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晋城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4G通信就在3G通信技术正处于酝酿之中时,更高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实验室进行研发。因此在人们期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优质服务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也在实验室悄然进行当中。那么到底什么是4G通信呢?有人说4G通信的概念来自其他无线服务的技术,从无线应用协定、全球袖珍型无线服务到3G;有人说4G通信是一个超越2010年以外的研究主题,4G通信是系统中的系统,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无线技术;但不管人们对4G通信怎样进行定义,有一点人们能够肯定的是4G通信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它可创造出许多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它也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成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纽带。此外,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还有,4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4G通信技术并没有脱离以前的通信技术,而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另外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3G通信费用低。4G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演进,其开发更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据3G市场分三个阶段走的发展计划,3G的多媒体服务在10年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3G服务的普及率更超过60%,那么这时就需要有更新一代的系统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为了充分利用4G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先进服务,人们还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4G终端才能实现,而不少通信营运商正是看到了未来通信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已经开始把眼光瞄准到生产4G通信终端产品上,例如生产具有高速分组通信功能的小型终端,生产对应配备摄像机的可视电话以及电影电视的影像发送服务的终端,或者是生产与计算机相匹配的卡式数据通信专用终端。有了这些通信终端后,手机用户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漫游了,随时随地的享受高质量的通信了。1.下列选项中有关4G通信的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A.4G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B.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从而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C.4G手机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提供条件。D.4G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2.下列选项中有关4G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4G通信技术仍然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又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B.4G一种不需要电缆即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C.有了4G技术,就能让手机用户们随心所欲地漫游,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通信。D.4G通信技术的开发目标是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3.关于4G的前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4G通信的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B.4G的投资成本会比3G更低。C.4G的通信费用会比现在更低。D.当3G服务的普及率超过60%时就是4G服务进入市场的时候。参考答案:1.C
试题分析:可根据文意,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A原文是“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B原文有“并通过ID应用程序”;D原文是“有望集成”。所以选C。2.C
试题分析:可从文中找到论述4G技术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辨识,做出判断取舍。C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D项分析不正确,原文说“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所以选D。2.社科文阅读(10分)
以史为鉴,鉴什么?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中国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族夺走了,换了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朝能千秋万代永远继续,避免被别的朝代“替”掉。谁最该吸取这个教训?当然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他的谋士、帝师的职责就是教给皇帝如何保住这个皇位,老百姓是无权参与,也无能为力的。所以历史首先是写给皇帝看的。中国的二十四史只有第一部《史记》例外,是异类。尽管司马迁本人的职务是史官——太史公,但他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是为了皇朝的延续。他的心胸非常博大,包含整个他目光所及的世界,要找出规律,不是为了汉朝统治能够永远持续。所以他胆子很大,一直写到当代。他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武帝本纪》他也写出来了,而且对武帝没什么好话,并非歌功颂德。要是看《史记》的《武帝本纪》,对汉武帝得不出很好的印象。而且《史记》还有点像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写生活史,给各类人都写列传,包括《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货殖列传》,等等。中国人历来是轻商的,但司马迁给商人也写列传。还有酷吏、廉吏、循吏,都分别列传,按照他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书里的一个异类。是为记录史实,也是寄托他自己的怀抱,不是给皇帝看的。但从此以后,包括《汉书》,历代所谓“正史”,也是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没有列入二十四史,却是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通史干脆就叫《资治通鉴》,顾名思义,目的鲜明,是帮助统治者如何巩固统治权的。作者虽然也姓司马,但司马光与司马迁的角度非常不一样,他在《资治通鉴》的最后附有一封给皇帝的信,大意说我所有的精力都已经放到这里边了(按:这部通史写了19年,当然有一些助手,所有助手的名字也在上面,包括校对的、刊印的,但是司马光是主要编撰者),此书是在宋英宗时奉命编写的,完成时已经是宋神宗当政了。他请当朝皇帝好好读一读这部书,并明确提出,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有什么样的规律,宋朝应如何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持续兴旺下去。