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5-T 1128-2024 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_第1页
DB3205-T 1128-2024 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_第2页
DB3205-T 1128-2024 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_第3页
DB3205-T 1128-2024 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_第4页
DB3205-T 1128-2024 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080.01ICS03.080.01CCSA162024-08-09发布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205/T1128—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机构要求 5人员要求 6设施要求 7数字化要求 7.1信息化平台 7.2数字化设备 7.3信息数据安全 8服务内容 8.1咨询建档 8.2能力评估 8.3健康监测 8.4服务跟踪 8.5数字化服务 8.6应急服务 9评价与改进 9.1服务水平评价 9.2服务质量调查 9.3服务持续改进 9.4数字化技术改进 DB3205/T112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苏州市民政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盖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瑞颐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华禛信计量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蚁巴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苏州毕惠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苏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吴江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豪放、张建林、王晓东、申亮、刘洋、范晴晴、孙爱明、朱波、肖养颜、王威、吴玉霞。1DB3205/T1128—2024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本文件规定了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机构要求、人员要求、设施要求、数字化要求、服务内容及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数字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42195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GB/T43153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MZ/T168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规范DB32/T4268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化平台informationplatformofintegratedeldercarewithmedicalcare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老年人、家庭、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串联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参与主体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医养结合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4机构要求4.1应具备医疗卫生服务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宜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4.2应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或在民政部门进行备案。4.3应配备医养服务所需人员、智能软硬件设备设施、药品药械。4.4应具备相关认证,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认证、CFDA/CE认证、质量体系认证。5人员要求5.1服务机构应根据需要,配备医师、护士、评估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应符合DB32/T4268中对人员的要求。5.2服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依照职业要求定期参加继续教育。2DB3205/T1128—20246设施要求6.1应建立老年人专属健康管理场所,配置自助体检设备或自助健康管理一体化设备,具备健康体检、健康筛查、健康教育、远程问诊、自动建档、检查报告分析、报告打印等功能。自助健康体检内容应包括身份识别、身高体重、体温、血压、血氧、血糖、肺功能、心理测评等检测项目。6.2应建立老年人疾病预防与康复服务场所,配置健康宣教及膳食指导设备、运动康复设备、心脑血管疾病辅助康复设备和便携式健康管理设备。便携式健康管理设备可用于上门健康服务,应支持5G模式,提供多种身体项目检测、健康数据采集、健康数据自动上传、老年人建档、老年人群分类、远程心电诊断等功能。6.3应建立远程诊疗工作站,配置支持5G的远程诊疗设备,支持开展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医学教育服务。7数字化要求7.1信息化平台7.1.1应具备业务运营管理功能、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服务管理功能(含智能工单、智能预警)、财务管理功能、安全管理功能、后台管理功能、评价与改进功能、智慧管理监测功能。还应与老年人居室及公共活动区域配置的安全、健康监测设施设备相连,具备管理数字化健康场所各项设备的功能。7.1.2服务机构端应具备远程健康监护等功能,具备移动互联网服务应用,实现业务管理、数据采集和服务过程记录管理,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运用。7.1.3客户端应有紧急呼叫、移动应用等功能,家属通过客户端即时了解老年人状态、服务,与相关照护人员进行沟通。7.1.4政府监管端应具备数据实时统计汇总功能,为监管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7.2数字化设备7.2.1应配置健康管理终端,具备健康评估、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远程问诊、一键呼叫服务功能,实现人脸识别、健康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支持家庭成员健康信息共享,数据自动上传到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化平台。7.2.2应配置便携式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设备、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与健康管理终端连通,数据自动采集上传到健康管理终端,自动触发健康预警,通过平台、客户端、短信等方式通知医护人员、老年人或家属。7.2.3应配置智能睡眠监测设备,具备监测老年人在床、离床状态功能,监测在床老人的心率、呼吸、睡眠状况等信息,自动记录老人的睡眠监测数据。在老年人夜间长时间离床或健康数据有异常时,设备应触发预警提醒。7.2.4应配备视频监控设备,覆盖所有出入口、就餐空间和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与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对接,实现对数字化健康场所的监控管理。7.2.5所用数字化设备应互联互通,按需开放接口、交换数据;并设置权限功能,保护被服务对象的信息和隐私,防止泄露。7.3信息数据安全7.3.1应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确保被服务对象的信息数据不被泄露。7.3.2网络信息安全应符合GB/T22239的相关要求。3DB3205/T1128—20248服务内容8.1咨询建档8.1.1服务咨询服务机构应设置服务窗口或服务热线提供咨询服务,服务对象也应充分了解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是否满足自身需求。8.1.2签订服务协议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与老年人或其监护人共同协商制定服务方案,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的服务内容应符合GB/T43153的要求。8.1.3建立档案建立服务对象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档案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监测管理记录和医疗服务内容,支持查看过往健康信息,定期更新管理,档案内容应符合MZ/T168的要求。8.2能力评估8.2.1评估指标按照GB/T42195的要求,将老年人能力评估指标分为自理能力、基础运动能力、精神状态和感知觉与社会参与四个方面。8.2.2自理能力通过进食、修饰、洗澡、穿/脱上衣、穿/脱裤子和鞋袜、小便控制、大便控制、如厕等指标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按评分将老年人自理能力等级划分为:能力完好、能力轻度受损、能力中度受损、能力重度受损、能力完全丧失。8.2.3基础运动能力通过床上体位转移、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指标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按评分将老年人基础运动能力等级划分为:能力完好、能力轻度受损、能力中度受损、能力重度受损、能力完全丧失。8.2.4精神状态通过时间定向、空间定向、人物定向、记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攻击行为、抑郁症状、意识水平等指标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按评分将老年人精神状态能力等级划分为:能力完好、能力轻度受损、能力中度受损、能力重度受损、能力完全丧失。8.2.5感知觉与社会参与通过视力、听力、执行日常事务、使用交通工具外出、社交交往能力等指标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按评分将老年人感知觉与社会参与能力等级划分为:能力完好、能力轻度受损、能力中度受损、能力重度受损、能力完全丧失。8.3健康监测8.3.1健康体检4DB3205/T1128—2024机构应使用数字化健康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健康体检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胸片、B超等项目。8.3.2指标监测运用数字化技术及设备对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实时记录上传,对超出(低于)限值的指标进行预警提示。8.4服务跟踪8.4.1制定服务计划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在与老年人或其监护人沟通确认的情况下,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数字化健康场所或数字化居家健康服务计划。8.4.2体质辨识及调节服务通过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对老年人进行体质辨识,通过药物、传统疗法调理等方式进行调节。8.4.3健康教育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疾病预防、营养指导、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监测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普及和专业健康咨询服务。8.4.4健康管理服务根据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跟踪计划,提供健康评估、健康督导、健康提示等服务。8.4.5随访跟踪服务期内机构应通过在线或上门的形式,对服务对象进行每周不少于一次随访跟踪。终止服务六个月内,机构应以在线或上门的形式对老年人进行不少于一次随访跟踪。随访跟踪服务内容应符合GB/T43153的要求。8.5数字化服务提供包括在线监测、线上诊疗、数据自动采集、数据异常提醒等与数字化有关的服务,构建数字化养老服务、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护理服务等医养结合服务模式。8.6应急服务机构宜建立应急服务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应急服务演练,并在应急需求发生时能够提供应急服务。9评价与改进9.1服务水平评价对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服务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服务项目;——服务质量;5DB3205/T1128—2024——服务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