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湘豫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湘豫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湘豫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湘豫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湘豫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黄宾虹先生在画论中表述,“中国画的渊源派别及其章法,必归之于用笔用墨,以植其基”,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中国画的笔墨不是虚的,更不是空洞的。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劲挺拔、婉转顿挫在于笔的使用,浓淡干湿、水墨淋漓则在于墨的发挥。画家因为个性、天赋、学识,眼界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笔墨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有笔强于墨者,如倪瓒、沈周、弘仁;亦有墨重于笔者,如吴镇、龚贤、李可染。用笔过程中的顺逆、顿挫、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变化,全从笔出。因此,从技法的角度来说,用笔总是首要的。陆俨少曾说:“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用笔上。”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南齐谢赫建立起“六法”的理论,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重要的内容。笔是中国画的骨干、是墨的筋骨。用笔好,“画成方能立得起”(华琳《南宗抉秘》),好的用笔,能够使画面的神韵、风采自然且有变化,这种丰富变化的“骨气”,自然是归乎用笔,要做到好的用笔。黄宾虹讲要在平、留、圆、重、变五字上下功夫。平如锥画沙,起讫分明,不平就会轻浮柔弱;留则是积点成线,笔意贵留,如书法屋漏痕;圆转如意,恰如书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折钗股;重不是浊、滞,重如高山坠石,如万岁枯藤,如金重中而取其柔、铁之重而有其秀;八面出锋,顺逆兼施是变,融合古人之法而推陈出新也是变。笔的变化是通过墨的痕迹来记录的,无墨也就不见用笔之妙,墨是为笔服务的。墨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泼、惜两字。泼墨用得好,画面就淋漓烂漫、见骨见肉;在适当的地方再间以惜墨法,泼墨惜墨穿插互用,正如古人所说,“汪浛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笔墨俱妙是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的基本准则之一。中国古代画论主张“画乃吾自画”,强调画家本人要有创作个性,笔墨则是其艺术风格的真实流露。其中,“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中国画艺术来讲,笔墨等同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使观者被笔墨营造的视觉形象感染。中国画笔墨没有程式化,它是画家个人作画的方法手段,是为表现意境,传达情怀。中国人讲阴阳、讲虚实,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意到而笔不到。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中。中国画是一个笔墨之体,笔墨是其最基本要素。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创新需要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以生活为源泉,以笔墨为立足点,展现新的意境,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画的创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并发扬中国画固有的长处,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样式,实现中国画独立、持续地发展,赋予中国画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既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也是中国画的志向。中国画艺术创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将技术升华到精神层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作为保障,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摘编自王海勇《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材料二:比之笔墨,中国画还有更为普适的“意”的特质。在中国画早期发展阶段,谢赫从艺术本体出发,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这一阐述本身就是评价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金标准”。郭若虚评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画传统审美经验的精神内核,“意”是最具东方神采的独到底色,它的统摄能力较笔墨远甚。与笔墨概念之模糊不同,“意”的概念本身无关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层面,它属于纯粹审美经验的范畴,属于“道”的层面。“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意”的身影,无所不在。