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保护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田保护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田保护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田保护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田保护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保护与利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3416第1章三农概述 3295081.1农业发展与三农问题 356341.1.1农业发展背景 3204041.1.2三农问题 378171.2三农田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4228441.2.1保护农业资源 488941.2.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194181.2.3提高农民收入 4103201.2.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44831.2.5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2136第2章三农田生态环境 4168932.1三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4231212.2生态环境对三农田的影响 588262.3生态保护措施 513246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利用 6110463.1土壤类型与特性 6189533.1.1沙质土壤 625603.1.2粘质土壤 6123903.1.3砂壤土 655693.1.4盐碱土壤 6311643.2土壤退化与保护 6308683.2.1土壤退化现象 617623.2.2土壤保护措施 7230173.3土壤改良与利用 7193753.3.1土壤改良方法 7183613.3.2土壤利用策略 727061第4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7253184.1农田水利设施概述 7137204.2灌溉与排水系统 7121914.2.1灌溉系统 793174.2.2排水系统 8127884.3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8185154.3.1水利设施建设 8327674.3.2水利设施管理 8209第5章农田保护性耕作 8323265.1保护性耕作原理 8245345.1.1土壤结构保护 8246475.1.2土壤侵蚀控制 958295.1.3土壤有机质积累 957075.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939435.2保护性耕作技术 9232875.2.1作物残体覆盖 9147965.2.2深松耕 9261605.2.3限制作物轮作 976935.2.4精准施肥 9144115.3保护性耕作效果评价 9310455.3.1土壤质量指标 9183425.3.2水分利用效率 10100525.3.3生态环境指标 10276745.3.4农业经济效益 1026297第6章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10324856.1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 10133006.1.1生物多样性定义 1069106.1.2农田生态特点 1057406.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022896.2.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 10244846.2.2保护措施 10314136.3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 1136346.3.1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79646.3.2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实践 1124043第7章农田污染防控 1145517.1农田污染源与危害 1157647.1.1污染源 1150687.1.2危害 11297367.2农田污染防治技术 1267617.2.1农业投入品污染防治技术 1286597.2.2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 12277747.2.3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 12152197.2.4工业废水防治技术 1232347.3农田污染监测与管理 12159007.3.1监测 12238197.3.2管理 1216084第8章农田资源循环利用 1350368.1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175978.1.1废弃物种类及特点 1320908.1.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3188668.1.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措施 13293418.2农田土壤肥力提升 13154958.2.1土壤肥力现状及问题 13105518.2.2提升土壤肥力措施 13313748.3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 1472398.3.1农田水资源利用现状 1487248.3.2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1428678.3.3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与措施 1428145第9章三农田景观规划与建设 146049.1三农田景观概述 1426519.2三农田景观规划原则 14289399.2.1生态优先原则 1455389.2.2综合利用原则 15213779.2.3因地制宜原则 15212779.2.4可持续发展原则 1541259.2.5公众参与原则 156619.3三农田景观建设实践 15225159.3.1农田景观格局优化 1556249.3.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1551859.3.3生态景观营造 15226029.3.4农田生态保护与修复 15224499.3.5农田景观管理与维护 167779第10章三农田保护与利用政策法规 161773710.1我国三农田保护政策概述 161704510.1.1三农田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 16305310.1.2三农田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162627410.2三农田利用与管理法规 167651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6303141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7635610.3三农田保护与利用政策建议与实践 173096410.3.1政策建议 17260110.3.2实践措施 17第1章三农概述1.1农业发展与三农问题1.1.1农业发展背景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1.1.2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它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1)农业生产问题: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突出;(2)农村发展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恶化;(3)农民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1.2三农田保护与利用的意义1.2.1保护农业资源三农田保护与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对农田进行保护,可以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1.2.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农田保护与利用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农田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田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1.2.3提高农民收入三农田保护与利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1.2.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农田保护与利用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互动融合。1.2.5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农田保护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农田资源,提高粮食产能,有助于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波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第2章三农田生态环境2.1三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三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由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组成的三元种植结构农田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如下:(1)生物多样性丰富:三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多种作物、杂草、昆虫、微生物等生物种类,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季节性变化明显:三农田生态系统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土壤肥力等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能量流与物质循环复杂:三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和物质循环通过作物、土壤、微生物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4)对外界环境敏感:三农田生态系统受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2.2生态环境对三农田的影响生态环境对三农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如温度、降水、光照等对三农田的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三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肥力、质地、酸碱度等因素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3)水资源: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农田的灌溉和作物生长,水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使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稳定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袭。