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抚顺市民办育才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经典就是源头,立足时代就是活水。《国学要义》以国学经典和概念为依托,渗透着历史基因;对国学的解读赋予其时代内涵,浸润着时代精神,体现出许多新特点。本书首先体现的是视角新。经典是国学的物质载体,概念是经典的精华。作者化繁为简,抓住经典和概念这两个国学核心要素,建构国学大厦的四梁八柱,搭建全书框架,展现国学要义,对于大众来说,记住“五本经典”“十个概念”,就基本抓住了国学的核心要义,便于理解和记忆。其次,是思想新。作者结合时代特点对国学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充分展现了国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作者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了儒家之“信”的局限性,认为儒家之“信”必须改革创新,提升为心中的道德律,改造为契约的灵魂,演化为法治的守护神。
(摘编自陈庄《普及国学,传承文明——夏海(国学要义>读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识别符号;作为心性之学,国学关注人的德行修养和对人格的塑造。B.文中“大学”是基于国学经典而注意吸收古人精华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它对社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C.“小学”是重在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它是国学研究的主流,成果丰富。受此影响,出思想观点的研究就减少了。D.国学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之所以历千年而不绝,原因在于它能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满足时代需要。2.下列对《国学要义》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国学要义》是一把打开国学宝藏大门的钥匙,该书视角新、思想新,从而为初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学习国学的有效方法。B.《国学要义》上篇选取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篇运用建构的方法,以十个概念作为统领,对国学进行了系统整合。C.从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出发,《国学要义》建构了国学解读框架,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它能帮助普通大众了解国学的主要内容和道理。D.《国学要义》没有固守对国学内涵的传统理解,而是注意借鉴创新,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对国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和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怎样学国学,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B.《国学要义》运用解构和建构方法,抓住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研究国学启示人们,普及国学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C.儒学的历史发展表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国学,需要在古人的思想与今天的现代化之间找到结合点。D.国学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时代的内容,如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当今国学中西合壁,展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参考答案:1.C
2.A
3.D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结合文本内容“。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分析可知,“出思想观点的研究就减少了”无中生有。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对《国学要义》的理解和分析,A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可知,“该书视角新、思想新,从而为初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学习国学的有效方法”分析不当,因果关系错误。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比如,作者通过中西对比,……改造为契约的灵魂,演化为法治的守护神”分析可知,“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当今国学中西合壁”无中生有。2.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古
渡朱以撒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④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⑤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乌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⑥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⑦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出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高怀旧呢!⑧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了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⑨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4.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3分)
15.赏析第⑤段段中的画线句。(3分)
16.第③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7.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⑧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6分)
18.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思考。(7分)
参考答案:14.辛劳、平和(纯朴)、快乐15.最后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和翠鸟的“纹丝不动”,表现了古渡的沉寂,(1分)与文章开头处渡口的“喧哗与生机”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对过去的事物、生活消逝的怅惘之情。(1分)18.(1)“水泥桥”代替“古渡”,表明“生活在日日向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像“水泥桥”这样的新事物再漂亮、精细,也不能替代旧事物所具有的情调和趣味。(3)新事物虽漂亮、精细,但我们的情感却无从附着,旧事物则常常能带给我们内心的慰藉,带来“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每点1分,共3分)结合生活经验2分,自己的思考2分。3.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鸦片战争前,已有零星的、个别的西式建筑出现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建筑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高大张扬的西洋建筑,起初国人来不及认真审视和仔细消化,产生了莫名的自卑感,并在许多地方掀起了盲目模仿西洋建筑的风潮,从而“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中说,“这个国家(中国)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这个观点很能代表一部分西方人的看法。中国人中也多有持此类观点的。概括起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对营造工事,视等卑役”,中国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数千年来的中国匠师们遵循固定的法式、则例,设计缺乏创意。而在欧洲,建筑师的地位却很尊崇。教皇曾经颁发亲笔敕令,赋予米开朗基罗在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时有随意设计的权力。“蜀山兀,阿房出”,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架构法,木头是主体、骨干,然而木材难以经受长时间的风雨和水火的考验,坚固、长久很成问题。