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赏析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六: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赏析类(原卷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京市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阅读为主,2019年之前考查的题量有

五六道,2020年及以后固定为四道,两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试题内容涉及

字词句理解能力、文章理解和赏析、标题的意蕴、概括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和鉴赏语言能力等知识点。

【语言赏析类答题方法】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常设置两种题型来

考查:鉴赏表达技巧题和鉴赏语言特色题。对于这两类题型,需先准确判定所用

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分析。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

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

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

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1.审题型。

首先明确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

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

“赏析”或“如何描写俵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词句。

2.审范围。

明确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的,还是

全文、整体的。如果鉴赏的是整体,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鉴赏的是局部,

则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

3.审角度。

明确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

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

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

的。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黄姚酿

不错,又是古镇。

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闫堰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

的鹰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

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

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处孥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

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

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

送着养分和力量。

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

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

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

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

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

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

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

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

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

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

肉等调成各和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

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

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

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

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

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椽杷、糯米粽、葛根酥。有

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

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

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

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荚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

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

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

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

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

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

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一一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

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

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

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

但这并不矛盾—曲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

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部中;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

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111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

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

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

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

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一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

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书记说,有人

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

她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

的出生地。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

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狼和狐狸也没

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一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

鹑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鹦融入天

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连

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

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

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

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

谈土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

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

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

一个持久的话题。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

弃从中汲取力量。

⑧6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

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

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

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

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

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

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

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我到巴林右旗和

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

点达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从

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

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实在忍不住,

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

马时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像山坡吹来的风、像

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

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

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嘎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

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本。我查

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

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

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⑪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

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播的

表彰会,对我褒奖。我在答谢辞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

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⑵。后来我发

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

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

慢慢往前走。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

注释:【1】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现为辽宁省作协副主席。【2】铁蹄马:与著名

的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并列为蒙古三大名马,传说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

尾段画线句“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

使它像一棵树”优美隽永,请赏析。

二、(2023•北京海淀•清华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充闾

①已是深秋,水瘦山寒,霜清露冷,一般是没有多少绮思艳意的了。可是,当面对丹枫

满坞,绛雪千林,影醉夕阳,光炫远目的奇观丽景,又会觉得秋色撩人,不禁兴薄云霄,飘

然神爽。你会带着哲人般的明悟,领略那烦嚣后的萧闲,清寂中的逸趣。作为秋的时令神,

红叶包容了春的妖娓,夏的热烈,也承受了风刀霜剑的峻厉,好似糅合着绚烂与平淡、顺畅

和蹉跌的七色人生,体现了一种成熟、厚重与超越,是生命的第二个青春。

②也许正是为此,古往今来,才有那么多的诗文咏赞它,流传下来许多凄清、隽美的“红

叶题诗”的佳话。"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幽怀独抱,寄慨遥深。“乌柏平生老

染工,拥将铁皂作理红。小枫一夜偷天消,却债孤松抢醉容。”以瑰奇的想象,咏天然的谐

趣。同是写醉叶、溪流,“清温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诗中有画,看了觉得意静神

闲;而“劳歌一曲送行丹,红叶青山水急流”,美则美矣,却令人有别绪苍凉之感。

③健全的人生需要不断地发掘美、滋润美,而竞争激烈、变化急遽的现代社会生活,尤

其不能离开审美的慰藉。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应该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同生命的精神补偿统一

起来,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到九秋佳日,无论是北京的香山、

南京的栖霞,还是杭州的西泠、长沙的岳花,举凡观赏霜林醉叶的佳胜地,总是车似洪流,

人如潮涌。这原本是趣味高洁的雅事,可惜由于人满为患,有时一番盛会过去,

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失衡,造成自然景观的人为践踏。

④回过头来还说红叶。辽东山区有个宽甸,宽甸北部的天桥沟是个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就人文景观来说,较之前面列举的几处名山胜境,当然甘拜下尘;若论观赏红叶,天桥沟则

