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校际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

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

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

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

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

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

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目之类,很多

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

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

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

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

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

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

第1页/共19页

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

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

独特的艺术构想。

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

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

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

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

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

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

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

文化张力。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

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

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

情怀。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

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

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

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

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

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

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

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

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

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

第2页/共19页

《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

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

《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美蕴涵,展现了更为宏

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

(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

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

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

C.汉乐府民歌以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

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

善。

B.当代学者李劭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

经》的无穷变幻。”

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

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4.材料一是如何来阐明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B3.C

4.首先,提出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就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结论。

接着,指出引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但其作用让人不敢恭维。

其次,举例说明《红楼梦》不仅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还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

第3页/共19页

最后,重申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

5.①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关联。

②要细细品味《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

③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

错误,原文是想表达“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并非是直接引诗词入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为赘笔”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因此该选项说法绝对化。

C.”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错误,原文“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

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可知,原文没有比较。

D.”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于文无据。原文“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

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

的文化渊源”可知,《牡丹亭》的影响比较大,并不能说明曹雪芹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错误,与材料二“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

想精华和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的观点不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首段首先提出“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

答自然是否定的”,即提出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就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结论。

第二段讲“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后面说

明“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

维”,即指出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是引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入小说,但其作用让人不敢恭维。

第4页/共19页

后面举例说明,如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等。指出曹雪芹的《红楼

梦》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

最后强调“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

的限制”,即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升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

等同咏白海棠诗……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等分析,抓住作品中的人物

性格、情节和事件等分析,要注意《红楼梦》诗词与作品内容、人物等的关联。

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

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

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

大”“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

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等分析,主要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红楼梦》从各时代吸收文化

韵味,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要注意细品《红楼梦》中诗词的文化内涵。

结合“《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羡蕴涵,展现了更为

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分析,《红楼梦》诗词展现了更

为宏阔的文化视野,要重视《红楼梦》诗词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的启迪借鉴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侏儒

马塞尔•埃梅

巴纳布恩马戏班里有一个矮子丑角,到他三十五岁这年,居然又开始长起个子来了。

马戏班到里昂的时候,小矮人照例登台,并没有看出他有丝毫的反常现象。他身着彩服,由一个腰身

柔软如蛇的高个子演员搀扶着上场。两个宝贝,一高一矮,观众一见便哄堂大笑。高个子跨一步,小矮人

就得连走六七步。来到场子中央站定,高个子瓮声瓮气地说:“我有点乏了。”观众的笑声刚落,小矮人

就用细嗓门答道:“好极了,您乏了,我才高兴呢。”这句话又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来,一个个捧腹大笑。

他登台表演,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提心吊胆,嗓子眼发紧。小丑巴塔拉克就不行,他为了吸引观众,非得拿

出平生本领,使尽全身解数才行,小矮人可用不着这一套。大象托比登台,就凭它是大象;同样,小矮人

就凭他是小矮人。节目一演完,他跑跑颠颠地退场,高个子一把将他拎起来,滑稽的动作又赢得全场一片

掌声。

第5页/共19页

去马孔的路上,约摸早晨八点钟的光景,小矮人一觉醒来,发起了高烧。老玛丽让他吃了一服药,问

他脚凉不凉,把手伸进被窝,摸摸到底怎么样。这一摸叫她大吃一惊:小矮人的脚居然顶到床栏杆了,和

平时少说要差三十公分呢。玛丽吓坏了,急忙打开车窗,冲着风驰电掣般的车队喊道:

“老天爷啊!小矮人长个儿啦!停车呀!快点停车呀!”

可是,隆隆的马达声盖住了她的呼叫。她眼看着小矮人继续长个儿,小矮人又疼又怕,连声叫唤,她

在一■旁束手无策。

“玛丽呀,”小矮人说,“疼得我受不了啦,身体就像断成几截,又好像巴纳布恩先生的马套着我,

把我的手脚往四处硬拉。玛丽,我到底怎么啦?”

