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二)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东部、呈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它西起甘肃,穿

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气势磅礴。狭义的秦岭是指位于

陕西省境内的山脉,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秦岭不仅在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上具有

南北分界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

一■、秦岭与中国农业文明的多样性互补

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把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半。冬季,它阻挡西伯利亚的寒风南下长江流域;夏

季,它阻挡东南季风气流进入黄河流域。这造成了秦岭南北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史前时期,秦岭南北形

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文明,即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以粟作农业为主的旱地农业文明和以长江流域为核

心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水田农业文明。这种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已得到相关考古发现的普遍印证。

南稻北粟的中国农业文明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就

有初步交流。从公元前3000年末期开始,南北农业文明的交流逐渐深入。商周以后,中国农业文明的南

北互补与联系更加密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占领渭河流域,成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开拓者。其后,

秦国从褒斜道翻越秦岭,吞并了富饶的巴国和蜀国,并修建了都江堰。因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在地理及农

业上的密切联系,致使古代一度将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并称为“关中”。苏秉琦先生就曾经指出:“两大

农业区的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等复杂情况。这样一种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农业格局,一直影响到整个历史时期。”

二、秦岭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形成

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关中“四塞”的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

脉所成。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

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

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八百里

秦川即为八水所灌溉地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

上等的土地,再加历代所修渠道,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

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天府之国”。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

称。

秦岭的山林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

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秦时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

苑,隋之凤凰宫,唐代的华清宫等,均修建于此。关中山水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部《全唐

诗》就留下了诗篇数百首。

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

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前后有1100多年,是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

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

国历史当中都罕见,以至于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三、秦岭与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塑造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这种观念来自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索。传说最早对自然

界进行整体把握的是庖牺氏。他创作了八卦,八卦作为观察自然界和天人关系的一种理论思考,毫无疑问

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将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予以系统化的,则是地处秦岭山水之间的西周王朝的

周文王、周公旦。他们将数千年以来古人探索天人关系的成果予以凝练,形成论述天人关系的经典作品

《周易》。《周易》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历代思想家进一步阐述天人关系的主要依

据。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在关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在儒家文化发展演变中,关

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汉武帝用《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对知识分子进行熏陶,汉代所形成

的经学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又是道教的重要发源

地。相传老子曾在秦岭终南山的楼观台讲授《道德经》。秦岭南北是早期道教重要的孕育地和传布地。唐

代,终南山楼观台甚至还成为“皇家道观”。秦岭还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摇篮”。秦岭西段有麦积山

石窟,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秦岭

中段终南山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策源地。秦岭还是中国佛教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源头。秦岭是中国传统

精神交融、碰撞之所,闪烁着传统文明智慧的光芒。

(摘编自高从宜等《道汇长安——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广义和狭义的秦岭,广义的秦岭气势磅礴,狭义的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和塑造者。

B.第一部分主要按时间发展顺序介绍了中国农业文明多样性互补的过程,指出了秦国在这一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C.张良把关中称作“天府之国”,“天府”的美称体现了关中“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和八百里秦川的

肥沃富饶。

D.庖牺氏创作的八卦是观察自然界和天人关系的理论思考,为论述天人关系的作品《周易》奠定了基本

框架。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分三部分介绍秦岭,每部分的论述都以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基础。

B.由文中可知,“关中”所指的范围也有所不同,可指关中盆地一带,也可指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

C.关中之地具有优良的农耕生产的条件,这些优势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

D.《周易》《道德经》以及麦积山石窟中保留的艺术品,都体现了秦岭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文中描述的秦岭特征的一项是()

A.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韩琮《骆谷晚望》)

B.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贾岛《题安业县》)

C.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D.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4.本文多处使用引号,引用相关内容或词语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本文节选自《道汇长安一一秦岭古道文化地理之旅》。假设你是某电台文旅频道的主持人,需对其中

“道汇”的内涵做具体解读,以突出秦岭的地理、文化特征,请结合全文写出你解读的要点。

【答案】1.B2.A

3.D4.①增加论证力度,使内容真实可靠。引用苏秉琦、张良等人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南稻北粟的中