(5)人类活动:过度开发、不当施肥、农药滥用等人类活动会破坏三农田生态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3生态保护措施为保护三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应采取以下生态保护措施:(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配置作物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3)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田生态环境压力。(4)保护性耕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5)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农田水分需求。(6)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民环保意识。(7)政策法规支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障三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利用3.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3.1.1沙质土壤沙质土壤质地较粗,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3.1.2粘质土壤粘质土壤质地较细,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3.1.3砂壤土砂壤土质地介于沙质土壤和粘质土壤之间,具有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3.1.4盐碱土壤盐碱土壤含有较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盐碱化地区。3.2土壤退化与保护3.2.1土壤退化现象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退化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1)土壤侵蚀: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表层流失。(2)土壤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灌溉和排水,导致土壤盐分积累,影响植物生长。(3)土壤酸化: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酸度增加。(4)土壤污染: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3.2.2土壤保护措施(1)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2)合理灌溉和排水,防止土壤盐碱化。(3)调整施肥结构,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降低土壤酸化。(4)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3.3土壤改良与利用3.3.1土壤改良方法(1)物理改良:通过深翻、松土等方式,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2)化学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石灰等物质,调整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3)生物改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措施,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肥力提升。3.3.2土壤利用策略(1)根据土壤类型和特性,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2)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害和养分流失。(3)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土壤质量。(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利用效率。第4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4.1农田水利设施概述农田水利设施是指为满足农田灌溉、排水、防洪、水土保持等需要而建设的各类工程。主要包括水库、渠道、泵站、堤坝、水闸、排水沟等。其目的是为了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4.2灌溉与排水系统4.2.1灌溉系统灌溉系统主要包括水源、输水渠道、配水渠道、灌溉设备等。根据灌溉水源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灌溉。(1)地表水灌溉: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进行灌溉。其优点是水源丰富,水质较好,但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大。(2)地下水灌溉: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其优点是水源稳定,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小,但需注意地下水位控制和水质保护。4.2.2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沟、泵站、排水管道等。其主要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1)地表排水:通过排水沟、渠道等将农田积水排入河流、湖泊等水域。(2)地下排水:通过排水管道将地下水排出农田,降低地下水位。4.3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4.3.1水利设施建设(1)选址与规划:根据农田水利需求,结合地形、地貌、水资源等条件,合理选择水利设施建设地点,进行规划设计。(2)施工技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3)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4.3.2水利设施管理(1)运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制度,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维护保养: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延长设施使用寿命。(3)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水资源浪费。(4)安全监控:加强对水利设施的安全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安全。第5章农田保护性耕作5.1保护性耕作原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耕作方式。它通过降低耕作强度、保持土壤覆盖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手段,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1土壤结构保护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和强度,降低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保持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透水性和通气性。5.1.2土壤侵蚀控制保护性耕作通过实施作物残体覆盖、深松耕等措施,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5.1.3土壤有机质积累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作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5.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保护性耕作可降低土壤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5.2保护性耕作技术5.2.1作物残体覆盖作物残体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之一,可通过以下方式实施:(1)全量覆盖:将全部作物残体均匀覆盖在土壤表面。(2)部分覆盖:将部分作物残体切割成适当长度后覆盖在土壤表面。(3)混合覆盖:将作物残体与其他有机物料(如秸秆、绿肥等)混合后覆盖。5.2.2深松耕深松耕是指在不翻转土层的情况下,对土壤进行深松,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透水性和通气性。5.2.3限制作物轮作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生长特性,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轮作周期,降低土壤侵蚀风险。5.2.4精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污染。5.3保护性耕作效果评价5.3.1土壤质量指标评价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渗透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等指标。5.3.2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测定农田蒸散发、土壤水分等指标,评价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3.3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程度、地表径流量、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5.3.4农业经济效益从作物产量、品质、生产成本和农民收入等方面,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农业经济效益。第6章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6.1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6.1.1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农田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多样功能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6.1.2农田生态特点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工干预性和生产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作物抗逆性和减少病虫害具有重要作用。6.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6.2.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6.2.2保护措施(1)合理布局农田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生境。(2)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制度,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3)保护和利用本地生物资源,选育适应性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作物品种。