毫无逊色。一日壮美。整个景区面积达6万亩,真个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飞一夜,

红透千林,赤叶灼灼,喷焰缀锦,确是最壮观最浓艳的秋色。二日清幽。跨进山门,就闯入

了红枫世界,顿觉高邈的天穹和弥望的林峦全被烈焰烘着了,只把一带寒光留给了喧腾的溪

迥。红枫潭里,倒影摇红,上面是赤叶烧天,下面有红潮涌动,煞是迷人。偶尔有一两片醉

叶翩翩落下,顺着回曲的山溪款款漂游,我们的神思似乎也随之悠然远引。山坳里稀稀落落

地点缀了几户人家,襟山带水,掩映在红云绛雾之间,在静如太古的苍茫中,织结出一幅如

烟如梦的桃源仙境。小村的名字,方志中没有记载,地图上也找不到,可是,那种超渺的意

境,却似乎在宋元人的画卷里领略过。

⑤过去观赏红叶,常常是驰车路上,望中确也是霜红满眼;可是当停车静睇时,却又往

往不见了那种绚烂与辉煌,未免嗒然失望。原来,因为车速很快,入望的景色还没在视界中

消失,前面的景色又重充过来,我把这种反复重合的现象,杜撰为"虚幻的聚焦效应”。天桥

沟不存在这个问题。漫山遍坞,塞谷堆崖,红叶触目皆是。无论是走着看还是坐下瞧,效果

都不会发生变化。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拾级登临400米高的莲花峰。凭高四望,千林红树宛

如火伞齐张,把暗壑晴峦都装点成了锦绣世界。在红雾弥漫中,独独凸现出俗称"四面佛"

的四个石景:一个酷肖弥勒,一个状似菩萨,一个像孙悟空,一个像唳嘴扛祀的猪八戒。神

工鬼斧,石相天成,看后令人拍掌叫绝。还有值得缀上一笔的,是"天桥沟"这个名字的来历。

承一位同志告知:这里雨过天晴之后,常常出现一条桥般的彩虹,"桥身"架在南北两座山上,

“桥背"顶着浩渺的青天,构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⑥说未也是一件憾事,这般"绝代佳人",却幽藏深谷,无声无息地度过了无涯岁月。同

行的一位政协委员说,怨只怨历代的诗人赋客足迹不到,所以,这里就没有留下枫桥夜泊、

西林题壁之类的千古名篇,也不见有望岱、登楼的佳作。县委书记笑着接上了话茬儿:“咱

们这里虽然没有文豪光顾,却有过万古流芳的名将。"他指的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1934

年到1938年,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和抗联一军转战东南满北部山区,曾以天

桥沟为中心根据地,利用山深林密的有利地形条件,与日寇、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并

在山下的方家限子,建立了东北平期的乡级红色政权四平乡人民政府。解放后,安东市政府

在天桥沟树立了抗联遗址纪念碑。至今,深山里还保存着杨将军住过的岩洞-----群众亲切

地称之为"杨洞",以及战士的密营和简易医院的遗迹。如果红树青山是一排排回音壁和录像

机,当会录下60年前抗联战士伏击日军守备队的震耳枪声和少年营血战崔家大院的悲壮场

面。这里现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古人有"景物因人成胜概”之说,于

此进一步得到印证。

⑦在天桥沟,听到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插曲:前两年,林业局普查山林,两个青年职工历

尽艰辛攀上一个峰峦,兴奋之余,自豪地说:“我们是历史上第一个登上这座高峰的人。”

话刚落音,转身警见一根已经锈蚀的步枪通条挂在一棵老树杈上。面对当年抗联战士的遗物,

他们为自己对历史的无知而脸红了。

⑧时间老人毕竟是峻厉无情的。一经流逝,便旧影无存,不问金戈铁马还是碧血黄沙,

转瞬间都成了背景式的记忆。结果,在许多后人看来,这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从来就

是一片乐土。殊不知,中原血沃,劲草方肥;没有先烈们“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

烟焰”,又怎会有今朝的红葩硕果!

⑨“晓来谁染霜林醉?”此刻,带着古人的诘问,再看满山的红叶,我觉得对于400多年

前抗倭名将成继光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加深了一层理解。

(取材于《人民日报》1999.11.05第11版)

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写法很有特色,请根据前后文进行赏析。

三、(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霜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

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的

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

天还一身有?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

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

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卷个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

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

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

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

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

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

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

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

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才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

菜园里的雪里谷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

霜之后的雪里蕤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蕤,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

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

激出来了。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

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著,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著放进地窖里,等

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

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

人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

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

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

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土更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

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

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

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

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埃,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

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

至r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其

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

起瘦金体——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也

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

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

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㈤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

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米

黄的纸上,婆娑相羊那,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惊,

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约,

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

“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老宣纸

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软即y

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入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

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

起一轮朝阳。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布衣终身。

请对文中画线的两处语句进行赏析。

(1)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

(2)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四、(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绘事