将近九点钟的时候,小床已经容不下小矮人了,他只好蜷着身子。到达马孔城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一

个翩翩少年了。老玛丽急忙把巴纳布恩先生请来,班主见此情形,惋惜不迭。

“可怜的小伙子,您的饭碗算砸了。当初嘛,倒满是个角儿的……”

巴纳布恩先生量量小矮人的身高,好家伙,长了六十公分。班主无法掩饰内心的气恼,说道:“实在

派不上用场了。这么个小伙子,除了身高一米六五,别无所长,请问,要他有什么用呢?唉!他若是再长

出一个脑袋,或者长出个大象鼻子,只要有点畸形的东西就成。而且,小矮人,今天晚上找谁来替您呀?

瞧,我还叫您小矮人,其实应该称呼您的名字:瓦朗丹•杜朗东了。”

班主担心这条消息一旦传开,会在马戏班中引起骚乱。于是,同玛丽对好口径,一致推说小矮人病重

卧床,不能见人。

到了晚上八点钟,瓦朗丹明白病痛已经结束。他身高一米七五,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老玛丽左瞧右

瞧看不够,合着手掌,夸他漂亮的小胡子,说给他那漂亮的小脸蛋增添不少光彩,还夸他肩宽背阔,体态

丰满。

“走几步看看,小矮子……哟,我是说瓦朗丹先生。走两步让我瞧瞧……啧啧,身材多好!多有风度!

腰身、肩膀真匀称!耍杂技的雅尼多先生,就够漂亮的了,可是照我看,跟您一比就差远了。想当年,巴

纳布恩先生二十五岁的时候,也不见得有您这样潇洒英俊。”

听到这些恭维话,瓦朗丹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开场之后,巴纳布恩先生来到这辆车上。

“嗯!老弟呀,您原先身高九十五公分,是我们马戏班的光荣,可全让您给糟蹋了!一想起来怎不叫

我惋惜!……可这会儿,您总闷在车里也不是办法,跟我出去透透气吧。碰见什么人,我就说您是我的亲

戚。”

二人信步走着,迎头碰见从车厢里出来的高个子。

“小矮人怎么样啦?”高个子问道。

“情况不妙,”巴纳布恩先生答道,“大夫刚才来过,已经把他送医院了。”

第6页/共19页

高个子擦了擦眼泪。

他俩走进马戏班,逢人就得解释一遍,说小矮人刚住进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了。大家都抹抹眼

泪,说几句伤心话。可是,谁也没有理睬瓦朗丹,尽管巴纳布恩先生把他介绍给大家,称他为表弟,可是

谁都好像没看见他这个人似的。

马戏场上,高个子正表演他的拿手好戏,就像爬旗杆啦,钻小圈啦,作柔术啦。看台上的赘叹声一阵

阵传来,瓦朗丹听着还颇有些羡慕。从前,他也曾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希望今后还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他

年富力强,聪明伶俐,如今又变成了完美无缺的人,观众怎能不格外欣赏呢?

瓦朗丹来到街上。他的身体脱离了侏儒的形体以后,顿觉有了力量,有了自由,心中好不得意,逛起

大街来,也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然而好景不长,这种陶醉的心情转瞬便消逝了,过往行人并没有特别注

意他。

“我长高了,”他叹道,“可是,却没人理会。作一个美男子,如果谁都视而不见,那又有什么意思

呢?这个世界好像专门为矮人创造的。”

瓦朗丹回到马戏班,开始尝试学习别种杂技。巴纳布恩先生念他给马戏班出过力,愿意为他负担学艺

的经费。只是,他无论学什么,都相当灵巧,可又超不过一般水平。他最后一次尝试,是跟朱里于斯学驯

兽,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有生以来,他从没有感到这样孤独过。

巴纳布恩马戏班到达巴黎的时候,瓦朗丹变成正常人已近一个月了。

瓦朗丹坐到观众席上。周围的观众边看边议论,赞扬马术女郎姿势优美,技艺高超。瓦朗丹忘记了身

份,也从旁插话,评论起来,他成了观众的一员,不假思索地为演员鼓掌。

“瞧,她总是向我们微笑!”他和观众异口同声地说。

演出结束,瓦朗丹随着观众的人流到了出口。他因为成了芸芸众生中间的一分子而觉得高兴。巴纳布

恩先生望见他坐在观众席上,便久久地注视着他,散场时见他混杂在人群中,渐渐远去,成了一个黑点,

同周围的点点人影一般无二。于是,巴纳布恩先生对身旁的罗瓦亚尔先生说:

