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根据联合国2022年的报告,大概在2022年或者2023年,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进入负增长时代,这不是周期性的,不是稍纵即逝的。同时,从2023年到2035年,劳动人口大概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减少,比原来设想得还要快。设想一下,20—45岁这一最好就业年龄段的人口每年以四五百万的规模在绝对意义上减少,同时老龄化加重,这是一个崭新的情况,我们观察到的情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趋势。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变量,过去不太被重视,因为大部分人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波动,即周期性。如果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变量就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去,我们的人口和经济增长是减速的,人口总量效应是导致消费低迷的第一个因素,人就是消费者,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了或者出现负增长,消费必然会受到影响。第二个是增长效应或者叫收入效应,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也一定会放慢,这些都直接影响消费。因此,人口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和居民消费的增长,三者是一致的,都是下行的,未来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GDP的增长率还会更低。这些在相当大的层面上会抑制居民消费。第三个是人口年龄结构效应,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低于年轻人。同时他们退休以后还会出现一些后顾之忧,为自己的孩子、孙子着想,因此更倾向于储蓄,较少消费,所以消费力和消费倾向都比较低。消费支出水平是随着年龄下降的,剔除医药支出后,老年人是支出水平最低的一个人群。从一个横截面和个体看,老龄化越来越重,老年人的消费不足,总体会出现消费不足的倾向,这就是人口年龄结构效应。相应地,我们可以观察经济形势,也可以观察比较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从长期与短期、供给与需求两侧、宏观与微观三个维度的两个层面来看。我们还要应对眼前的短期冲击,我们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这会成为我们保持未来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一个主要矛盾方面。为了应对当前的家庭消费不足、收入不足,为了应对长期的需求制约,政府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要调整政府作用的结构和方向。这些都要求政府有新的、更大规模的支出。(摘编自蔡昉《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材料二:当前的人口结构控制着未来的人口总量,这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人口事实。今天人口的大小、特征、增长趋势和迁移有助于我们设想尚未出生、但其数量与分布现在就可确定的人口的福祉。人口的数量、年龄和性别分布,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格局与趋势,聚落的密度与增长率,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又受影响于社会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数据来了解某个地区人民如何生活,他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他们怎样利用土地,对资源有什么压力,以及他们会有怎样的前途。人口地理学这门学科侧重研究与地球空间状况有关的人的数量、组成和分布。这门学科与对人口进行统计研究的人口学不同,它关心空间分析——人口数量与区域的关系。资源基地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的类型、生活水平、粮食供应,以及健康与福利等,这些都是人口地理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所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实质的基本表述。2007年年初某一天,地球人口达到了66亿。而1994年年中,该数字为56亿。也就是说,这之间的13年里,世界人口每年平均增加7700万,或每天增加211万人。然而,这个平均值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即每年所增加的人口数量已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人口司报道,每年增长的人口为8500万—9000万人,到了21世纪初,增长数下降到7400万—7500万人。即使按照人口增长减缓的记录,2004年联合国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仍可能达到91亿。尽管每年继续增加几百万人口,但到2100年世界人口也许会达到94亿或95亿。然而,许多人口学家对2005年年底人口众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报告的出生率大幅下降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们降低了对本世纪末世界人口的预测:峰值为80亿—90亿,随后数量下降,但仍未稳定。不过,大家一致认为,从根本上说,未来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发生在现在所称的发展中国家。(摘编自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等《地理学与生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进入负增长时代,就业人口在绝对意义上也会大幅下降。B.在人口和经济增长减速的现状下,消费低迷也会导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C.