说穿了,历史著作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使皇朝能够千秋万代永存下去。为达巩固统治的目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得民心。所以得民心是手段,不是目的。就是说民众的需求和他们的福祉,是必须要顾及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能不顾及,但这是手段,目标是为了维持王朝。就像唐太宗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民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民是水,舟是皇权。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因为水还是最基础的。但归根结底,水的功用是什么呢?是为了承载上面的皇权宝座。能够明白这一点,重视民众这个基础,就算明君了。但后来因为在皇宫里呆久了,皇二代、皇三代以后,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了,习惯于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以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一意孤行,结果起了风浪,把船给掀翻了。无论如何,最终着眼点是巩固一家皇权的统治。
(节选自泽资中筠《革新中国传统历史观》)1、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史书里的“异类”,下面所列的各项原因中,如果必须排除一项,则选择(
)
A、司马迁著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皇朝的延续,不是为皇家服务的。
B、他没有对武功赫赫的汉武帝写什么好话,没有为他歌功颂德。
C、他为各种各样的大小人物列传,如同在写一部生活史。
D、他对各种人物,按自己的标准评判,寄托自己的怀抱,不按统治者的意愿编写。2、下面根据本文原意进行的推断,与原文不合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中的其他二十三史,体例和写法虽与《史记》酷似,但成就却远不及《史记》,作者的写作目的偏俗,当是重要原因。
B、《资治通鉴》是一部为皇家服务的著作,作者希望以此书资助皇帝洞悉历史朝代兴替的规律,从而吸取教训,稳保大宋江山永固。
C、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看似民本思想的体现,其实不过是皇家总结出的永保一家皇权的宝典。
D、历史上一些末代皇帝因生长深宫,掌握生杀大权,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为所欲为,虽然明白载舟覆舟的道理,仍不免导致皇权终结。3、著写史书,通常的使命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作者认为在措辞上,“兴替”和“兴衰”有着很大不同,请结合原文意思,谈谈“兴衰”和“兴替”两词内涵的差异。(4分)参考答案:1.B(对汉武帝的态度,包含在“不为皇家服务中”)
2.D(“虽然明白载舟覆舟的道理”,错。原文里有“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了”)3.“兴替”,指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被别的朝代替换;“兴衰”,指朝代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兴旺与衰败。(释义)
“兴替”,是站在某一家统治者的角度看历史,是为皇家服务的思想意识;“兴衰”,是站在民族或民众的角度看历史,脱离了家族色彩。(区别)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参考答案:1.A2.C3.B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内容,再看选项中哪些内容与之不合。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意进行筛选、判断。C项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C项,源自文章第五段,文章的表述是“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选项中说成“摒弃了方正对称”,“打破”与“摒弃”这是两个概念。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社科类文章的考察重在概念的考查、句子的含意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做题时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比对,找出不同。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B.文章第四段的表述是“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选项中“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的表述错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燕兵起②,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③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④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注】①扆(yǐ椅):古代的一种屏风。②燕兵起:惠帝定策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③磔(zhé哲):分裂肢体的酷刑,又名“车裂”。④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142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坐:犯……罪B.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行路:行走在路上C.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
稽:拖延D.帝忧惧,或劝帝他幸
幸:皇帝到某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方孝孺以才学闻名的一组是(3分)①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②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③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④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⑤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⑥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孝孺才学出众,品行端整。太祖在位期间,多次有人举荐他到朝廷任职,太祖也很欣赏他,但认为他的才干尚需磨练。直到惠帝即位,才召他任翰林侍讲。B.方孝孺政务能力强,是国之栋梁。平时惠帝经常向他咨询国政大事。朝堂上大臣们面奏讨论问题而不能决断时,惠帝有时就命方孝孺直接批示作答。C.方孝孺是名副其实的忠臣。燕军打到江北,他出谋划策,想要以割地求和赢得募兵勤王的时机。燕军渡过长江,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D.方孝孺有气节,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惠帝自焚后,成祖逼迫他草拟即位诏书,他且哭且骂,至死不从,最终受酷刑惨死,其宗族亲友受牵连被杀者有几百人。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2)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参考答案:4.B行路:行路的人5.A(③写惠帝即位后,方孝孺才终于被召入朝廷任职。⑤概括方孝孺的文风特点。)6.C(“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错,从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他没有劝皇帝离开京城,而是劝皇帝坚守京城以待援军,即使守不住,皇帝为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7.