约先生去笔庄取画,再把新临的画装裱成片,是我的功课。画在案头展开的一瞬,先生

说好,比照片上的要好。旁边忙碌的老板娘回身瞥见,惊呼了一声。她是见惯画的,那神情

分明无假。这幅画的确很好,和画廊里其他的画都不同,宁静孤立,淡淡的,像方薄薄的玉。

一幅画的诞生是曲折的,是智慧在不断磨练中增长;尤其工笔,是个漫长的过程。此画

已是第七稿,名曰"秋水无尘",画的是黛玉。黛玉并不好画,成稿的没成稿的,见仁见智,

艺术的个性不断被超越,能把那份娟逸灵动表现出来的少之又少。

先生是我的老师,平生绘事丰富,从油画到工笔,再到写意,无所不至;唯独不绘《红

楼梦》中人。说高手如云,举?则哲,民间又成定式;袭蹈前人,终是不堪。因我喜欢,常

常提及里面人物,亦想画自己心中的红楼,为尔后的小书做插图。说多了,先生也就动了心。

先生平和,心如古镜,所绘人物潜气内敛,含蓄典雅,并不飘举或过分怪诞。他眼里的

黛玉是贞静的,故曰“秋水无尘”。取秋水的平静与清凉,以迥异于夏之浓丽,冬之萧索。

这与黛玉的性格非常相合,也契颦儿潇湘馆“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寓所。因房里垒满书

卷,又将黛玉改为看书的模样,而非葬花。画稿简约,一帘,一凳,一人。帘,于空间是隔

断,于人是含蓄,亦代指闺阁或家。方凳为实,无贵胄气,有别商贾官宦。服饰取日常,贴

身随意,减少丝绸挂戴。人物稍加变形,上身和手臂均加长,愈显其秀;眉眼淡淡,只是个

符号,并不做特别处理。这是先生的风格,取个意罢了,姿态美方是真的美。着色以淡墨为

主,只头饰、衣绦、唇彩用朱碟点染。

成稿后,先生发来图片,纯而素,通体婉约,有娇花照水之风。我请教先生,能否在帘

后加上竹影,以点明潇湘馆?先生说好,不仅丰富了画面,还拓展了外延,把庭院的概念也

纳了进来。我临的时候,又把衣边和长裙,在淡墨的基础上,盖了层三青,呈现玉质的清凉

与深邃。我偏爱这种效果,若直接上三青,则流于单薄肤浅。把湖水穿在黛玉的身上,是我

的目的,也切“秋水无尘”的主题。我发给先生,先生非常喜欢,说审美再造,让我把袖口

也染上三青。在这幅小品的基础上,先生又扩展成大幅,添了半扇园门和园门外隐隐的竹林,

还有一道石栏。帘后的竹子也加了一节节枝干。它们是隐秘的,属黛玉的延伸,风骨所在。

画画是件神秘的事情,内心的锁扣,轻轻一搭,也就开了,里面的千壑万仞着实令人着

迷。黛玉也只是个符号,是黛玉也非黛玉。每个人走不出的是自己的内心,而审美是一■双无

瑕的眼睛,让这个世界显现出高度纯洁。

与先生学画已有些时日,从一个观者至画者,这种转身是缓慢的,也是飞速的。以前作

为观者,解读过先生不少作品,只是从文化与精神角度出发,于技并没真正领悟;后来成为

画者,才对绘技有所体会。观者是清闲的,画前驻足,也许只是几秒;即便长久的热爱,也

不见得领略全部真髓。和读书一样,读到哪层算哪层,想进入绘者的思想高地并非易事。而

绘者是辛劳忘我,绞尽脑汁的。纸上的每一物,都有其意蕴,没有一丝一毫的闲笔;就像小

说,需砍掉手金楼篡。简与静永远是绘画的标杆,安插也需合理,方能协调。还要有自己的

精神色素;似曾相识之作,你袭我,我袭你,是可怕的。对于画画,我常痴迷,忘记钟表的

滴答声,一天不动,不吃不喝不睡的时候也是有的。月夜孤灯,一案相对,如入无人之境。

这样的时光是抽离真空,隔绝世俗的。

先生性格舒缓,做事从容,不慌不忙中也见雷厉风行。慢是性情,快是技法的娴熟。画

画,于他老人家是种享受。稿裱在案上,高兴了就涂上两笔,不得闲就放着。我却有点急于

求成,想尽快看到效果,尤其是富有创意的效果。

世上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创造,这是种魔术。一幅画血肉逐渐丰满起来,魂魄也就出来