国农业文明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等观点。

②强调秦岭的重要作用。“要领”“咽喉”“龙脉”“龙首”“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词,突出了秦岭

在地理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5.(1)地理层面:“道”指地理位置的重要与便利,是交通要道和水道的交汇地。关中地区汇聚了险要的

地势,扼制九州“咽喉”,八百里秦川为八水所灌溉,土地肥沃。

(2)文化层面:各种文明的交汇地。

①旱地农业文明和水田农业文明互补。两种农业体系互有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

②儒、释、道文明交融碰撞之所。关中对儒家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早期道教重要的孕育地和传布地,

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摇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狭义的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和塑造者”错,根据“狭义的秦岭是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山脉,呈蜂

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可知,狭义的秦岭也是地理概念,而不是文明文化方面的概念。

C.“'天府’的美称体现了关中‘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错,根据“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

再加历代所修渠道,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

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天府之国’”可知,张良称之为“天府之国”是指此地土地肥

沃、灌溉条件便利,并不包含其地势“制内御外”。

D.“为论述天人关系的作品《周易》奠定了基本框架”错,根据“但将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予以系统

化的,则是地处秦岭山水之间的西周王朝的周文王、周公旦。他们将数千年以来古人探索天人关系的成果

予以凝练,形成论述天人关系的经典作品《周易》。《周易》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基本框架”可知,

庖牺氏创作的八卦并没有对《周易》奠定基本框架,它只是一个发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每部分的论述都以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基础”错,本文的第三部分并没有涉及秦岭独特的地理位

置,只是说秦岭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秦岭特征是:地处中国中东部、呈东西走向气势磅礴,南北气候条件截然不同,地势上有“制内御外”的

绝佳态势,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百姓富庶,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

A.意思是: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体现了秦川的

气势与土地的肥沃的特点。

B.意思是:一山接着一山,走了上百里山路,也没看见半里平地。体现了秦川“制内御外”的险要地势特

点。

C.意思是: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隔,从没有人员往返。秦地四周有山川险

阻,故称“四塞之地”。体现了秦川“制内御外”的险要地势特点。

D.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此句描写总持阁的高大壮阔,

“低”“小”二字写出人站在总持阁观览风景的宽广视野,又点出总持阁的高大壮丽。此诗句是用秦岭、

渭川来衬托总持阁的高大,并不能体现秦川的特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根据“苏秉琦先生就曾经指出:'两大农业区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

展过程中发生互补等复杂情况。这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农业格局,一直影响到整个历史时期。'”

可知,引用苏秉琦的话是为了证明“南稻北粟的中国农业文明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的观点;根据“张

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天府之国’”可知,引用苏秉琦、张良的话

是为了证明“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观点;引用这些人的话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与文化

依据,增加论证力度,使得内容更显真实可靠。

②根据“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

当中都罕见,以至于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

一',这种观念来自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和而不

同’在关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可知,作者用“要领”“咽喉”“龙脉”“龙首”“天人合一”“和而不

同”等词,突出了秦岭在地理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强调秦岭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

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可知,关中地区汇聚了险要的地势,扼制九州“咽喉”;根据“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所灌溉地域,土质疏

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再加历代所修渠道,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

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可知,八百里秦川为八水所灌溉,土地肥沃;由以上可以从地理层

面将“道”解读为:地理位置的重要与便利,是交通要道和水道的交汇地。

(2)根据“秦岭南北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文明,即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以粟作农业为主的旱地农

业文明和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水田农业文明”“两大农业区的两种农业体系并不是彼此

孤立,而是互有影响乃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等复杂情况”可知,在中国农业历史上旱地农业文明和水

田农业文明互补,两种农业体系互有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互补。根据“《周易》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

关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历代思想家进一步阐述天人关系的主要依据”“在儒家文化发展演变中,关中曾经

起过重要作用”“秦岭南北是早期道教重要的孕育地和传布地”“秦岭中段终南山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

要策源地。秦岭还是中国佛教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源头”可知,关中对儒家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早

期道教重要的孕育地和传布地,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摇篮”。在这个地方儒、释、道文明交融碰

