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单篇梳理-六国论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单篇梳理-六国论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单篇梳理-六国论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单篇梳理-六国论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单篇梳理-六国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篇梳理7课文12六国论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兵”“得”“患”“殆”四字及次常用字

“向”。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

一、基础夯实

(第]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幸曰:

六国与丧,举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善失强援,不能独享。故曰:弊在赂秦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或()②互()③率()④盖()⑤完()

答案①有人②相继③全都,一概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⑤保全

2.理解性默写

①文章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②作者把中心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答案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3.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亏损

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得分点:兵、弊、道)

(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苦委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鸟不在战矣。思

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

秦之欲无序,奉之与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刃矣。至于题覆,理固宜然。古人

云:“以地蔓秦,修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其实()②固()③厌()④弥()⑤判()⑥至于()

⑦颠覆()⑧事()⑨犹()⑩得()

答案①它的实际数量②本来③同“楂”,满足④更加⑤决定,确定⑥以至,以

至于⑦灭亡⑧侍奉⑨如同,好像⑩适宜,得当

5.理解性默写

①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

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②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③文中“,,,”

几句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答案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③以地事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得分

点:厥、祖父、暴)

(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燕赵之君,举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举送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但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营彳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向像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荤,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始()②义()③始()④速()⑤却()⑥洎()

⑦智力()⑧向使()⑨数()⑩理()⑪当()⑫较()

⑬易()

答案①起初②坚持正义③方,才④招致⑤使……退却⑥及,等到⑦智慧和力

量⑧假使⑨天数、命运⑩天数、命运⑪通“倘”,假使,如果⑫较量⑬轻易

8.理解性默写

①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

刺秦事件:“,。”

②文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答案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

其他五国。(得分点:迁灭、与)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事()②礼()

答案①服侍,侍奉②礼待

11.理解性默写

文中“,”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说此举

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答案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得分点:积威、劫,“使”后省略

“之”,被动句)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要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藜。茗以天下之大,

丁而多六国破亡之”蔓,是又在六国下矣。

1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势()②势()③苟()④下()⑤从()⑥故事()

答案①势力,力量②态势③如果④降低身份⑤跟随⑥旧事

14.理解性默写

文章结尾指出“,,",这

几句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

答案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记忆导图】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_[坦占|_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

[捉11牝1AAJ

正面肯定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

破灭之道也”(赂秦危害)(对比论证、事实论证)

“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比喻论证)

“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论证)

________[公桁:合占1__“齐人未尝赂秦……(举例论证)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

齐亦不免矣”亲附秦国而不助五国

六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燕赵之君...

国(六国灭亡原因)

诚得已”[燕国以荆卿为计,速祸

论'I

(2反面二论、人:、证工)、1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

(假设论证)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八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反面假设

(白在/占

[,目、一dT匕人WJ1—

“赂秦”的根源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占口日士匕

I|忌叨士HJ1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重点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⑴兵

2箫兵兵

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升”字,

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

义项例句

①非不不利,战不善

②斯用技之效也

③而秦基又至矣

④草木皆”

⑤伤害,杀伤左右欲基之(《史记・伯夷列传》)

⑥策略故上装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

答案①兵器②战争,战事③军队④士兵

【识记方法】“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

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陈涉初起之时,用卷(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斩木为

型(兵器),以疲惫之声(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卷(伤害)其

友,勿劝。

⑵得

【识记方法】“得”的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

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

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一书生游学得(获得)古籍一册,乃先贤所著。目:“吾得(应该)

珍宝视之。”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收获),以为先贤所言般(得当)之。

⑶患

1患患

小篆隶书楷书

“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毋(gud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忧虑、担心。

义项例句

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审

②惠王审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③毛病,疾病人之中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④讨厌(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零之(《淮阴侯列传》)

答案①忧患,祸害②担忧,忧虑

【识记方法】“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

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

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中(担忧)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

未得。归之,训日:“人之事(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辱(祸害)也。”

⑷殆

的殆殆

小篆隶书楷书

“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

义项例句

©且燕赵处秦革灭希尽之际

②郦元之所见闻,希与余同(《石钟山记》)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阳(《孙子》)

④思而不学则第(《论语》)

答案①接近,差不多②大概,恐怕③危险④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识记方法】“殆”的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

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归有光家遭火,势急号(危险),物件等(接近)尽,唯余项脊轩。

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2.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①搴霜露

②暴秦之欲无医

答案①同“曝”,暴露②同“铲,满足

3.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祖父思厥先俚X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

②智力可谓智力孤危

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

③其实不失百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古义

④不行刺客不行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古义

下而从六国破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

⑤故事

亡之故事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

的情节

答案①泛指祖辈、父辈②智谋和力量③它的实际数量④不去行刺⑤旧事

4.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意义

①同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回

③又北回,不能得日(《项脊轩志》)

④同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⑤与何之噌眩者相应(《石钟山记》)

⑥木欣欣以何荣(《归去来兮辞》)

答案①假设,如果②朝某一方向行进③朝着,面对④往昔,从前⑤刚才⑥接近

5.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义不赂秦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不能独定

④始速祸焉

⑤李牧连却之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②名词作动词,礼遇③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④形容词

作动词,招致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③洎牧以谗诛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③被动句诛:被诛杀④被

动句标志词:为...所

7.文化常识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的见

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

就属于O

⑵然则诸俅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

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

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答案(1)时政当时统治者史论(2)国君

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2020年新高考卷II)

答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特别小练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管仲相威公画,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韭成生成之目盖必有所由越栖之作丕作主作之目亦必有所电兆故充之迨也壹丕

旦管住而用装盘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日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

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

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目:竖刁、易牙、开方

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

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

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

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

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答案C

解析“功之成”与“祸之作”是对称结构,“非成于成之日”与“不作于作之日”也是对

称结构,故“功之成”与“非成于成之日”之间要断开,“祸之作”与“不作于作之日”之

间要断开,排除B、D两项。两个“所由”分别作“起”“兆”的定语,组合成偏正结构共

同作两个“有”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

【参考译文】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

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

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

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

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

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

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是

齐桓公。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

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

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

拓展训练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空军,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用还虚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社盖木裳丕智甚当时之士虐患之疏

而见利之汰旦丕为不下之赞也。

夫秦之所以与营里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

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

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日志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

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4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

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

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

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

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秦人不

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

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

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

疆埸陶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

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埸(yi):边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不知/天下之势也

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不知/天下之势也

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不知天下之势也

D.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不知天下之势也

答案D

解析“有”的宾语是“自安之计”,“自安之计”是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C两项。“虑患之疏”和“见利之浅”结构一致,所以“疏”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为《史记》五种体例之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记载了自西周至西

汉初各主要诸侯(包括著名将相)的兴衰历史。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

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为其谥号。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

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答案C

解析“当时秦人称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错。战国时期的“山东”指崎山以东,

有时也说关东,即函谷关以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渲染六国攻秦声势与结局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出论题并展开论述。

B.韩、魏亲西,则山东诸侯危亡;韩、魏亲东,则秦国危险,可见韩、魏的重要性。

C.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而山东诸侯却各打各的小算盘,导致灭亡。

D.苏辙认为,韩、魏国君亲附秦国,实属无奈,这是山东诸侯“背盟败约”造成的。

答案C

解析“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错。秦昭王一开始并没有准确把握形势,

而去攻打齐国,后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它,

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2)韩、魏两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