而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之源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建筑,依然保留着较多的遗存,这显然主要得益于它们坚固的石质结构。“忽视基础”是中国建筑为世诟病的缺点之一。经常能看到,一堵砖墙几乎是平地而起,而同样的状况下,外国承包商则必定会先深挖出一条沟来。“忽视基础”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功用上的不合理——阴冷潮湿,所以中国建筑也往往遭遇“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批评。由于中国人自古重礼教、讲风水,有时反而将居住舒服的功能让位给了礼教、秩序和风水。中国建筑讲求“辨方正位”、等级有序。为了遵守这些“规矩”,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湮没居住者的人性;而讲风水,重五行,有时也是与舒适的原则相背离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从海外学成归国并逐渐成熟,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重新“找回”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其中以被业内人士誉为“得中国建筑之真谛”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力最勤。30年代初,梁、林二人在对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研究之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说:“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她同时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结构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与趣味的,不必“削足就履”。对于中国建筑使用木材而不求久远,梁思成的解释是,中国自古就没有像埃及人那样去刻意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的传统,而是“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一旦失慎被焚,则“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至于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是“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与梁、林看法相似的人士还有很多。对中西方文化都有透彻了解的林语堂,则认为西洋建筑讲究实用,但“十足丑陋”,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诚然,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之所在是它的群体优势——单体建筑与院落、围墙、园林相互搭配,向四面铺开,组成一个完美的组合。除了佛塔外,一般很少向上发展,与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的西方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除了技术的原因外,与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有关。坚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审美上的价值,也是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人们厌倦了高楼大厦的丛林,寻求回归自然途径的时候,很容易在民族建筑中找到归宿。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等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按照林语堂的说法,将所有的建筑都建成传统的四合院或其他形式的单层或低层的建筑,并遵守传统,使用天然木材而不是“石头、砖块和灰浆组合起来”的建筑材料,也是不可想象的,将会给生态环境、交通等带来诸多不便。(有删改)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里却找不到像样的中国建筑。B.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证明木质结构未必不及石质结构长寿。C.古人建房讲究等级有序,重视风水,这是与舒适原则相背离的。D.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做到了结构上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不必“削足适履”,盲目学习西方建筑。*E.林语堂认为,中国建筑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比西洋建筑更有诗情,更有美感。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一部分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建筑粗忽观察后,得出了浮躁轻率的结论,认为中国建筑简陋低劣,没有什么发展。B.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并不刻意追求永久不灭,而是遵循着自然生灭规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失当的地方。C.西式建筑因为追求实用,追求个性张扬,而忽视了美观,“十足丑陋”。D.“大屋顶”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符合当时时代的特征,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历史淘汰。14.请分条概括早期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批评意见。(4分)15.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怎样寻求发展?(4分)
参考答案:12A
13C
14①建筑、设计缺乏创造性;②木构建筑难以长久;③忽视基础;④舒适的原则让位于礼教和“风水”。(每点1分)15①应该坚守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因为中国的建筑具有审美上的价值,符合中国的传统习惯与趣味。②中国建筑应该与时俱进,借鉴西方建筑一些成功经验,寻求发展,例如改变建筑材料,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每点2分)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裴庄字端己,阆州阆中人。庄在蜀,以明经登第。归宋,历虹县尉、高陵主簿,本府召权司理椽。转运使雷德骧以威望自任.尝巡按至境,官属皆出迎候。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雍熙三年,命将巡边,以庄掌随军粮料。内客省使杨守一称荐之,授大理寺丞。未逾年,成信表其能,迁太子中允。端拱初,契丹掠赵、深,边将无功。庄上书曰:“周世宗诛樊爱能、何徽二将,遂取淮南,克巴蜀,愿陛下申明纪律。无使玩寇。”会诏建方田,庄复上言:“大役兵师,虑生事于边鄙。”上善之。淳化三年,召访以边事,称旨,面赐绯鱼。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五年,李顺乱蜀,命与雷有终并兼峡路随军转运、同知兵马事。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会王显掌枢密,显与潜俱起攀附,颇庇之。庄奏至,多不报。徙知越州。俄傅潜得罪,庄因上言:“显、潜皆非材,致误边事,请行严诛,以肃群议。”会诏百辟上封直言,庄条列四事:一曰去暴征,二曰省烦刑,三曰择吏职,四曰敦稼政。疏奏,诏令开陈其所宜行先后,庄对甚悉。庄有吏干,颇有清操,慷慨敢言,太宗奖其忠谠,多所听纳。晚年退居,制棺椟以自随。喜接宾客,终日无倦。(选自《宋史·卷三十六》,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B.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C.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D.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常有某种关联,如:裴庄字端已,屈原名平字原,均为同义互训。B.在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除、拜、迁、转、擢”等,文中“迁太子中允”的“迁”是提升之意。C.“面赐绯鱼”,此处的“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宋时五品官员穿绯衣、佩鱼符袋。D.中国古代皇帝有庙号、谥号、年号之分,文中的“雍熙”“端拱”“淳化”“太宗”等均为北宋皇帝的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庄以明经科登第,才华出众。他在短时间内,便赢得了上司或主管的信任和举荐。B.裴庄忠诚正直,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指傅潜不堪大用,促使皇帝将傅潜和王显撤职。C.裴庄主张严明朝纲,希望皇帝申明律条,主张严惩“致误边事”者,上书直言“四事”。D.裴庄为政有才干,且颇有操守,曾多次上书建言且大都被皇帝采纳,受到太宗的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2)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参考答案:10.A