了;待戏服穿好,山河舞台上也就唱了起来;再寂静的夜晚,都是辉煌的。

先生总说凡相机能解决、电脑能合成的都不要画。美一旦让人感觉疲劳,便是丑。先生

认为,知性教养才是绘出好画的前提,含蓄方能致远。所以他的画,不管鲜雅还是古淡都是

沉静的,且反对绣花样的精雕细琢,觉得过分精工是浪费生命。精而无神,添于秋学。画,

体现的是情,纸上的画是内心的依托,表现意境即可。先生随意,把画当玩。但重构思,无

思不提笔。常做减法,简达意赅,万千丘壑藏于画中。纯写生的东西,常常回避;即便意境

动人,想入画时,也是把前与后、动与静、明与暗、冷与暖都考虑进去。且善于用光,把油

画的手法带进工笔,让画作厚实而立体。融工笔的深思熟虑和写意的概括提炼为一体,往往

目中杪号,并不固守绳墨。

先生的画,非一花一叶的浅境描摹,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作底蕴,内里乾坤非每个

人可知。除画画,先生还习字,十几年如一日,一天不落,是真正的日课。先生说,字是功

底,非扬名逐利工具。

和先生学画,学的不仅是笔墨功夫,更多的是做人的审美与涵养。正如先生所说,无尘,

才见艺。

(取材于菌药的同名散文)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五、(2023•北京海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流年似水

度若飞做梦都没想到,刹那间他就年满六十了,脱下沾满油泥和铁屑的工装,领取了一

个大红封皮的退休证,从城北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回到城南的流年巷度家小院。

流年巷弯弯曲曲,像是一条窄窄的湍急的溪河,流走了无数个春朝秋夕。当度若飞的目

光触摸到“流年巷”的巷牌,他真切地听到“流年似水”的哗哗声。他呱呱坠地时,在一家

铁道工厂当工程师的父亲,从乐府诗“关山度若飞”一句中,取出“度若飞”三个字作了他

的名。这似乎成了一种预言,下一辈也和上一辈一样,干上了铁道工业。

退休了的度若飞,常会想到''时间度若飞”,一去不复返。他如今步入花甲之境,兀地

发觉街坊邻居已经称他“爷”了。

度若飞尴尬地笑了笑,心说:“我难道是突然老的?”

度若飞回到家里,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想一些陈年旧事。三十多年前,从上

海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老家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参加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的研

究,画不完的图纸,做不完的试验,哪里有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区别?连谈情说爱的过程

都简省。当度若飞和教中学语文的计小耕经人牵线认识,彼此有好印象,就赶快结了婚。

流年巷在城南,度若飞供职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却在城北,坐公交车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

于是,度若飞向单位要了间单人宿舍,即便有时回流年巷,也是夜归晓出,度家小院倒成了

他的驿站。

这时计小耕走了过来。度若飞站起来,说:“刚才邻居说这些年他们很少见到我,让我

很愧疚。你上班忙,下班教养孩子还是忙,我却成了个R手学柜,想的只是所里的事,苦了

你一个人!”

计小耕笑了,巧妙地把话题转到儿子身上。可惜儿子快速地跳过了童年、少年,进入了

青年时代,真是倍速人生。如今在上海,与几个同学办起一家精密机床制造厂,闹得热气冲

天的。

度若飞听后叹了口气,惆怅地说:“挺羡慕儿子的忙。我这个有一身本事的高工,闲得

老骨头发酸发软。”

葡萄架上的藤叶,窸窸索索地响,一对翠羽红喙的小鸟,你一声我一声地叫,很好听。

计小耕说:“既然退休了,就该让时间慢下来。”

退休了的度若飞,觉得白天很悠长,长夜更难熬。难以入眠,脑子里呈现着一张一张的

图纸、一个一个铮亮的零部件,直到院子里下起了小雨,沙、沙、沙……度若飞打一个愣噤,

说:“听,有杂音,车轮在磨擦钢轨。”

计小耕醒了,说:“是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快睡吧。”

天刚亮,度若飞与妻子双双出门,到南湖公园去散步。度若飞的步子迈得又急又大,好

像是赶着去上班,总把妻子丢在后面。走了一段路后,度若飞见身后无人,只好停下来焦急

地等候。

散完步,两人再去公园边的农贸市场买菜,妻子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细看,度若飞忍不

住催促说:“快点儿,耽误了多少时间!”