我们既要观察比较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又要应对眼前的短期冲击,不断扩大内需。D.单纯分析世界人口每天或每年的增加数量,并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人口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我们要关注人口增长速度,因为这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变量。B.经济增长速度会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也会对社会层面的消费产生重要影响。C.通过对人口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能了解当前的人口结构,有助于调控未来人口总量。D.专家一致降低了对本世纪末世界人口的预测,还认为人口增长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3.下列选项,不属于人口地理学范畴的一项是()A.1569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航海图。B.1922年,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C.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D.1935年,胡焕庸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黑河一腾冲一线”。4.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图1:世界人口数量和预测图2:世界人口增长图A.历经两个世纪的缓慢增长后,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人口开始呈现爆炸性增长。B.预计2024年之后的70年,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人口总数的差异会大幅缩小。C.1963年,世界人口的增长率达到2.3%的峰值,此后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D.21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率整体下降,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5.如果你是一名人口研究人员,面对人口负增长的局面,应做好哪些针对性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想法。〖答案〗1.B2.D3.A4.B5.①对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研究,以便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②做好经济影响研究,分析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以便发掘新的发展机遇;③对政府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消费低迷也会导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人口总量效应……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了或者出现负增长,消费必然会受到影响”,选项颠倒了“消费低迷”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且原文说的是人口“增长速度慢”或“出现负增长”两种情况均会影响消费,选项只说了“出现负增长”这一种情况。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专家一致降低了对本世纪末世界人口的预测”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许多人口学家……降低了对本世纪末世界人口的预测……但仍未稳定”可知,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改变了对本世纪末世界人口的预测。故选D项。【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人口地理学关心空间分析——人只数量与区域的关系。A.“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航海图”,没有涉及人口,属于地图学,不属于人口地理学范畴。B.“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研究人口的区域差异,属于人口地理学范畴。C.“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人口的分布问题,属于人口地理学范畴。D.“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研究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问题,属于人口地理学范畴。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解读图表的能力。B.“差异会大幅缩小”错误。材料二第四段中虽然提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报告的出生率大幅下降”,但根据图1可知,2024年以后的70年,即使发展中地区的出生率大幅下降,但由于其与发达地区的人口基数差距较大,而且发达地区的出生率本来就很低,所以两者的差异并不会大幅缩小。根据材料二“大家一致认为……未来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发生在现在所称的发展中国家”可知,发达地区的人数增长很少,而发展中地区的人数还会增长,所以两者的差异可能还会增加。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出处可知,材料一侧重谈了“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的问题,〖答案〗需从文本中寻。由“从一个横截面和个体看,老龄化越来越重”可知,对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研究,以便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由“相应地,我们可以观察经济形势,也可以观察比较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从长期与短期、供给与需求两侧、宏观与微观三个维度的两个层面来看”可知,做好经济影响研究,分析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以便发掘新的发展机遇;由“为了应对长期的需求制约,政府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要调整政府作用的结构和方向”可知,对政府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天目访琴但及我坐在他对面。