】诗中的哪一句表达了诗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报国之志?,用“—”画出来。写

下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风雨声”既指风雨交加,又指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B.【乙】诗表达了诗人沉痛但不绝望,坚定又悲壮的爱国深情。

C.两首诗文都让我们看到陆游面对生老病死豁达乐观的态度,反衬出他忧国、爱国的情感。

D.“死去元知万事空”与“但悲不见九州同”是矛盾的,前者是死而无畏的,后者却死有牵挂。

2.材料

池上二绝

唐•白居易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请品读第一首诗,说一说“山僧、下子”指的是什么?

(2)请发挥想象,简单描述一下第二首诗的意思。

(3)白居易有之称,我们还学过他的诗。(至少写一句)

(4)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有关儿童的古诗,你能写出两句吗?

3.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喻为,把喻为,极言浙东

山水的美丽可爱。

(3)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的句子是

A.眉眼盈盈处

B.才始送春归

C.千万和春住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材料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背诵古诗,在横线上补充诗句。

(2)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一个“”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字写出竹子目

标之明确,“”写出了竹子的意志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出来。

(3)在下面写出最后两行诗的意思。

(4)品读古诗,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J”,错的画“X”)

①《竹石》是唐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郑燮所作。

②这首诗写的是长在竹子中的石头。

③这是一首题画诗。

④“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

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竹子的傲气,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

⑥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竹子的品格,后两句写竹子的特点。

⑦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5.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

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

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

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

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6.阅读古诗

【唐】

虞世南

垂较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快走踏清秋。

(1)将两首古诗补充完整。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

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B.《蝉》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蝉的外形、食性以及蝉声的传播,暗喻人的品格高尚。

C.在阅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适当放缓,以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

对加快一些,表现诗人的急切和向往之情。

D.这两首诗,一个写马,一个写蝉,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是它们的后两句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

达了诗人的志向。

(3)根据上面两首诗,填写下面的表格

古诗表达的志向或品格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

《马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共同的写作手法,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还有哪些?请你先写事物,再写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列杜甫的两首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②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③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④欲不胜⑤簪。

【注释】①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

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他与李白合称“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皴山河在(陷落)

B.花事锦官城(沉重)

C.医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号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3)任选一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的人,像这样的诗句我

还知道:,。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

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自己对家乡春天美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8.阅读,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哪两个字说明了客人要回去的原因?

(2)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材料:多读书

轩轩向同学们推荐了下面这首古诗。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

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

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

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诗人沉醉于山水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精神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

有较强感染力。

(2)你认为诗人读书有哪些乐趣?(多选)

A.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

B.读书可使荡涤心胸,感觉清明纯净。

C.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

D.读书河使人的品德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3)材料中的“活水源流随处满”是诗人于谦巧妙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最富有哲理性的诗

句O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乙】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②桂子:特指为桂花。③露华新:桂花

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天竺寺八月十五日

夜桂子》中的“"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桂花掉落场景。

(2)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读着这两首七言绝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过中秋佳节的画面。

B.《十五夜望月》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落谁家”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情思之委婉。

C.“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其颜色洁白、新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享受中秋之夜

的景色的。

D.《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两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熟知的“中秋、”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我们从【甲】诗中似乎看到了一幅的图画,而【乙】诗却让我们觉得诗人的心

情是的。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一)咏竹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二)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1)这两首诗都通过咏竹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志向。其中一首的作者,据传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我猜第首是他的作品,因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帝王的气

魄。

(2)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磨难的态度。其中第一首以“"和“",第二首以

“”来喻指人生中的磨难。面对这些挫折,第首的作者表现出一种奋力反抗、绝不屈

服的坚韧;第首的作者则将其作为修养自身的养料,十分乐观豁达。

12.文言文阅读理解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②,长空③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④。雄关漫道⑤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娄山关:遵义市之北,四川与贵州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②烈:猛烈,强劲。③长空:

辽阔的天空。④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⑤漫道:莫道。⑥从头越:从头再开始。

(1)这首词的上阙描写了、雁群、、、等意象,烘托出一种

慷慨悲壮的氛围。

(2)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精

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夕阳鲜红,艳若o

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手法描写景物,如残月如、绿草如,等。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0

A.喜悦

B.壮烈

C.悲凉

D.哀怨

13.诗歌鉴赏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12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

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

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于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本诗是李纲于宋高

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

B.第二句语气强烈,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

C.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死而后己的精神境界。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

(2)本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选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14.课内阅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读一读,用“/”给下面的句子标上朗读停顿的节奏。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我能用成语来形容将士们行军生活的艰难:、o

(3)最能表达整首词主旨的句子是: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5)结合你的古诗词积累,你还能写出与本首词表达的情感一样的诗句吗?