计小耕说:“你还陷在自己的心理时间里,想慢都慢不下来。你得找到一个客观标示时

间行进的物件,来矫正思维模式的惯性。”

“钟表还是手机?我们都有。”

计小耕眨了眨眼,说:“不,是古代计时用的'钢壶滴漏',滴水之声便是时间之声。”

“那物件只博物馆有。”

“你是高工,可以仿制。制作可以磨慢你的性子。”

度若飞的精气神忽地火旺起来,到器材市场购回了材料,又翻出各种工具:小钳工桌、

榔头、老虎钳、铁砧、扳手、锂刀、钢凿、钢剪、小焊枪……收拾出一间空房,作为他的“车

间”。白天,画图、计算、制作,一遍遍地测试、改装。一落黑,下班—怕钢鸣铁响惊扰

了左邻右舍。洗罢澡,吃罢晚饭,他对妻子说:“今晚有老电影《庐山恋》,我们再去看一

遍。”妻子微微一笑,说:“好。”

三个月后,“铜壶滴漏”制作成功,就安放在他们卧室的窗子边。两个长圆形的白铁无

盖圆壶,依次立在两层梯形的红漆木架上,上层的壶底伸出一个黄铜管滴嘴,一滴一滴的水

漏入下面的壶中,叮咚,叮咚,声音很清亮。上层的壶里固定着长竹条的刻箭,刻箭上面刻

着二十四格,一格代表一个小时。

计小耕左看右看,然后对着手表听水的滴落声,大声说:“不愧是大匠神工!儿子回来,

就让他睡这间房,听听时间之声。”

“你把这'铜壶滴漏’的视频发给儿子,顺便问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来住几天。”

在“钢壶滴漏”声中,度若飞走路放慢了步子,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早晨和妻子一起

并肩散步,挺直弯惯了的腰,双手悠闲地摆动,一边还说些闲话。进市场购物,任妻子去挑

选、砍价,他站在旁边看和听,觉得很有意思。

长长的白天,度若飞仔素一会儿花草,然后坐在书房里,安静地读一阵书。他从妻子给

他找好的各种文学范本中,先挑出一本细读。他读到王沂孙《锁窗寒》中的“趁酒梨花,催

诗柳絮,一窗春怨”,“春怨”怎么是“一窗”呢?应该是“一怀”才准确。他便去问妻子。

计小耕听着问题,睁大眼睛看丈夫的面相,说:“你脸上的肌肉,褪去了紧张感,有光

泽有喜气,显得年轻了。”

“夫人可以上街摆摊看相了。”

在“铜壶滴漏”的声音中,床头柜上的座机忽然响起了铃声。

度若飞立刻醒了过来,抓起话筒,问:“哪位?”

“爸,是我。妈发来‘铜壶滴漏’的视频,又古典又现代,有形有色有声,好玩意儿!

爸能把设计图纸、工艺流程说明快递过来吗?”

“当然行!你要这个做什么?”

“这是个好玩意儿,让我突然想起一种微型均速高效铳床的设计。我还想在老家办个分

r,聘您这位老将当技术顾问,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度若飞兴奋起来,大声说:“这个美差我应了!”

计小耕在旁边尖着耳朵听他们父子说话。她见丈夫搁下了话筒,忙道:“你这急性子,

也不问儿子什么时候回家。”

□丁咚---口丁咚-----

“铜壶滴漏”的声音,在度若飞的耳鼓上敲打,变得高亢、宏重,像铺天盖地的钢鸣铁

响...

(取材于聂鑫森的同名作品)

请分析小说第二自然段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六、(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风吹乌柏

①童年,在静寂荒远的乡下,我见过几棵孤独的乌柏。它们像一个个有着另外方言的行

旅者,偶然经过吾乡,寂寂作了停留。我和弟弟常常在秋天的乌相树下玩耍,我们那时个儿

太小,心太浅,不懂得仰首远眺乌柏霜红的枝头,更不会去体味乌柏的秋天跟其他草木的秋

天有什么不同。我们在秋天流连乌柏树下,仅仅为捡拾枝头落下的乌柏子。那些落下的乌柏

子被我们一直玩耍着,总要等秋雨长长下过,等白雪飘落又融化成泥,那时乌柏子们终于和

腐叶一起化为泥土,游戏才会结束。

②在偏远乡间,我和乌柏树,曾经是那么近距离地相伴生长着。风把我吹着吹着,我就

长大了。风把乌柏吹着吹着,乌柏就老了。我们像小小的乌柏子吗?有一天,我们会长成有

着行旅者气质的乌柏吗?