琴在一旁,闪着微暗的光泽。那是他自己做的琴,光洁,高雅,又蕴含了某种庄重。此刻,它仿佛成了听众,在听我们谈话。琴师姓马,名荣盛,古琴斫制非遗传承人。“我小时候同伴家里挂着一只琴,七根弦断了六根。我就顺手摸了一下,那个声音真的就是天籁之音。①我就蒙在那里了。回家我就把我家烧饭的风箱抽出来,把结鸡网的塑料绳拆开来,就这样开始做琴了。那天,我还被我爸揍了顿。冥冥之中,我觉得是上天注定的。”我说,你对声音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他说:“艺术这个东西是很难教的,技术是可以教的。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声音,所以最满足的是,弦上完了,一弹,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会出来。我总是面对一块木头在想,我做出来的是什么声音呢。”那么,什么才是好声音呢?我问。“厚重是一张琴必须具备的,就像一个人没有学问不行,但是修养深了,一个人如何更高雅呢?就要修德了。琴也有九德:奇、古、透、净、润、国、清、匀、芳。“芳”最奇妙。弹得时间越长,它的声音就越美。八百年比五百年好,一千年比八百年好,它越来越好。你无法明说,你看不见,但是只要你与它在一起,你就会有成长,这就是芳。工厂琴是用模子生产的,是用电脑刻出来的,不具备思想性;而一张手工制作的琴跟我们每个孩子一样,每张都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手工琴的魅力所在吧。那么古代弹琴的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我问。三十多年前,我时常跑画家吴蓬家里。一幢老式民居里,院子中央有一棵硕大的芭蕉。吴先生在画画间隙,会搬出古琴,抚弄把玩。年轻时,我火气重,也耐不下心来,站在一旁听,与流行乐无异。②古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这样的故事流传深远。最有名的当属嵇康,他被人迫害,临终前从容、淡定,弹奏出生命的最后一曲——充满神秘与想象的《广陵散》。我不禁神往,这样的好声音还能听到吗?那天,他从小屋里出来,雨后的山林翠绿,空气像洗涤了一样。暮霭迫近,水滴还不时被风从树枝间吹下。马荣盛告诉我,浙江博物馆每年都有古琴演奏表演,都是历代名琴,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现场去听。我上网查到一个视频,是浙江博物馆的唐代古琴“彩凤鸣岐”演奏发出的声音。那是唐代的琴,是唐琴发出的声音!声音既沉又稳,又通又透,就仿佛是经历了千年的智者发出的声音。穿越一千三百年,我惊诧于声音竟这样保留了下来,如此顽强,如此有韧劲。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专门介绍了这张“彩凤鸣岐”琴。本以为一张上千年的琴会发霉,虫蛀,面目全非,哪想到竟依然散发出动人的光泽,还会发出如此饱满、沉静、有力的声音。“越是年代久远的琴,声音越好,这里面就藏着许多秘密啊……”马荣盛说。当想到这声音来自遥远的过去,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在我内心涌动……这是不是跟人的融合度有关?我问。马荣盛给我泡菊花茶,是天日山特有的大菊。③水一冲,菊花在瓷杯里盛开,很快就撑满整个杯子。我喜欢单独与他在一起。他谈琴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写作,两者是一致的,尤其核心处竟然完全重合。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寻找那份抽象的存在,你能感知它,与它融合,又无法用语言详尽地描述它。艺,是一种灵魂的声音。他身上的宁静与平和,就像是古琴散发出来的气质。他把琴与一个人相对应,还把琴竖起给我看,指哪里是头哪里是腰。“古琴从制作之初,遵循的就是一个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道理。比如两块木头,底为阴,面为阳,阴阳合体,才能合为一张琴。我们在做琴的过程中,阳面和阴面的配比要做到完美,它才能出来中正平和、轻微淡雅的声音。一张琴,从形体、结构都是仿人的,琴站起来跟人是一样的,头、颈、肩、腰、腿,完全一样,它还有上中下三焦。再一个,一张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上面还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所以说,天地五行是蕴含其中的。一张琴要和大自然契合,出来的声音才是中和之音,我们中国的文化讲中庸之道,不能过,不能不及。”傍晚,天目山上又起雾了。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这里的琴究竟是什么样的好声音?雾气盘在山腰,一点点上升。雾变得很快,会游动,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它们飘来荡去,像山林中的仙灵似的,最后把整个山林占据了。山上山下全成灰白,全被雾气裹起来了。④待院外开始树影婆娑时,书院里亮起了一盏盏微暗的灯火,用竹篾做的灯罩一长排延伸在走廊里。有飞蛾不时窜起,嗡嗡地响,撞来又撞去。马荣盛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弹的是《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当他拨出最后一个音的时候,全场静寂,仿佛窒息一般。谁也没有发出声音。人们都沉浸在荡漾着的余韵里。蝉声已经隐退。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选自《散文》2023年1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了一张琴契合自然、阴阳和合,历经时光熏炼,与有深厚的学养、高雅的德行、静和的心境的人相遇,出来的才是好的声音。B.作者写在天目山上听马荣盛弹《高山流水》,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的经历类似,意在说明世间知音难觅及痛失知音之苦。C.文本语言简洁生动、兼用口语和书面语,抒情性和哲理性并存,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访琴”的体验,看似散淡,实则很有韵味。D.作者在结尾写蝉声隐退,山峦安静,赋予景物以灵性,巧妙地写出了马荣盛的琴声丰富的表现力和无穷的魅力,富有张力,意蕴无穷。7.