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历年各省真题汇编1.(2023年云南省7月学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②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④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⑤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⑥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①当下中国新主流电影和电视剧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向年轻受众群体倾斜,扩大受众市场,让青年观众得以主动、自主地“消费”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新主流电影和电视剧的问题。②现代经济学强调,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笔者认为,电影受众对于新主流电影作品的“消费”,不仅需要花费金钱,也不仅仅是把这些作品当成一种被消费的“物”。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一种艺术符号系统。它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意义,形成青少年观众自己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能够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青年亚文化意识形态认同需求。因为,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文化活动,所有被消费的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③当今时代,电影和电视剧观影主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材料显示,当下电影观众的平均观影年龄为21~25岁,其中年龄在17岁以下的占了5.6%,在18~24岁间的观众占了33.1%,电影已经到了“得青年者得天下”的时候了。虽然战争、历史题材仍是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某种“主流”形态,即或在吸引青年受众这方面的成效还远远不够;但新主流电视剧确乎做出了自己的可喜努力,力图表达对青年受众市场之最大程度的尊重。新主流电视剧文化取向无疑是多元丰富的,上至主旋律文化,下至青年时尚文化、“明星粉丝文化”,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吸引观众、扩大市场的一种策略。(摘编自陈旭光《当下中国“新主流影视剧”的“工业美学”建构与青年文化消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工作者们只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就能迈向文艺创作的新天地。B.当代文艺工作者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文艺创作可以不断呈现新境界。C.青少年观众在“消费”新主流电影作品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D.新主流电视剧文化取向多元且丰富,这是吸引观众扩大市场的一种策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了文艺作品创新问题,但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材料二指出文化消费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C.材料一深刻又有前瞻性的理念为材料二中面对的问题,指明了解决思路。D.材料二提到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吸引青年受众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努力。3.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如何体现民族文化辨识度?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答案】1.A2.D3.①勇于创新,既要礼敬前人,更要超越前人,努力提高文艺作品质量。②重视传承,既要面向世界,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只要坚决抵制照搬跟风……,文艺作品就能……”错误。关联词“只要……就”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关系,据材料一中“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可知,“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摈弃故步自封、凭空虛造”只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的一个必要条件。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新主流电影在吸引青年受众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努力”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说“虽然战争、历史题材仍是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某种‘主流’形态,即或在吸引青年受众这方面的成效还远远不够;但新主流电视剧确乎做出了自己的可喜努力”。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可知,要勇于创新,既要礼敬前人,更要超越前人,努力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从“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可知,要重视传承,既要面向世界,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2023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法官与医生刘武俊①披黑袍的法官和穿白褂的医生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职业角色,很难相提并论,不过,倘若别出心裁地将这两类角色做一番比较研究,或许会意外地发现它们其实有着不少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对法官这一职业角色作出更准确的定位和更科学的认识。②法学和医学分别是法官和医生各自的知识背景,而法学和医学这两门学科均属于人类最古老的、与世俗社会息息相关的实用型学科。法学院与医学院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实践证明,医学院的病例分析与法学院的案例分析都是对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③表面上讲,法官和医生都是运用知识及经验来工作的,法官运用的是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医生运用的是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和医生这两类职业对经验的要求更甚于知识,也可以说它们都可归于经验型职业,都是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正式执业之前,医生的临床实习和法官的庭审实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庭审经验乃是成为合格的医生或法官的必备条件④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官和医生这两类角色都是属于注重实践理性的技术型职业,法官的审判和医生的治疗都可以视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性活动。法官作出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而医生开出的则是对症下药的处方。法官是正义的化身,以惩恶扬善、追求司法公正为天职;医生则是生命的救星和健康的使者,以救死扶伤为使命。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法官讲究坐堂问案,通常不主动介入当事人的纠纷;医生则讲究坐堂问诊,一般也不上门接诊。⑤法官虽然居于中立的立场解决纠纷,但裁决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势必会有利于一方而有损于另一方,法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解决纠纷调整利益关系。由于关涉利益关系,法官的审判活动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涉、压力和侵扰。医生提供的则是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是单向度的,服务的结果一般不会受权势集团利益驱动式的影响。⑥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皆具有一定的执业风险,我们不能苛求法官在办案时避免任何失误,正如能苛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司法审判领域允许一定比例的所谓“错案”存在,其实与医疗领域允许一定比例的医疗事故一样是正常的。医生的执业行为可能承担对重大医疗责任事故负责的风险,医疗责任事故的认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可操作性较强。法官的审判行为也同样需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错案”成立,在学界尚有争议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就是一把“杀手锏”。不过,对所谓“错案”的理解或定性却往往莫衷一是,不可能如医疗事故般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的职业风险似乎并不逊色于医生,因为法官审理的纠纷都是已经发生的“过去时”的,要恢复和拟制一去不复返的事实显然有着相当的难度,假如当事人不在有限的诉讼期限内积极主张相应的证据,那么并非全知全能之上帝的法官只能对受证据支持的“法律真实”负责,而并不承担发现“客观事实”的义务。在这种情境下,与案件事实真相存在出入的所谓“错案”也就在所难免了。