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海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

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

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

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

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

及异域地产,皆用“名目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目祝余”

“有木焉,其名目迷毂”。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

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

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

“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

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目:“水有罔象,丘有

第1页/共14页

睾,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

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

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

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

“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

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口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囊

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

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

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

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

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

为“繁文缗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寿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

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

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

来。

(摘编自王静、郝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

材料二:

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

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如

何做到这一点呢?①“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

具体的、被唉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

活,像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世界,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

实世界,才得以呈现。”

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

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已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于在北宋兴

起,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

名物的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

不如说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蕊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

月池;酒,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

第2页/共14页

道没有它们,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②然而.正是它们,能够

打破“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千百年间孜孜不倦

地记录下的九蕊真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

地被唤起。此外,张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

物的世界来安放,并通过那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

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

(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

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

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

D.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

B.《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

C.《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缗,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

D.张定浩《文学与名物》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当代名物研究与文学密切相关。

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

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

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

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诗句。

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

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

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第3页/共14页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

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

大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

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

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

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

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

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

钢刀破蔑,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

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

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

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

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

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

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饮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

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

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

“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

第4页/共14页

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

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

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

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

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涧水里扳曹,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

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

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

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

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

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

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流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

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

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

化。

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

慌张。

第5页/共14页

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的生命状态。

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

7.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

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一气呵成。

C.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

D.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

8.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

9.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亦包括

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为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

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

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

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

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

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

期,征求口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

悼而莫敢吐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

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

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

朝也。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问,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

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

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

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第6页/共14页

(选自王羲之《与会稽王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人耻A其君B不为尧舜C北面之道D岂不愿尊E其所事F比隆往代G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文中指“如果不是”,与《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的“自非”意思相同。

B.区区,文中指“小小的”,与《陈情表》中“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C.须,文中指“等到”,与《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的''须"意思不同。

D.宇内,文中指“天下”,与《过秦论》中“包举宇内”的“宇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认为当时的国势内忧外患,面对这样的局势,从古至今也没有能以举国之力、一己之能而挽狂

澜于既倒的人才。

B.王羲之认为千里运粮从古到今都是困难的,何况现在以东晋东南之地经营整个天下,即便是秦朝的弊

政都不会超过现在。

C.王羲之自谦自己地位低微却就国家大事发言,又认为即便是平民百姓尚可筹谋国政,更不用说自己这

样跻身大臣之列者。

D.书信的最后,王羲之再次对国势表示忧虑,认为伍子胥对吴国的忧虑、繁华化为丘墟的现象有可能再

现于今天的东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

(2)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14.王羲之认为会稽王的优势以及对会稽王的期望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次弋阳

(唐)权德舆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①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②,点作孤灯照洞房。

清明

(宋)王禹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第7页/共14页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①葛溪:今江西省戈阳县。②新火: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

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诗写诗人漂泊他乡,因想到故乡的葛溪上桐花在水面漂流的美景而悲叹。

B,王诗写诗人在清明节却没有花和酒,贫穷让自己的处境像一个野僧般萧瑟。

C.两首诗都写的是清明节,氛围都较为消冷萧瑟,但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D.权诗借景抒发动人之情,王诗借事抒发隽永之感,有较鲜明的唐宋诗之别。

16.两首诗都提到清明节的“新火”风俗,但却借此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姜夔《扬州慢》中“,”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

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3)我国古代古诗词中常用衣服的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修辞?修辞注重的是选择语言材料。(),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

表达出来。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

除此之外,()o同样一件事,对家里人随便说说,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

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对你的家里人和熟悉的人,很严肃,A

;跟领导,嘻嘻哈哈,“谈笑风生”,都不得体。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B

的话,那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

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①最后要说到,修辞既是一个选择过程,②那么,只有语言对于我们知道得多,③在头脑里有丰富

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④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如果很贫乏,⑤总共就知道那么一点点,⑥还说得上什

么选择呢?

