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同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同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同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宿州市同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宿州市同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同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线”是人们对外界最早又最朴素的表达方式,遍及世界各处的原始壁画、岩画,其生动质朴的线条,无论经历多少年,都会让观者心动不已,因为那质朴的线条表达出了祖先的环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这就是线之最初的强大表现力。在中国,历经数千年文化的浸染,“线”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了,这个变化,少不了工具材料的因素,例如毛笔的使用。宋代苏东坡曾说“笔软则奇妙生焉”,同朝的米芾强调笔的“八面出锋”,想来毛笔使线之形态有了无穷变化的可能,而注入“线”中的文化又是“线”内涵丰富的关键。

原始岩画的“线”如何代代演化成后来的“线”的各种形态,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有了文字的明确记录以后,“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内涵变化,我们还是能理出一条粗略的脉络的。孔子入周都看到周的明堂,感叹曰“尧舜之容,桀纣之象,名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想来孔子看到的壁画同一千多年以后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凌烟阁功臣图》《历代帝王图》多少有些联系吧。虽然现在已无从猜测孔子当年在周的明堂所看到的壁画的模样,但我们从敦煌及其它各地保存的壁画中不难看出“线”是历代壁画的核心语言。只是“线”在各朝各代的壁画中所赋予的气质是大相径庭的。两汉的是朴拙雄浑,魏晋的是风流飘逸,唐朝的是雍容大度,宋朝的是形态多样,元朝的是风格粗犷、气势恢宏;到了清,“线”渐入机巧。壁画如此,而落在纸、绢本上的“线”则更是形态万千,神采多样。如果说从“曹衣出水”中能窥出中国的“线”有西域印度的踪影,那么“吴带当风”则全然是“线”在中国本土自然长出的花。正是渊源多种,才有顾恺之线的行云流水,曹仲达线的“曹衣出水”,吴道子线的“吴带当风”,阎立本线的大家风范;有张萱、周舫线的宫苑风范,有周文矩线的“战笔”,也有顾闳中线的绵劲,李公麟线的典雅,当然,还有陈老莲线的凝练等等。总之,纸、绢本上的“线”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的风格的。“线”之所以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上表现得多姿多彩,是因为这里有历史的一脉相承,有国外的风格影响,有宗教的滋养,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画家的天份秉性的不同,也有中国书法的影响。本来在世界各地先民中皆有运用的线,在中国开出的花最茂、结出的果最盛,这应是不争之实。当然后来有好事者,把中国浩繁多样的线总结出“十八描”来,这也未尝不可;但要仅认为线之形态就是这十八种样式就大错特错了。而要描绘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万千世界,也断然不能仅仅只靠“十八描”。如同中国的十八般兵器,真正解决对手的也许是锄头、也许是绳子,当然有枪更好使。“十八描”的境况也该如此。传统“线”的瑰丽之花,其美不只在线之形态还在画者之心。画者之心也是时代气质、时代情境的缩影,明人再有大度的心料也难画出唐人那样恢宏大度的线,当然唐人虽恢宏却也无法画出晋人的风流。一言以蔽之,能画出真性情,画出真自我,也就能画出时代之魂。装腔作势,只能徒劳而已。而画出真性情真自我的“线”也绝非易事,其中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在悟,在读,在行,在思,在心里,也在手中。

(束新水《游走与游离》

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壁画、岩画上生动质朴的线条,表达出了祖先的环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这就是线之最初的强大表现力。B.在中国,“线”的形态有了无穷变化的可能,甚至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毛笔”其制作材料具有相当的独特性。C.原始岩画的“线”如何演化成后来的各种形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但据文字记载,“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内涵变化,我们还是能约略知道的。D.“线”是历代壁画的核心语言,但是各朝各代的壁画中的“线”,其气质却是大相径庭的;不仅如此,纸、绢本上的“线”更是形态万千,神采多样。2、下列对“传统‘线’的瑰丽之花,其美不只在线之形态还在画者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汉的朴拙雄浑,魏晋的风流飘逸,唐朝的雍容大度……”都是线条形态发展的结果。B.“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不仅体现了线条的美态,而且浓缩了时代气质情境。C.“十八描”是“线”的十八种形态,可以描绘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万千世界。D.传统“线”的美,不仅美在“线”的外在形态,还美在它能画出真性情、真自我,能画出时代之魂。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线”作为人们对外界最早又最朴素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为原始壁画、岩画以及后来发展的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B.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凌烟阁功臣图》《历代帝王图》与一千多年前孔子所看到的壁画应该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C.“线”能在中国开出最茂的花,结出最盛的果,是与历史的传承、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书法的影响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域外画风的影响和宗教的滋养。D.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比如明人很难画出唐人那样恢宏大度的线,唐人也难画出晋人的风流。参考答案:1.B

2.D

3.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哀蝶迟子建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凡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凡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1.“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凡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对比手法。(2)①从内容上看,伟大如凡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2.(1)内容上:深化主题。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3.(1)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2)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3)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4.(示例1)不同意。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的高度,即使金字塔自身会烟消云散,“金字塔”也会永存;凡高、莫扎特、海明威是文艺领域的精英,已经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其价值是普世,肯定会如日月般高悬天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杰作、艺术家自身的内蕴会不断被开掘,其厚重感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示例2)同意。社会在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会有与主流审美观不合拍的时候;“江山代有人才出”,凡高、莫扎特、海明威等人自然会被其他人替代。毕竟,“艺术的羽翼”是脆弱的,容易折断的。而且,社会渐趋浮躁,人们的审美营养会淡薄,会改变,上述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美不能延续也是很有可能的。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对于1983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少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它文学表现样式。(节选自扬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8.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不够理想。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如“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9.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10.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史观念。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5字,3分)

