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必刷卷05全析全解_第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必刷卷05全析全解_第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必刷卷05全析全解_第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必刷卷05全析全解_第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必刷卷05全析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湖南专用)必刷卷05(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A.文明发展的独立性B.古代文明的多元性C.不同文明的交融性D.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非洲和美洲虽然是独立发展的,但是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社会分化、阶级产生、国家建立等历史进程,并结合所学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可得知文明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故选D项;文明发展的独立性强调文明发展受自身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独特的特点,材料强调文明之间相似的历史进程,两者不符,排除A项;文明的多元性强调的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材料强调文明之间相似的历史进程,排除B项;文明的交融性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交流,材料未体现非洲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情况,排除C项。2.长期远距离的商贸旅行使阿拉伯人认识到世界的广阔、文明的多样和博采众长的必要。视野的开阔,心胸的宽广,使阿拉伯民族能够大规模、深层次地接受外来文明成果,而没有太多封闭、排外的狭隘心理障碍。阿拉伯人的这些特质有利于()A.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B.形成政教合一体制C.推动建立地跨亚欧的大帝国D.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半岛地处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在穿越广阔的沙漠和海洋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财富,而且接触到了多样的文明和文化。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不仅在宗教、语言、科学、哲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且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阿拉伯学者翻译了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献,将这些文明的成果引入阿拉伯世界,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因此,阿拉伯人的这些特质有利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政教合一的体制与材料描述的特质无关,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强调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描述的特质无关,排除D项。3.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宣誓仪式。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说明封君封臣之间()A.在社会关系上平等互利B.体现出契约关系C.存在着森严的社会等级D.经济上相互制约【答案】B【解析】由“践履协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得,题干体现出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对封君有一定的义务,封君对封臣也有一定的义务,所以体现出契约关系,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契约关系,不是平等互利,而且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和封臣之间不是平等互利关系,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并没涉及等级,而是主要体现了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排除C项;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是政治关系,不是经济关系,排除D项。4.17世纪初,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格劳·蒙法尔孔在给国王的信中说,“从西班牙送到美洲新西班牙的货物比菲律宾的货物更贵。如果商品分别从两地进入而没有限制,那么消费者会倾向于从菲律宾人那里购物,而不是从西班牙人那里购买商品。”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价格革命的加速B.三角贸易的推进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开展【答案】D【解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帝国为其美洲殖民地和菲律宾殖民地进行贸易的航路。这一贸易路线使中国、墨西哥和菲律宾之间形成了繁荣的贸易三角。在这个贸易体系中,中国商品大量流入美洲,而美洲的金银则流入中国。由于中国商品通过这一贸易路线流入美洲,其价格相较于直接从西班牙运输的商品更为便宜,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从菲律宾购买商品,故选D项;价格革命主要指的是由于金银的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的物价上涨,与美洲殖民地的商品价格和消费者选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三角贸易主要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与材料中提到的从西班牙和菲律宾的商品选择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描述了欧洲内部贸易中心的变迁,如从地中海贸易向大西洋贸易的转变,但这与美洲殖民地的消费者选择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5.有学者研究了辣椒在明清时期从澳门传入广东,再扩散至内地,或者从浙江舟山的双屿传至日本试种,再从日本反传入华等多种传入中国的路线,指出其中“欧洲—西亚—中亚——中国”的传入路线大为可疑。下列最能支持其观点的是,当时()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B.陆上丝绸之路不畅C.明朝政府的闭关自守D.俄罗斯人陆上探险【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学者认为“欧洲—西亚—中亚——中国”的传入路线大为可疑,这条路线指的是依靠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传播的路线,由“从澳门传入广东”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当时已是新航路开辟后,而之所以开辟新航路,就是由于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往来的陆上丝绸之路,故选B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是辣椒传入中国路线的证明,而不能证明“欧洲—西亚—中亚——中国”的传入路线大为可疑,排除A项;明朝政府闭关自守并不意味着将国门全部关闭,辣椒可以从澳门传入广东,再扩散至内地,或者从浙江舟山的双屿传至日本试种,再从日本反传入华等多种传入中国的路线,也说明明朝政府的闭关自守不影响辣椒的传入,所以这不是辣椒传播路线可疑的原因,排除C项;俄罗斯人的陆上探险活动与“欧洲—西亚—中亚——中国”的传入路线并无直接关联,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6.《西方文化史》认为“17世纪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不仅钟表是机器,动物、人类甚至国家也不过是一部机器,他们都可以用力学原理加以解释。……它告诉人们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可知,牛顿力学()A.