撞。由以上可以从文化层面将“汇”解读为:各种文明的交汇地。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

陈思呈

村子里的老式房屋,是瓦片做的屋顶,新修的那些却自甘堕落,屋顶都由两块铁皮中间夹着一大片泡

沫。这是为了省钱,听说也能够隔热,但有个大问题,我不能忍。

那天晚上我刚抵达这个村子,洗漱完毕正要入睡。就在醒和睡的夹缝里,头顶正上方一声锐响,有物

体砸落屋顶,仿佛刺客正从屋顶用轻功逃窜。

我没追它,重新躺下,抱着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再次入睡。谁知世界报我以暴击,不久,正上方又传来

一声锐响,比刚才那声更挑衅,坠落之物的力度和体积似乎更大。

这次我已经从乐观主义者变成怀疑主义者,果然,接下去整夜,重物坠落的锐响不定时地响起,那个

“等待另一只鞋落下”的故事,在这里,变成了娱蚣的鞋子,一个团的鞋子。

天一亮,顶着一头鸡窝的我迫不及待地问屋主人,那个声音是什么。屋主人吃惊地反问,什么声

音?!

后来她沉思地说,该是屋后的龙眼树吧。难以置信,小小的龙眼掉在屋顶会有那样的锐响。但屋后确

实有棵巨大的龙眼树,此时正是果季。加之南方的夏天,常有台风天,龙眼落得多。铁皮做的屋顶和夜的

静,一起放大了这种声音。但村里人都习惯了,进入大音希声的境界。

我在网上发了一条有奖竞猜:“在粤东乡村,夜里被某种大自然的不定时响起的声音吵醒,大家能不

能猜得到是什么声音?”有150多个回复,只有一个答对了。所以我的无知也并非世间罕见。

有一天下午,我坐在村子里的一条小石头路旁边的树下刷手机。用眼久了,便闭眼休息一下。四周是

乡村特有的宁静。突然,我听到一阵非常轻微的声音,又轻又快的“喇、喇、喇”,不是风吹竹叶,风吹

竹叶的声音高蹈一些,有猎猎之感。也不是细雨落池塘,雨落池塘,再小的声音也有共鸣,是连成一大片

的,成规模的。

原来,是一只小狗,在那条铺着小碎石头的路上来回地走,它厚厚的肉狗掌摩挛路面的小碎石头,就

发出了那种非常轻快的“喇喇”声。

真好听,让人心里毛茸茸的。更重要的是,这细微的声音,好像给我的耳朵开了光,我的耳朵仿佛瞬

间有了明暗的对比,它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

此处并非纯粹的安静。如果混沌一片地听着,会觉得一切本该如此,但如果是一双新鲜的耳朵,就能

听出多层次多声部。

首先,蝉鸣,是一片不知疲倦的背景色,连绵一片又易被忽略,但它与蓝天是多么般配。

然后一些鸟的啼叫点缀其上,勾勒出纵深。

群鸟的叫声与远远的群山唱和。而这时,低音部不可或缺。

那是蛙鸣。沼蛙的声音像狗叫,本来应该是刺耳的,但又融入了混沌的寂静,竟让人不觉突兀。还有

弹琴蛙,叫起来是“哎哎哎,哎哎哎”的发声,与悠扬的鸟声相比,像以大老粗为荣的文盲。

那么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声音呢?作为一个用眼过度的资深近视者,我意识到自己对听觉的荒废。

但比大自然的声音更迷人的,还是街市巷陌中,人类的声音。

那天仍然在乡村,听到有人挑着担子来卖鱼。叫卖声笼罩整个村子。那是一首自创的歌谣,歌谣的内

容不外是把各种鱼的鱼名,按它们的发音顺口程度连缀起来而已。但他天生的好歌喉,加上韵律的科学搭

配、鱼名的合理罗列,整个过程,宛转高扬,气度不凡。

琢磨很久,知道他非这么唱不可。鱼名是顺势而为,元音必须恰好用在高音,高音才能把叫卖声往外

扩散,如果都用平常说话的方式来发音,如何扩散?另外,在发音方法上他故意含糊了原来的发音,一来

可能是省力,二来听者会努力分辨他唱的是什么,分辨过程,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过去。