(4)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5)建立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动态。6.3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6.3.1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2)增强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促进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4)为天敌和授粉昆虫提供栖息地,保障农业生产过程顺利进行。6.3.2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实践(1)开展农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明保证护与利用的重点。(2)根据农田生态特点,合理配置植物和动物资源,构建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3)推广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如病虫害生物防治、有机农业等。(4)结合农田景观设计,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7章农田污染防控7.1农田污染源与危害7.1.1污染源农田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农膜等;(2)养殖业: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废水等;(3)农村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液等;(4)工业废水: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渣等;(5)城市径流:城市生活污水、雨水径流等。7.1.2危害农田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以下危害:(1)影响作物生长:污染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作物正常生长;(2)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物质在作物体内累积,影响农产品质量;(3)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物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影响生态平衡;(4)生物多样性降低:污染物质对农田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7.2农田污染防治技术7.2.1农业投入品污染防治技术(1)减量使用:优化施肥、施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替代品应用: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3)农膜回收: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减少农田白色污染。7.2.2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1)粪便处理:采用厌氧发酵、好氧堆肥等技术处理畜禽粪便;(2)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生态湿地等技术处理养殖业废水;(3)循环农业: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2.3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1)污水处理:采用生物处理、土壤渗滤等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2)垃圾处理:实施垃圾分类、焚烧、填埋等处理措施。7.2.4工业废水防治技术(1)工业废水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水治理效率;(2)园区集中治理:推进工业园区集中治理,实现废水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7.3农田污染监测与管理7.3.1监测(1)土壤监测:定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土壤质量;(2)水体监测:监测农田周边水体污染状况,保证农田灌溉水质安全;(3)农产品监测:监测农产品中污染物质含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7.3.2管理(1)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2)政策制度:制定农田污染防治政策,明确防治目标和管理措施;(3)执法监管: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农田污染违法行为;(4)科技支撑:加强农田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防治水平;(5)宣传教育:加强农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第8章农田资源循环利用8.1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8.1.1废弃物种类及特点农田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具有可分解、可循环利用的特点,若处理得当,可变废为宝,减轻环境压力。8.1.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2)生物质能源:利用秸秆等废弃物进行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3)农膜回收利用:采用机械回收、焚烧发电等方式,降低农膜对环境的影响。(4)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分类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污染。8.1.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2)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识和技术水平。(3)监督管理:加强对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监管,保证废弃物得到合规处理。8.2农田土壤肥力提升8.2.1土壤肥力现状及问题我国农田土壤肥力现状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土壤肥力下降、酸碱度失衡等问题,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8.2.2提升土壤肥力措施(1)有机肥施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过量施用。(3)轮作休耕:合理安排轮作制度,减轻土壤疲劳,提高土壤肥力。(4)土壤改良:针对酸性、碱性土壤,采用石灰、硫磺等物质进行改良。8.3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8.3.1农田水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农田水资源利用率总体较低,部分农田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8.3.2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1)节水灌溉: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2)雨水收集利用:利用集雨设施,收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养殖等。(3)再生水利用:将处理后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出水用于农田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4)水稻节水栽培:采用湿润栽培、控制灌溉等技术,减少水稻生育期灌溉水量。8.3.3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与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节水灌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参与。(2)技术推广:普及农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和技术水平。(3)监督管理: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监管,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第9章三农田景观规划与建设9.1三农田景观概述三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与乡村交错地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融合生态、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景观类型。三农田景观规划与建设旨在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章将从三农田景观的概述、规划原则及建设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9.2三农田景观规划原则9.2.1生态优先原则在三农田景观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2.2综合利用原则三农田景观规划应充分考虑农田的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等多功能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9.2.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农田景观规划方案,体现地域特色。9.2.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三农田景观规划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保证农田景观的长期稳定发展。9.2.5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三农田景观规划与建设过程,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3三农田景观建设实践9.3.1农田景观格局优化优化农田景观格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体措施包括:保留和恢复生态廊道,增加农田景观的连通性;调整农田斑块大小和形状,提高生物多样性;合理配置农田植被,提高地表覆盖度。9.3.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主要包括:修建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灌溉和排水;实施土地整治,提高农田质量;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9.3.3生态景观营造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采用乡土植物和材料,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具体措施包括:恢复和保护湿地、水体,增加生态景观多样性;建设农田景观小品,提升农田景观品质;设置观景平台和游憩设施,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9.3.4农田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与修复。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