第8页/共14页

(选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9

个字。

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21.本语段中所说的“修辞”与“修辞手法”有区别,请你结合语段信息给“修辞”下定义。要求:不超

过40字。

22.假如你校为高三学生举办十八岁成人纪念仪式,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给本次仪式确定一个主题关

键词,并按照要求写两句话:①请围绕关键词向你的老师说一句话:;②请围绕关键词向

你的同学说一句话:=要求:每句话包含一种修辞手法;每句话5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谦让”作为一种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但有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则需要更多的人勇立潮头、当仁不

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第9页/共14页

参考答案

1.A“以准确识别归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

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可知,先秦典籍中对物怪的命名只能大致分类,尚未做到完

全对等。

2.B“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错误。根据材料一“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

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可知,只能推断出二者命名模

式的不同,不能推断出周人和早期先民认知模式孰优熟劣。

3.C根据材料二,“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事物的类名,“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是人们出于审美

与娱乐需求给事物另外取的名字。A.刘姥姥的牙牌令虽然有趣,但与名物学的观点关系不大。B.咏菊作诗

虽然体现了才情,但更多是关于诗歌创作,而非名物学的探讨。C.“姐妹花"和''夫妻蕙”是具体的花

名,这些名字不仅仅是植物的称呼,还蕴含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和情感纽

带。可见斗草活动体现了唐宋之际人们为日常事物取具体的、有审美意义的名字的名物学特点。D.抽签

行酒令虽然涉及花的元素,但主要是娱乐性质,并未深入探讨名与物的关系。

4.①句为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寻常事物具体名称的重要性。

②句为反问,能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明不明辨事物具体的名字并不会影响生存和交流,但“无

用之名”具有审美意义。

5.①“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反映了《诗经》认知名物的作用。

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区分物类自然属性,建构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建立社会秩序。

③有利于连接具体的物,重现真实的存在过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安放人的活动与感情。(或彰显审美、

娱乐价值。)

6.B"小孩子的慌张”错,原文“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舞动细柄铁

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这些关于打铁的描写体现的是劳动的艰辛。

7.C“'我‘大快朵颐”错,“过屠门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

法来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细看看”。而“大快朵颐”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8.①从内容来看,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细致。如针铺的老人、伞铺的学徒、

皮靴店的皮匠、剃头铺、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场

景和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观看

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

了“新鲜”之感。③运用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想象它好像在

招呼人们吃它;作者还通过仔细看在想象中满足吃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

9.①文本二中,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

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

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

第10页/共14页

活,也应有感性生活,比如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

贪玩,展现了孩子的天性:爱玩,好奇。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

础。

10.CDG

古人认为君主不能像尧舜那样圣明是羞耻的事,他们面对君主时,他们怎么会不愿意尊重自己侍奉

的君主,并希望当代能与过去辉煌的时代相媲美,更何况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呢?

“古人”是句子的主语,“其君不为尧舜”是“耻”的宾语,从“尧舜”后C处断开;“北面之道”

是句子的状语,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从其后D处断开;“况”表递进,一般用于句首,从其前G处断

开。

11.CA.正确。两个“自非”都是“如果不是”的意思。句意: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内部必

定会有忧虑。/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B.正确。区区,小小的;/自己的私情。句意:用小小的吴越

之地支撑起全国十分之九的负担。/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情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C.错误。两个“须”意

思相同,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根基稳固。/要等到晴天的时候。D.正确。两个“宇内”都是

“天下”的意思。句意:您的德行闻名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12.A“从古至今也没有能以举国之力、一己之能而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才”错误,于文无据,文

中并没有说从古至今没有能够扭转局势的人才,而是说当前的情况需要审慎考虑。

13.(1)考虑到智力在当年已经受到了限制,怎么能不衡量轻重再来处理呢?(“顾”,考虑;“屈

于当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当年屈”;“权”,衡量。)

(2)但人们却不评估自身实力,不到失败不会停止,这是国内让人痛心疾首却又不敢直言的事情。

(“度”,评估;“弊。失败;“已”,停止;“封内”,国内;“吐诚”,直言。)

14.优势:①表明会稽王在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很高的声望。②会稽王拥有影响朝政的能力。

期望:①作者希望会稽王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判断。②期望会稽王能够直接采取正确的

行动,使国家恢复繁荣昌盛的局面。

参考译文:

古人认为君主不能像尧舜那样圣明是羞耻的事,他们面对君主时,他们怎么会不愿意尊重自己侍奉

的君主,并希望当代能与过去辉煌的时代相媲美。更何况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呢?考虑到智力在当

年已经受到了限制,怎么能不衡量轻重再来处理呢?虽然现在有令人欣喜的机会,但如果从内心深处去

思考,担忧的事情却比欣喜的事情更为严重。古书上说:“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内部必定会有忧

