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停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01/20/wKhkGWcH_q2AcNr8AALj19Yp7lU601.jpg)
![湖南省常德市停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01/20/wKhkGWcH_q2AcNr8AALj19Yp7lU6012.jpg)
![湖南省常德市停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01/20/wKhkGWcH_q2AcNr8AALj19Yp7lU6013.jpg)
![湖南省常德市停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01/20/wKhkGWcH_q2AcNr8AALj19Yp7lU6014.jpg)
![湖南省常德市停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01/20/wKhkGWcH_q2AcNr8AALj19Yp7lU60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停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其意义在于隐喻或表现人的某种情感,是浸染着人的情感倾向的物象,成了表现人的感情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的美学和艺术观念中,还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生命的态度,它的观照方式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中国艺术创遣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它的体验性,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二是它的浑金性,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昊历“一带远山衔落日,革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三是它的相互关联的特征,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摘自《生命的态度》,有删改)6.下列对于“生命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的态度是要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境界,还世界以生命的本然意义。B.生命的态度是回到世界中看世界,不是以世界的控制者和决定者的身份看世界。C.以生命的态度看世界,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其目的是去除态度。D.生命的态度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人与外在世界共成一个生命宇宙。7.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参考答案: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篇》)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参考答案:1.C(“发展到高峰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2.B(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遂
道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隧道口的铁轨坏了。”“得停多长时间?”“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中内能过来吗?”“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第一、二段写了隧道铁轨出了故障,一位乘客急于见到自己的父亲。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B.小说第一、二段得作用是交代时间、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C.小说主要表现出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D.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是表现父子性格特点的主要手段。E.列车员的几次不同表现实际上是对父亲的几次褒奖。(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分)(3)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概括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6分)(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其作用。(8分)参考答案:(1)B得3分,E得2分,A得1分。答C、D不得分。(2)本文的主人公是身为铁路工人的父亲。因为本文就是通过列车停车时间的四次变化来表现这位铁路工人的敬业精神的。(3)①敬业,识大局,以大众利益为重。为了能让乘客快点回家;父亲完全可以请假去见儿子,但他没有,这表现了父亲敬业精神和大局意识。②爱子心切。父亲争取时间是为了早点见到儿子。;③有能力、有实力,可爱可敬。父亲工作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表现了父亲的能力之强,也说明了父亲是一位可爱可敬的人。(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4)结尾点明修道工原来正是旅客的父亲,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2分)作者把主旨全部凝聚在结尾部分,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2分),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2分)。让读者感到豁然开朗,不禁拍案称奇,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本文的主题首先应该是父亲的敬业精神,其次才是表现父子情深。D项,本文对话描写是主要的,细节描写则没有。A项,“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不准确。(2)从文本来看,父亲见儿子的心情是迫切的饿,但是为了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父亲没有直接请假去见儿子,而是提高工作效率,可见父亲的敬业精神。旅客在本文中起到一个线索作用,他为表现父亲的性格起到媒介作用。因此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父亲。(3)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全文看,父亲争取时间,一方面是为了早点见到儿子,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能让乘客快点回家;父亲完全可以请假去见儿子,但他没有,这表现了父亲敬业精神和大局意识。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表现了父亲的能力之强,也说明了父亲是一位可爱可敬的人。(4)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和思路的把握,以及探究能力。小说结尾处父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这样的安排不仅把父亲的性格表现了出来,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文,回答14-16题。(9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l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衰,窃爱怜之
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④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15.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窃爱怜之
②父母之爱子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祭祀必祝之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也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也相同。16.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B.左师触龙私下里认为赵太后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1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晋,何厌之有?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C(①②句“窃”表谦称;③句中“子”是小儿子,因为上文中贱息舒祺提到“”,所以此处“子”为儿子;④句中“子”是指子女,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15.B(此题考查虚词“之”字的用法。①句中“之”是代词,代指舒祺;②句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④句中“之”是代词,代指燕后。)16.B17.(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②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襄,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和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注释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②阃(kūn)寄:委任武将以军权叫阃寄,此指守边大将。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始出死力相煽构
构:罗织罪名陷害
C.寻且坐罪罢去
寻:不久
D.予谨识之
识:记载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沈青霞忠义正直、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出死力相煽构
③愤疆埸之日弛
④痛诸将士日管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⑤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⑥故宰执君者亦报罢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面是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着重表现沈君忧国忧民的情怀。
B.沈青霞痛心边防废池、边帅屡败而常常杀戮百姓来冒功请赏,再次上书谴责他们的行径,措辞更加激烈,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震惊恐慌。
C.沈青霞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于是用诗歌文章作为发泄心中郁闷和讥刺时政的工具,因此被权臣构陷致死。
D.沈青霞的诗文虽然充满怨愤和牢骚,但作者推重他的忠直进谏、不畏权贵的人格,并引用多个事例肯定了他诗文存在的价值。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孙征君传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于祭酒征,有司敦趋,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于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羌町畦,虽武夫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敏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方高阳刊’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庶几耶。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其治身务自刻砥