③秋天去皖南看塔川秋色是一趟不可省略的旅程。从车窗边遥望,窗外秋色已是残山剩

水,路边的几棵老树下,霜叶落了一层,那是乌柏的叶子。塔川的秋色,是由乌柏的出场谢

赛的。在塔川的水泥路两边,一棵棵新移栽的乌柏,还带着收不住的乡野之气。这些新移来

的乌柏,呼应着远处丘陵上的野生乌柏,半认真半散漫地书写着塔川的秋色。看着那些有着

明显移栽痕迹的乌柏,我心里微微一疼,莫名起了漂泊感。植物也有漂泊感吗?也有异乡感

吗?风吹乌相,乌柏树会不会像漂泊异乡的人一样,悄悄隐起来,独自承受凋零、别离,承

受疼?

④一年,在江南石台县残雪覆盖的茶山上,有一场文人雅集。初冬的山间,视野甚方,

山色幽深,大家在煮茶的松烟袅绕中看茶,看山,看雪。我看到了一棵乌柏。几乎落光叶子

的乌柏,孤零零在山顶上,那枝梢上还悬缀着一两片红色的叶子,像个姓氏,在告诉我:这

是乌柏。心上一阵疼惜:乌柏在他乡,老了。也许,在我们离开茶山的那个午后,乌柏仅存

的一两片叶子也在风里零落……最后,只剩下那棵彻底交卸荣华的乌柏,独立于茶山之顶,

以异乡者的姿态,在风中,缄默不言。这感觉,很像民谣《离家五百里》那种离家的淡淡忧

伤和眷恋。“若你错过了我搭乘的那班列车,那就是我已独自黯然离去……我已离家五百里,

如今我衣衫褴褛,依旧一文不名。”许多独处的时光,我循环播放这首歌,一直听,一直听,

直到窗外黄昏,晚霞苍黄的余光软软铺在对面楼宇的墙上。这个大地上,有多少离家的人呀,

他们或者迫于生计命运,或者为了追寻梦想。他们像歌里的人一样,要常常独自登上列车,

来到别人的故乡。他们像一棵棵他乡的乌柏,怀着无限凉意和远意,在风里静静地落着心情

的叶子。

⑤读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读到“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就觉得秋色起来了。

其实诗歌里才值夏季,乌发翠钿的女主角怀着相思,在风吹乌柏树的那个黄昏出门去采莲了,

她一边采莲,一边怀人,思念着远方的人。这句诗以景写情,写的是一个正值韶华的女子的

孤单。“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一直觉得这句诗用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了。《西洲曲》

整首诗画风清丽、较灵,乌柏在这里像一团墨,还没泅开,重了点。“日暮伯劳飞,风吹乌

柏树”这样的景致带着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适于描绘远在征途的旅人。日暮时分,倦鸟归

巢,晚风摇动夕阳里的一片乌柏,也吹拂旅人宽衫大袖的征衣……就像马致远的那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棵风里的

乌柏树,属于旅人,属于怀着异乡感的人。乌柏,是野生的树,不具备庭院气质。有庭院气

质的树有梧桐、桂树之类,所以古人的诗句里常有关于庭梧、庭桂之类的词句。越过那个采

莲女子的相思,影影绰绰的,似乎总能看到一个在远方的旅人。在这幅莲花婆娑的清丽画面

之外,还有一个苍凉的、渺远的、横阔的画面,无边无际绵延伸向霜寒季节,主角是那个被

思念的征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应该是他吟出的。

⑥古人写乌柏的诗句中,值得玩味的还有唐人张祜的“落日啼乌柏,空林露寄生”,这

句诗里,能读到行旅者的仆仆风尘之气,读到露水似的忧伤,读到“身是客”的人生况味。

诗题为《江西道中作》,果是旅途之作,藏不住的异乡感,像夜溪一样的清凉渗透于字句间。

诗里的乌柏,想必也是一棵秋风里的乌柏。在山野,在旅人的遥望里,满树飞红。

⑦写着《天净沙•秋思》的马致远,也是黄沙古道上的一棵乌柏,晚风在吹,持续地吹……

江湖随脚步越走越阔。还有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潺阳江边的月夜,听着琵琶泪下,他也是一

棵乌柏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真是喜欢这样一些带着苍苍莽莽尘气的句子——这样的茫茫月色与秋水,只有辛苦奔波、远

在江湖的人才有机会遇见。命运的冷风横吹枝头,诗人一边疼痛,一边于霜色中迸射出文学

的耀眼光芒。

⑧我不喜欢在朝廷里按部就班当差的苏轼,我喜欢沦落辗转半个中国的苏轼,黄州,杭

州,僮州……因为他的远谪,我看见了遥远的黄州有一个承天寺,看见承天寺的月光空灵澄

澈;也因他,在脚步未抵西湖时,我就看见了“水光激流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

描绘天地间奇景,他走在奇景里,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⑨命运,给人一程辗转,也给人一片江湖。秋风,给乌柏一季风霜,也给乌柏一树华彩。

风霜之下,一片红叶,像一枚勋章。一树秋色,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宫苑楼宇。一棵树,寂寂

穿越春夏,接纳秋霜严寒,让风霜把自己骨子里的火焰全部敲打出来,艳艳呈现——它让自

己美到悬崖绝壁,然后,风吹乌柏,整个大地都来仰视它的坠落。以最浓稠的炙热华彩,迎

接风霜之后的山河冷落。这样的生命真因黑!