11.D
12.B
13.(1)裴庄却独自在本局处理事务,(后来)缓步到官道旁拜见(转运使),德骧称赞他有操守,之后裴庄被提升代理沂州录事参军。(2)有人说裴庄本来就是蜀地人,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然而皇帝却越发倚重、信任他,并且答应他有根据实情自行处理问题的权利。【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这段话是说“叛乱平定后,裴庄转任殿中侍御史,皇帝特地征召他向他征询讨伐贼人的方法策略。后来,契丹侵犯边境,皇上任命他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领大军驻扎在定州北,裴庄数次上条陈奏章,指傅潜没有谋略,担心他会失掉战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事”“殿中侍御史”“方略”“契丹”“河北转运使”“傅潜”“大军”“定州”“庄”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转”是动词,意思是“转任”,“殿中侍御史”是官职,是专有名词,应在“侍御史”后断开,排除BD两项;“犯”意思是“侵犯”,是动词,宾语是“塞”,即“边境”,“契丹犯塞”主谓宾俱全,故应在“塞”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太宗’等均为北宋皇帝的年号”错误,“太宗”是庙号。故选D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促使皇帝将傅潜和王显撤职”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庄奏至,多不报……俄傅潜得罪,庄因上言……”,从文中来看,虽然裴庄上书直指傅潜不堪大用,但大多没有上报到皇帝那儿,而且文中并没有点明傅潜获罪与裴庄有直接的关联。故选B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视事”,处理事务;“视事本局”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本局视事”;“徐”,慢慢;“谒”,拜见;“其”,代词,代裴庄;“守”,操守;“徙”,调动官职,“权”,代理;“徙权忻州录事参军”省略主语“裴庄”,且句中暗含被动,即被提升代理。第二句中,“或”,有人;“言”,说;“庄本蜀人”,判断句;“宜”,适宜,适合;“益”,更加;“倚信”,倚重信任;“之”,代词,代裴庄;“许以便宜”省略句,“许之以便宜”,“许”,答应,“便宜”,根据实情自行处理问题。【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没有参考译文,网上也没有。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留徇齐五岁
徇:巡行B.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矜:骄横Ks5u
C.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
害:嫉妒。D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王:称王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B.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乐毅于是并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
焉用亡郑以陪邻D.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3分)
(2)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4分)
参考答案:16.C(害:祸害,此处为“以…为祸害”)17.A.(定后标志,助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替,介词;C.连词,表目的;D.介词,对、向)18.C(“故意不让……臣服”,无中生有。)19.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每错、漏、误断两处扣1分)20.(1)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谦下地对待士人),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共3分。“屈”,“下士”、“礼”各1分)(2)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劝说秦国。(共4分。“约”,“连”,“别”,“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参考译文: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在这个时侯,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④,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竞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救。"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竺弟世隆粤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日:“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衔)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诏苗候龙骧将军乡导
假:代理
B、次晋寿,宣武宴驾
次:驻扎
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竟:竟然
D、迟则人情离阻,半受崩溃
坐:空,徒然5.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
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5分)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5分)
参考答案:
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
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等到杀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公益项目在某基金会互联网公益平台上运营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参考答案:个人或组织在平台发起的项目由基金会审批,不符合条件者将不被批准;符合条件但材料不全者补全后再重新申请。符合条件的项目上线、并由监督组全程监督;募款结束后所得善款使用情况要由审计组全程审计,并在平台永久公示。最后,在项目结束后材料要归档。【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来写一段话;二要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要求。本题的陈述对象是“公益项目”,表述时一定要注意顺序,先审批,审批后上线,接受全程监督,募款结束后应该在平台永久公示,最后要将材料归档。要注意语言连贯、得体。【点睛】解答本题时,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其次,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们体现在答案中。即要准确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图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结构图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箭头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然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设计-ASPEN软件:第三章传热单元模拟
- 二零二四年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承包合同2篇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3溶液的浓度课时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或浓缩分层作业课件
- 怎样做竞聘培训师演讲
- 手车协议书模板
- 酒店员工培训目标
- 税务局建设规划方案
- 租赁停车场合同版
- 《火腿肠的制作》课件
- 竞聘护理重症骨干
- 《地方执法评估体系研究》
- 4.2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 2024年高考真题-化学(天津卷) 含解析
- 电网络理论专题知识
- 2024年专用:滑坡防治抗滑桩施工合同
- 2024年客运资格证科目二考试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题库及答案
- 相反国课件-大班
- 2024年知识竞赛-广联达算量知识竞赛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裕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大学习”活动线上培训栏目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