(1)方孝孺极力请求(惠帝)守卫南京城以等待援军,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即”“济”“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2)(姚广孝)说:“南京城被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成祖点头答应了。(“下”“幸”“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参考译文: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有一寸厚的页数。乡里人称他为“小韩子”(小韩愈)。长大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方孝孺长期以彰明王道、实现天下太平为己任。父亲方克勤因“空印”案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应当让他的才干更成熟。”(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朝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方孝孺汉中教授之职,方孝孺每天给众儒生讲学毫不倦怠。到惠帝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总是向他询问。惠帝临朝,百官奏事,群臣当面议论可否施行时,惠帝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示作答。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第二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惠帝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在长江上决战,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惠帝派遣庆成郡主(燕王的堂姐)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提议,燕王不听。惠帝命众将在长江上集结水军,但陈瑄率战舰投降了燕王,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惠帝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谋划复兴。方孝孺极力请求(惠帝)守卫南京城以等待援军,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被打开,燕军入城,惠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捕入狱。之前,明成祖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明成祖,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成祖点头答应了。至此,成祖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召方孝孺到宫中,悲切哀恸的哭声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成祖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罢了。”示意左右侍者给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成祖发怒,命令在街市中将方孝孺车裂而死。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六岁。方孝孺被杀,他的宗族亲友前前后后因此获罪被杀者有几百人。方孝孺擅长写文章,文风醇厚深沉、雄壮豪迈。他每写出一篇作品,全国便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判死罪。方孝孺的门生王稌暗地里把方孝孺的文章编录为《侯城集》,因此后来他的作品得以流传于世。5.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黔中儿(清)曾衍东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八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倮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阴随之。万、永至,俟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会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药机,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选自《小豆棚》卷十三“杂技类”)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易贯钱斗粟
易:交换B.乃阴随之
阴:暗中,偷偷地C.俟于嵎
俟:躲藏D.会川苗骚扰
会:恰巧,适逢11.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表明黔中儿是“好男儿”的一组是(
)①呱呱杂沓,几不可耐②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③众复按,虎仆④虎颔下忽贯一矢⑤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⑥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B.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C.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D.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⑴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4分)译文:⑵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4分)译文:⑶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4分)译文:参考答案:10.C
俟,等待。11.D③兄弟合力打虎,④五弟福清射虎,⑤万清首登苗寨——此三项均可表明黔中儿是“好男儿”;而①介绍兄弟几人小时侯生活困难的情形,②介绍万清还会打猎,⑥介绍兄弟齐上阵的气势。12.B【解析】根据内容及语句的承接关系判断。13.⑴冬天五个孩子就一起挤卧在草堆里,江国瑞看日色早晚,把孩子们抱出来晒太阳取暖。(得分点:“视”“蚤”“就曝”各1分,句意1分)⑵每天砍得两担柴,到市集去卖,可以抵得上他父亲编织五天草鞋的收入,这样江家稍微宽裕起来。(得分点:“日”“敌”“如是”各1分,句意1分)⑶哥哥我一定要打掉这头野兽,恐怕它太凶猛,二弟你要助我一臂之力。(得分点:“会须”“獠”“当”各1分)
【参考译文】江国瑞是贵州威宁州人,家里贫困,以编草鞋为生。娶个妻子叫张氏,先后生了五个儿子,不到十年孩子们都成可爱的儿童了。江国瑞一个人编草鞋,被八口之家拖累,于是生活更加困顿艰难。他夫妻二人穿着破棉袄,五个孩子则赤身裸体无衣可穿。整天喝稀饭,而且一天只能吃一顿。接着,妻子因痨病去世,江国瑞就成了鳏夫了。他又当爹来又当妈,日子更加艰难。大儿子叫万清,二儿子叫永清,三儿子叫长清,四儿子叫庆清,五儿子叫福清。冬天五个孩子就一起挤卧在草堆里,江国瑞看日色早晚,把孩子们抱出来晒太阳取暖。太阳从东边出来,他就把孩子们排列在西边墙根下;太阳转到西边了,他就把孩子们转移到东边墙根下。孩子们饥寒交迫,几乎无法活下去,也无可奈何。江国瑞有空还是编制草鞋,贴补家用。万清十五岁时身材高大,永清也一样,于是到山上去砍柴。每天砍得两担柴,到市集去卖,可以抵得上他父亲编织五天草鞋的收入,这样江家稍微宽裕起来。三年后,长清也茁壮成长,也能够砍柴了。万清兼顾打猎的事情,偶尔打到一只獐子、麂子或野猪,可以换得一贯钱或一斗粟米。江国瑞家里有宽大的衣服、积储的粮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城西坪忽然出现老虎,官府派人捕捉却没能抓到,砍柴的路被阻断了。万清就对永清说:“哥哥我一定要打掉这头野兽,恐怕它太凶猛,二弟你要助我一臂之力。”永清就答应了。万清出发时,长清、庆清也想跟哥哥一起去,哥哥呵斥他们,叫他们回去,他们就偷偷跟随哥哥上山。万清、永清到了老虎出没的地方,等候在岩石后面。见老虎来了,万清跳出去,老虎扑向万清,万清用手抓住老虎腋下虎皮,把它举起来,老虎也站立起来,这时永清就出来,拽着老虎的尾巴。此时老虎动弹不得,双方相视对峙。忽然长清、庆清跳出来,一边扭住一条虎蹄。老虎奋力起身,众人又把它按住,老虎倒下了,兄弟们就把老虎嘴巴放在地上,使劲按住。老虎十分恼怒,腾身而起,奔跑开去。众人正想追赶,老虎颈下忽然被一枝箭射穿,大吼一声,像打雷一样,声音在山谷间震荡,那老虎从高崖跃下去摔死了。这时只听见树梢一个小孩呼喊道:“哥哥们刚才与老虎激烈搏斗时,你们打成了一片,弟弟我无从下手。