⑩我们飘荡在江湖之上,是一个个行旅者。风慢慢吹,我们慢慢老。老成一棵他乡的乌

柏,就知道了秋深霜冷在四季轮回中的不可或缺。走成一棵秋天的乌柏,就知道了江湖辽阔,

知道风霜敲打出来的繁华高峻而沉实。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七、(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淳安在天上

有些地方,也许你并不真的知道,但你总感到自己是早就知道的。比如千岛湖,只要提

起,很多人都仿佛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名字太美,瞬间就给人强烈的画面想象。

我第一次到千岛湖的时候,那心底曾经想象过的美好画面,还是比不上当时的眼前所见:

真的有上千座形态各异的绿岛,站立在开阔而清澈的水面上,仿佛是蕴藏着巨大活力的生命

体。我为这种美景所震撼,原来总以为“千”是形容词,没想到是真实的数词。

梅峰岛是千岛湖的最高峰。在最高峰的观景台望去,发现千岛湖的宣传画大多是在这里

拍摄的。眼见为实,这风景终于冲破了照片的束缚,自由舒展在面前。上千座岛屿星罗棋布,

船舶穿梭其间,不知开往何处,简直是一座水上的迷宫。

周围人,包括我自己,都掏出手机,拍照留念。眼睛是最健忘的,多么震撼的风景,眼

睛也会很快习惯,继而在接踵而来的岁月磨砺中,忘记那样的美景。心灵的记忆是罩像的,

却无法保持那片风景的纯粹。心灵的记忆对冰冷的客观之物是绝缘的,它一定要一种能刺进

内心的精神感触。

千岛湖,比风景更动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我也是到了千岛湖之后才知道,这个地方

并非天然的湖泊,而是一座人工湖,是为了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而修建的水库。知道这一点

之后再去看千岛湖,还是那座湖,但感受不同了。谁能想到,那些岛竟然是被淹没的群山的

顶峰,难怪岛屿的形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张力,原来是山脉的走向。而在水下,又会是怎样

的一个世界?

那次来千岛湖,对这些问题根本来不及细想,美景太抢眼了,只要你投去目光,它就夺

去你的心思。我带着美好的风景印象,匆匆间就告别了千岛湖。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再来千岛湖,那么千岛湖在我心中就和别的旅游景点真的毫无两样。

但重游,毕竟是不一样了。故地重游,在中国文学中,原本就是一个特别动人心魄的主题。

人的短暂与物的长久,人的变化与物的变化,仿佛都能激起人心底那种最深沉的情感,从而

刺中心灵的记忆。

重游千岛湖,那片风景不再属于远方,而是渐渐有了情感和记忆的景深。

第一次来时,多为晴天,可以完全看清千岛湖的细节,目眺极远处,水天相接,如有一

根蓝色的细带将千座绿岛轻较环绕。而这次来,多为阴天,水面雾气萦绕,远处的小岛隐藏

在水汽中,随着风的吹拂,呈现出不同的整个韵致。

除却再度欣赏美景,我心底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我望向湖水,心里火自习的,那水下的

古城,不再是神秘的,而有了一种类似乡愁的怀想。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现在都去哪

里了?至少有三十万人啊,他们过得好不好?

千岛湖所属的浙江淳安县,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时是吴越之地,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

后,划为歙县辖地。三国时期,孙权重新规划歙县,是为淳安、遂安建县之始。这里和江南

其他地方一样,文化昌明。南宋时,朱熹来这里讲学,据传就是在这里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

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到了明

代,这里出了名人商辂。他三元及第,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

身殿大学士。明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此外,明代的另一位象征性极强的著名官员

海瑞,于仕途之初,在淳安做过四年多的县令,当地人还为他修建了海瑞祠。

这样的历史,放在任何县城,都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精神财富。故当地人总是自豪地

