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020QJ10YWTB040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乡土中国的变迁——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一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宫睿哲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指导教师邹明、邱晓云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略读,初步了解两篇文章各自的中心内容及本部分的核心问题。通过细读,准确把握本部分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并能在整本书阅读的体系中定位最后五篇文章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探究从乡土中国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教学重点:通过细读,准确把握本部分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在整本书阅读的体系中定位最后五篇文章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环节一:初步阅读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清华附中的宫睿哲老师,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继续一起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是本书的最后两篇文章:《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两篇文章着眼于乡土社会的变迁,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时势权力”。时势权力与上一课中提到的三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如何作用于中国乡土社会?我们今天一起来进行探究。首先,我们来把握一下这两篇文章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请大家将手中的《乡土中国》翻到《名实的分离》开端,根据下面的阅读任务清单进行快速略读,并在表格中记下答案的关键词。在这一张任务清单上,老师们帮大家抓出了《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两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形成思维框架,也是我们阅读学术著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两篇文章里,有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关注: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根据性质,权力可以分为哪四种?在乡土社会,为什么很不容易出现时势权力?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人类行为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乡土社会“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什么是欲望?什么是需要?作者说“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为什么?相信,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就能把握住这两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了。现在,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快速浏览文章,随时圈点勾画并记录关键词,完成阅读任务单。学生暂停,完成快速阅读好的,相信此刻,你已经完成了阅读任务清单,接下来,请大家对照任务清单中自己记录下来的关键词口述一遍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完成:《名实的分离》一文中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根据性质,权力可以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四种。第二个核心问题,在乡土社会,为什么很不容易出现时势权力?因为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在安定的社会中最不发达。而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此,它也是一个很少有“领袖”和“英雄”的社会。总而言之,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变化很慢,很难发生“时势权力”。现在,请大家按下暂停键,仿照老师刚才的形式,用三分钟的时间完成口述任务。教师小结:相信此时,完成口述任务的你,已经能够把握住这两篇文章中出现的“时势权力”“欲望”“需要”等核心概念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社会变迁是这两篇文章共同关注的话题,费孝通先生正是着眼于社会变迁,提出了在社会发生激烈变动的时刻,会产生时势权力。进而讨论在社会变化慢时,欲望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在社会变化相对较快的情形下,欲望与生存之间的裂隙便会增大,人们会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开始走向“需要”。在分析社会变迁时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那么,这一概念和上节课中我们研究过的三种权力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读。环节二:完成整本书最后一块拼图上一课中,费孝通先生着眼于时间性,从社会中个体的变动,也就是个体的新陈代谢——“社会继替”的角度提出了乡土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核心概念——长老统治,这一节里,费先生又从整体性的社会变动——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引领我们换一个维度去思考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将会走向何方。教师安排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细读这两篇文章,这一遍阅读,请同学们把关注点放在文章的论述脉络上。在方法上,我们和之前的阅读一样,请大家尝试一边阅读,一边划出主旨句和推进论述的关键性句子。当我们完成这次“深耕”式阅读后,请大家划分出每篇文章的结构层次。现在,大家可以按下暂停键,开始第二次阅读。通过这一次阅读,相信大家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这两篇文章的“知识地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同学各自的梳理结果:1.首先,我们来看许诺同学的整理,在《名实的分离》一文中,(1)作者首先提出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的新旧交替之际,会产生“文化英雄”,支配跟从他的群众,这时,便发生了时势权力。(2)接下来,费孝通先生提出,若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这种社会就不需要“革命”。为了说明这一点,费先生举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例,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儿子都不改变父亲之道,这就是一个“社会继替”的过程,儿子成长为新的“长老”,继续施行他的父亲传下来的生活经验。当社会变迁的速率极慢时,这样的长老统治可以适应社会,不需要“革命”。可是当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长老权力难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之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3)在文章的最后,费孝通先生提出,在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对于既有规则的“反对”被时间冲淡而成了“注释”。