⑦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与医生都应当走“专业化”的道路,培养专家型的法官和医生是法院与医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医生的岗位有外科、内科、神经科等科室之分,法官的岗位也有刑庭、民庭、行政庭等庭室之别。长期以来,中国法院过于重视全能型法官的培养,盲目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的轮岗做法,中国基层法官在不同审判庭的轮岗交流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培养精通某一审判业务的专家型法官。(本文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对法官和医生两类职业契合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都是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相对专业知识而言,都更看重职业经验。B.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轮岗的做法,可以使法官和医生走上“专业化”的道路。C.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风险,都有出错的可能。D.法言作出判决和医生开出处方,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执业活动。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提出论点之后,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B.⑥段以当事人不在有效诉讼期主张证据的假设,推断法官审判难免会有错。C.文章通过法官与医生两个职业的比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官的职业角色。D.⑦段照应文章论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全文逻辑严密、论证完整。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关涉利益关系时,法官的审判活动比医生的医疗服务更容易受到影响。B.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的培养应由专家型转向全能型。C.如果“法律真实”与“客观事实”不相吻合,就有可能导致“错案”发生。D.法官站在中立立场调整利益关系,其裁决的结果可能有利于其中一方。1.B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可以使法官和医生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说法错误,曲解原意。根据原文“长期以来,中国法院过于重视全能型法官的培养,盲目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的轮岗做法,中国基层法官在不同审判庭的轮岗交流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培养精通某一审判业务的专家型法官”可知,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轮岗的做法,对于法官来说,不利于其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⑥段以当事人不在有效诉讼期主张证据的假设”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假如当事人不在有限的诉讼期限内积极主张相应的证据”,强调的是“积极主张相应的证据”。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法官的培养应由专家型转向全能型”说法错误,曲解原意。原文说的是“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与医生都应当走‘专业化’的道路,培养专家型的法官和医生是法院与医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故选B。3.(2023秋·上海·高三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爱犯错的智能体》序①①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人是万物之灵,却不能避免犯错,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程序体会犯同样的错吗?②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主观上则往往可以归结为。为什么会把画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为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而不见?因为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当然,有了积累的相关经验,有了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就会降低犯错的可能。而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具备丰富先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就不大会犯类似的错误。③当然,程序体也有不及人智能体的地方。程序体编写的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该模型只在为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而人智能体则以他的全部生活和终身经历为其经验支撑。不过程序体也在一步步赶上来,更深刻的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不断诞生。④由此可见,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互有短长。⑤虽然本书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读者也会注意到,人智能体会做的事情很多,会犯错误的场合也很多,而许多常见的错误并没有收入书中。为什么?我认为作者想表明,人智能体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维这样的高级形式。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是: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或智慧),从作者罗列的大量视觉、听觉、触觉、体觉的实例来看,该公式对生物人智能的概括是否有所遗漏呢?另一方面,本书并不认为大脑是生物智能的唯一产地。⑥在更广的意义上,人脑是一个复杂结构,各部分各司其职。例如脑干要担负起维持所在人生命的多种重要责任,包括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干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智能无关,而脑干模拟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与人工智能有关。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一个人工生命,对脑干功能的模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能究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还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学?⑦我在《人工智能》一书的前言中曾提到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愚公、智叟两派。愚公派认为总有一天会把人工智能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时机器像人一样聪明),智叟派则认为尽管挖尽之日永不会来,仍要努力挖山不应懈怠。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⑧最后我还想指出,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更能容错。为什么某甲能一眼认出某乙?尽管某乙外表已与当年初见时很不一样。为什么某丙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从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不同的程序体被设计来处理不同的智能问题?而人智能体却能处理各种智能问题,尽管他只有一个大脑,其结构还是固定的。所有这些和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关系极大。为公平起见,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注】①本文摘编自陆汝铃为张军平著《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所作的序,原标题为《智能体和程序体的对话》。4.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5.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程序体能处理不同的问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选择机制。B.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尚未包括对与智能无关的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C.智叟派认为程序体永远也达不到人类的智能水平。D.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有利于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问题。6.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A.小洁将自己的证件照上传至某识花小程序,识别结果为“向日葵”。B.小洁将一段语音转成文字,程序把其中的“辽阔”转成了“寥廓”。C.校门口的人脸识别机常常分不清长相相似的小洁同学和小明同学。D.小洁收到语音信息,转成文字后多是乱码,发现是对方语速过快。7.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一项是(