构建了人类社会的法则B.有助于理性精神的觉醒C.维护了宗教的神圣地位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答案】B【解析】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力学原理的广泛运用和人们对理性能力的信心,这表明力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理性和科学方法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有助于理性精神的觉醒,故选B项;尽管力学原理被用于类比和解释社会现象(如国家和人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直接“构建”了人类社会的法则,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力学原理对宗教神秘主义的挑战,而不是维护,排除C项;虽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长远来看确实可能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这一点,排除D项。7.马丁·路德着眼于人世生活的社会政治维度提出了“两个国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上帝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国度,即精神国度与世俗国度。基督徒同属两个国度的公民:在精神国度中通过对基督的认信接受上帝之爱并爱上帝;在世俗国度中通过在不同角色中的服侍(家庭、职业场所、教会、国家)来爱邻人。该理论()A.竭力维护基督教上帝权威B.冲击了罗马教会统治权威C.蕴含理性主义的时代气息D.导致欧洲政治局面的分裂【答案】B【解析】据材料“着眼于人世生活的社会政治维度”“基督徒同属两个国度的公民”“在世俗国度中……来爱邻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两个国度”理论借基督教上帝权威来阐释世俗国家,客观上抬高了世俗国家的权威,冲击了罗马教会统治权威,故选B项;“两个国度”理论同时也强调了世俗国度,主旨并不是在竭力维护基督教上帝权威,而是强调世俗权力,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的分裂局面不是马丁·路德及其思想导致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地理、民族、政治等,排除D项。8.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A.生产力巨大飞跃并成为世界工厂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C.国民总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D.工人工资持续大幅度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收入表和工人工资变化表数据”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变化都呈现增长趋势,但工人实际工资变化的增长比率远远小于国民总收入增长比率,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了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不能说明英国生产力巨大飞跃并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的增长比率远远小于国民总收入增长比率,贫富差距变大,D项理解片面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9.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工人们正经历着苦难,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厂房狭小简陋,烟尘和其他漂浮物几乎使人窒息。女工怀孕后直到分娩前还在工厂里工作,七八岁甚至五六岁的儿童进入工厂,每天至少工作10—12小时。上述现象导致了()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西欧工业革命的开展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答案】D【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工人……儿童进入工厂”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工人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资本家日益富裕的同时,工人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社会上的不平等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并引发了早期工人运动,故选D项;资本家的剥削会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排除A项;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B项;工人运动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奠定阶级基础,排除C项。10.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号召“重返吠陀”,试图将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从殖民者手中夺回,并赋予《薄伽梵歌》等印度教经典以行动主义的自信与活力。这()A.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斗争B.打击了本国封建顽固势力C.确立了印度教的正统地位D.增强了印度民族独立意识【答案】D【解析】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想将“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从殖民者手中夺回”,并赋予《薄伽梵歌》等印度教经典以行动主义的自信与活力,这有利于增强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推动民族解放,故选D项;题干所述做法能够体现抗英,但不能得出印度抗英斗争是由这些主张开启的,排除A项;题干所述做法主要体现的是对抗英国殖民者,而非本国封建势力,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印度教在印度的正统地位在古代就已经确立,与题干时间和题目主旨均不符,排除C项。11.1884年,14个欧洲国家及美国召开了柏林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协议。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会议还承认刚果盆地和尼日尔河地区的贸易和航行自由。关于该会议,解释正确的是()①反映出列强抢夺殖民地冲突激烈②会议忽略了非洲国家主权③刚果和尼日尔会议后获得了自由④会议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柏林会议的召开本身就反映了欧洲列强在非洲殖民地争夺的激烈程度,需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争端和划分势力范围,故①正确;柏林会议基本上没有邀请任何非洲代表参加,而是由欧洲列强单方面决定了非洲大陆的命运,包括划分边界和制定殖民规则,完全忽视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意愿,故②正确;柏林会议并没有给予刚果和尼日尔自由,而是确认了贸易和航行自由,这意味着欧洲列强可以在这些地区自由地进行贸易和航行,实际上加强了他们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剥削,故③错误;柏林会议通过确定“有效占领原则”,即一个国家只有在实际控制了一片土地,并建立了行政机构后,才能对该地区提出主权要求,这一原则实际上加速了列强对非洲的瓜分过程,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2.保罗·哈姆将1914年形容为“世界终结之年”,以下事件发生在1914年的是()A.德法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B.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C.西线战场发生凡尔登战D.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答案】A【解析】略13.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漫画《吞下苦果》中的和约所构建的国际体系()A.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B.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C.