参考答案:8.A(从某种意义上说)9.D(路遥认为“朝秦暮惹”的原因还有批评家导向作用)

10.D(路遥反对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派文学”本身不够成熟。)11.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持审慎态度(路遥辩证看待“现代派文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节选自《梁书·袁昂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B.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C.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D.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思,遂得全门户。参考答案:10.D

11.B

12.B

13.(1)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明公,对位尊者的称呼)也鄙视这个做法。(2)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岂”“进”“退”“若”。【1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12题详解】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因此”有误,文中没有提到王俭赏识袁昂的原因。【13题详解】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一旦”某一日、“物议”众人的议论。(2)“释褐”脱去布衣“全”保全。【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袁昂,陈郡阳夏人。他十五岁时,父亲袁抃去世。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昏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父亲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守丧。后来,他和堂兄袁彖一同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袁昂幼年丧父却能表现得这样,因此知道他以后会得到爵位名号是有原因的。”齐朝初年,起初做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对袁昂说:“你以后一定会位居于此。”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后来他遇到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服未脱,堂兄袁彖去世。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制期服服丧。有人觉得奇怪而问他,袁昂致信晓谕他说:“从父亲去世以来三十多年了,从兄对我怜爱之极,无异于己出。此恩此爱,终身不忘。”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年,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独有袁昂占据辖境拒不受命。梁高祖亲自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己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怙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之后建康城被平定,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再追问他的罪责了。天监二年,高祖任命袁昂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袁昂敬奉书函谢绝说:“臣是东国低贱之人,学问和品行无可取的地方,您推恩及罪人,对于臣来说实在是巨大的恩泽,冒昧乞求辞谢。”高祖没有同意。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普通三年,袁昂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赐给鼓吹的仪仗,并赐护卫三十人。五年,他进升为左光禄大夫,增护卫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当初,袁昂在临终时上疏说,不愿接受官职追赠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又说:“我脱去布衣去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朝廷给予谥号穆正公。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达:显达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放:纵情C.乐于诗而发之

发:打开

D.掇其尤其六百七十七篇

掇:选取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殆穷者而后工也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敛貲材以送其行D.辄抑于有司

不拘于时,学于余1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B.“穷而后工”这一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这与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异曲同工。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D.全文并不是主要评论梅圣俞的诗歌艺术,而是借诗序表达了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达“得施于世”的命运的悲叹。19.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4分)(2)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3分)参考答案:16.C(发:抒发)17.B(两个“殆”均为副词“大概”。A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C介词,相当于“因为”/连词,相当于“来”;D介词,表被动/介词,向)18.C(“二百年无此作矣!”是说“二百年以来没有这样的作品”,而不是说“二百年后不会出现”。)19.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20.(1)他写出的文章简洁古朴纯正精粹,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2)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附文言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洁古朴纯正精粹,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庐陵欧阳修序。6.

参考答案:10、D(殉:为……牺牲)11、A

(A将要。B因为;把。C向;对。D那么;如果。)12、B

(追根究底为的是平原君,作者责备的是信陵君心中没有魏王而只有平原君)13、(1)自从世道衰败以来,人们对于不顾公事、结帮同党的行为都习以为常了,却忘记了坚守节操、奉行公事的道理。(之:取独;背:违背,不顾;死党:动宾结构;道:道理。四个切分点,错一个扣1分)(2)古代的君主,在上面把持权柄,内外没有谁敢不肃然起敬的。(持权与上:状语后置1分,莫:不定代词,没有谁,1分;肃:肃然起敬,严肃对待,1分)(3)所以信陵君可以作为臣子培植私人势力的鉴戒,魏王可以作为君主失去权势的鉴戒。(可以:与现代汉语相同用法;为:作为;植:培植、培养;戒:鉴戒。4个切分点,错一个扣1分)14、批评“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雠而无义愤”的大权落榜现象。译文: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当得起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建议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壬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象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一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本报开罗3月1日电(记者于毅)埃及首席法医伊哈桑·乔吉今天宣布,卢克索热气球爆炸案遇难的19具遗体中已有6具得到确认,他们分别来自匈牙利、英国、法国和日本。哈桑·乔吉称,6具匈牙利、英国、法国和日本遇难者的遗体得到上述国家驻埃及使馆和家属的确认。其他遗体将根据遇难者家属提供的照片进行辨认,如无法辨认,将根据遇难者的DNA取样确定。另据报道,9名遇难香港人的遗体也已得到初步辨认,其中6人的遗体得到家属的确认,其他善后工作仍在进行中。参考答案:埃及热气球爆炸案部分遗体得到确认8.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请把这个处理方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5分)参考答案:材料收集好后,需按照取舍标准选择材料,材料选择不仅要适切题目,而且还要注重特色,材料选择好后,就整合同类材料,并将材料中冗繁的部分删去。【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表文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即可。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持续释放发展活力。B.以共享单车的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个行业却屡屡获得资本加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沉淀了海量押金及预付款的作用所致。C.“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