虑。”现在外部不安宁,内部的忧虑已经很深了。古代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有时不需要与众人商议,

倾全国之力来成就一时的功绩,这样的事情也常常发生。但是这必须是他们的智慧远远超过众人,暂时

的劳累最终能够获得长久的安逸才行。如果我们今天要这样做,可以找到类似的依据吗?在庙堂上谋划,

决定胜负,必须要仔细衡量双方的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后再行动。一旦成功,就要凭借现有的力量巩固

成果。现在成功还无法预期,然而残存的百姓却几乎被消灭殆尽,仅存者不及万分之一。而且千里运送

粮食,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何况现在的运输供应还要向西到达许昌、洛阳,向北进入黄河。

即使秦朝的苛政也没有到这种程度,而民间的困苦便接踵而来。如今运输没有停止的时候,征税越来越

第11页/共14页

重,用小小的吴越之地支撑起全国十分之九的负担,这样下去怎么不会灭亡呢!但人们却不评估自身实

力,不到失败不会停止,这是国内让人痛心疾首却又不敢直言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的事

情还可以补救,希望您能重新考虑,调整策略,让殷浩、荀羡回到合肥、广陵驻守,许昌、谯郡、梁、

彭城等各路军队都撤回淮河沿岸,建立一个难以被击败的基础,等到根基稳固,再图发展也不迟,这实

在是当前最好的策略。如果不这样做,国家的危机很快就会到来。安危的变化就像翻手掌一样容易,考

察实际情况,这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希望您能果断做出决定。地位低下却谈论大事,我并非不知道这

不容易。但是古人即使处在平民或军队中,有时也会干预国家大事,评论者也不会因此嘲笑他们,何况

我身居大臣之列,怎么能保持沉默呢!国家存亡的关键在于行动,不能再犹豫不决,如果现在不做决定,

以后想后悔也来不及了。您的德行闻名天下,辅佐朝廷,最应该正直行事,使国家兴盛,但现在并没有

满足人们的期望,受到特殊待遇的人们之所以日夜叹息,实在是为您感到惋惜。国家的忧虑很深,常常

担心伍子胥那样的忧虑不仅仅存在于过去,麋鹿之游也不仅限于森林而已。希望您暂时放下虚幻遥远的

想法,以解决眼前的紧急情况,这可以说是化危为安,转祸为福,那么国家就有希望,天下也就有所依

赖了。

15.A"因想到故乡的葛溪上桐花在水面漂流的美景而悲叹”说法有误。“桐花覆水葛溪长”是诗人

在他乡看到的实景,并非想象的故乡之景。

16.①权诗通过想象家人在家中点新火照亮室内,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王诗写诗人向邻居借新火

来读书,直接表现了在贫寒中依然刻苦求学的品质。

17.①.过春风十里②.尽养麦青青③.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⑤.素衣莫起风尘叹⑥.犹及清明可到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

州司马青衫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8.A.一本正经B,言不由衷

19.选择语言材料是为了语言具有准确性

修辞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

20.②句改为“那么,我们只有对语言知道得多”;

④句改为“如果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很贫乏”。

21.修辞是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使表达准确、得体、富有表现力的过程。

22.0.主题关键词:责任与担当

向老师说:

示例:老师,十八岁的我们如待发之箭,您的教诲赋予我们责任之弓,让我们在未来勇敢射出担当

之矢。②.向同学说:

示例:同学们,十八岁的我们似初升骄阳,用责任作光,以担当为热,照亮前行路,温暖身边人。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首先指出了“谦让”美德的源远流长,体现了其对人修养身心的重要意义。谦让是一种传

统美德,表现为在利益面前不争先,能够退让、尊重他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礼貌。但材料又

第12页/共14页

没有一味地推崇“谦让”,而是结合时代的发展进步需求,指出“不让”的必要性。这里的勇立潮头、当

仁不让,则强调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不畏惧挑战,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题旨在探讨“谦让”这一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中“勇立潮头、当仁不让”精神

之间的关系,并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践行谦让的美德,但让要适度,要有节制。与人相处

时要懂得谦让、礼让,面对国家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需要时,要当仁不让。材料通过对比两种看似对立的

观念,引导考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平衡和选择这两种态度,进而延伸到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等更广

阔的层面。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谦让的内涵,谦让的意义,“让”与“不让”的辩证关系,如

何正确对待“让”与“不让”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谦让的意义”时,可以从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