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6/02/wKhkGWcHB7eAPOG6AAHMgginR64671.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6/02/wKhkGWcHB7eAPOG6AAHMgginR646712.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6/02/wKhkGWcHB7eAPOG6AAHMgginR646713.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6/02/wKhkGWcHB7eAPOG6AAHMgginR646714.jp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26/02/wKhkGWcHB7eAPOG6AAHMgginR6467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
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
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日:“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
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林道人诣谢公》)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
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
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
儿童头结发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
士:朝廷官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3)而太傅留之(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
(4)谢公语同坐日(说)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B.家嫂辞/情
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C.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D.家嫂辞情
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3.王夫人为什么两次传信要东阳回去?结合(甲)(乙)两文,概括
谢太傅的人物形象。
①原因: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
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②
人物形象:和蔼可亲,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关爱后辈,重视对后
辈的锻炼和培养。
【参考译文】
(乙)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
好,身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
让。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但
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门就遭
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
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义都很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
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
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日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
汗不敢出。”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相委而去(舍弃)
(2)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魏文帝闻之(听说)(4)语其父钟繇曰(对……说、告
诉)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毓对日/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3.【甲】【乙】两文来源于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
人小说集,该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方正”等三十六类。【甲】文选自《方正》篇,请结合下列三个门
类的选编依据,判断【乙】文应该编入哪一个篇章,并结合文章说明
理由。
A.《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
B.《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C.《方正》:指为人正直
B理由: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且语言风趣诙谐。
【参考译文】
【乙】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
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
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
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
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
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
敢冒出。”
(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择其善者而从之(跟随)
(3)逝者如斯夫(这)
(4)白首方悔读书迟(才)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有疑惑。_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从学习态度上来看:《〈论语〉十二章》中“逝者如斯”的
比喻,《劝学》中“黑发”与“白首”的对比,都在告诫我们要—
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2)从学习方法上来看:《〈论语〉十二章》中,《学而》篇强
调“一习.”,《为政》篇强调“—思_”,而《劝学》则重在“—
勤一”。(各用文中的一个字作答)
4.《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
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选文中出现的成语。
_不亦乐乎一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择善而从一逝者如斯不舍昼
夜(答出任意三个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答苏迈①书
黄庭坚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
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
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
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⑤之间耳。
【注】①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
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④顾:只是。⑤鞍
乘:骑马,乘车。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年与时驰一迅速逝去一
(2)意与日去一意志一
(3)病之所在弊病,问题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阅读《诫子书》和《答苏迈书》,完成下面表格。
成语积
书信
书信篇目共同话题书信对象累(各写
目的
一个)
《诫子书》
惜时、
《答苏迈书》
(1)学习(读书)
告诫孩子要修身养性、明
(4)一淡泊明
儿子确志向、静心学习,不要
志.
浪费时间、虚度人生。
(3)、回复来信中的困
⑵苏迈(朋惑,“难得师友”,可以(5)_HA
友的儿子、晚向身边的人学习;没有时行,必有我
间可以从生活中挤出时师
间来读书学习。一
【参考译文】
答苏迈书
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
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
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
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有什么时候能够自由
自在,有充裕的闲散时间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
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
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
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摘自《聊斋志异•卷六》)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软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
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
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②树而蚤③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
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④,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
缢死状,大骇。逡巡⑤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
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
狼则罹⑥之,可笑矣。
(摘自《聊斋志异•卷六》)
【注】①欲依⑴:忽然。②诸:之于。③蚤:同“早”,早上。
④昧爽:黎明。⑤逡巡:小心谨慎。⑥罹:遭受。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屠大窘:一处境困难,为难一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企图
(3)屠即径归:径直
(4)大骇:惊讶,惊惧一
2.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诫子书》)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博学而笃志(《论语》)
D.一狼径去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断两处)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4.两则文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请简要阐述。
面对黑暗势力,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事要知道变通,方
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参考译文】
【乙】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
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
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
就拿着屠刀来(比画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
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
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
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
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
夫了)。屠夫就径直(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昨天挂
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
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
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
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
的上腭,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
(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
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六)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吃菱,并壳②入口。或曰:
“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
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北人对曰:“前山后山,何
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③强④不知以为知也。
【注】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②并壳:连同皮壳。③坐:
因为,由于。④强(qiWng):勉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3)国人道之(讲述)
(4)北人对曰(应答,回答)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
食菱/须去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了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一个活人。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一
4.结合【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两文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一:一样。两文都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
才能弄清真相。
示例二:不一样。【甲】文主要告诉我们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
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笑话;【乙】文主要告诉我们知识是无
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
(2)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获得真知真见?
在生活中,我们要获得真知真见,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
是,不轻信、不自以为是。一
【参考译文】
【乙】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
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菱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
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
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
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在土里生长,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
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
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匕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
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
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素:白色。②缁(zi):黑色。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身亡所寄(无,没有)
(2)废寝食者(停止)
(3)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4)衣素衣而出(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假如你的狗先前去的时候是白的,而回来时却是黑的,你难道
不奇怪吗?
3.“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你觉得《杨布
打狗》这则故事意在批评什么?
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参考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科技园区种植项目合作合同
- 大拖拉机配件购销合同
- 搭棚施工合同范本
- 委托房地产开发合同书模板
- 正规区域代理合同范本
- 房地产开发承包合同
- 国际贸易进出口英文合同范本
- 个人房屋装修合同标准范文
- 公共厕所的管理制度
- 白酒购买合同模板范文
- 小儿高热惊厥课件
- 陕西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附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JB-T 8532-2023 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
- 电网两票培训课件
-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数学试题(附真题答案)
- 班组建设工作汇报
- 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融资模式
- 工程类工程公司介绍完整x
- 板带生产工艺热连轧带钢生产
- 轮机备件的管理(船舶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