)A.敌方难以发现身着迷彩服隐藏在树丛中的战士。B.小明站在哈哈镜的前面,发现镜中的自己变形了。C.人们会产生“月亮在地平线上比天上大”的感觉。D.大货车司机容易误判其侧方行人的位置、移动速度。8.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4.经验不足或经验有偏差(或在经验提取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缺乏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5.A6.A7.B8.本篇序言首先介绍了书中的研究对象,并通过比较人智能体和程序体所犯的错,得出两者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各有短长的结论,随后引导读者关注书中更为核心的概念,指出该书对案例的选择隐含了作者对“智能”的理解;同时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该书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最后指出对该书未涉及的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也应予关注,这既是对书作者的建议,也拓展了读者的思考。【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分析可知,空后句“为什么会把画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为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而不见?因为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是对所补充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根据空后“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可得出原因是经验不足,根据空后“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可得出原因是经验有偏差,据此可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于它们有不同的选择机制”说法错误,理解片面。根据原文第②段“一个具备丰富先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可知还有“具备丰富先验”这一条件。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A.根据原文第③段“程序体编写的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该模型只在为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可知,选项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小洁传至的程序是“某识花小程序”,这个程序是针对识花这一前提的,所以识别出来的证件照是太阳花,符合题干内容。B、C、D三项出现的错误都不是因为“模型只在为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C、D产生错觉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面临复杂的环境。B.产生错觉的原因哈哈镜的构造,而不是因为人面临复杂的环境。根据原文第②段“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可知,B不能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的事例。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篇序言第①段“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首先介绍了书中的研究对象——人智能体和程序体;第②③段通过比较人智能体和程序体所犯的错,在第④段总结“由此可见,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互有短长”,得出两者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各有短长的结论。随后第⑤段“虽然本书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引导读者关注书中更为核心的概念,指出该书对案例的选择隐含了作者对“智能”的理解;同时第⑥段“这样,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能究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还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学?”第⑦段“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该书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最后第⑧段“最后我还想指出,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更能容错”“为公平起见,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指出对该书未涉及的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也应予关注,这既是对书作者的建议,也拓展了读者的思考。4.(2023春·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传世,中国的《诗经》中相当数量的农事劳动描写则开启了这一源头。而当下,它正面临断流的危机,传统的劳作方式不断被取代,被遗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模式正经历分崩离析的痛楚。纵观现当代乡土文学,其中所写的农事劳动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农事劳动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而今,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在当下重读那些忠实记录、描写了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已多少带有挽歌的性质,它们不仅仅具有文学意义,还将越来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在农业社会里,农事劳动不仅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需的手段和方式,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立场、审美维度、情感方式。在农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不是道德层面而是实用价值,即他们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乡土作家在写到这类角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倾向。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不仅渗透进乡土世界的价值观中,也深深影响着农村的审美观念。“美”往往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写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编苇席的劳动场景。这种审美观,完全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内在基础的。每一种传统的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检验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诸如家族情感、民风习俗、人际交往、审美维度等等,但时代在用更新更先进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甚至是埋葬着附在其上的文化基因。在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的同时,附着于其上的宗法制乡村的人事交往、风俗传统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里,劳动已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还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人际交往、促进情感联络的特殊功能,这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传统的人情习俗实际上也被割裂,金钱至上、人情淡漠、道德异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但是不论社会如何转型发展,农事劳动所担负的生产粮食以供养人类的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现代技术的推进下改变形式继续存在,乡土文学也会持续地予以文学性的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摘编自农为平《乡土文学中即将消逝的农事描写》)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自古就有了,中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是有过记载的。B.随着大量的农事劳动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农业走向萎缩凋敝。C.在当下,那些忠实记录、描写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多样价值和意义。D.现代农事劳动与传统农事劳动相比,手段已更新,但基本职能并未发生改变。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农事劳动在古代的相关记载入手,进而重点论述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B.文章用孙犁《荷花淀》的事例,论证了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对农村审美观念的影响。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带来的问题。D.作者不仅关照传统农事劳动的过去,关注它现今的状况及其影响,更关心它的未来。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里判断一个人好坏主要看生产劳动的表现,生产劳动表现好才能够受人敬重。B.农事劳动在农业社会里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和方式,有着极丰富的内涵。