所谓笔墨,不过是其“用”之一。具体而言,中国画领域中的“意”,其概念可作“写意精神”解。需要明确的是,“写意精神”不是专指“写意画”精神,而是指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要、以形为径的创作理念。无论写意还是工笔,无论山水还是人物,亦无论水墨还是重彩,它是中国画特异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质言之,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观念的独特属性。事实上,依循传统笔墨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尚未得见能够开拓中国画新风的佳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对“意”的忽视,与在笔墨上的进退维谷相比,更令中国画失去了本体应有的东方神采。中国画的“意”深系于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画的“意”应该具备何种内涵?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深植于中国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中国画,是中国人观察宇宙、表现宇宙的视觉艺术总和。它原就具备着极为雄健的骨体与辽远无界的发展空间,且早已享誉世界艺术之林。笔墨,这一从属于中国画的术语名词,伴随着中国画概念的不断变化,有时反而演变为一条束缚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锁链,仿佛失之有愧于传统,为之中国画将不存。其实,吐丝自缚,皆源于对概念的模糊虚悬。我们理当重新厘定特殊历史进程中那些被误解,被挤压的概念,重新构建符合当代发展的中国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展现铺砌坦途。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唯先摆正笔墨的位置,立定普遍适用、更具东方神采的“意”之本质,方能迈开自信从容的步伐,创造出新的面貌。(摘编自吕少卿《中国画:“意”的特质比笔墨更重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笔墨对中国画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画家笔墨水平越高,其画作水平就越高。B.笔和墨在作画中作用不同,一般来说,笔主要用于勾勒轮廓,而墨则用于渲染色彩。C.材料一认为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体现在画面的安排布局和笔墨的变化上。D.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根本,它是一种传递物象精神特质的创作理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中国画的意境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B.材料一不但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还就如何运用笔墨提供了具体的方法。C.材料二认为笔墨属于材料和技法,“意”属于审美,二者均为中国画最普适的特质。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南齐谢赫的绘画“六法”理论,目的都是说明自己的观点。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方薰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B.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C.作品《寒江独钓》,展示了浩渺大江中有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营造了一种“清空寥旷,烟波浩渺”的意境。D.弘仁的《天都峰图轴》中,山石大多用形似方形的几何体组成,疏密有致。在两块大石当中画了一些碎石和小树,给人以生动之感。4.根据材料一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表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第一层①第二层分析了笔和墨之间的关系第三层②第四层③A.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B.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③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C.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D.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③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5.就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认识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答案〗1.A2.C3.D4.D5.①材料一认为,中国画创新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中国画以笔墨为主的特点,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②材料二认为,中国画创新要突破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立定“意”的本质,才能创造出新面貌。〖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一个画家笔墨水平越高,其画作水平就越高”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可知,是影响,不是决定。