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配人教版)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

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

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产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我却认

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假若刚刚获得解放的新

诗即刚刚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的新诗,找到了统一的表现形式,岂不是又要给自由

了近百年的新诗重新戴上手铐脚镣?正像刚刚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之后,再给妇

女缠起三寸金莲。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

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

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

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

已跨越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

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

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

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

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

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

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

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

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

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

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

的两个基本栗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

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朱光潜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

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

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

诗。氛围化就是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

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

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诗的境界中。情节化就是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

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

化就是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

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不可或缺的

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

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

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栗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

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

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

是诗。

(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

材料二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

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

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

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

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

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净姿,恐

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

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

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问题的

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

多。

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

看,杜甫可谓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

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

'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

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

新诗一定栗走自由的道路,绝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

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

于新诗的发展。

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建筑美等表现形式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

形成一个共识。

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

相不认可。

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而且影

响很大。

答案:C

解析:“在杜甫之前”“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于文无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

的核心。

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

境美。

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

杂得多。

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最大的争论,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

绝格律。

答案:C

解析:A项,“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追求感

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B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才能产生意境美"不合文意,意境美是别的美的基础。D项,“好的新诗拒绝格律”

表述绝对化,原文说的是“好的自由诗一定栗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不是拒绝格律。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

幸。

B.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

至》)。

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

的境界。

D.杜甫用韵极其灵活自由,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还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答案:C

解析:材料二阐述了杜甫诗歌的载道与言志、格律与自由。A项,反映了杜甫诗歌

的政治情怀,跟载道与言志相关。B项,表现杜甫诗歌的散文化,跟格律与自由相

关。C项,阐述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无关。D

项,阐述杜甫诗歌的用韵特点,跟格律与自由相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首先阐述新诗没有统一的形式,符合新诗的客观发展规律;接着指出新

诗诗体建设的关键是追求诗的意境美;然后阐述意境的内涵,重点阐述朱光潜关于

意境的看法;最后归结论点,指出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

5.依据材料一第4段中朱光潜和作者关于意境美的说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

境美。(4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参考答案:①氛围化:诗歌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惆怅的氛围,乡愁是中国文学

永恒的主题,感染力极强。②情节化:听到熟悉的浓浓的乡音,看到故乡模糊的景

致,雾里挥手离别故乡,充满故事性。③意象化:故乡月夜,月夜永在,思乡恒存,隐喻

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故乡这棵永不老去的树,永驻游子心中,隐喻诗人深

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

(二)现代文阅读n(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

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

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

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

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的英勇

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

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

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

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

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

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

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

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

分拨船只。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

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

早晨在蜿州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产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

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

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

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

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

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

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

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

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

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

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

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

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

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

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

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

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

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

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

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

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

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

文本二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

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

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冈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

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

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

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贝山当为短小。近

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场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

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

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的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的说明,正面

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

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黄河的雄浑和磅礴气势。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

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喜悦。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显示出充分

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

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答案:B

解析:B项,“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喜悦和快乐”错,应该是“表现出水手们奋

力划船时的艰难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一提到它,以此

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

央、保卫党中央的心理。

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一记述他,

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

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怨有说服力。

答案:C

解析C项,“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错,文中张米贵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8.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

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自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从视觉、听觉,河岸

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②社会

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大环境;以王首

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群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构成民众形象群体,营

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

念。(意思对即可)

9.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

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文本一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

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性、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②形式上,要短

小且有严密的组织。文本一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

明,结构严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材料一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

华美之服,辄羞,弃去之。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

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日广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

日'以约失之者港矣'。又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o古人

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

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酷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

之类,肴止于脯、酶、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

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

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韭之必为鄙苍故

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

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

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送祸;小人多欲,则多求

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①》)

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

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黯者,物情所欲,共众所有故也。秦始皇营建

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丹,远想秦

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娶、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

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争A非之B以为C鄙吝D故不随俗E靡者F盖鲜矣。

答案:BDF

解析:“人争非之”是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之”后应断开,因此选B;“以为鄙

吝”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吝”后断开,因此选口广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中

“不随俗靡者”是主语,“盖”常用于句首,可在“者”后断开,因此选Fo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文中指弊病、毛病、缺点,而现代汉语中的“病”多用来指疾病、生病。

B.鲜,意思是少,与《爱莲说》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鲜”字意思相同。

C.速,既可指速度快,也可作动词,表示招致、邀请,文中“速”是前一个意思。

D.具,文中指准备、置办,与《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字意思不同。

答案C

解析:“文中'速'是前一个意思”错误。“枉道速祸”的“速”意思是“招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自述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奢华的服饰,以节俭朴素为美,对于别人讥笑他固