C.每一种传统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检验而传承下来,附着多种文化基因。D.随着传统农事劳动日渐衰微,与之相关的宗法制乡村的风俗传统等必然发生变化。9.B10.C11.A【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是因,而“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是果。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类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文章第五自然段并没有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生产劳动表现好才能够受人敬重”错误。由原文“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可知,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确实能受到人们的敬重,但并不是只有生产劳动表现好才受人敬重。故选A。5.(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yyds”“绝绝子”“栓Q”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梗”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栃,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节选自之江轩《被“梗”住的表达》)12.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B.“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C.“梗”的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D.“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B.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C.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的壁垒。D.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12.A13.C【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错。原文第二段“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可看出选项内容夸大梗的作用;C.“‘梗’的使用会……”错。原文第三段“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可看出“‘梗’的使用”应为“过度使用”;D.“彰显了现代年轻人……的思维”错。原文第二段“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可看出“现代年轻人”应为“现代人”。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错误,原文“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可看出应为“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导致”改变句间关系。故选C。6.(2023春·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植物能听见音乐吗有一位印度科学家每天在自家院子演奏小提琴,他发现,在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长在院子里的植物比长在院子外的植物更茂盛。由此他认为,可能是美妙的小提琴音乐促进了院子里植物的生长。植物听觉方面的科学研究始于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对着含羞草演奏大管,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它的叶子闭合。他在实验记录中说,这真是一个“愚蠢的实验”,植物根本就“听不见”音乐。20世纪60年代,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多罗西的一项研究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为了完成学分,多罗西在音乐学院进修时选修了“生物学概论”这一课程。她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她选取了几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将它们分别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之后,“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这个实验【甲】过程有对照,【乙】结果与众人的认知相符,【丙】结论一经报道就迅速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若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个实验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无法重复(实验者本人和其他专业科学实验室都无法重复相同实验以得出相同结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符合科学规范的相关实验均不能证明植物可以对外界的音乐作出反应。为什么植物不能主动对声音作出反应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对于动物来说,声音是周围环境变化的即时信息,动物可以根据声音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危险,从而决定是躲避还是战斗。而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必消耗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了。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坚实的证据支撑,每一个实验证据都要有严格设计、精确对照、多方面控制变量、多次重复、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符合我们的预期,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令人或惊讶或惊喜的“科学实验结果”时,首先要想一想这个实验是不是具备科学研究的要素,进而判断实验结果到底真实与否。(取材于房裕东的同名文章)14.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
因而
可是B.尽管
而且
因此C.不仅
因而
可是D.不仅
而且
因此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试图通过对植物演奏音乐来促进植物的变化,但是这项研究并不成功。B.多罗西仔细对比了不同音乐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况,这样的研究过程很严谨。C.到目前为止,植物能够对外界的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并没有得到科学验证。D.植物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没有什么用处,不必耗费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16.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植物听觉实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揭示原因——提倡科学精神B.对比植物听觉实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总结规律——提倡科学精神C.列举植物听觉实验——介绍实验原理——揭示原因——展望研究前景D.对比植物听觉实验——一介绍实验原理——总结规律——展望研究前景14.D15.B16.A【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结果与众人的认知相符”比“实验过程有对照”在程度上更近一步,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结论一经报道就迅速引起大家的关注”是结果,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此”。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这样的研究过程很严谨”错误。结合“不过,若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个实验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无法重复(实验者本人和其他专业科学实验室都无法重复相同实验以得出相同结论)”可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个实验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可见这样的研究过程并不严谨。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1段举印度科学家的发现,第2段举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例子,第3段举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多罗西的研究,文章前三段列举植物听觉实验;文章第4、5段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指出到目前为止,符合科学规范的相关实验均不能证明植物可以对外界的音乐作出反应;文章第6段揭示原因,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们自然就不必消耗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了;结合“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坚实的证据支撑,每一个实验证据都要有严格设计、精确对照、多方面控制变量、多次重复、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可知,最后一段提倡科学精神。故选A。7.