务:务必,一定
B.使自力于庸行
庸:平常,日常
C.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
分:甘心,甘愿
D。其殆庶几耶
殆:大概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孙奇逢“高义”的一组是:(3分)
①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
②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
③有司敦趣,卒固辞
④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⑤无不阴为之地者
⑥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①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忠贤得政,迫害东林党人士。根据孙征君的秘密上书,孙承宗将阉党罪状报告朝廷。魏忠贤向皇上求情,孙承宗未能如愿。
B.孙征君拥有治世的才略,想建立显赫的功业,却不愿勉强出仕。作者认为他的人生际遇就是《易》所谓的“介于石,不终日”。
C.孙征君刻苦自励,为人亲和,不摆架子,品质操行受人敬重,以致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暗中帮他。
D.。文章表现了孙征君不畏权奸势焰的刚直正义的品格和明亡后拒绝仕请的志行,颂扬他坚持陆、王、朱子之学,立身孝义。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3分)答:(2)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4分)答:(3)虽武夫悍卒野夫牧竖,必以减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3分)答:参考答案:5.(3分)C。(分:料想)
6.(3分)C。(⑧说明他不愿做官,④说明他孝心,⑥说明其懂得天命。)
7.(3分)B。((易》所谓的“介于石,不终日”应是孙承宗的遭遇。)
8.(1)(3分)年轻时豪放洒脱,有美好的节操,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倜傥:豪放洒脱,1分:笃:诚恳,1分。
(2)(4分)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的田地和房产送给他,他接受了并带领子弟亲自耕种,四方来向他求学
愿意留下来的,他也给以田地让他们耕种,所居的地方就发展成了村落。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奉以夏峰田庐:句式,1分;逆:接受,1分;聚,村落。
(3)(3分)即使是勇士村民牧童,他一定用诚意对待他们,因此他名扬天下。
评分建议:虽:即使,1分:接:对待,1分;用:因为,1分。
参考译文: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年轻时豪放洒脱,有美好的节操,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凭仗自己有着治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逆贼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他的门下走狗,而又把东林诸君子看做是朋党。由此杨涟、左光斗等人先后死在东厂
监狱,祸事累及到亲人朋友。而孙奇逢偏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依赖他们才得以使遗体寻回,这就是世间所传“范阳三烈士”。
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暗中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军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魏忠贤很害怕,在皇上身边哭泣求饶,皇上下急令阻止孙承宗于途中。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看重孙奇逢的大义。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成县受困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入住易州五公山,他的弟子亲人朋友跟随并依仗他的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了劝谕性的条规让他们遵守管理,不断教化他们。
回到朝廷。孙奇逢以国子祭酒的身份被征召,主管官吏敦促他就任,他最终坚决推辞。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后来搬家到新安,不久渡过黄河,居住在苏门山百泉湖畔。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的田地和房产送给他,他接受了并带领子弟亲自耕种,四方来向他求学愿意留下来的人,他也给以田地让他们耕种,所居的地方于是发展成了村落。
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宗自,到了晚年,就融会贯通朱熹的学说。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练,守父母的丧期,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任何人无论贤能愚笨,如果来问学,必定用“性之所近”来启发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兵卒村民牧童,也一定会用诚心对待他们,因此天F闻名。却没有嫉妒他的人。正值杨涟、左光斗受难时,大家都为孙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全都悄悄为他留有余地不过分追逼。清朝取代大明以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道呢(估计他们是想反清复明)?”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赞(一种文体)说:我的哥哥百川从夏峰的学者那里听说,孙奇逢曾经对人说:“我起初料想与杨涟、左光斗诸贤是一样的命运(即下狱被害),待到后来经历离乱,能遭遇死亡的情况有好几次,然而最终还是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学贵知命而不惑的缘故啁。”正当高阳孙承宪把军事委托给孙奇逢,他尽力推辞不去担任,大家都认为这很可惜,而孙承宪两次被起用两次被罢免,最终无所成功,(易》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大概就与他的遭遇差不多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6分)甲材料一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材料二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材料三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3.综合三则材料,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必须做到哪几点?(3分)
乙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司马迁《史记》)24.司马迁这段话中的划线句子与孔子德政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引用《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3分)
参考答案:23.要和颜悦色地供养,要尊重敬爱,要为父母着想,安顿好父母,使其精神无忧(3点,每点1分)。2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分)孔子告诉我们,统治者要身正,百姓才会服从。(1分)司马迁则认为官吏奉职循理,严守自身,就可以很好的治理百姓,未必需要用严酷的法令制度。(1分)(答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且分析到位,给2分。)8.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5)(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5~20字)(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5~20字)(3)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答案(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2)①社会:电脑、手机等使很多人“失去”了手写的机会。②学校:未开设书写课,不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第(1)题时,必须认真观察图表,特别要注意一些文字、数字的提示,这有助于准确理解图表的意思,然后按题目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解答第(2)题时,要在理解图表内容的基础上,①应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从人们的汉字“书写”方式的角度探寻原因;②应根据学校汉字“书写”教育的现状分析原因,进行作答,需要注意字数要求。9.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日前,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对液态金属研究的新成果。液态金属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固态金属,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研究发现,溶液环境中的液态金属液滴,在受到电场或化学物质的作用时,会产生类似于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能高效地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这一发现也开辟了一条构筑高性能纳米金属流体材料的新途径。这种神奇的吞噬现象并不是液态金属唯一的类生物学行为。研究小组还发现,当把金属液滴部分浸没于碱性溶液并部分暴露于空气中时,处于液态金属与空气交界面的溶液会出现规律性的振荡。研究人员将利用这一新发现开拓液态金属研究的新领域。参考答案:我国科学家发现液态金属具有类生物学现象。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策略与风险识别
- 年终管理层发言稿
- 英语老师家长会发言稿
- 知识产权保护在电子商务中的实践与挑战
- 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手段与应用实践
- 毕业班鼓劲发言稿
-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与诉讼策略
-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 环境科技产业的创新驱动及市场机遇探索
- 教师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情况总结
- GB/T 18268.1-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 5009.2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
- 第三节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六章《圆周运动》课后练习(有答案解析)
- 并联电容器课件
-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课件
- 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本
- 基于单片机的老人跌倒报警装置获奖科研报告
- 色素性皮肤病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