15.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

写下了这首诗。

【析场景】

甲诗: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

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

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1)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写法】

甲诗:甲诗后两句,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

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⑤总关情⑥。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②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③些小:小小的。④吾

曹:我辈,我们这些,我这样的。⑤一枝一叶:本意指竹子的每束枝叶,暗喻民间的老百姓的点点滴滴。

⑥关情:关心,动情。

(1)【品词析句】读诗句,完成练习。

理解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读诗句,完成填空。

这首诗以“”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诗中由

“”联想到百姓的疾苦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o

17.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①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②徘徊:来回走。

(1)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时词人的生活和心情。

(2)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词人“",表达了的感情:燕子每年都回来寻

旧巢,所以说“",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表达了词人对的慨叹。

(3)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词人对酒听歌,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酒一边填新词供人演

唱的美好生活。

B.“小园香径独徘徊”说的是词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无限赞美之

情。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

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D.“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夕阳西下而生发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希望其重现

的心境。

18.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这首诗中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表达的意思一样的一句是

(2)朗读并试着理解这首诗。

(3)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19.古诗文阅读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的第二句中,“惊”这个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歌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到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20小题)

1.陆游诗两首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僵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北方地区的河流。

(1)完成下面图示和泡泡里的填空。

临终----但悲一不见九州同

陆游在年迈时依然怀有()的心愿,在临终时仍不忘()的心愿。

A.国家统一B.与病魔斗争C驰骋战场

(2)【甲】诗中的哪一句表达了诗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报国之志?,用“—”画出来。写

下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甲】诗“风雨声”既指风雨交加,又指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B.【乙】诗表达了诗人沉痛但不绝望,坚定又悲壮的爱国深情。

C.两首诗文都让我们看到陆游面对生老病死豁达乐观的态度,反衬出他忧国、爱国的情感。

D.“死去元知万事空”与“但悲不见九州同”是矛盾的,前者是死而无畏的,后者却死有牵挂。

【考点】其它类别诗歌;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

【答案】(1)为国戍轮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AC;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

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3)Do

【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表明陆游投身抗战、

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

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参考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

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

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

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

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

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参考译文:我本来

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

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解答】(1)本题考查是个词句理解,根据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结合全文作答。故答案为:为国戍

轮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AC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

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3)A、B、C正确,D有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即本来我以为自己死后,就万事

皆空,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没想到我会因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倘若

单独看“死去元知万事空”,它体现的是陆游生而无惧,死而无畏的生死观。但有了“但悲不见九州同”,

就起到了强有力的反衬作用。

故答案为

(1)为国成轮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AC;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

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3)D»

【点评】需要日常积累

2.材料

池上二绝

唐•白居易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请品读第一首诗,说一说“山僧、下子”指的是什么?

“山僧”指的是住在山寺的僧人。“下子”指的是放下棋子。

(2)请发挥想象,简单描述一下第二首诗的意思。

第二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白莲花,不知道怎么掩藏自己的行踪,只在水面的

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我们还学过他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至

少写一句)

(4)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有关儿童的古诗,你能写出两句吗?

儿童散学回归早,忙趁东风放纸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进花菜无从寻。

【考点】写景咏物;文学常识;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积累拓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

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

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解答】(1)考查了对诗中字词的理解。第一首诗可译为: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由此可知,“山僧”

指的是住在山寺的僧人。“下子”放下棋子。

(2)考查了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译文组织语言作答。第二首

诗可译为: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

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考查了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因为题材广泛,形式

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所以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我们还学过他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

(4)考查了积累拓展。结合自身积累的知识,默写出描写儿童的诗歌即可。

故答案为:

(1)“山僧”指的是住在山寺的僧人。“下子”指的是放下棋子。

(2)第二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白莲花,不知道怎么掩藏自己的行踪,只在水

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诗魔”和“诗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儿童散学回归早,忙趁东风放纸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进花菜无从寻。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1、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思想特

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3、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4、探究诗词中景、事、人、

