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河沟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河沟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河沟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河沟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河沟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河沟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文字之美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moonleapsinthegreatRivers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联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取材于伍立杨《汉字的美与爱》)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在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雅化”了的文字言语。7.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

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

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8.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

B.辞达而已矣。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文章,经国之大业也。参考答案:6.答案:A解析:B项,“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有误,从原文“众多的成语……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可知;C项,“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与原文“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意思不符;D项,“中国文言文学”对象错,应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7.答案:D解析:A、B、C三项是对“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的理解。8.C2.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会做诗文之读书人最喜爱的对象,但作者认为,他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和退隐。

D.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做到了对政治的退避。

C.苏轼的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的文章主要受儒教、佛教影响。

D.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的美在陶潜诗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对苏轼的“美学意义”加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D.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参考答案:1.B因果倒置2.D

(A.把“不是……而是”改成“不只是……而且是”;B.“他做到了对政治的退避”把可能性当做了真实性,且原文没有依据;C.“主要受儒教、佛教影响”,错,应改为“主要受佛教、道教影响”。)3.D符合文本信息,但与题干不符

略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27分)香香的端午谢冕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E.谢冕的这篇文章,再现了家乡的人文风俗并揭示其文化意蕴,写出自己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20.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21.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5分)

22.文中说“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200字以上。(12分)

参考答案:19.B、E20.(1)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2)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3)“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21.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22.我们的祖先能把原本是记念苦难的活动仪式化、节日化,并逐渐赋予这仪式和节日以现世的积极健康喜乐人情化的内容。(2分)这是我们民族“不忘过去,更着眼现世和未来”的生活观的表现。(1分)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2分)联系生活阅历恰当(2分),并能加以分析。(1分)语言(4分)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蔗种

宋应星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靘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①,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棘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冰糖者将洋糖②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冰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选自《天工开物·甘嗜③》,有删节)

【注释】①飞虫竭力争衡:飞虫指蜜蜂,它竭力与草木争夺在甘甜一味中的地位。②洋糖:白糖。③甘嗜:语出《尚书·甘誓》:太康“甘酒嗜音”。原意是喜欢喝酒和音乐。此处的意思是喜欢甜味。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主张:主宰B.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

啖:吃C.口啖即棘伤唇舌

棘:刺伤D.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

冬至:到了冬天后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B.①不可以造糖

②均之二策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①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

D.①“沙脚”为下

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B.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C.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D.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4分)

(2)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4分)

(3)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4分)

参考答案:9.D(冬至为一个节气)10.D【解析】A助词,的;代词,这。B表目的的连词,用来;表并列的连词,并且。C介词,把;动词,率领。11.A12.(1)宋先生说:芳香馥郁的气味,浓艳美丽的颜色,甜美可口的滋味,人们对这些东西都有着强烈的欲望。(得分点:至于、大欲、存各1分,大意1分)(2)甘蔗大致有两种,主要盛产于福建和广东一带,其他各个地方所种植的,总共合起来也不过是这两个地方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得分点:凡、产繁、十一各1分,大意1分)(3)经过一夜之后就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制作狮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状的糖,糖质的精粗就可以随人们自主选择了。(得分点:即、造和省略“自主选择”各1分,大意1分)【解析】参考译文:宋先生说:芳香馥郁的气味,浓艳美丽的颜色,甜美可口的滋味,人们对这些东西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有些芳香特别浓烈,有些颜色特别艳丽,有些滋味尤其可口,这些在自然界有着特殊的安排!世间具有甜味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草木,而蜜蜂却极力争先,采集百花酿成佳蜜,使草木不能全部占有甜蜜的功劳。是谁在主宰这件事,而使天下人都为之受益呢?甘蔗大致有两种,主要盛产于福建和广东一带,其他各个地方所种植的,总共合起来也不过是这两个地方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甘蔗形状像竹子而又粗大的,叫做果蔗,截断后可以直接生吃,汁液甜蜜可口,不适合于造糖;另一种像芦荻那样细小的,叫做糖蔗,生吃时容易刺伤唇舌,所以人们不敢生吃。白砂糖和红砂糖,都是用这种甘蔗制造的。在中国古代还不懂得如何用甘蔗造糖,唐朝大历年间,西域僧人邹和尚到四川遂宁县旅游的时候,才开始传授制糖的方法。现在四川大量种植甘蔗,这也是从西域逐渐传播开来的。

