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原卷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33/wKhkGWcG0AmATa4KAAIxjckt9I0969.jpg)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原卷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33/wKhkGWcG0AmATa4KAAIxjckt9I09692.jpg)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原卷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33/wKhkGWcG0AmATa4KAAIxjckt9I09693.jpg)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原卷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33/wKhkGWcG0AmATa4KAAIxjckt9I09694.jpg)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原卷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33/wKhkGWcG0AmATa4KAAIxjckt9I096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
03文言文阅读之论述类
【高考真题】
一、【2023•北京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
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
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小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与变,使
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
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完不胜,则取勇猛能举如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
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忽制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
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
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
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以来,季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f•此矣。
《书》目:“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
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石岂,场渡市集,无不属与豪绅,相沿多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
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广:宽广
B.遂丛嗜欲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黑?百姓者操切:胁迫
D.零货之风日甚一日黑卖: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之豪绅行一切之变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则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于此矣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二、【2021•北京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照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修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咂阴
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陟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
然成效者须卬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
受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
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躅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
以存考,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
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黎,鄙夫宽。此上化也,
非人所见。
段干木⑵阖门不出,魏文⑶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上危亡。
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
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目狂谪、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⑷齐众,
开不归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谪、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谪、华
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
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
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卿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靖儒生贱:轻视
B.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故以旧酹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
D.薄夫子,鄙夫宽敦:敦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画阴阳谬故事或无益,加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考
D.人民为善开不力上用之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颂的一项是()
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E理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询、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谪、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0.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
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二、【2019•北京试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阂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
而沦于是非,是不得中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⑴目:“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
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寒。源
寒,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
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日:山川者,带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体,自峙自流,是当乎与我谋?自斗
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弓I,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
畦而灌者,必冲荡清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以颅洞耨⑵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可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即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
取亡者,不有他本乎?而日是川之为尤!又日:“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濯洞鳄幅: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檄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晋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摩百物糜:使……熟烂
⑥即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第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闵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模拟试题】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奋
于骄童,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日:“顾
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以知其为晓
兵矣。
或日,夫以兵可以无法,用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
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茜妙也。
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方矣。守一定
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
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
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手;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
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与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
“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⑴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蹑上将”,孙膑所以杀
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
祖其绪余而专守也。
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
而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苦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
求也。故其言日:“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目:“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
盛,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叩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所谓方略
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
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掌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7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取材于《何博士备论》)
注释:【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与匈奴联合侵汉。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无确的一项是()
A.而兵形易矣易:容易
B.而卒为工工:巧妙
C.而迎知其必败赵军者逆:预料
D.以程人之空言程:衡量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此去病之不求深学