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D.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据材料“漫画《吞下苦果》”可知,漫画中左方被巨手紧握的男子代表德国,巨手代表英、法、美、意、日五个战胜国图中四个人物和旁白表明,四巨头正合力让德国吞下象征《凡尔赛和约》的药丸,要求德国承担战争罪责,凳子上的数字代表了德国的巨额赔款,紧握的大手和德国夸张的表情表明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这些制裁包括重新划定德国疆界、要求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等,所以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为二战埋下了伏笔,故选B项;材料和约所构建的国际体系是凡尔赛体系,苏俄被排斥在该体系之外,没有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排除A项;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是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雅尔塔体系,排除D项。14.1948年12月23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经济关系”的决议。该决议明确指出,为了应对马歇尔计划,必须制定协调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计划。为此,苏联主导成立了()A.华沙条约组织B.经济互助委员会C.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D.欧洲共同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故选B项;华沙条约组织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北约”而建立,排除A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杜鲁门主义而建立,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排除C项;欧洲共同体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与苏联无关,排除D项。15.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说:“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据此可推知()A.特里芬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B.布雷顿森林体系必将崩溃C.美国必然失去世界霸主地位D.各国应主动维护货币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特里芬的论述,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同时,其国际收支逆差与保持币值稳定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逻辑上难以长期维持,因此可以推知该体系存在崩溃的风险,故选B项;特里芬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问题,并不能说明其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讨论了美元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问题,并未涉及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各国应如何行动来维护货币体系,而是指出了该体系自身的矛盾,排除D项。16.近年来欧盟不断出台关于北极的政策文件,尤其关注北极国家和相关行为体的开发活动是否与欧盟的全球气候目标一致;2021年12月,俄罗斯提出拟禁止外国船只通过北方航道运送俄罗斯能源货物,也禁止外国船只在此航道上进行破冰及沿岸航行。这说明()A.俄欧关系因地区冲突恶化B.发达国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C.欧盟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D.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地位上升【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年来,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冰盖融化,使得原本难以通行的航道变得可行,同时也揭示了冰盖下丰富的资源。这些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欧盟对北极地区的政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也受到了关注,如,俄罗斯提出拟禁止外国船只通过北方航道运送俄罗斯能源货物,并禁止外国船只在此航道上进行破冰及沿岸航行。这些举措反映出北极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故选D项;材料强调俄欧关注北极地区,而非俄欧关系因地区冲突恶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全球气候治理,“发达国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欧盟东扩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把中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纳入欧洲统一框架的过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材料二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6分)【答案】(1)方式:商路贸易;战争。(2分)认识:无论是和平的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4分)(2)三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3分)意义: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3分)【解析】(1)第一小问方式,据材料一“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更为重要”可知商路贸易;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战争。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无论是和平的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2)第一小问三大帝国,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征服…………重大事件”、材料二“西部亚洲、中部亚洲……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可知,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据材料二“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可知,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据材料二“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可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8.【奥斯曼帝国与旧商路复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为了改变葡萄牙垄断政策引起的旧商路贸易衰退的局面,奥斯曼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旧商路贸易的政策。它同葡萄牙人在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等几个地区进行长期战争,虽多次失利,但遏制了葡萄牙在印度洋称霸的野心。为了使波斯湾商路畅通,1546年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统治者同葡萄牙的霍尔木兹统治者之间进行谈判,并达成两个港口间自由交易货物的协定。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关于商路进行了多次外交谈判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奥斯曼帝国于1525年颁布新税法,取消埃及以前的香料配额和价格垄断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税收制度。帝国还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欢迎基督徒商人来本国从事贸易活动。