用荻蔗可以造出冰糖、白糖和红糖三个品种的糖。糖的品种不同,是由荻蔗的老嫩不同而决定的。荻蔗的外皮到秋天就会逐渐变成深红色,到了冬至以后就会由红色转变为褐色,然后出现白色的蔗蜡。在华南五岭以南没有霜冻的地区,荻蔗冬天也被留在地里而不砍收,让它长得更好些以用来制造白糖;但是在广东韶关、南雄以北地区,十月份就会出现霜冻,蔗质一经霜冻就要受到破坏,那些地区的荻蔗就不能在地里留很长时间等它变成白色再收,因此要赶紧砍伐用来造红糖。制造红糖必须在十天之内全力完成。因为十天以前荻蔗糖浆还没有长足,而十天以后又怕受霜冻的侵袭而导致前功尽弃,所以种蔗多达十亩的人家就要准备榨糖和煮糖用的车和锅以供急用。至于在广东南部没有霜冻的地区,荻蔗收割的早迟就随人自主安排了。制造冰糖的方法是:将最上层的白糖加热溶化,用鸡蛋清澄清并去除掉面上的浮渣,要注意适当控制火候。将新鲜的青竹破截成一寸长的篾片,撒入糖液之中。经过一夜之后就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制作狮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状的糖,糖质的精粗就可以随人们自主选择了。白(冰)糖中分为五等,其中“石山”为最上等,“团枝”稍微差些,“瓮鉴”又差些,“小颗”更差些,“沙脚”则为最差。5.(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①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

《台湾通史》注解:①庙:妈祖庙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何获一贼

亡何:不久B.故事供帐甚奢

故事:按照旧例C.今若再丈,将大病民

病:使…生病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

衔:对…不满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文催愈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将之任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其人叩头去

其皆出于此乎D.是犹以贼视我也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1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能体现朱山“为政谨慎”和“是真健吏”的一组是(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

小窃何足系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

初法必行,当杖毙之C.遽令夺镪橐归

亡何复毙一人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

吾与汝约,再犯无赦(28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4分)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4分)

(3)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4分)