对文中画线句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我就蒙在那里了”的“蒙”字,形象地表现出马荣盛第一次听到古琴天籁之音时沉浸其中的神态和震撼之感。B.段落②补叙了古琴悠久的历史及其最崇高的文化地位,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厚情感,也侧面写了马荣盛热爱古琴的原因。C.句子③“菊花在瓷杯里盛开,很快就撑满整个杯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悠远的琴声和古琴文化在作者的内心涌动的情状。D.句子④运用叠词,如“一盏盏”灯火,飞蛾“嗡嗡地响”,写天目山书院的夜晚景色,增强了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节奏感和音乐美。8.《天目访琴》这篇散文采用了多种风格的语言,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9.访谈式散文作为发展中的文学新类型,脱胎于柏拉图、孔子等先哲开创的古老的语录体,注重思想对话交流,现场感十足。有人认为,《天目访琴》也具有此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B8.①写实的语言。如有关古琴的历史、人物、制作等,以此记述古琴的历史悠久及独特魅力,准确简明。②文学化的语言。多用细致的描写,优美生动,富有诗意。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写书院的静谧。运用的正面描写和细致的场面描写写马荣盛弹琴。③抒情性的语言。作者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多用富于情感的语句突出古琴特点时,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如写“蝉声已经隐退”是对时间流逝的交代,“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是对“山峦”直接做的抒情性评价和表达。④简洁生动,兼用口语和书面语,在形象的表述中,庄重又亲切,引人思考。如“待”“婆娑”“一袭中装”“全场静寂”“余韵”“隐退”“深邃”都是书面用语;“一长排”“撞来又撞去”“谁也没有发出声音”“安静极了”近乎口语,在形象的表述中写出了琴声的感染力,让文章多了散文化的特征,又启人思考。9.①用人物对话推动文本内容的发展,以“我”的介入写了“我”的真实体验:从琴的声音、历史传承,写到了琴的制作和马荣盛深情地弹琴,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画面感。②对话交流拉近了作者、读者和主人公马秉盛之间的距离,感情流动更自然,由琴联想到写作,阐释了两者蕴含着共同的道理:艺是一种灵魂的声音。③使文意表达更加集中紧凑,更能凸显天目琴音厚重的独特魅力、历史传承以及天人合一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和感悟。④使叙述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叙述语言简洁,质朴真实,行文节奏也更加流畅,给人强烈的在场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B.“意在说明世间知音难觅以及痛失知音之苦”错误。马荣盛弹的不仅有《高山流水》,还有《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大家都沉浸在他的演奏中,表明作者对非遗文化的赞赏。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段落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补叙”错误。本处应是“插叙”。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写实的语言。“古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充满神秘与想象的《广陵散》”“工厂琴是用模子生产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等,记述了有关古琴的历史、人物、制作等。文学化的语言。如对雾的细致描写,细致生动,富有诗意。“雾气盘在山腰,一点点上升……全被雾气裹起来了”“有飞蛾不时窜起,嗡嗡地响,撞来又撞去”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写书院的静谧。马荣盛弹琴一段,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和场面描写。抒情性的语言。如“蝉声已经隐退。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既有对时间流逝的交代,又有对“山峦”的直接抒情性评价和表达,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兼用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如“一长排”“谁也没有发出声音”“安静极了”,书面语如“婆娑”“余韵”“深邃”等,在形象的表述中,庄重又亲切,写出了琴声的感染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我”在天目山和马荣盛谈话,马荣盛是古琴斫制非遗传承人,马荣盛介绍了自己最初做琴,然后“我”问他什么才是好声音,于是引出了他对琴的介绍,包括琴的声音、琴的历史传承以及琴的制作,最后写到马荣盛深情地弹琴。这一系列情节都是通过“我”和马荣盛的对话引出来的,人物对话推动文本内容的发展,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画面感。文章写到“我喜欢单独与他在一起……又无法用语言详尽地描述它”,说明“我”和马荣盛有相通之处,马荣盛谈琴的时候“我”想到的事写作,阐明了艺是一种灵魂的声音,所以,对话交流拉近了作者、读者和主人公马秉盛之间的距离,感情流动更自然。文章通过二人的对话,写出了古琴的声音、琴的历史传承以及琴的制作,而这些凸显了天目琴音厚重的独特魅力、历史传承以及天人合一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和感悟。本文记述古琴的历史悠久及独特魅力,运用写实性语言,准确简明。同时,兼用口语和书面语,语言表达简洁生动的同时,行文节奏也更加流畅,给人强烈的在场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②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亚,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③。