“对啦,罗瓦亚尔先生,我还没有告诉您呢……小矮人已经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矮人”作为马戏班的侏儒,因与正常人的巨大身高差而有存在价值,他的矮小本身就是笑点,当和

正常人一样后,原来的价值便失去了。

B.“小矮人”长高后,巴纳布恩先生很气恼,觉得应当“有点畸形的东西”才行,这既是对马戏班主功利

性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病态现象的隐喻。

C.马戏班的人在得知小矮人住进了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的时候,都抹眼泪,说伤心话,可却对瓦朗

第7页/共19页

丹视而不见,说明这些人的虚伪、冷漠。

D.本文与《变形记》都采用了变形的手法,主人公小矮人和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身体都发生了变形,但变

形之后,两人的遭遇却大相径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朗丹对过去的身份存在着矛盾的态度,他以过去的残疾为羞,但又怀念过去受人瞩目的待遇,这种矛

盾推动了情节发展。

B.老玛丽悉心照顾瓦朗丹,班主为他学艺承担经费,高个子为小矮人伤心,本文通过对这些次要人物言行

的描绘,表现出他们善良的一面。

C.瓦朗丹变成一个英俊的青年后,起初兴奋、陶醉,但很快他的好心情就因周围人的忽视而消逝,前后形

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D.本文把瓦朗丹置于流动的环境之中,从里昂、马孔到巴黎,他最终舍弃了熟悉的马戏团,而走向陌生的

环境,显示出他更向往新世界的态度。

8.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结尾“小矮人已经死了”这句话的内涵。

9.三十五岁的侏儒瓦朗丹一天之间长高变帅,作者设计这一荒诞情节的用意何在?

【答案】6.C7.D

8.①“小矮人”长成了一个一米七五的英俊的青年(完美无缺的人),不再又矮又丑,生理上与过去告别。

②“小矮人”融入了正常人的群体,告别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③“小矮人”原来以自己的缺陷取悦他人,现在正视并认可了自己作为正常的普通人的身份,精神上站立

了起来,彻底告别了“矮丑”的心理。

9.①以荒诞的长高变帅情节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在变形过程中展现了主人公身处困境中对自我与周围环境的重新审视。

③使小说主题深刻,引发读者对自我价值及周围人认同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C.“说明这些人的虚伪、冷漠”错误。马戏班的人对瓦朗丹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瓦朗丹就是

“小矮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显示出他更向往新世界的态度”错误。瓦朗丹经过努力,发现难以回到熟悉的环境,最终走向了陌生

第8页/共19页

的环境,这其实反映了他的无奈,并不能说明他更向往新世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到了晚上八点钟,瓦朗丹明白病痛已告结束。他身高一米七五,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可知,小矮人

长成了一个一米七五的英俊的青年(完美无缺的人),不再又矮又丑,生理上与过去告别。

由“瓦朗丹坐到观众席上。周围的观众边看边议论,赞扬马术女郎姿势优美,技艺高超。瓦朗丹忘记了身

份,也从旁插话,评论起来,他成了观众的一员,不假思索地为演员鼓掌”可知,小矮人融入了正常人的

群体,告别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由“小矮人就操着细嗓门答道:’好极了,您乏了,我才高兴呢。'这句话又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来,一

个个捧腹大笑”“'我长高了,'他叹道,'可是,却没人理会。作一个美男子,如果谁都视而不见,那

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好像专门为矮人创造的。“演出结束,瓦朗丹随着观众的人流到了出口。

他因为成了芸芸众生中间的一分子而觉得高兴。巴纳布恩先生望见他坐在观众席上,便久久地注视着他,

散场时见他混杂在人群中,渐渐远去,成了一个黑点,同周围的点点人影一般无二”可知,小矮人原来以

自己的缺陷取悦他人,现在正视并认可了自己作为正常的普通人的身份,精神上站立了起来,彻底告别了

“矮丑”的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这一情节本身来看,三十五岁的侏儒瓦朗丹一天之间长高变帅,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荒诞离

奇的,但恰恰这荒诞的情节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这一情节内容来看,瓦朗丹长高变帅之后,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他人的关注,从高个子到巴纳