(2023·新疆·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诞生了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都以工匠精神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即使到了当代,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在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有时更需要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十足的耐心中,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让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向成功目标一步步迈进……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17.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匠”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等的代名词,有别于《说文》中专指“木工”的“匠”。B.工匠精神不仅指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还含有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内涵十分丰富。C.作者认为,因为我们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所以人人都可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D.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国家等至关重要,这充分表明时代品质需以工匠精神来雕琢。18.下列对以上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产品当成艺术……”用引证法突出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能创造一个不凡的世界。B.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重点阐明践行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C.材料二列举一些工匠大师的事例,论证了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的重要性。D.材料一侧重论述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强调工匠精神要有“安静与坚守”。19.根据以上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它的市场环境一定是健康的,人文素养也一定是深厚的。B.当下时代,虽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但工匠精神能使人慢一些,静下来,获得成功。C.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只要能有工匠技术、专业精神并默默坚守,就能拥有工匠精神。D.孔夫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的事例可证明材料二中坚守是工匠精神底色的观点。17.C18.B19.A【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为我们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所以人人都可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错误,强加因果。结合材料一“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分析可知,作者倡导“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进而倡导“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重点阐明践行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错误。材料一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二段都是在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只有第三段论述应该怎么做,因此材料一重点阐明的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但工匠精神能使人慢一些,静下来,获得成功”错误。材料二“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有时更需要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论述的是当今社会需要人们慢一些,静下来,并不是说工匠精神能使人慢一些,静下来,获得成功。C.“只要能有工匠技术、专业精神并默默坚守,就能拥有工匠精神”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分析材料二第一段“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可知,作者说“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是工匠精神所必需的,但不是说有了它们就拥有了工匠精神。D.孔夫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虽然他们身上有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的特点,但他们不是具有“技艺”的“匠人”,因此不可证明材料二中坚守是工匠精神底色的观点故选A。8.(2023春·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八十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由开封传来,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材料二: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的创新而彰显。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做、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20.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发展状况在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皆有所记载。B.南曲产生于临安,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合于南人口味。C.杂剧是一种集文学、音乐、歌舞、杂技等艺术为一体,既有历史传承,又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性戏曲形式。D.元杂剧是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列举这一例子论证的是文化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21.下列对材料一论述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开封的杂剧有浅斟低唱的风气,文中引用柳永《鹤冲天》的词句对此进行了说明。B.文中对杂剧的整体介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层次清楚,使读者对杂剧的发展脉络非常明晰。C.文中由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一事,非常武断地推断出它也应该在南京演出过。D.本文的结论是: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及南北的文化交流等都对杂剧的发展有影响。22.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原因。20.B21.C22.①元杂剧的繁荣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众多知识分子参与,是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③有大量的演出经营者,元杂剧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④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代表了市场的需要,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南曲产生于临安”错误。原文说“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是“可能”,选项将或然理解为必然。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非常武断地推断出”错误。原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可知,这一推断符合生活常理,且“海内”范畴包括“南京”。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做、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可知,元杂剧的繁荣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由原文“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可知,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众多知识分子参与,是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由原文“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演出经营者……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可知,有大量的演出经营者,元杂剧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由原文“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可知,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代表了市场的需要,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9.
