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优教课件_第1页
《论雅俗共赏》优教课件_第2页
《论雅俗共赏》优教课件_第3页
《论雅俗共赏》优教课件_第4页
《论雅俗共赏》优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雅俗共赏第一单元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21345布置作业6情境导入胡适写过一首关于文字的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的“雅”与白话文的“俗”对照,确实妙趣横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散文《论雅俗共赏》。学习目标1.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2.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3.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作者简介整体感知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文体知识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整体思路研读课文1.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文中用这句话有什么用意?【提示】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地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2.“‘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这句话放在文章的末尾,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提示】在二十世纪初期这个新时代,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彼此之间有距离,甚至有隔膜,缺少共同语言。对立导向交融,新一轮文化融合开始进行,“雅俗共赏”“通俗化”及“大众化”号召就是这种客观趋势的话语表现。作者希望看到在二十世纪里完成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雅俗结合的事业。3.唐代以前及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提示】唐代以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雅人的专利,俗人是无法欣赏文学作品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以前门第等级制度严格,“士”“民”界限森严并且固定不变,俗人受教育的条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文学采用“雅”的样式,各种文学样式离普通百姓较远,以致造成了“赏奇析疑”这一雅人的专利。唐代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出现了“雅俗共赏”的趋势。唐代“安史之乱”后,门第垮台,“士”“民”分界弱化,佛教流行,禅宗求真化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文学内容及样式不断发展变化以贴近民众,所以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学演变趋势。4.为什么说“‘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不太多”?【提示】“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妥协,相互效仿,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雅士需要迁就俗士的趣味,可俗士摆脱得更多。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雅俗共赏”最终是以雅为主的。5.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是如何做到“巧于截取,详略有致”的?【提示】朱自清没有从先秦文学下笔,而是巧妙地截取了唐以后的文学发展史。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自此以后“士”和“民”的社会等级逐渐模糊,为“雅”与“俗”的自然融合提供了条件。“分水岭”的准确定位,使得本来繁杂的问题焦点更集中在最具代表性与典型的唐、宋两代,这是极有见地的。作者如此截取,足以阐述“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流变。作者在论述唐宋两代之时,也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意识地偏重于其代表性文体所体现出的“雅”“俗”流变,做到详略有致,重点突出。唐,作者述其“语录”、“笔记”、“传奇”;宋,述其诗、词、曲、平话、章回、皮簧等,进而阐述“雅俗共赏”历来其实是以雅为主,有宾主之分的重要观点。6.结合本文,谈谈朱自清的文风有何特点?【提示】本文先用八个小节细细梳理了唐宋文学“雅”“俗”问题的历史沿革,每提出一个新见解,都是理据详备。如,对唐宋“语录体”“求真与化俗,是为了争取群众”的阐述,侧重论述其“求真”的两重含意,析理非常明晰;为说明“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的观点,作者引用了耳熟能详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为例。作者的论述高超不俗,别有眼光,的确做到了于平实之中显示出不凡,同时又不以狰狞面目示人,不作哗众取宠之论,无咄咄逼人之态,不以好辩为嗜,语言平易,旨在构建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趣味。即便是对古人的议论乖谬之处,也从不采取诋毁轻薄的口吻。比如说对黄山谷,作者虽不尽同意其“以故为新”的观点,但还是充分肯定了其“以俗为雅”的主张,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此风范就不仅仅是文风平实的问题了,更让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平和谦恬的文风其实是与他的人品全然一致的。写作特色1、线索清晰,脉络分明本文以论述“雅俗共赏”为题,避免了浅显的习惯思路,换句话说,避免了“什么是雅俗共赏”“怎样雅俗共赏”,而是以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作为论述的线索,从造成雅俗共赏的文学成因、社会成因的角度,从各种不同文体的演化进程具体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使读者从纵的方面对中国文学内涵进行全方位地把握,从而提升了读者的文学素养。要想使线索清晰,脉络分明,在确定好文章的线索后,布置线索时,既要考虑到线索要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又要考虑到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来,要让线索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为线索是渗透于文章内容之中的,如果线索一直浮于内容表面,就显得太直、太露,文章势必一览无余;而且,这样写貌似线索明晰,实则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起到联缀材料的作用。但是如果线索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不露踪迹,使人看都看不出,那么就会找不到头绪,不得要领。2、语言平实,深入浅出作为一篇文艺评论,怎样将高深难懂的“雅语言”变成大众易于接受的“俗语言”,一直是困扰很多文人的难题。但本文却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语言平实,选材注重大众化,善于依据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尽量做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