说:我们有一千八百年的辉煌史。

因建新安江水电站,原淳安县治贺城、遂安县治狮城,皆被水淹没。现在的淳安县,领

域实为原来淳安与遂安的合并,县治位于新建的千岛湖镇上。因此,一九五八年,是淳安一

千八百年历史的一个休止符,也是今天的千岛湖诞生元年。

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之根。三十万人的乡愁,一千八百年的文化记忆,是一股强大的

力量。就在此行年初,在千岛湖边的姜家镇,按照狮城原貌,营建复原了那座水下古城。

世上现有三座同根同源同名同姓的晨光村。搬迁之时,原晨光村一分为三,一部分村民

后靠,成为现在的晨光村,另两部分村民则分别迁至江西的鄱阳与鹅湖。迁到江西的移民,

怀恋故土,也将当地的村落命名为晨光。五十年后的一天,江西两个晨光村的村民,聚在一

起共一百一十人,前往现在淳安的晨光村,进行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移民后,大家的日子都有过不顺利。这三个地方的人,硬是在三个地方学楼西子了。如

今相聚在一起,各自的记忆都在寻找着一个整体。但碎的磁石在接近时,在具备更大的吸引

力的同时,却不能再恢复它的原状。我不禁想起,在那复建的狮城中,有座小博物馆,墙壁

上贴满了过去的老照片,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场景,都像是时间的标本,上演着一个属于

过去的活着的世界。

我有了一种比拍摄湖水美景时更加激动的心情,一直拍摄着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场景。

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

在千岛湖边的酒店里,我一直保持着窗帘拉开的状态,以便随时一抬眼,就能看见湖。

我想起清代诗人黄仲则写的一首诗:“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淳安在天上。”

淳安在天上。千岛湖在天上。当我明日离去,回头再看时,便是要抬头仰望了。

(取材于王威廉同名散文)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这风景终于冲破了照片的束缚,自由舒展在面前。

②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

八、(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乌镇

①东溪河紧紧贴着两岸人家的墙根流淌。这一岸的正门,隔河对着那一岸的后门和后窗。

河不宽,水量却充沛,人是无法涉水而过的,就有好多座拱起来的桥,把东溪河两岸的人家

连结起来。这条河让我联想到人体的主动脉,镶嵌在这个古老镇子的躯体之中,无声无响地

涌动着,也滋润着这一方古镇,竟然有一千余年了。

②一千余年的古镇或村寨,无论在中国的南方或北方,其实都不会引起太多的惊奇,就

我生活的渭河平原,许多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纪年之前,推想南方也是如此,这个民

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太悠久了。我从遥远的关中赶到这里来,显然不是纯粹观光一个江南古镇

的风情,而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的茅盾先生,出生并成长在这里。这个

镇叫乌镇。乌镇的茅盾和茅盾的乌镇,就一样萦绕于我的情感世界,几十年了。

③游览在东溪河上,我的思绪里便时隐时浮着先生和他的作品。周六下午放学回家的路,

我总是选择沿着浦河而上的宽阔的河堤,这儿连骑自行车的人也难碰到,可以放心地边走边

读了。隐蔽在浦河柳阴下,我在那一段时日里,集中阅读茅盾的《子夜》《蚀》《腐蚀》《多

角关系》,以及《林家铺子》等中、短篇小说。那时候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课余时间

很多,为保存因食物缺乏而有限的热量,最好不运动。我因此而获得了阅读小说的最好机遇。

我已记不清因由和缘起,竟然在这段时日里把茅盾先生所出版的作品几乎全部通读了。作为

一个偏爱着文学的中学生,没有任何企图去研究评价,浮落的感觉却是经久不泯的钦敬。四

十余年后,我终于走到诞生这位巨匠的南方古镇来了,这镇叫乌镇。

④从东溪河的一座宽敞的石拱桥上过去,才进入乌镇,头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叫观前街。

茅盾故居就在这条街巷里。街巷石条铺地,洁净清爽。两边或高或矮或宽敞或窄狭的门面,

挤挤挨挨不留间隙。令我感到奇异的是,所有面向街巷建筑的前檐的墙壁,几乎一律是用松

木板镶嵌而成,而且一律不刷油漆,不涂饰料,不作装潢,裸露着松木木板的原本颜色,一

圈一圈木纹丝路乃至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树旋儿都清晰可辨。墙是木板墙,门是木板门,窗是

可装可卸的木板窗扇。站在街巷里往前看去,尽是略为陈旧的米黄色木板壁垒,油然而生思

古的朴拙。我便惊奇,这样原封不变的整个一个镇子的建筑如何保存得下来,五十多年来频

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