(2019
湖南学考)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何谓“年”陈勤建民间相传“年”是一只身体庞大、脾气躁、凶猛异常的独角恶兽,每到寒冬腊月末到附近的村庄里去寻找食物,甚至伤害村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后来人们发它会被人们扔到火堆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声音吓跑,但是“年”并没有死,所以每年的月三十,大家夜里都不睡觉,守着火烧的他驱除这只怪兽。在不同的时期,“年”的称谓有所不同,虞时称“载”,夏时称“岁”,殷时称“祀”,多始称谓“年”。现在的“年”是从周时才开始的。“年”字的甲骨文、金文作谷穗成熟下垂之象形,“年”字的象形字,是一个背负成熟谷穗的形状,即“年成”为主要表意。这是文字发生学给汉字“年”所下的准确定义。至于“载”是取万物终而复始,“岁”是取岁星年行一次的意思,“祀”是指四时祭祀完结。“春节”这一说法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不过,当时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为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翌日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同时,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要求“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对于“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延续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变俗行动,发布公告“现在共和文体业经成立,自应改用阳历,以示大同”。间1913年阳历新年到来之前,各机关收到政守通电“自正月初一日起至初三日止停办三1”,然而,在民间则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3年(民国二年),由当时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现行的“春节”只有一百多年。阳历年元旦,在西历年节中称为新年的第一天。现有西历新年的“元旦”称谓,正是“中”冠“西”戴。为什么把我们的年节所称的“元旦”安在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上,百余年过去了,民众对此分得还是很清楚。1923年1月3日《申报》第2版《阴阳历新年的比较》一文记载:“社会上逢着过阴历新年,顿现出热闹的气象。吃的玩的,比较平时要添出许多。便连路上的行人,也得增多不少。但是遇阳历新年,除掉有几面国旗迎风招展以外,简直和平时一样。”当今的“春节”,除了传统外,还与经济考量、社会时序的建构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年节(元旦加春节)假日天数一直是四天,改动不大。事实上,我国传统的过年日子大致主要与农事季节有关,这一时间节律的模式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有删改)1.下列有关“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年”是一只恶兽,每年腊月三十夜,人们用火烧竹节的爆裂声来驱除它。B.“载”“岁”“祀”是不同时期对“年”的不同称谓,现在的“年”是从周朝时开始的。C.“年”字的甲骨文、金文作谷穗成熟下垂的形状,“年”字主要表达“年成”的意思。D.阳历新年和阴历新年因为都是过新年,所以气象热闹,节日氛围浓厚,有别于平时。【答案】D【解析】原文说“社会上逢着过阴历新年……和平时一样”。2.下列对“春节”“元旦”两个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一词在我国汉代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则泛指整个春季。B.夏历岁首称为“春节”,是从
1914年开始的,到现在为止,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C.当今的“春节”,除了与传统习俗有关之外,还与经济考量、社会时序的建构相关联。D.阳历年“元旦”大致主要与农事季节有关,这一时间节律的模式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答案】D【解析】原文说“我国传统的过年日子大致主要……久远的历史渊源”,而非指阳历年“元旦”。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现今海内外华人称“春节”的节日,在我国传统历法上是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B.北洋政府依旧延续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变俗行动,发布公告“改用夏历,以示大同”。C.西历新年“元旦”的称谓在中国古巴之,阳历年元旦,即西历年节中的新第一天。D.新中国成立以来,“元旦”加“春节”的节假日天数一直是四天,改动不很大。【答案】B【解析】“改用夏历”错,原文说“改用阳历以示大同”。10.(2018湖南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陆羽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慧楠陆羽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习大发展的时代。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北方饮茶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晋代左思《魏都赋》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在唐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有助于茶人的修身养性。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陆羽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陆羽《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习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像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元稹、白居易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唐代文人品茶,已经超越口腹的满足,而上升到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的色、香、味、形,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陆羽所追求并体现于《茶经》中的。除了外部因素外,陆羽的人生经历,也是他能够写出《茶经》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记载,陆羽本是一个弃婴,后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其间他常汲井烹茶,又服侍师父与宾客品茶斗茗,通过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茶事,并熟悉了烹茶技艺,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嗜茶的人。后来,他得到了竟陵太守的赏识,被介绍到天门西北火门山跟邹夫子学习。这期间,他经常为老师煮茗烹茶。二十岁左右,他借机出游,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考察了当地的茶叶生产。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搜集了有关茶叶生产和其他茶事的资料。公元760年,陆羽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此地为据点,每年都背着采制茶叶的工具前往湖、苏、常、润、杭、越等州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他随时将游历考察时的见闻记录下来,同时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这无疑为他写作《茶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制茶、烹茶的相关技术经验,以及满足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于是就有了我们目前看到的《茶经》。(有删改)1.