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此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

深情;下片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水喻为眼波,把山喻为眉毛,极言浙东山水

的美丽可爱。

(3)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的句子是B

A.眉眼盈盈处

B.才始送春归

C.千万和春住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

【考点】诗歌内容概括;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答案】(1)此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

祝愿。

(2)水眼波山眉毛;

(3)B;

(4)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

【分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描写了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友人鲍浩然归乡的情景,词中“若到江

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两句,表面上吐露的是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词人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

希望对方能和四季中最美好、最具有生机的春天同在。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

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把春天送走,

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概括。结合译文理解词意后,用自己的话概括。示例:此词上片写友人一

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结合译文理解词意后作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意思是:水像美人

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把水喻为眼波,把山喻为眉毛,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3)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才始送春归”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走。表达了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

春天的伤春之愁。故选B。

(4)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结合诗词下片或全词作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和依依惜

别之情。

故答案为:

(1)此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水眼波山眉毛;

(3)B;

(4)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

认真,回答正确。

4.材料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背诵古诗,在横线上补充诗句。

(2)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

之明确,“不放松”写出了竹子的意志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出来。

(3)在下面写出最后两行诗的意思。

(4)品读古诗,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J”,错的画“X”)

①《竹石》是唐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郑燮所作。J

②这首诗写的是长在竹子中的石头。X

③这是一首题画诗。J

④“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J

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竹子的傲气,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J

⑥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竹子的品格,后两句写竹子的特点。X

⑦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J

【考点】写景咏物;文体知识;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答案】(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咬定不放松;

(3)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4)①J②X③J④J⑤J⑥X⑦J。

【分析】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

竹子的坚韧不屈、傲然独立,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决不妥协的志向。

译文: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解答】(1)考查了古诗文默写。《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此句中,一个“咬”

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传达出竹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不放松”

写出了竹子的意志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出来。

(3)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

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4)考查了文体知识、诗歌词句理解和诗歌情感主旨。结合译文和背景资料作答,①正确。②有误,

本诗写的是长在石缝中的竹子。③正确。④正确。⑤正确。⑥有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竹的特点,后两

句写的是竹的品格。⑦正确。

故答案为: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咬定不放松;

(3)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4)①J②X③J④J⑤J⑥X⑦J。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

认真,回答正确。

5.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

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

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

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

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考点】羁旅思乡;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

【答案】(1)地白凄清;

(2)Do

【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参考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

家?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诗歌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

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①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读本诗可以看出,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

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A、B、C正确。D.有误,“元宵佳节望月”是错误的,从“冷

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能看出是秋季,应该是八月十五。

故答案为:

(1)地白凄清;

(2)Do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

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6.阅读古诗

【唐】

虞世南

垂氐委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将两首古诗补充完整。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o

A.,,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

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B.《蝉》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蝉的外形、食性以及蝉声的传播,暗喻人的品格高尚。

C.在阅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适当放缓,以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

对加快一些,表现诗人的急切和向往之情。

D.这两首诗,一个写马,一个写蝉,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是它们的后两句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

达了诗人的志向。

(3)根据上面两首诗,填写下面的表格

古诗表达的志向或品格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

《马诗》①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③托物言志

《蝉》②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

(4)上面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共同的写作手法,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还有哪些?请你先写事物,再写

诗句。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考点】写景咏物;边塞征战;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诗歌朗读;

积累拓展.

【答案】(1)非是藉秋风何当金络脑;

(2)D;

(3)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品格高洁托物言志;

(4)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1)本题基础题。结合积累和平时的记忆即可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

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结合平时的记忆和积累即可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A、B、C.正确;

D.有误,这两首诗,一个写马,一个写蝉,但是它们的后两句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

人的志向。

故选D。

(3)考查诗句的理解和积累。写出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1)非是藉秋风何当金络脑;

(2)D;

(3)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品格高洁托物言志;

(4)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

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7.读下列杜甫的两首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②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③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④欲不胜⑤簪。

【注释】①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

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国球山河在(陷落)

B.花事锦官城(沉重)

C.用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盘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3)任选一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阴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独江船上的灯火明

亮可见。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像这样的

诗句我还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人在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

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自己对家乡春天美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考点】写景咏物;文学常识;诗歌翻译;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积累拓展.

【答案】(1)诗圣李杜

(2)C

(3)阴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