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文言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版)_第1页
整体感知(文言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版)_第2页
整体感知(文言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版)_第3页
整体感知(文言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版)_第4页
整体感知(文言文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1整体感知(文言文阅读)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2.考点精讲(文体知识梳理与阅读指导)

3.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FL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年份卷别出处选材聚焦选文特点

材料一:《资治通鉴・汉纪》两则材料聚焦李陵投降的事

新课标I

材料二:《读通鉴论》件

2024材料一:《史记・魏世家》

三则材料聚焦于“礼法”对于

新课标II材料二:《史记・留侯世家》

治国的作用

材料三:《论衡・非韩》①着眼"立德树人",内容充满

两则材料聚焦孔子称赞赵襄

材料一:《韩非子•难一》正能量。选文以“立德树人”为

新课标I子善赏一事,展现了儒、法两

材料二:《孔丛子•答问》出发点,体现爱国亲民、责任

家的论辩交锋。担当等精神,引导学生体会中

2023材料一:《百战奇略》(军事理

两则材料聚焦"泗水之战”这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

论专著)精神,对青年成长起正面引导

新课标II一历史事件,分析苻坚失败

材料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的原因。作用。

(军事问题言论辑录)②选文范围不断扩大,表达方

孟尝君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式灵活多样。新高考文言文选

《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史

新高考I而出,勇担使命,游说赵、燕两文由传统的人物传记体转向

书)

2022国助魏抗秦。纪事本末体再转向纪传体、国

吴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爵别体、诸子散文、军事理论论

新高考II《东观汉记》(纪传体断代史)

位高但谦恭俭朴。文等,选材突破性强,凸显了命

题的创新性。问时,文本的表

唐太宗虚心米纳谏言,在减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达方式也由侧重记叙转向记

新高考I轻徭役、选用廉吏、赏罚有

治》叙与议论相结合,更加灵活多

度等方面均有政绩。

2021秤。

祖逖年少有志,与将士同甘③文本内容相对集中,或围绕

新高考n《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共苦,取得战绩。他鼓励、督某一中心人物展开,或围绕某

责农业生产,发展边境贸易。一中心事件或话题展开,多是

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左光斗为官正直,因弹劾魏④形式更加灵活,既有单一文

新高考I《明史・左光斗传》

忠贤而遭受陷害。本,也有双文本。

2020海瑞为官清廉,正直。详写了

新高考II《明史•海瑞传》他"死谏”的情形和去世后百

姓悼念的盛况。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①题材上,突破之前的“二十四史”、纪事本末体等,转而采用来自诸子百家论著、杂著的材料,且

材料来源更趋多样化。

②文本数量上,单一文本与多文本相结合。

③选材特点上,范围不断扩大,注重立德树人,注重理解、概括与思辨能力。

【备考策略】

1.研读课本: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因为历年的文言文试题都与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密切相关。

2.归纳整理:整理归纳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词汇,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专题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

4.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12.考点梳理卜

一、文体知识梳理

我们常说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广义的古代散文。

南于*MBq(ai*>《鬲―》■

•emio,

taw*Ka<re>FOR•二XR

过食■tt《厘子》<«?)1

ommtt(Mi)mm)■

tBUM10Sie>本去》.

«m.b•叱"

Q则支

■■*w*.*.ratMI

一'史传文

(一)纪传体文本

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中的纪传体文本是古代人物传记的主流,也包括其他单篇传记文本,可

以统称为“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传体文本的主要特征。一篇纪传体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1)姓名、字号:开篇介绍。

(2)籍贯:其次介绍,一般介绍到州县。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学习经历及相应能力。

(5)性情:基本评价。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入仕时间或途径。

(7)最初任职情况:介绍主要事迹之前的任职情况。

2.记叙人物的主要事迹

(1)时间

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份。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年号+初。如:乾元初。

②年号+具体年份。如:泰始九年。在同一年号内,只说具体年代,如“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

和”“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积以论事”。

③年号+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有天干地支名称。

(2)地点

人物的官籍,即他的每一个任职地。除一些明确介绍出来的地点外,还在“知、守、除、迁、贬、改”

等词语后面带出地名,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

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具

体管理的就是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

(4)人物

主要表现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

主要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②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还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

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

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

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

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

3.表现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1)作者的直接集中评价;

(2)作者在叙述其情况时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3)从用词的褒贬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道德品质。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层次。文言文人物传记,其行文大多按传主的

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展开,我们可以据此厘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二步: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着眼开头,掌握传主的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

初任职情况等。

2.着眼主体,以事件为核心,每件事情要注意以下内容:①时间;②地点;③官职;④人物;⑤因

3.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4.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5.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第三步:把握性格,确定定位

说明:在掌握传主事迹之后,还应该把握传主性格,确定传主定位。传主的性格有两种呈现方式:一

是作者直接介绍;二是旁人相关评价,我们要注意发现。作者对传主的定位,即作者把传主归为某一类人,

这种信息一般在开头或结尾。

(二)纪事本末体文本

纪事本末体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事本末体文本的主要特

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

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由于纪事本末体史书大都改编自

原有的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所以有很多文字与原有史书相同或相似。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类别:一是“一

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

常见的“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史书有:

取材自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题一事,

《通鉴纪事本末》

每事一篇,另附录66事,详记始末。

取材自“二十四史”之《宋史》。始于《太祖代周》,终于《文谢之死》,每题一事,每事

《宋史纪事本末》

一篇,详记始末。

取材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始于《太祖起兵》,终于《甲申殉难》,每题一事,每事

《明史纪事本末》

一篇,详记始末。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弄清楚文本选了哪几件事,从而厘清层次,一件事即为一个层次。