由于旧商路国家的这些措施以及葡萄牙的衰弱,旧商路于16世纪中期又重新复兴和繁荣起来,并与新航路并存、竞争,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奥斯曼帝国经济的繁荣。——摘编自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材料二16世纪初,威尼斯人和奥斯曼的商业公司都清楚地认识到,为了防止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线带来的威胁,他们必须暂时搁置冲突。16、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的利凡特公司联合威尼斯和热那亚在东地中海的公司,从奥斯曼苏丹那里恢复了贸易特权。在诸如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阿勒颇、巴格达等城市,以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为中介,这些公司与阿拉伯和土耳其商人进行商业交易。——施诚《早期近代贸易的主要商品及财富流向》(1)根据材料,概括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促进旧商路贸易复兴的主要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15—16世纪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各自与东西方贸易的关系。(8分)【答案】(1)举措:同葡萄牙进行长期战争和多次外交谈判;改进旧商路的贸易制度和营商环境;同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公司恢复贸易。(6分)(2)葡萄牙与东西方贸易的关系:葡萄牙开辟并垄断了新航路,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的同时进行殖民扩张。(3分)奥斯曼帝国与东西方贸易的关系:奥斯曼帝国在扩张中几乎垄断了东西方贸易,成为重要枢纽,但也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之初,冲击了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旧商路上的东西方贸易。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努力及葡萄牙的衰弱,旧商路和新航路的东西方贸易又发展繁荣了。(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它同葡萄牙人在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等几个地区进行长期战争”、“1546年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统治者……并达成两个港口间自由交易货物的协定”可以得出同葡萄牙进行长期战争和多次外交谈判;根据材料一“奥斯曼帝国于1525年颁布新税法……帝国还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欢迎基督徒商人来本国从事贸易活动”可以得出改进旧商路的贸易制度和营商环境;根据材料二“16、17世纪……从奥斯曼苏丹那里恢复了贸易特权”可以得出得出同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公司恢复贸易。(2)葡萄牙与东西方贸易的关系:根据材料一“为了改变葡萄牙垄断政策引起的旧商路贸易衰退的局面”、材料二“为了防止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线带来的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葡萄牙开辟并垄断了新航路,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的同时进行殖民扩张。奥斯曼帝国与东西方贸易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奥斯曼帝国在扩张中几乎垄断了东西方贸易,成为重要枢纽,但也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一“为了改变葡萄牙垄断政策引起的旧商路贸易衰退的局面,奥斯曼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旧商路贸易的政策”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之初,冲击了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旧商路上的东西方贸易。根据材料一“由于旧商路国家的这些措施以及葡萄牙的衰弱……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奥斯曼帝国经济的繁荣”可以得出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努力及葡萄牙的衰弱,旧商路和新航路的东西方贸易又发展繁荣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发现论”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无主地论”也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当欧洲殖民帝国面临殖民地日益复杂的情况而无法忽视土著的事实占有后,由“无主地论”衍生出来的“无主领土论”开始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优先权论”部分承认土著事实上和法律上对土地的占有,但欧洲殖民帝国将自身作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让人。——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世界历史》2023年第1期)材料二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人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上述理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目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解析其原因。(8分)【答案】(1)实质:殖民地财产化(答出“种族主义”或“殖民主义”或“文明等级论”或“文明优越论”亦可得分)。(2分)影响: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国际法理论工具;剥夺了土著居民大量土地所有权;加剧世界不平等性。(4分)(2)变化:人口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移民逐渐转变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大量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美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达国家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福利保障,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逐渐增多,导致大量人口从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6分)【解析】(1)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一“‘发现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及所学可知,这些理论的实质是殖民地财产化(答出“种族主义”或“殖民主义”或“文明等级论”或“文明优越论”亦可得分)。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可得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国际法理论工具;据材料一“无主地论’也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可得剥夺了土著居民大量土地所有权;据所学可知,殖民侵略加剧世界不平等性。(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移出地和主要移入地的变化,可得人口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移民逐渐转变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500—1850年”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大量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据材料二“1850—1945年”及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美洲;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