执浅陋,他引用孔子的话来回应。

B.司马光在论述节俭这一话题时,不仅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还将过去和现在士大夫

的宴请风俗作对比,所持观点、态度鲜明。

C.人们对大禹凿九山、开九江没有抱怨,而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了人们的极力

反对,唐太宗以史为鉴,放弃了建造宫殿。

D.贞观元年后的二十年间风俗简洁淳朴,国家钱财布帛充足,老百姓没有饥饿寒冷

的威胁,这缘于唐太宗能够以身作则,并禁止王公大臣们奢靡浪费。

答案:D

解析:“禁止王公大臣们奢靡浪费”错误。原文“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娶、

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意思是自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

嫁、丧葬等要符合品级,不符合其级别而超规格使用的一概禁绝。可见并未提到

奢靡浪费,只是禁断自王公以下一切不合服用的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⑵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参考答案:(1)立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的读书人,是不值得

跟他讨论的。

⑵秦始皇营造宫殿怨多人指责批评,是因为他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和民心一

致的缘故。

1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司马光和唐太宗倡导节俭的出发点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①司马光倡导节俭是为了训诫自己的儿子,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希

望他能够做到节俭,不役于物。②唐太宗倡导节俭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富足,老百姓

能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之苦。

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本来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世代都凭借清白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

喜欢豪华奢侈,从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因

害羞而扔掉它。(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许多人都把奢

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却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我不把这作为缺点,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宁愿固陋'。又说'因为俭

约而犯过失的人很少‘。又说'立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

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

讥讽,认为是缺点。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

得天圣年间,我父亲担任群牧判官时,客人来了没有不摆设酒席的,但有时斟酒三

次、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在市集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这

一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

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

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

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会见招待客

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栗用几个月准备珍贵的食品,然后才敢发请柬。

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

不跟着习俗奢靡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

禁止,难道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

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

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

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

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

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

身,所以做官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

中的大罪。”

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凡是帝王要兴建工程,

必须重视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开凿九州的大山,疏浚天下的江河,耗费人力非常

多,却没有痛恨埋怨的人,是因为人民希望他这样做,和大家想法一样的缘故。秦

始皇营造宫殿,很多人指责批评,是因为他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和民心一致的

缘故。我最近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想起过去秦始皇的事情,就

不再兴建了。从王公以下,住宅、车服、婚嫁、丧葬等各种事情,凡是和他的官职

品级不相称的,应该一律停止。”从此二十年间,风俗简朴,人们的衣着不追求华丽,

物资富饶,没有发生饥寒之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望秦JII®

李顾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顽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作。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的平

原地带,诗中指长安一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和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

了出来。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辽远,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

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

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诗人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

“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答案:B

解析: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诗人将离长安时,以明净

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

②表现了诗人官场的失意。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

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

③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后两联通过描写竹

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尾联中的“归欤叹”和“凄”

字又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的惆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两句,写的是

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迫不得已的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日长”表达了同样的心理。

⑵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深受人们的称赞。唐朝宰相张说曾命人将此诗中的某

一联写成条幅挂到朝堂上,让其他官员以之作为居官行事的标准。此联是

⑶《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词

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并起到了过渡作用。

答案:(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⑵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⑶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蝶岁月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

壮、其繁茂、其绵绵瓜腱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

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他们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

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

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

的气息……古镇的古树还有不少,然而,全镇子内内外外,哪一棵都没有“龙爪榕”

这么煌煌赫赫,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个了吧?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

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

四面八方。难以计教的“小瓜”则像漆滚而过的瀛云,丛登壬室.和低处回你厘

过来,蔓延着。于是乎,你的眼睛里已全部是龙子、龙孙、龙孙孙们的刀枪剑戟,

或曰手臂连着手臂,气势顶着气势,山连着山。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布局也

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

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

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

吧。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个了吧”一句中的引

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答案:D

解析:原文句中的引号与D项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直接引用;B项,

表示着重论述或强调;C项,表示突出或强调。

19.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手法。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

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树本来不会搂抱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

到亲切;②“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地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

浓密和人们对树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画横线句子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

态事物以动感,表达更为形象,且蕴含着喜爱之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压过来的滚滚而

过的蔓延着的流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

具有空间感;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③原句表达

与上下文语体更加和谐一致,更符合具体语境。

解析:可以从原句的手法、句式、是否吻合上下文结构、表意层次、韵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