布恩先生都怀念之前的矮丑;瓦朗丹为了改变现状,开始尝试“学习别种杂技。巴纳布恩先生念他给马戏

班出过力,愿意为他负担学艺的经费。只是,他无论学什么,都相当灵巧,可又超不过一般水平”,之后

他坐在观众席中“忘记了身份,也从旁插话,评论起来,他成了观众的一员,不假思索地为演员鼓掌”,

他再也不憧憬艺术家的人生了,他甚至为自己是平常的普通人感到了高兴,他从台上的演员变成了台下的

观众,这些内容展现了主人公在困境中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重新审视。

从主题、读者效果角度来看,作为马戏团的侏儒,小矮人因与正常世界的巨大身高反差而有存在的价值,

他的矮小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笑点,他甚至不需要名字,“矮丑”便是代称,而变高变帅的瓦朗丹却失去了

价值,这一巨大反差让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引发读者对自我价值及周围人认同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第9页/共19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

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室有土公卿大夫

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

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

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

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年之。元封元年,

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

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

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目“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

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

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有删改)

材料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

“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徒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

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培克生灵,竺怨基祸。事

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馀①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

【注】①除(xian):奸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都鄙A縻庾皆满B而府库C余货财D京师之E钱累巨万F贯G朽而H不可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意思相同。

B.”下巴蜀粟以振之”与“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振”字意思不同。

C.“亨弘羊,天乃雨”与“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D.“敛怨基祸”与“成不敢敛户口”(《促织》)两句中的“敛”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连年征战等问题使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当政者积极应对,通过财政方面

的改革较快扭转了被动困窘的局面。

第10页/共19页

B.西汉朝廷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各郡国所铸的钱,基本解决了民间私铸、

盗铸钱币的问题,币制归于统一。

C.桑弘羊建议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设立平准官平抑物价,有效打击了富商的投机倒把活动,

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成效显著,百姓的财

物不再匮乏,国家的财用也更充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

(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愉佞所乘。

14.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其评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

【答案】10BDF

11.C12,D

13.⑴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

⑵重大的事情不可以速成,倘若想要功绩速成,必定会被奸邪谄媚之人钻空子。

14.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中还有多余的钱财货物。京师积存的钱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

绳子腐烂,无法数清。

“都鄙縻庾皆满”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应在B处断;

“府库余货财”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且“京师之钱”为整体作下一句主语,应在D处断;

“贯”是名词,指穿线的绳子,作主语,应在F处断。

故选BD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胜”,尽。句意:数也数不过来。/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B.正确。赈济;/震慑。句意:从巴蜀地区运送粮食来赈济饥民。/用声威震慑他们。

C.“意思相同”错。才;/又。句意: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D.正确。招惹;/征收。句意:招惹怨恨、制造祸端。/成名不敢向老百姓征收。

第11页/共19页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成效显著,百姓的财物不再匮乏,国家的财用也更充足”错。结合材料二”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

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可知,此处“庶几”表明是期

待能够实现,并非已经实现。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被”,遭受;“登”,(谷物)成熟,丰收;“方”,方圆。

⑵“急就”,速成,急促而成;“为……所”,表被动;“乘”,钻空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可知,卜式认为如

今桑弘羊让官吏在集市里做生意,买卖货物谋求利润,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

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为天

下理财,不为征利”可知,卜式认为桑弘羊改革是为征利,这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承接了秦朝的衰弱破败,要解决的事情很多而又财政匮乏。到当今皇上即位几年后,汉

朝建立以来这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遇到水灾旱灾,家家户户都可生活富足,衣食充

裕,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中还有多余的钱财货物。京师积存的钱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

绳子腐烂,无法数清。在这时,皇帝宗亲以及享有封地的诸侯和公卿大夫,都竟相奢侈,没有限度。等到

匈奴断绝了和亲,战争接连不断,局势不得缓解,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战事却在一天一天地扩大,