B.耐人可以无学也顾应形于无穷
C.基妙也基所不可者
D.乃所谓方略也乃因谓之善者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聊的一项是()
A.则胜负之数戾矣
那么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
B.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
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
C.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
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
D.人皆知我所胜之形
人们都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歪理的一项是()
A.霍去病未刻意学习古代兵法,却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功业,被作者视为真正的知兵者。
B.善于用兵者,不一定要固守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这正是用兵之道神妙莫测的体现。
C.第三段中,对举赵充国、唐太宗等四人事例,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
D.本文观点鲜明,述史实,引名言,史论结合,分析透彻,议论严密,至今仍可借鉴。
20.(1)简要概括作者关于用兵之道的核心思想。
(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思想的?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天下之中,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②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口也?是有
三蔽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再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
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酉天下实无材。此三职者,
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③且人务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竺,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事用之,
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
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用固未睹夫马之在底也。鸾骥杂处,饮水
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将
后骐骥与莺始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
而已。
④南越之修薛①,加强弩之上,而调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
槁之梃②。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
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卷,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
智力卓荤省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日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⑤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日: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
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
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号不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鳞: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21.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育毛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中,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患:担忧的事
不用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泰伯》)患:担忧
B.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蔽:受到蒙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蔽:概括
C.惟其遇事而事检治:管理
无为而检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治:管理得好
D.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审:慎重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审:慎重研究
2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那目的一项是()
A.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为天下实无材
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论语•泰伯》)
B.且人本有材能者
未之思也,夫何远?有?(《论语•子罕》)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加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关雎》,乐而不淫,哀则不伤(《论语•八僧》)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视其用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2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回也?何:什么(原因)
②是有三蔽焉焉:那里
③又吸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或:有时
④然后骐骥与弩箱别矣然:这样
⑤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所:指(能做的)事
⑥如星,则士之愚蒙鄙陋者是:此
⑦况其贤能智力卓荤本乎?者:……的人
A.①④B.⑤⑦C.①⑥D.②③
24.下列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针硬时弊,据理以陈,阐明了有关人才使用的重大问题。
B.作者认为不擅取才、不当用才是对国家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
C.作者驳斥了有才能的人就会自然表现出他们才能的错误观点。
D.作者运用比喻论证,说明需要给人才以显示才能的恰当位置。
25.本文题为“材论”,先写了导致“人材不得取用”的“三蔽请根据文意,回答作者是选择哪一“蔽”展开议
论的?并简述论证思路。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西詈之,吕公不动,语其仆目:
“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始悔之日:“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
可以小惩而大诫。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陷入于大辟也。”
【乙】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尝与处士对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
易一子以自胜。吕已窥之,两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熙中之。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
安。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子侄列前。吕日:“游处交友,尔辈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
云,吾以他事件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
裂于知闻。”言毕长逝。
【丙】仁宗久病废朝。一日康复,思见执政。坐便殿,促召二府。吕许公闻命,移刻岁赴召。中至,中使
数促公,同列亦赞公速行,公愈缓步。既见,上目:“久病方平,喜与公等相见,何迟迟其来?”公从容
奏日:“陛下不申,中外颇忧。一旦闻忽召近臣,臣等若奔驰«进,虑人惊动尔。”上以为得辅臣体。
【丁】欧阳公于修《唐书》,最后至局3,专任《纪》《志》而已。《列传》则宋尚书祁所修也。朝廷?一书
出两手,体不能一,遂诏公看评《列传》,令删革为一体。公虽受命,退而叹日:“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
所见多不同,岂可悉如己意?”于是一无所易。及书成奏御,御史目:“旧例修书,只列局中官高者一人
姓名,而公官高宜书。”公曰:“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于是《纪》
《志》书公姓名,《列传》书宋姓名。宋公闻而喜日:“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闻也。”
【戊】富郑公致政归西都。尝着布直被,跨驴出郊。逢水南巡检,威仪呵引甚盛。前卒呵骑者下,公举鞭
促驴。卒声愈厉,又唱言:“不肯下驴,请官位。”公举鞭称名曰:“弼。”卒不晓所谓,白其将目:“前
有一人骑驴冲节,请官位不得。口称弼、弼。”将方悟日:“乃相公也。”下马伏谒道左。其候赞目:“水
南巡检唱喏⑷。”公举鞭去。
(取材于《宋稗类钞》
注释:【1】贝尽(jin):赠送。【2】局:史局,纂修史书的机构。【3】唱喏:古人见尊长的一种礼仪。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他事理去俾:让,使
B.比至比:一起
C.陛下不理豫:安乐
D.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陵:凌驾,争胜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乡人醉则詈之画棋侣不悟
B.陷人于大辟也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
C.移刻方赴召将方悟日
D.臣等若奔驰以进朝廷以一书出两手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于是偷偷换了一个棋子来让自己取胜。
B.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
又担心你们毁在对这类事情见识不足上。
C.上以为得辅臣体。
皇上认为自己得到了辅佐大臣的体谅。
D.卒不晓所谓。
士卒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2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文懿公后悔当初只念仁厚,没有与乡人计较,以致姑息养奸。
B.吕元膺从小处察人,临终前他告诫家中晚辈交友择人应当谨慎。
C.吕许公面对使者多次催促也不急于觐见,是为了避免引起混乱。
D.富郑公的仪仗队与水南巡检发生冲突,他报上官位后扬鞭而去。
30.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材料【甲】和【乙】分别写到了吕文懿公和吕元膺体谅他人过失的做法。请从原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并抄写下来。
(2)材料【丁】体现了欧阳修的哪些品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德
凡为古文辞着,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
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
则知文德矣。
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习凿齿川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生
子《纲目》又起而正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应陈氏误于先,而司马再误于其后,而习氏与朱子之
识力偏居于优也。而古今之讥《国志》与《通鉴》者,争于肆口而骂詈,则不知起古人于九原⑷,肯吾心
服否邪?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
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此说前人已言。)诸贤易地则皆然,未必识逊今之学究也。是则不知古人
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与身处,亦不可以遵论其文也。身之所处,固有荣辱、
隐显、屈伸、忧乐之不齐,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功,况生千古以后乎!圣门之论
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道大矣。今则第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尔。