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节选自《吕氏春秋·纪·孟春纪》)材料二: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齵④差者矣,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节选自《荀子·君道》)〖备注〗①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夷吾:管仲,名夷吾,字仲。③虫出于户:春秋鲁僖公十七年(前643),齐桓公死,五子争位,忙于攻战,桓公尸体无人收敛,“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后世遂用“虫出”来指人死后尸体腐烂出虫。④齵(yú):牙齿不正,比喻参差不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隰朋之为A人也B上志C而下求D丑E不若F黄帝G而哀H不已若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有利的形势,与《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中的“利”,意思相同。B.被,遭受、蒙受,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不同。C.善,亲善、友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相同。D.王,称王、统一天下,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王”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教育儿子,治理国家要“利而勿利”,目的是告诉伯禽要公而无私无偏无颇。B.荆人丢弓,孔子认为去掉‘荆’,则弓来自于天地又回归于天地;老子认为再去掉一个‘人’,将公正无私的高度提升到了整个人类。C.管仲不推荐鲍叔牙做宰相,认为隰朋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可以做宰相。可见,管仲不计“管鲍之交”的私情,推荐人才没有偏私。D.荀子认为,君主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官吏又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地方,如果不知道其中的情况,就会有被挟制蒙蔽的危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2)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14.两则材料都是在阐述君主治国之道,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A12.B13.(1)仲父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2)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14.材料一侧重强调君主治国要以公正为贵,强调公正无私的重要性。材料二侧重强调君主治国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防止被拘胁蒙蔽。〖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隰朋”,人名,“也”,句末语气词,“隰朋之为人也”之后停顿,B处断开。“上志”与“下求”相对,用“而”来连接,“下求”后停顿,D处断开。“求丑不若黄帝”,主谓宾结构完整,“而”连词,连接后面的“哀不已若者”,内容上与前对应,“而”前停顿,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动词,施利。/有利的形势。句意: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凭借有利的形势趁着便利的条件,宰割天下。B.正确。遭受、蒙受。/覆盖。句意:万物都受到它的恩泽。/成名回来,听到妻子的话,心凉得如同覆盖了冰雪。C.正确。均为“亲善、友好”。句意: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向来与留侯张良友好。D.正确。均为“称王、统一天下”。句意: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沛公想在关中称王。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思说反了,孔子的话是将公正无私的高度提升到了整个人类,而老子认为弓来自于天地又回归于天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渍”,染(病);“讳”,忌讳;“将谁属国”,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将属谁国”;“属”,通“嘱”,托付、嘱托。(2)“不己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若己”;“不比于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于人比”;“一”,一旦;“过”,过失。【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由《鸿范》中的话可知,要实行王道,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路,不要有时逞怨怒。强调君主治国要以公正为贵,强调公正无私的重要性。材料二:由“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 可知君主治国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防止被拘胁蒙蔽。参考译文:材料一:《鸿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有时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有时逞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颇一人。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有个楚国人丢失了弓,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丢了它,反正还是被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这个事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受到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谁知道这些是从哪里开端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用尽力量和智慧,还不足够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一国相,是重要的职位。