下列对陆羽写成《茶经》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以及饮茶风习的盛行,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B.唐代文化海纳百川,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C.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D.陆羽一生经历丰富,许多活动与茶相关,这是他能够写作《茶经》的另一外部因素。【答案】D【解析】“外部因素”错。2.下列有关茶文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讲求以茶修德,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B.佛家讲求以茶修性,纯洁心灵,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C.道家学说为茶道树立灵魂,在体味苦寂的同时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唐代文人讲求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文人学士也用茶清醒头脑。【答案)C【解析】“体味苦寂”说的是佛家。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唐玄宗开元年间,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当时在世界上是最高的。B.唐代文人品茶超越了口腹的满足,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C.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D.陆羽在湖州苕溪结庐隐居期间,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答案)A【解析】“茶叶产量……当时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11.(2020年云南省1月学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么,从总体来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呢?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圣治》)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礼适》),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荀子•荣辱》),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论语•雍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在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样理解“和”的精神呢?“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容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好像走进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我们要认真清理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吸取那些至今仍然有助于社会前进的东西、以增进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中华儿女不能断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乳汁!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清理遗产,包括剔除糟粕这个艰巨的任务。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化,必将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选自人教版必修4附录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B.孔子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即“夫民,神之主也”。C.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民族文化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是中华文化崇拜的对象。D.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体现了他们重视节操和修养。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问题开篇,引出“中华文化”这一论题,接着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几个特点,引经据典,论据丰富。B.作者举荀子提出“群居和一”之道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C.作者将中华民族文化比喻为一座巨大的宝库,号召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精神。D.作者辩证地指出传统文化的局限,认为清理遗产,要剔除糟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都要和谐。B.佛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形成禅学,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使它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的精神。C.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要达到“和”的境地是不可能的。D.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和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中华文化水葆青春。【答案】1.B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即‘夫民,神之主也’”错误,原文“《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可知“夫民,神之主也”这句话不是说明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的观点的,而是表达“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这个观点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为了证明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错误,原文“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礼适》),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共青团活动介绍
- 太阳能发电效益测算
- 总结者挑剔者控场者记录者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常见的角
- 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单元作业试题大全附答案
- 需要性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 《生理学感觉系统》课件
- 《入井安全须知》课件
- 一提供安全感
- f放射治疗总体概况
- 公司培训介绍
- 2024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解读(全)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高清版)JTG 5142-2019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 物流运输项目 投标方案(适用烟草、煤炭、化肥、橡胶等运输项目)(技术方案)
- 电力企业合规培训课件
- 领导干部任前谈话记录表
- GB/T 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
-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精选文档】
- 新版pep小学英语四上单词默写
- 期中考试班会PPT
- 送货单EXCEL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