选项表述绝对。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C.“二者均为中国画最普适的特质”说法错误,材料二强调“意”是中国画的特质。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画“意”这一特质。D.强调的是画法,与“意”无关。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作答这道题,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然后用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连接起来即可。第一层,从“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看出,本文开头开门见山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第二层,从“这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看出,这一层分析了笔和墨之间的关系。第三层,从“笔墨则是其艺术风格的真实流露”看出,这一层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第四层,从“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看出,最后一层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这道题,围绕关键词“中国画的创新”筛选概括信息即可。材料一中,从“创新需要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以生活为源泉,以笔墨为立足点,展现新的意境,反映时代精神”可以概括出,中国画创新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中国画以笔墨为主的特点,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材料二中,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唯先摆正笔墨的位置,立定普遍适用、更具东方神采的‘意’之本质,方能迈开自信从容的步伐,创造出新的面貌”可以概括出,中国画创新要突破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立定“意”的本质,才能创造出新面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有不测(节选)杨少衡当时省里开两会,陈其宗和葛云步都是省人大代表,陈其宗在会场外提到“那些罐子”,要求葛云步“把它弄过来”。葛云步表现有些犹豫。不料隔日竟主动找陈,称自己已经连夜找人了解情况,这事可以干,请陈市长支持并指点。半年后,这个项目确定落于本县。项目渐趋明朗之际,葛云步要求县委组织部推荐几个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给他。满足葛云步要求的却不容易找,主要因为年龄、级别和专业限制,特别是专业。沙里淘金居然找到了五位,葛云步看了感觉不满意。葛云步把五个备选者一一叫来面谈。前四位谈过之后,感觉都一般,第五位被葛云步排为垫底,从一开始就认为最不合适,因为读的是地质学院,专业是石油勘探,与液化天然气并不是一回事。另外一个原因是此人为五人中的唯一女性。地叫郭蕾,长相端正,谈吐得体,时为县燃气公司总经理助理,没有行政级别,却有副高职称。郭是外地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随男友来到本县,考入燃气公司当质检员,后来当了质检组长,再成为总助。其夫现为县农技站一农科人员。“听说过那些罐子吗?”葛云步把陈其宗的问题搬给了她。郭蕾已经听说了,也许因为就业于燃气公司,她对相关领域动态比较关注,外界传说本县要建一个大型储气场,她知道这是个大事,也是好事。郭蕾所在的燃气公司经营罐装液化石油气,不是液化天然气,但是她对该气体的了解程度明显比之前四位男士深得多,知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一种清洁化石能源。天然气经压缩,冷却至凝点而液化,海运时储罐温度在零下162℃,建于海边的液化天然气接收储罐也必须保持在这个温度,而后用约20℃的海水加热恢复气态,再进入输气管道运送,等等。“你觉得这几个罐子对咱们县有什么好处?”葛云步问。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她对GDP基本无感,对效绩什么的也缺乏意识。她能感觉到的就是储气项目建成后,本县近水楼台,燃料供应不成问题,成本还可能大幅度下降,燃气安全也更有保障。液化天然气恢复成气态过程会释放大量能量,行业上称为“冷能”,可用于发电,是清洁可靠能源。还有一个好处是环境,本县四周光头山很多,绿化效果不佳。只要管道燃气一通,不要几年山上的树就长起来了。葛云步皱眉头:“这是两回事啊。”她认为是一回事。本县树种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乡下百姓还是砍柴烧饭。这是千百年来的老习惯。未来如果推广清洁方便且成本较低的液化气为燃料,大家不去砍树,那些山头也就自然而然成功绿化,不再是光秃秃一片。这位女干部表现沉稳,有问必答,能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却也不多说,不张扬卖弄,点到为止,多少有些拘谨。她肯定知道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部长不会无缘无故找她谈话。葛云步对此不做解释,因为还在初步考察阶段。起初郭蕾也一直克制住,没有询问究竟,直到谈话即将结束之际,才忍不住主动提及。“我有点紧张。”她说,“有一个问题特别想问一下领导,如果不对请不要见怪。”“说吧。”她问领导是否可以告知是什么原因。“你觉得会是什么?”她猜想可能跟她的任职有关系。她想表达自己的一个愿望:如果真有提拔她的计划,她要感激领导的看重,同时也恳请不要考虑她。她不适合当领导,公司里合适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你不适合?”她称自己适合做专业工作。她在质检组当组长,感觉特别踏实,到公司管理层就很不适应,总开会,老要发言,无话可说硬找话说。