幸好后来老虎跑开,我瞅准机会射中了它。”大家这才知道那男孩就是五弟福清。恰逢四川苗民骚扰边境,威镇带兵前往捕捉剿灭,万清兄弟五人都入伍了。战斗中万清第一个登上苗寨,攻破他们的堡垒,砍下他们九颗头颅,挂在自己的腰间返回来。威镇说:“好样的!”当即提拔万清任副帅。威镇向皇上请示,将他升迁为武官参将,给予不同等次的奖赏。他四个弟弟,多次荣立战功,都担任守备官员。每次出战,万清兄弟五个人一个接一个上阵,那情势就像一字长蛇阵,而福清的弓箭依旧百发百中。如今,江国瑞有七十岁了,身体硬朗,饭量很好,五个儿子把他接进官府供养,他整天憨憨地笑着,认为年轻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解析】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选自《明史·董其昌传》)【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参考答案:4.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通读一遍,了解大意,然后找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进行推断。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做,“仿……之例”是固定搭配,不可拆开,先排除A、B两项,“每篇系以笔断”意思完整,不可分开,再排除C项,故本题应选D。5.A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这一说法有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故本题应选A。6.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这一说法有误,根据文意“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可知,他遇事则远远躲开,并请假回乡,并没有受到牵连被贬。故本题应选B。7.(1)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2)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要译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1)关键词:“徇”、“为……所”、“嗾”、“鼓噪”;(2)关键词:“造请”、“尺素短札”、“宝”。【备注】参考译文: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回来以后,被任为编修官。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讲官,他在讲书中根据史事随时对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后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董其昌当即上奏朝廷,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回乡。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光宗即位后,问道:“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在哪里?”于是朝廷征召他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提升为本寺卿,兼侍读学士。当时修撰《神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董其昌广泛搜集征召,记录有三百本之多。他又选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别类,录成四十卷。他仿效史书论赞的体例,每篇之后都附以自己的论断。书编成后,上表进呈,皇帝下旨,加以褒奖,命交给史馆备用。第二年秋天,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事务,不久转为礼部左侍郎。天启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董其昌遇事则远远躲开,过了一年即请假回乡。崇祯四年,起用为原官,掌管詹事府事务。过了三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下旨给他加太子太保衔准予退休。又过了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福王在位时,赠谥号为“文敏”。董其昌天资过人,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当初,华亭地方的人物,从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使莫如忠及其儿子莫是龙,都以擅长书法著称。董其昌后起,超越各家。他起初学习米芾,后自成一体,名闻外国。他的绘画,汇集宋、元各家的长处,按照自己的意愿作画,形成潇洒生动的画风,这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四面八方的金石刻词,如果能得到他的撰文和书丹,被认为是“二绝”。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他又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家得到他有关的片言只字,都十分重视。他生性平和,平易近人,精通佛理,谈吐高雅,整日无一句世俗语。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同时以书法著名的人,有临邑的邢侗、顺天的米万钟、晋江的张瑞图,当时人称之为邢、张、米、董,又称之为南董、北米,但其他三人,成就远不及董其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这是您的家父托我转交给您,赶紧收好吧。B.王阿姨收小华做干女儿,两人结为金兰之好。C.贵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职工的敬业精神一向是有口皆碑,希望我能有机会为贵公司尽一点绵薄之力。D.明晚请您到寒舍小酌几杯,真诚地期待你的惠顾。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家父”为谦称,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您的家父”改为“令尊”。B项,“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收干女儿不能称之为“结为金兰之好”。C项,“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词,使用得体。D项,“惠顾”,多用于商家对顾客。所以选C项。8.简答题。(5分)请简述火烧连营的故事。
参考答案: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讨划孙权,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到猇亭指挥作战。刘备自猇亭到川口布下七百里连营,欲求一战。陆逊只是坚守不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苏省事业单位劳动合同
- 2025绿色能源合作合同
- Unit 4 My Family Let's Spell(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母猪体态评估及护理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14 母鸡教案及反思
- 检验三基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文化管理中的创新模式探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内科学发展动态试题及答案
- 战略安排税务师试题及答案
- 专利代理的行业规范与标准试题及答案
- 【MOOC】隧道工程-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写字表》生字组词
- 《云南蔬菜出口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8400字(论文)
- 《常见鱼类》课件
- 劳动用工风险与规范培训
- 咯血病人的护理
- 银行业审计服务方案
- 安徽省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管理规程》
- 2023年北京按摩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西门子S7-1500 PLC技术及应用 课件 第5、6章 S7-1500 PLC 的通信及其应用、S7-1500 PLC的工艺指令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