“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这也就形成了“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表述,“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这便形成了“名“与”实“的分离。2.我们再来看王一琳同学对《从欲望到需要》一文的梳理:(1)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因为乡土社会中的欲望是文化事实。乡土社会具有传统性,而经验的累积经得起自然选择。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计划的。(2)而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原来的文化不能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们开始推求行为和目的间的关系: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行为,这带来了科学化,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就是权力,而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正是我们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到此,我们发现两篇文章形成了完整的逻辑环。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两篇文章的结构框架,接下来,我们要在整体上呈现这两篇文章中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完成本书阅读的最后一块拼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梳理和圈点勾画,绘制一张这两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的关系示意图。现在,你可以按下暂停键,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这张示意图。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张博同学的示意图:这幅图凸显了社会变迁的核心地位,当社会缓慢变动时,长老权力就更有势力,当社会变动快时,长老权力随着缩小,当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便发生了时势权力。对于前者而言,社会的缓慢变动也是变动,当旧有的经验无法完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便难免出现“反对“,而在长老权力统治下的乡土中国,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对于后者而言,则会催生掌握知识与科学,能够对大众起引领作用的文化英雄,会形成能够改变时代的时势权力。与乡土社会里,在长老权力的统治下,欲望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不会有大的偏差,但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快速的变迁,欲望不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人们要根据“需要”,运用知识去做计划。教师小结:至此,我们完成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块拼图。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本书的最后五篇文章,我们发现,作者一共提出了四种权力:费孝通先生首先指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无法解释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继而从社会继替的角度提出“长老统治”,它与《礼制秩序》、《无讼》等共同解释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模式。接着,费先生再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提出“时势权力”的概念,描述了乡土社会的发展变化可能性。我们可以发现,当社会处于缓慢变动的稳定状态时,长老权力主导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而当社会面对激烈的变动之时,时势权力便迎来了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这五篇文章在权力的范畴内集中论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乡土社会在不同状态下呈现何种权力结构“的描述体系。完成这一部分的阅读,我们一起来看看整本书的全貌。正如江涵同学所说:“作者以乡土社会本色与文字下乡为引入,逐步介绍了乡土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稳定性和传统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推崇传统道德的礼治秩序,衍生出以教化为手段的长老统治,达到了欲望与生存条件印合的状态,而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能把一本大书读薄,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江涵同学的这一段概括,呈现了他对于整本书核心内容的理解,言简而意丰。阅读整本书,并非易事,阅读一本学术类著作,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略读,观其大貌。接着通过细读,读出了各章节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把握了行文的逻辑框架。我们还以画示意图的方式复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去真正地“读懂”一本书。环节三:关注社会生活最后,我们不免要问,这样一部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学术著作与我们有何联系?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材料:(1)2019年1月,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刷爆了网络,成为一部“现象级短视频”。视频讲述了一个当代的中国故事:在乡村居住的爷爷盼着城市里的儿子一家回乡过年,电话里,爷爷问小孙子要一个什么礼物,小孙子说要一个佩奇。没看过动画的爷爷自然不知何为佩奇,于是问遍全村,得到了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佩奇是网红女主播,是洗衣液,最终,凭着“小猪、红的”两个词,老人开始为孙子准备这份礼物。可谁知,临近年下,儿子却说不回来了,要接老人去城里过年。年夜饭餐桌上,当老人一件件掏出土特产时,观众看到的是儿子儿媳脸上的尴尬,观众也在预期,老人拿不出佩奇时孙子的失望,可短片的精彩之处来了,老人拿出了这个用鼓风机制作的“硬核佩奇”,迎来了小孙子和观众们的欢呼,这位老爷爷也成为了2019年春节的“硬核爷爷”。在这个短片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看到了不变的“春节团圆”,看到了“长者”爷爷面对新的世界时变得“无知”,看到了城乡地域差别中的“血缘”亲情,看到了空巢老人们在经历的“名实分离”,看到了网络对中国社会的改写,看到了外国文化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2)近年来,网络还传播了另一种关于“乡土中国”的想象: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甫一播出就获得了观众极高的评价,可谓风靡大街小巷,紧接着,该节目连续推出三季,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多个平台播出,迅速以极高的收视率和点击率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能够为大众所喜爱,固然离不开节目组精良的制作,在一幅幅唯美的画面里,镜头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然而,更为重要的吸引力来自于其节目内容,观众不是为了美食而看,而是被那一种家乡的味道牵引而来。童年的许多事情都会被遗忘,但是味蕾却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