天天忙忙碌碌,过段时间回头一看,好像也没干成什么。她感到做质检的日子反倒更轻松,更实在。“只是不喜欢管理岗位吗?”她承认还有个人原因。他们的孩子还小,没有老人帮忙,孩子出生后就是他们夫妻俩自己带。丈夫单位里事情很多,孩子主要靠她。“我记住了。”葛云步点点头。这个女干部不记住也难。时下通常要官的多,不想当官的少,此女反其道而行。应当说她提到的不当领导的两条理由都还客观,有些人确实比较适合吃技术饭,女干部家庭拖累确实也比较大。如果有其他人选,以葛云步相对温和的性格,宁愿另找,也不会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按照葛云步的要求,组织部对几个备选人物的工作表现做了了解,这一了解问题便出来了:四名男干部各有优缺点,反映不一,表现最好的还是那个女的,单位里从上到下没人说她一句坏话。从人们的反映看,这人特点很鲜明:为人低调,工作负责,与人为善,能自我约束,还能吃苦,不服输。初来时,以硕士头衔当个普通质检员,没有一句牢骚,叫干啥干啥,工作尽心尽责。曾经有一次全市燃气安全大宣传大检查,她一连加班两星期,当时她的女儿还很小,家里没有帮手,她把孩子背上,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人称“母女质检小组”。几个质检员各自分工包片,她的学历最高,困难最大,却完成得最快,也最好。葛云步说;“看来就是她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其宗市长在省两会期间要求葛云步把液化天然气储气场项目争取过来,葛云步刚开始有些顾虑,没有痛快答应。B.郭蕾对GDP基本无感,对政绩缺乏意识,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能对事物进行推理判断,说话做事有条理,表现沉稳。C.葛云步认真听取了郭蕾的意见,认为郭蕾确实缺少领导者素质和条件,表示会考虑郭蕾意愿,不过没放弃任用郭蕾的想法。D.“看来就是她了”,这是葛云步经过一系列考察所下的结论,表现了他复杂的心理,符合葛云步人物设定的特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花费大量笔墨介绍液化天然气的有关知识,这是在交代干部考察情况,同时也便表达方式发生变化,语言不呆板。B.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多处对人物心理进行剖析,以冷静的语言对干部状况进行点评,揭示官场现状,贴近生活。C.文章画曲线部分正面描写了女主人公的行为,同时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女主人公的品质,使得小说人物形象饱满立体。D.本文是官场小说,虽是中篇小说的开端,也能使我们看到优秀干部对百姓负责的内在驱动,对保有静气和脚踏实地工作状态的赞美。8.本文在叙事上一波三折,请简要分析。9.《天有不测》被评为真实地反映出正面力量的潜在性、强大性的小说,这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葛云步先犹豫后主动争取项目。②郭蕾开始被认为最不合适,调查后却是五人中最合适的人选。③郭蕾被列为考察对象,但她本身并不想当领导。④以葛云步的性格,宁愿另找,也不会勉为其难,最后还是确定郭蕾是最合适的人选。9.①干部选用过程公开透明。由县委组织部推荐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特别要求专业限制,面谈、调查工作表现,选用过程严格遵守选拔流程。②干部人选确定唯才是举。郭蕾对业务熟悉,工作脚踏实地,这样的人在干部选拔中脱颖而出。③项目的争取与筹备立足民生。这个项目能给当地民生带来好处,是积极争取并筹备项目的主要原因。〖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认为郭蕾确实缺少领导者素质和条件”错,文中郭蕾认为自己“不适合当领导”,原因是“不喜欢管理岗位”和“个人原因”,“个人原因”还可以算是“条件”,但“郭蕾确实缺少领导者素质”这一内容文中并没有体现。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文章画曲线部分正面描写了女主人公的行为”错,画曲线部分是通过群众的评价塑造郭蕾这一形象,是侧面描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情节的能力。简要分析“叙事上一波三折”,即本文情节曲折生动,对其进行梳理、概括。①故事开头,是“当时省里开两会”,对“那些罐子”这个项目,“葛云步表现有些犹豫”,但是最后成功争取到这个项目,“半年后,这个项目确定落于本县”。②主体部分,是县委需要选用人才,“葛云步要求县委组织部推荐几个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给他”,主人公郭蕾作为五个备选者一,开始被认为最不合适,调查后却是五人中最合适的人选,这个过程充满曲折。③郭蕾被列为考察对象,但是她觉得“她不适合当领导”“她称自己适合做专业工作”“还有个人原因”,但她本身并不想当领导。④最后,“以葛云步相对温和的性格,宁愿另找,也不会勉为其难”,最后还是“赶鸭子上架”,确定郭蕾是最合适的人选。【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的核心在于挖掘、探究文中展现出来的“正面力量”。①从主人公郭蕾被列为考查对象,到最后被确定为最佳人选的过程来看,体现出了干部选用过程公开透明。先是“沙里淘金居然找到了五位”,而后由葛云步来和五位人选面对,当面交流、了解,再深入调查其工作表现。这一选人用人的过程严格遵守选拔流程。②从主人公郭蕾最终被确定为最佳人选来看,体现出干部人选确定唯才是举。郭蕾“为人低调,工作负责,与人为善,能自我约束,还能吃苦,不服输”,这样的人在干部选拔中理所应当地脱颖而出。③从争取项目的角度来看,“本县要建一个大型储气场”“是个大事,也是好事”,建成后好处很多,“燃料供应不成问题,成本还可能大幅度下降,燃气安全也更有保障”“那些山头也就自然而然成功绿化”等,能够对当地民生带来切实的好处,这是当地积极争取并筹备项目的主要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王夫差还自黄池,息民不戒。越大夫种乃唱谋曰:“吾谓吴王将逐涉吾地,今罢师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王若今起师以会,夺之利,无使夫悛。若事幸而从我,我逐践其地。吴王若愠而又战,奔遂可出。若不战而结成,王安厚取名而去之。”越王曰:“善哉!”乃大戎师,将伐吴。