韩氏论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喻气于水,言为浮物。柳氏之论文也,“不敢轻心掉之”,“怠心
易之”,“矜气作之”,“昏气出之”。夫诸贤论心论气,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M
文繁而不可杀,语变而各有当。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主敬则心平而气有所摄,自能变
化从容以合度也。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养气,
炼识而成其才者也。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夫缉熙敬止.,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苦为义也广矣。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以是为文德之敬而已尔。
(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
注释:【1】习凿齿: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叙评三国史时,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2】九
原:九泉,黄泉。【3】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有子,孔子的弟子。《礼记・檀弓》记载,有子因不了解孔子
说某些话时的意图,所以不能理解孔子所说的那些话。【4】缉熙敬止: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语出《诗经•大
雅•文王》。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必不能申节也中:中肯,恰切
B.阳于肆口而骂詈殆:接近,几乎
C.亦不可以遵论其文也遽:匆忙,随便
D.今则第为文人第:名列,位居
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凡为古文辞君知之者不如好之看
B.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不知古人之身处蚓无爪牙之利
D.甚为义也广矣基皆出于此乎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
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又重新以蜀汉为正统
B.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
因而言语是想有所作为时才说的
C.然文繁而不可杀
然而文字繁密却不能删除
D.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并且小心防备心气一旦放纵就不能收回的弊端
3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文德”即评论古文辞时要持敬怀恕。
B.陈寿与司马光都站在维护曹魏帝王正统的立场写史。
C.韩、柳的评论违背了孔孟思想与天人、性命的精妙。
D.凝心才能有识,养气才能成才,有识有才称之为学。
35.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文德”展开说理的。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也。目“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
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
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乌慝直
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梁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多兴。无
不可为治之资者,无不可为乱之媒。然则治之所资者,一心而已矣。以心驭政,则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
治之资;而善取资者,变通以成乎可久。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
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
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电;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
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嫂,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止,。陛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
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
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其日“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海,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
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冬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取材于《读通鉴论》)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往代之乱而修然愀:忧愁
B.而史特其鉴也特:特意
C.廖衣冠之整顾:但是
D.虽扼方独处穷:困窘
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善于彼者鉴岂能为功于我哉
B.臣以熊直为忠而周主以兴
C.失亦可资也何也
D.可就止焉国是在焉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
治理(国家)所依托的,正是治国之道所彰显的
B.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
对古人的谋划进行研究考虑,设想把那些谋划作为自己亲身负责的事情
C.“鉴”者,能别人之妍端
“鉴”能够辨别人的美丑
D.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
前人失败了,他们必定思考如何在不公正的处境中避免失误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程子“玩物丧志”的观点批评了阅读史书而不践行的做法。
B.第二段列举史实说明一个人擅长做一件事并不一定擅长做另一件事。
C.第三段以衣冠瞻视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排比手法,从多个角度论述了“通”字的内涵。
40.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旨深哉”,意思是说取名“资治通鉴”用意深远。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王夫之所理
解的“资治通鉴”这个题目的内涵。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杜相公(1)书
曾巩再拜致政相公阁下: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
用天下而有余。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日举八元八恺称其德则日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与
舜为比也。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日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
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唐之相日房、杜,主谏律则魏郑公,获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夫谏誓其君、
与正纲维、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则房、杜者何为者邪?目: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不?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卒之称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
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
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当是时,入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豪杰魁垒者聚之于朝。虽将,邪者恶之,
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罩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那农桑、
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
相体者,非阁下若谁哉!
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
则未尝不叹其盛也。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则未尝不爱芳明也。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
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
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
巩再拜。
(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
注释:【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欧阳修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不久遭罢免,后致仕
闲居。曾巩去拜望他,写此文自荐。【2】八元八恺:传说中的十六位古代贤臣。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纲维则戴胄振:整顿
B.唱而助之唱:赞扬
C.那农桑课:督促
D.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干:涉及
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房、杜者何为者邪
B.不以求备取人/立天下之本
C.虽然,邪者恶之故敢道其所以然
D.非阁下基谁哉则未尝不爱不明也
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己长格物:不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原理。
B.随能收叙:按照个人才能任用。
C.而庶几三代之事: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
D.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
4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舜任用十六位无为而治的贤臣,他作为宰相后世无人能及。
B.陈平做宰相时没赶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
C.曾巩认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懂得为相之道的宰相了。
D.曾巩感叹当代贤杰们互相争斗,三代、汉唐之盛难以再现。
45.曾巩这篇文章,着笔处本于儒者治世之心、君子修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求人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媒体在电商中的应用与运营策略
- 石新材料技术教育的培训需求与发展策略研究
- 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体系构建
- 电商平台促销活动策划与执行
- 学生会迎新工作计划模板
- 三年级上册期末班主任总结
- 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品牌建设的融合
- 新学期计划范文
- 策划公司创业计划书
- 物理-湖南省佩佩教育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试题和答案
- 2023年新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数学试题真题(含答案解析)
- GB/T 19228.1-2024不锈钢卡压式管件组件第1部分:卡压式管件
- 装配式结构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水资源论证报告
- 中药提取车间生产设备风险评估报告讲解
- 实现结构化: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
- 上海小弄堂-电子小报
- FZ∕T 54088-2016 锦纶6全牵伸单丝
- 任务工单1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检查与维护
- 食品销售流程图零售
- 物理化学完整版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