国家的钱财货物被大量地消耗以致不能满足供应。从建元年间以来,财用不敷,朝廷往往在产铜多的矿山

附近冶铜造钱,百姓也乘机私自造钱,(造钱的数目)多得无法计算。于是下令所有郡国都不得铸造钱币,

命令上林苑所属的三官专门负责铸造钱币。下令全国范围内不允许非三官所铸造的钱流通,各郡国以前铸

的钱都作废销毁。而百姓铸钱的更少了,(因为)计算一下盗铸的费用超过钱的价值,只有真正善于铸钱的

工匠和大奸商才会私下铸造这种钱币。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

天子很怜惜他们,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元封元年,桑弘羊主管大农事务。桑弘羊认为各官府都作

买卖,互相争利,所以物价上涨,于是奏请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管各郡国的大农事务,大多数县

第12页/共19页

往往又各自设置了均输官和盐铁官。在京师设置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来京城的物资。大农所属的各

官署完全掌握了天下的主要货物,在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这样一来,富商大贾就无法从中牟

取暴利,于是重新从事农业生产,所有的商品的价格就不会上涨了。因此抑制了天下的物价,命名为“平

准”。天子认为桑弘羊说得对,准许他实行。一年之内,太仓的粮仓就堆满了。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

财用充足。这一年有轻微的旱灾,皇上命百官求雨。卜式进言说:“国家官吏应当靠租赋税收来维持开销

罢了,如今桑弘羊让官吏在集市里做生意,买卖货物谋求利润。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有删改)

材料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等法,相继出台,号称新法,颁发推行于天下。立淮南、两浙六路均输

法。条例司说:“现在浙、淮发运使实际总管六路的赋税收入,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

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这样)或许国家费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财物不至于匮乏。”诏令

任命发运使薛向主管均输、平准。范纯仁进言说:“如今是效仿桑弘羊实行均输法,却使得小人搜刮百姓,

招惹怨恨、制造祸端。重大的事情不可以速成,倘若想要功绩速成,必定会被奸邪谄媚之人钻空子。”(神

宗)留下奏章,没有下令。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终生布衣,长期流寓江湖。②袖剑飞吟:《唐才子传》载,吕洞宾“醉饮岳

阳楼,俯鉴洞庭……别去,留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青蛇”,指宝剑。③一

快披襟:《风赋》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官,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

哉此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吕洞宾游岳阳楼的故事以自比,表达出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秋水深深”主要是写洞庭湖水的清与深,“万顷波光”则主要是写其大与美。

C.这首词下片笔锋斗转,劈头直说,一个否定,一个反诘,将情绪一泻而下。

D.末尾三句将人间沧桑变尽和君山皆然不动进行对比,寄寓着词人的理想。

16.杜甫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了律诗《登岳阳楼》。试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词在情感意蕴上的相同点。

第13页/共19页

【答案】15.A16.①都呈现出一个满怀豪情的形象。戴词写登楼“袖剑飞吟”“一快披襟”;杜诗因“闻”

而“上”,所见亦为吴楚、乾坤这等宏大气象,两者皆眼中有壮景,心中有壮怀。②都表达了对洞庭湖深

邃、壮美景象的赞美。戴词言其“秋水深深。万顷波光”;杜甫描绘其“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两

者所写境界都开阔壮大,气象雄浑。③都抒发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戴词中词人面对大好河山“变

尽”,悲从中来,以不变的君山寄意;杜诗中诗人因“戎马关山北”而“凭轩涕泗流”,衰老多病的躯体

中始终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忱之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诗歌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错,首句豪气喷薄而出,如挟风雷,带有雄杰之气,与全篇基调保持一致。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都呈现出一个满怀豪情的形象。戴词描写词人形象:“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用吕洞宾的典

故,写得豪迈飘逸;“一快披襟”写词人迎着西风,披开衣襟,十分畅快。杜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因“闻”而“上”,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两

者皆眼中有壮景,心中有壮怀。

②都表达了对洞庭湖深邃、壮美景象的赞美。戴词“秋水深深。万顷波光”描写词人纵目远眺,意气豪迈,

境界壮阔,描绘出一派碧波万顷的洞庭秋色;杜甫“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

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

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两者所写境界都开阔壮大,气象雄浑。

③都抒发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戴词“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词人面对“自古如今”

眉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欺凌的“偌大”中国。词人由湖光山色联想到国家民族,进而

感物伤怀。杜诗中诗人因“戎马关山北”而“凭轩涕泗流”,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

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

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2)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是“