王乃命有司大徇于军,曰:"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王亲命之曰:“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后若有事吾与子图之。”明日徇于军。曰:“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王亲命之曰:“择子之所欲归者一人。”明日徇于军,曰:“筋力不足以胜甲兵,志行不足以听命者归,莫告。”明日,迁军,斩有罪者以徇。于是人有致死之心。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夜中,乃命左军、右军涉江鸣鼓中水以须。吴师闻之,大骇,亦中分其师,将以御越。越王乃令其中军衔枚潜涉,不鼓不噪以袭攻之,吴师大北。又大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乃至于吴,围王台。夫差自杀,越灭吴。(节选自《国语·吴语》,有删改)材料二: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勇则能决断。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幸也者,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凡兵,贵其因也。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归A殁B而父母C之世D后若E有事F吾与G子H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意为安稳,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思不相同。B.耆老,六十日耆,七十曰老,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指德行高尚的老人,也泛指老年人。C.衔枚,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横衔口中,以防喧哗。D.因,指凭借、利用,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因之以饥馑”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前,越王做了精简军队、收拢人心的准备工作,如兄弟四五人当兵的,允许一人回家,体力虚弱的也让他们回家。B.越军通过几场战役大败吴军,又打到吴国边境,攻入吴国,后来包围了吴王藏身姑苏台,吴王自杀,吴国随之灭亡。C.作战是离不开勇气的,如果没有士气,即使军队庞大,士兵众多,这对于取胜也不会发挥出好的作用,甚至带来较大的祸害。D.圣人不可战胜,不仅在于能把握自己的主动权,更在于能及时抓住敌人的过失进行反击,这反映了“用兵贵在善于凭借”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谓吴王将遂涉吾地,今罢师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2)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14.材料一越军对吴用兵,嘟些行动体现了材料二“必智”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答案〗10.ADF11.D12.D13.(1)我以为吴王回国后将会来进攻我们,现在他休兵不动而且不戒备来让我们忘了他们,我们越国可不能懈怠。(2)所以拿不可被战胜的策略,来同不能取胜的敌人交锋,像这样,用兵就没有失误了。14.①对时势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越国准确判断当时形势,君臣取得越国可以战胜吴国的共识。②有效的进军策略,如兵分三军,以左军、右军吸引吴师,令中军偷袭,大败吴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请你们回去,以便为父母送终。今后如果国家有事,我再跟你们商量。“子归”是主谓结构,表达完整的意思,所以A处应断开;“而父母之世”是“殁”宾语,宾语后D处应断开;“若”表假设,和“有事”联系紧密,E处不能断开,“后若有事”是假设一种情况,应单独停顿,后面的“与子”是介词短语作状语,“与子图之”共同构成独立的句子,所以F处应断开。故选A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安稳;/怎么。句意:大王您就可以安稳地获取厚利名誉。/怎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B.正确。C.正确。D.错误。凭借、利用;/接续,接着。句意:利用敌人的险阻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接着又发生了饥荒。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仅在于能把握自己的主动权,更在于能及时抓住敌人的过失进行反击”错,依据“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可知圣人把握自己的主动权,与利用敌人的过失,不存在递进关系。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谓”,以为,认为;“涉”,侵犯,进攻;“罢师”,休兵不动;“忘”,使动用法,“使我们忘了他们”。(2)“术”,策略;“遇”,对待,迎接;“失”,失误。【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越大夫种乃唱谋曰:‘吾谓吴王将逐涉吾地,今罢师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王若今起师以会,夺之利,无使夫悛。若事幸而从我,我逐践其地。吴王若愠而又战,奔遂可出。若不战而结成,王安厚取名而去之。’越王曰:‘善哉!’乃大戎师,将伐吴”,可知越国对时势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君臣取得越国可以战胜吴国的共识。依据“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夜中,乃命左军、右军涉江鸣鼓中水以须”等内容,可知在具体作战时,越国采取了有效的进军策略,如兵分三军,以左军、右军吸引吴师,令中军偷袭,大败吴师。