参考答案:10.C(病:使…受伤害)11.A(而,都是表转折。B之:前者,动词,到;后者,主谓之间。C其:前者,指示代词,那个;后者,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D以:前者,介词,“用”;后者,连词,表目的)12.B(A后一句不能表现其是健吏;C前一句不能表现其为政谨慎;D前一句不能表现其为政谨慎)13.(1)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恐怕)都是大盗吧?”(“知”、“谒”、“视”、“得无……乎”各1分)(2)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苟”、“以”、“是”、“非”各1分)(3)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怎么)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实”、“安”、“遗”各1分,大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朱山,浙江归安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乾隆二十年,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狱吏回答说:“只是一些小偷罢了。”朱山说:“小偷怎值得关押?”把他们全部召到县庭并放了他们,同时各给他们十两银子,让他们各自谋生。并且说:“我同你们立下章法,再次犯法不赦免。”不久抓捕一贼,审问他,是先前释放中的一位。朱山对役使说:“当初立法一定要执行,判为用杖打死。”不久又打死一贼,于是县里人惊惧,互相告诫说:“这是一位真正的雷厉风行的官员,我们不要犯法。”不久又抓获一贼,正喝令杖打,只见他脸上有泪痕,朱山说:“犯法当死,为什么哭呢?”这贼回答说:“小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刚与母亲诀别,所以悲伤。”调查这件事,果真一老妇抱着席子在哭泣,准备裹尸离去。朱山说:“你有孝心,还可以改正。”再给他十金,并且严厉告诫他说:“你到其他地方去做买卖,求得生活,不要住在这里,被我抓住。”这个人扣头离开。朱山治政谨慎,审案时,只要积下两个案件就到庭审理,(因此)案件没有积压。彰化县府有私款,每年收入几千金,朱山不接受。说:“正常供应之外,就属于横暴征收了,作为百姓的治理者怎可以让百姓贫困呢?”巡视道台德文巡视彰化,按旧例所送礼品十分奢侈,朱山不准许,只送十担米,四只熟羊,德文对他不满。不久朝廷文告下达,命令造册丈量田地。朱山尽力相争说:“彰化刚刚得以开发,一半是盐碱地,同其他县不同。先前清理丈量,曾经留有多余的土地,来缓解百姓的困苦。现在如果再丈量,必将大大伤害百姓,我不忍这样做。”但德文催促非常紧急,县里人士相谋贿赂他万两银子来免除土地丈量,朱山认为不合适,说:“我在此,断然不让诸位贿赂上司。”急令夺回银袋。德文听说,十分气愤,向朝廷弹劾朱山私自征收赋税。上报完毕,朱山被逮捕,县里几万人纷纷拿起竹竿驱逐朝廷委派的官员,气势强盛。朱山挥手制止,哭着说:“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百姓说:“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护送您去受审,如有意外希望能与您一同去死。”刚登上船,挑着所送的粮食的人几乎挤满了船舱。一位男子拿着一百两银子送给朱山,朱山问他,他回答说:“我是您放了两次的那个贼。”朱山说:“你要做什么呢?”这位男子说:“我接受银两后,改行做了卖鱼生意,已经成了家。现在听到您要远行,我母亲命我来报答您的恩情。”朱山说:“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这位男子说:“您不接受,这还是用看待盗贼的眼光来看待我,我回去有何面目见我的母亲,还不如死去。”于是跳入海中。船夫急忙将他救起,朱山才接受了他的银子。朱山被关押在省部一个多月,福建将军熟知他的冤情,请求朝廷赦免朱山。朱山得以召见,官复原职,又被升为滦州知州。朱山将去赴任,中途经过家门,见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敢进去。不一会儿他妻子出门迎接他,说:“呀!这是你前年被罢官时,彰化县百姓人士送给我们居住在这里的。”拿出购劵查看,购买房子花费了一万两银子。

略6.

参考答案:17.(1)少:稍微;略微。(2)谢,推辞。(3)堪:忍受。(4)苟:如果,假使。(共4分)18.B(2分)19.(1)(富公)神色严肃,言辞慷慨(激昂),没有谁能够使他屈服。(3分)(2)假如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这不合公平的道理(或原则)。(3分)20.通过对比,突出公平等待人、礼貌如一的个性。(2分)21.作者以忠君爱民思想评价富公,有历史局限性:但指出富公的平等、博爱意识有积极意义。(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2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1)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3分)(2)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请做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1)“手足”喻指君王对臣子的亲近,“腹心”喻指臣子对君王尽忠,孟子以此阐述君王只要能亲近自己的臣子,那么臣子就会对君王尽忠的道理。(3分)(2)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臣双方都应该履行自己对于对方应尽的职分。(3分,分析可自圆其说)文化经典阅读考查的是文化思想,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作者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把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孟思想的把握上。在引导学生复习迎考中,要指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本,概括出孔孟选段的思想的共同点;同时,还要结合文本,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无论是概括还是分析,都要紧扣文本,要有针对性,不要漏掉要点,也不要随意发挥,采用大包抄在形式来答题,分析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在综合分析孔孟思想时,还必须紧扣所提供的全部文本,以免以偏概全。德行修养是孔孟文化思想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文化经典时,必须对孔孟有关德行修养的思想进行认真梳理。当然,其他的思想也不能忽略,特别是教育、仁政等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