第14页/共19页

并齐心协力向西对抗秦国,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表明自己如同冰雪般

光明磊落、襟怀坦荡。

【答案】①.民以殷盛②.国以富强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⑤.孤光自照⑥.肝肺皆冰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殷”“赂”“肺”。

第n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已经①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

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

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更加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

影响下,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等各种②的环境中,通过一块屏幕进行着阅读。阅读从“伺

机而动”、“正襟危坐”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其他活动中“③”、“随心所欲”的伴随行为。这

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完整的时光、

一种沉浸的氛围。

18.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更加便利、经济

的一件事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你以支持屏阅读的身份,反驳文中横线句的论断。

【答案】18.①潜移默化(悄无声息);②人声鼎沸;③见缝插针。

19.①原句用反问句式,改句为陈述语气,原句语气更强烈。②原句使用两个“更加”,更能突出碎片化时

间进行阅读是一件更加便利、经济的事情。③原句与上句的反问保持一致,语意、句式更连贯。

20.①实体书店阅读确实具有独特的场景感和仪式感,但并不意味着屏阅读就不具备场景感和仪式感;②碎

片的屏阅读也可以使阅读者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沉浸的氛围。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强调屏媒介的优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故填“潜移默化”。“潜移

第15页/共19页

默化”的意思是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第②空,语境指广场、地铁、商场、公司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修饰其环境特征可以用“人声鼎沸”。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第③空,根据上下文,此处和前文的“伺机而动”呈对比关系,前者强调专门寻找机会和时间进行阅读,

故后者表达的意思是随处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故填“见缝插针”。“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

利用的空间、时间或机会。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与改句有两处不同:

原句使用反问句式,既与上句保持一致,又从句式上增加了语势;

原句有两个“更加”,而改句只有一个。两个“更加”表达更为肯定,更能突出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一

件更加便利、经济的事情。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要求反驳横线句,该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实体书店阅读具有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第二层是“屏

阅读无法指向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因此,反驳要抓住这两点进行反驳。

其一,屏阅读也可以有仪式感,阅读者照样可以“正襟危坐”“伺机而为”;

第二,屏阅读也可以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沉浸式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棒卯结构”。

这是真的吗?

木作当中最常见的结构方式——梯卯,广泛运用于中式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构件上。通过凸凹部分

的拼插嵌接,将不同的部分连接为一体。凸的部分叫梯,Ao①样织的结构运用范围非常普遍,②比

如面与画、点与画、点与点以及构件组合等,③通过凸凹的交错扣合,④组成既牢不可分,又难以撼动的.

木结构作品。⑤除了牢固以外,⑥中国的先民们通过不断地改选、实践因地制宜,⑦又在梯卯结构的建筑

中运用力学愿理,⑧再加上木建筑本身的刚度、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能,⑨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具备了一定

的抗震能力。外形的不断改进,各种雕刻工艺的加入,使传统樨卯也更具有观赏性。

但是,古代的木结构建筑B?这其实是一个误解。《阿房宫赋》中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

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钉头磷磷”四字,代表着在唐

人杜牧的认知里,盛大恢宏的宫殿里会使用大量的钉子,钉帽裸露在外,还成为了一种华丽的装饰。

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相应的序号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第16页/共19页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A凹进去的叫卯B真的“不需要一根钉子”吗

22.①樟卯的结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或“柳卯的结构运用非常普遍”)。

⑥中国的先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改进,因地制宜。

⑨使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具备了一定的抗震能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通过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凹进去的叫卯”可知,此处内容是在说凸的部分叫什么,本文段的

中心话题“禅卯结构”,此处可填“凸的部分叫樨”。

B由空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问句,又由材料第1段引出的问题“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

根钉子”是真的吗和后文引证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建筑上钉帽众多的内容,可知此处作者要论证

的是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并非完全不使用一根钉子,故此处可填“真的不需要一根钉子吗”。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中,"樟卯的结构运用范围非常普遍”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榨卯的结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桦卯的结构

运用非常普遍”;

第⑥句中,“改进、实践”语序不当,改为“实践、改进”;

第⑨句成分残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还具备了一定的抗震能力”成分残缺,在句首加上“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

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华竟是荒

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节选自李娟《冬牧场》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尊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T•篇文章,阐述自己

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