参考译文材料一:吴王夫差从黄池回国后,让民众休养生息,放下了兵器而不再戒备。越国大夫文种于是倡议说:“我以为吴王回国后将会来进攻我们,现在他休兵不动而且不戒备来让我们忘了他们,我们越国可不能懈怠。大王如果现在发兵和吴国交战,可以夺得有利时机,不让吴国有改变这种状况的机会。倘若事情幸而能这样顺从我们的意愿,我们就可以攻入吴国。吴王如果发怒再战,只有兵败逃亡。如果不战而结成和睦关系,大王您就可以安稳地获取厚利名誉,然后放了他。”越王说:“太好了!”于是大规模动员军队,准备征伐吴国。越王又命令主管官员向全军宣告说:“有父母老人而没有兄弟的,报上来。”越王亲自对他们说:“请你们回去,以便为父母送终。今后如果国家有事,我再跟你们商量。”第二天又向全军宣告说:“有兄弟四五人都在这里当兵的,报上来。”越王亲自对他们说:“选一个你们当中想回去的,让他回家。”第二天又向全军宣告说:“有体力虚弱,不能胜任打仗,智力低下不能听懂命令的,回家去吧,不必报告。”第二天调集军队,杀了有罪的人并宣告。于是军中人人有决死的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吴王夫差只好发兵应战,驻军在吴淞江北岸,越王军队驻扎在吴淞江南岸。越王把军队分成左右两军,把亲近他又有志气的六千士兵组编成中军。第二天将在江上进行船战。夜半时,命令左右两军同时击鼓渡江,在中流待命。吴军听到鼓声,大惊,也把军队分成两部分,准备抵抗越军。越王就命令中军衔枚偷偷渡江,不击鼓,不喧哗,奇袭敌人,吴军大败。又在没这个地方把吴军打得大败,后又在吴的国都郊外大败吴军,就进入吴国都,包围了吴王藏身的姑苏台。夫差自杀,越国灭掉吴国。材料二:用兵之道有它的根本:一定要符合正义,一定要善用智谋,一定要勇猛果敢。符合正义,敌人就孤独无援,敌人孤独无援,上下就会缺乏斗志;孤独无援,父兄就会相互怨恨,贤人就会受到非议,叛乱就会从内部发生。善用智谋就能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敌我虚实盛衰的变化,就会知道关于先后、远近、行止的策略。勇猛果敢就能临事果断。打仗获胜,是凭借自己的勇气而战。用兵巧妙与笨拙的结局决然不同,是因为有的能提高士气,有的削弱士气,有的善于用兵作战,有的不善用兵作战。如果军队庞大士兵众多但不能作战,人多还不如人少。人多造福大,但如果带来祸害,为害也大。取得胜利,是因为审慎地选择战争时机,并且有办法辖制引导他们。凡用兵,贵在善于凭借。所谓凭借是指利用敌人的险阻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利用敌人的谋划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够明察所凭借的条件再采取行动,那胜利就不可穷尽了。胜利不可穷尽叫作“神”,达到“神”的境界就能不可战胜了。用兵贵在不可被敌战胜。不可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取得胜利在于敌人的虚弱夫谋。圣人一定能把握自己的主动权,不一定依赖敌人的过失。所以,拿不可被战胜的策略,来同不能取胜的敌人交锋,像这样,用兵就没有失误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晁无斁冬夜见寄陈师道寒窗冷砚欲生尘,短枕长衾却自亲。老子形骸从薄暮,先生意气尚青春。覆杯不待回丹颊,危坐犹能作直身。城郭山林两无得,暮年当复几沾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旳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寒冷孤寂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亲”字透露出了自怜的态度。B.颔联既谈到垂暮之年,身体衰老,又谈到意气风发,和上下联衔接紧密。C.尾联感叹自己为官、隐逸等都不满意,可慰藉自己的是朋友的关心之情。D.本诗是依照朋友赠予之诗的韵脚和用韵的次序来写的,感情沉郁而真挚。16.针对这首诗的颈联,有人批注道:“语故妙,亦可见其一生劲节。”请结合此批注,赏析诗的颈联。〖答案〗15.C16.①颈联中诗人表示不愿借醉酒以使面颊红润,正襟危坐还能保持身体正直。

②借饮酒、坐姿这类日常之事及面颊红润、正襟危坐这类神态描写,来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颇有意味。

③壮志犹存、耿直不阿、孤傲狷介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可慰藉自己的是朋友的关心之情”错误,“暮年当复几沾巾”是指诗人因为官、隐逸等都不让自己满意而感叹,说到了晚年应会因为这种失落而流泪。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可从手法、内容、情感、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覆杯不待回丹颊,危坐犹能作直身”可知,写倒置酒杯畅饮,不需要等到发红的脸颊恢复(一杯接一杯,不需要休息);正身而坐,依然能够坚定地保持直立的姿态。“不待”,不等;“丹颊”,发红的脸颊;“危坐”,正坐;“直身”,伸直身躯,此联借饮酒、坐姿这类日常之事及面颊红润、正襟危坐这类神态描写,虽年事已高,但自己的精神状态还好,从而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颇有意味。通过生动的描写,一位壮志犹存、耿直不阿、孤傲狷介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诗人的自我形象,可见在诗歌中诗人有所寄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构图,描绘了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城是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之一,许多古诗词借长城抒发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块打围多年却迟迟没有开工的荒地就在我家生活阳台对面。荒地上各种声音你方唱罢我登场,除隆冬,一年三季,接力不断。从立夏早玉米点下,到秋分晚玉米收获,布谷岛的叫声一直是荒地中孤单的独唱——大概只有一只。