第二步: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弄清什么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弄清事件的本末——由何引起、经过如何、结果如何。

3.看有无点评,如何点评。

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第三步:找出共性,归纳中心

说明:试卷节选组合的纪事本末体文本材料,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归纳出这个主题,对于理解

文本有重要帮助。文本材料一般都会说明取材来源,比如“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贞观”

指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君臣论治”就是主题,这种信息一般在开头或结尾。

(三)编年体文本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终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

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

汉纪》《后周纪》。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厘清文本的层次。试卷所选文本若为同一年份所发生的事情,

按月记叙,不同的月份,会有不同的事情。月份就是厘清层次的依据,同时还要佐以事件。

第二步: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弄清在什么时间什么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弄清事件的全过程一由何引起、经过如何、结果如何;是事件过程的连贯性叙述,还是人物对策。

3.看有无点评,如何点评。

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四)国别体文本

《战国策》: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

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全书共三十三

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说明:顺着时间和事件两条线索,厘清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

第二步: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抓要素,捋情节。

抓住故事的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参与者。捋出故事全过程的情节。

2.抓对话,明技巧。

《战国策》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策”,具有说话的技巧,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第三步:体会特点,欣赏艺术

说明:《战国策》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艺术特色,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

和欣赏。

二'论说文

古代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其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实用文体中以议

论为主的也归为此类。

论文类:标题多带有“论”“说”“辩”“议”“原”“解”“释”等。特点是就某一个主题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

宣示主张。如《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

应答类:主要是书信。针对某人某观点,写信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如《答司马谏议书》《上曾子

固龙图书》《答谢景山书》等。

奏议类:主要是向朝廷、皇帝写的奏议,针对朝廷或皇帝的观点、做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谏太宗

十思疏》《陈情表》等。

序跋类:主要是以序跋形式表达见解的文章。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兰亭集序》等。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审视标题,统揽全文

说明:试卷所选论说类文本一般都保留了标题。标题一般含有以下信息:①体裁、题材属性;②论说

对象或话题。审视标题,可以统揽全文。

第二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厘清文本的层次。论说文的层次就是论说的思路、顺序,厘

清层次也就是梳理思路。

第三步: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依文体,揽内容。

比如:“说”,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就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见解,一般不涉及国政。“论”,相当于现代

政论文,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辩”,相当于现代驳论文,批驳一个错误观点,或辨

析某些事实。“书”,书信体论说文,写给一个具体对象,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

2.依思路,明层次。

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思路,但都有以下几个要素:①话题提起的缘由;②自己的基本观点;③支撑

自己观点的理由。在驳论类文本中,还有反驳的对象。这些要素的组合顺序各不相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思

路,不同的思路就有不同的层次。厘清了层次,就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

3.依观点,找论据。

论说类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观点,这是全文的“牛鼻子”。观点也叫论点,有中心论点,也可能有分论

点。有论点就会有论据,把论点和论据一一对应,是理解论说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第四步:体会特点,欣赏艺术

说明:论说类文本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论说艺术,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

和欣赏。

三、杂记文

杂记:写风景、琐事、感想的一种文体,题材多样。如《项脊轩志》《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等。

笔记:以记叙为主,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笔记小说。如《洛阳伽蓝记》《说苑》等。

♦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说明: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厘清文本的层次。试卷所选杂记类文本一般都是单篇,若文

字多于字数标准,就会节选。我们应在分清写景、记事、抒情的基础上,厘清层次。

第二步:逐层细读,获取信息

说明: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依对象,明思路。

所有的“记”都是有记叙对象的。若是山川景物,大都是游记,游记就有游踪以及与游踪对应的风景。如

《石钟山记》《登泰山记》。若是某个事物,就有来历、形态、与人的关系等内容。有些还会或多或少穿

插作者的议论。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对象明确文本的思路。

2.依描述,抓特点。

不管描述什么对象,都要写出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依据描述来概括对象的特点。

3.依内容,析感情。

记叙类的文本一般都会含有作者的某种感情,我们应该依据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

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第三步:体会特点,欣赏艺术

说明:杂志类文本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艺术特色,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

和欣赏。

典例引领

(2024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产],陵叩

头自请目:“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

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冲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

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目:“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

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学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

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

于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

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目:“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

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闷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闷氏死,乃还。单于以

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

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

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迫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

将委罪于绪乎?如日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

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为黄贞隆隐而为生效爬以战且欲浣盘其运而已缁之素丕支复自。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当

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己G缁之素不可复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

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

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

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

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即时检测

(2024•山东淄博・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

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日:“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

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日】韩宣王谓掺留日:“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日:“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

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寿于外权。

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日:“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

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日:‘独不见夫服牛骏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面听相之计是

服牛骏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

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

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

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

其所善,以此理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

致而百虑。”些多用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骏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骏骥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

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

争,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

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

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5.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腌・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2024・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

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

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

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尺之日,其

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日:“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日:“方今东吴未宾,事势

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多

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日:“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

不暇,何以能克!”悌目:“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

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鸟矣,奸计立矣。今蜀阉

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赎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停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

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喝”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能力提升I

(2024•浙江温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着其先黄,家累万金。不治坐”,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

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

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里殊方偏国韭务工之所产育置工丕必致之犹饕墙之物也。及其游也,

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房之上

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

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

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

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

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甲

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

郡太守张峰,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

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

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

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

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