位于高位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工匠不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排列食器,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格斗厮杀,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劫掠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管仲而终成五霸之首;徇私情偏袒自己偏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出门来了。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得醉醺醺却要整饬丧纪,利欲熏心却想树立公正,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就是舜都不能做到。 (节选自《吕氏春秋·纪·孟春纪》)材料二:墙壁外面,眼睛看不到;里门前面,耳朵听不到;但君主的官吏,远的遍及天下,近的国境之内,不可不概略地知道一些。天下的变化,境内的事情,已经有变动纷乱的了,然而君主却无从知道这种情况,那么这就是被挟制蒙蔽的开端了。耳朵眼睛的辨察力,这样的狭窄;君主的官吏,分布这样的广大;其中的情况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其中的情况就会有被挟制蒙蔽的危险。 (节选自《荀子·君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①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备注〗①黾勉:坚持、努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A.首两句写隐者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中,“绝顶”与“直上三十里”写出路途之远、山势之陡,点明作者拜访之诚意。B.经过一番路途劳苦后,作者终于抵达隐者门前,但发现隐者并不在家,作者想象隐者应该是乘柴车出游或者去秋水边垂钓去了。C.七、八两句写造化弄人,作者自己不辞路远,竭诚相访却差池错过,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种失望、郁闷的氛围。D.本诗主题看似是在写拜访隐者,其实真正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情怀,这种借“不遇”来表现隐逸情怀的构思颇为新奇、为人称道。16.“自渡”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意思是调整自己,解脱烦恼。你认为诗人具备“自渡”能力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C16.具备。①本诗主要描写作者上山寻访隐者而未遇之事;②作者满怀仰慕之情登山寻访,却因隐者不在而心生失望,后来看到山中美景又心感惬意满足,最后游览尽兴而下山;③作者并没有因未遇隐者而一直心情低落,而是积极调整自己欣赏山中美景,在美景中排遣未遇之烦恼,最后兴尽而归。这就是作者的“自渡”能力。〖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使全诗笼罩着一种失望、郁闷的氛围”错误。七八句的意思是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心中有所失望,但接下来宕开笔写景,借景抒情,由后文可知,诗人由访人而变成问景,情感由失望而变得满足,表现了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理解诗歌内容,确定诗人是不是具备“自渡”能力。回答问题时,首先明确态度,再结合诗文说明理由。诗题是“寻西山隐者不遇”,描写作者上山寻访隐者而未遇之事。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专访隐者,应该是出于仰慕之情,路途辛苦,自然会因隐者不在而心生失望。看到“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样的美景,诗人说“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是领略到隐者的情趣和生活,又心感惬意满足。“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满足了自己的佳趣雅兴,不必再等待隐者,最终游览兴尽而归。整体看,作者虽不遇隐者,但看到隐者居处的环境感到惬意满足,在美景中排遣了未遇之烦恼,最终兴尽而归,可知诗人具备“自渡”能力。(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李白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述蜀道的艰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蜀道奇险的山水风光。(2)柳永《望海潮》中用对仗与互文的手法写杭州西湖上歌乐昼夜不停,人们快乐地享受生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学《陈情表》时,发现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样,都把影子当成人来看待,辅助自己抒发情感。〖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现在这个时候,在平旷无人的院坝北头,走过来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显然是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青春光彩。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18.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的“平添”为错误写法,应该改为“凭添”,这里说的是鸡鸣无端给天地增添了一丝阴郁。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与第二段中的破折号的用法不同。C.“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与第三段中的冒号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提示〗下文。D.