“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叫得有些凄凉,有些旁若无人;七八只画眉岛在密林里扑腾,翅膀扇出的风声四下流淌;麻雀最是闹腾,叽叽喳喳,呼啦啦站满一根黄叶半落的树的所有枝丫,呆不住,又惊乍乍飞离,在空中拉开一张灰的大网;蛐蛐儿金口一开,就仿佛被永动机控制了声带,金属的光芒颤颤闪烁;连微芥秋蚊也发出机群战斗时的嗡嗡声,攻击、驱逐我这个外来入侵者——这里是布谷岛、画眉、麻雀、蛐蛐儿,蚊子的领地,它们用声音昭示它们对这块荒地的主权。18.文中画横线处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材料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声音?请简要分析。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B.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D.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死者的纪念。〖答案〗18.我家生活阳台对面有一块荒地,这块荒地打围多年,但是迟迟没有开工。19.①摹声/叠词,“不如归去”“叽叽喳喳”直接描摹声音,生动形象。

②比喻,“连微芥秋蚊也发出机群战斗时的嗡嗡声”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声音的特点。

③通感,用“金属的光芒颤颤闪烁”来形容声音的质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20.B〖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先找出主干句,即“阳台对面是荒地”,独立成句;然后剩余成分单独成句,即“打围多年”“迟迟没有开工”,注意确定每个句子的主语,可以由名词“阳台”“荒地”充当,然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分层调整,或添加必要的词语,或删去不必要的虚词及重复性词语,组合成连贯的句群。即“我家生活阳台对面有一块荒地,这块荒地打围多年,但是迟迟没有开工”。【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由“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叽叽喳喳,呼啦啦站满”对鸟儿的鸣叫声进行绘声绘色的直接描摹,运用摹声,如“不如归去”,运用叠词,如“叽叽喳喳”,给读者声音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由“连微芥秋蚊也发出机群战斗时的嗡嗡声”可知将蚊子的声音比喻为战斗机发出的声音,运用比喻修辞。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具体到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蚊子声音的特点。由“蛐蛐儿金口一开,就仿佛被永动机控制了声带,金属的光芒颤颤闪烁”可知写蛐蛐的叫声有金属的光芒,运用了通感的修辞。通感通过将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沟通和转换,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的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丰富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为作品增添层次和深度。具体到本句,用“金属的光芒颤颤闪烁”来形容声音的质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表示补充说明。A.是总结上文;B.表示补充说明;C.是语义转折;D.是引出下文。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知道益生菌能平衡肠胃菌群,增加肠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改善便秘和腹泻、提高免疫力、预防肠内感染,抵抗身体炎症,促进肌体代谢,促进消化吸收等。A?第一,优先选择有活菌的产品。益生菌就是指足够活的、对健康有益的菌。虽然死菌的代谢产物和细胞成分,比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对健康也有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活菌的效果还是比死菌好一些。所以,在购买时,如果发现包装标注了“杀菌型”“经过灭活处理”等字样,就说明里面没有活菌。第二,B。益生菌的种类很多,不同菌株,作用也不同。购买这益生菌产品的时候,要看一下上面有没有列出菌种,菌种的名字后面有没有菌株编号。同时看它的数量是多少,数量低于1.0×106CFU/mL(g),说明它的产品不规范,数量不够。第三,①不要过度依赖益生菌。②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有很多作用,③比如调节免疫、改善儿童腹泻风险,减轻肠炎症状等。④但是,有关很多益生菌作用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证据并不充分。⑤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益生菌产品并不能包治百病。⑥千万不要过度迷信它的效果,别把它当作灵丹妙药。⑦即使真的生病了,要及时就医,⑧并且遵医嘱进行治疗,⑨不要因为迷信益生菌而耽误了病情。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购买益生菌产品应该注意什么呢B.要注意看菌株编号和数量22.③“改善儿童腹泻风险”应改为“降低儿童腹泻风险”;④“有关很多益生菌作用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应改为“很多有关益生菌作用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⑦“即使真的生病了,要及时就医”应改为“如果真的生病了,要及时就医”。〖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句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