第三段将铁勺刮盆底的声音比作“炸弹的爆炸声”,形象地表现出“他”怕被人看到的惶恐心情。19.文中首段运用的三个叠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改成:“他闭住眼,紧接着,两颗泪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似乎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A19.(1)“远远近近”写出了空间的寥廓,“模模糊糊”“灰蒙蒙”写出了清晨的雪之大和下雪时天色的苍茫,具有画面感,突出了环境的阴郁,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2)叠词的使用能使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20.①原句“就见”和“我们”提供旁观者视角,实现了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更加灵活,而改句局限于第三人称进行叙述。②原句“姑且就认为”是作者不愿直接点明“他”的窘迫,饱含着深切的同情,改句的“似乎”则较为平淡。〖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手法,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第一段中‘平添’为错误写法”错误。“平添”为正确用法,意为无端地增添。B.正确。原文中第二段中破折号都表示补充说明;“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中破折号表示语气停顿。C.正确。D.正确。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叠词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首段运用的三个叠词分别是“远远近近”“模模糊糊”“灰蒙蒙”,因为是写景语句,分析时可从语意、画面感、营造氛围和音韵效果几方面考虑。“远远近近”是从空间角度着眼,看雨中的雪花,增加了空间的寥廓感;“模模糊糊”,是指看不清事物的状态,此处是说清晨的雪花很大,看不清;“灰蒙蒙”,意思是暗淡模糊,修饰“天地间”,增强了天色的苍茫感:总体上,这三个叠词的运用,很有画面感,联系文中“城市寂静无声”“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看,突出了环境的阴郁,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从叠词的表达效果看,在一个词中重复相同或相近的词根,除了强化语意、使描绘的景色形象外,还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原句是“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改句是“两颗泪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二者的叙述视角不同,原句是旁观者视角,改句局限于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因为原句后写的是“我们”,以旁观者视角,先写“他”再写“我们”,叙述更加灵活。第二处,原句是“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改句是“似乎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姑且就认为”是作者不愿直接点明“他”的窘迫,饱含着深切的同情,改句的“似乎”则较为平淡;从用词角度看,原句中用了语气词“唉”和“吧”,强化了抒情色彩,比改句表达效果要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的新的计算范式,有望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完成的高复杂度计算难题。然而,从费曼提出量子计算概念以来,整个领域40多年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真正在技术上造出量子计算原型机,通过对特定问题的求解实现超级计算机无法比拟的算力。这个里程碑般的目标被称为“量子计算优越性”,是国际激烈角逐的焦点。①量子计算机的国际竞争极其激烈,②谷歌公司从加州大学挖走整个团队,③设计构建了名为“悬铃木”的53量子比特处理器。④面对这一强敌,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了主要以“90后”和“95后”为主的研究团队,⑥利用不到谷歌1%的经费,⑦突破了高性能量子光源、超低损耗量子线路和量子探测等核心技术,⑧完成了从理论创新到关键技术的攻关。⑨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设计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诞生。⑩据研究数据显示,“九章”等效地比“悬铃木”快100亿倍。随后,从激光概念得到启发,研究团队尝试通过受激辐射把量子光放大。2023年10月,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21.文中加点的“里程碑”用了词语的比喻义,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用比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骨干培训结业
- 医疗培训课件
-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脚印
- MODS护理个案比赛
- 医疗核心制度竞赛
- 2024部门发展规划
- 万能年终总结
-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课件
- 《汽缸结合面泄漏》课件
- 国土业务知识培训
- 《不为人知的间歇泉》课件
- 通过《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了解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
- TH2819XB变压器综合测试仪操作规程
- 某购物广场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重大变更范围
- EHS(环境、健康、安全)知识培训
- 《农村卫生监督》课件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马路打桩施工方案
- 2023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残疾人联合会招聘残疾人工作者17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