民间的才华。

想起来,有很多叫卖声都才华横溢。叫卖声一定是符合发音学和音律的,包括收破烂的“旧电器旧报

纸,旧电视旧摩托,旧书旧被,旧铜返铁”,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每一字不可调动位置,像前贤论

诗所说,好的字有"黏"性,调动之后都不如原文贴切。

每一类叫卖声又有区别。卖鱼的,叫卖声悠扬远传,高处直入云霄,低处拖曳不去,戏曲一般,竹筐

里的每一片鳍翅鳞光大概都是他的底气。收破烂的,则短促简洁如快板,如三句半,讲究的是直入耳膜,

不容置疑。

但最为优雅的卖花声,吾生也晚,竟没听过。“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鸣鸠唤晓晴,绿杨门巷

卖花声”“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的情形,只在资料里得见。

也不是只有卖花声才有诗意。几乎所有的市声都是诗意的,在某个时段。比如在老家,醒得很早很早

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的时候,能听得到路口的小集市,猪肉铺老板率先排开案板,然后,有一大扇猪,

沉重地甩在案板上,“砰”一声,意味一天开始。然后便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埼,

吉然向然,奏刀,瞒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他旁边的早点铺子,卖油条豆浆加肠粉的,当然也没闲着。风炉烧起来,炉膛里“呼呼”越来越响,

碗、碟、筷,各就各位叮当恳切,间插着这一切的,是早点铺子老板娘和猪肉老板的大声聊天,他们比邻

工作已经多年。

这是平凡的一生中平凡的一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详写夜里龙眼落下的声音,“我”对这种声音是陌生的,屋主人经常听,反而不觉得声音的存

在。

B.蝉鸣是背景,鸟啼勾勒出纵深,蛙鸣是低音部,这些多层次多声部的声音,对“我”来说都是迷人

的。

C.文中将叫卖声上升到发音学和音律的高度,赞美了市井声音的动人,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民间智慧。

D,猪肉铺子和早点铺子的声音,一个高雅、一个世俗,但两个铺主人的聊天,又让“我”看出他们的和

谐。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将“等待另一只鞋落下”说成是“娱蚣的鞋子”,语言幽默诙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我”疑

虑重重的内心世界。

B.小狗的脚步声让“我”“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这里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细微的声音对

“我”的耳朵和心灵的触动。

C.在写猪肉铺子声音时,文中直接用了《庖丁解牛》中的句子,体现猪肉铺老板割猪肉动作的娴熟以及

声音的美妙。

D.在描写声音上,本文由龙眼掉落的自然之声写到街头巷陌的市井之声,层次分明,贴近生活而又意味

深长。

8.文中写“我”没有听过卖花声,却写了资料里的卖花声,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9.本文标题“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是一个问题。请根据文本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并谈谈

这一问题对你的启发。

【答案】6.D7.A

8.①写出了“我”没有听过诗意的卖花声的遗憾,表达对市井叫卖声的欣赏喜爱之情。

②引用诗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息。

③虚实结合,丰富作品内容。在现实的声音之外,写资料里的声音,使作品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9.①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音和人类迷人声音的感知。大自然的声音是优美的、丰富多彩的,市井中人类

的声音是才华横溢的、诗意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但在生活中,“我们”的听觉却“荒废”了,错过了这

些声音。

②我们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去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市井的温暖、和谐,为平凡的生活增加趣味

和诗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一个高雅、一个世俗”错误。猪肉铺子老板排开案板、放下猪肉的“砰”一声,以及早点铺子的忙碌

准备,都被描绘得生动且真实,没有高雅与世俗之分,而是和谐共存,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早晨

场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疑虑重重的内心世界”错误。这里是将“不定时地重物坠落的锐响”比作“等待另一只鞋落下”的故

事,并进一步夸张地形容为“娱蚣的鞋子,一个团的鞋子”,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声音接

连不断响起,没有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吾生也晚,竟没听过”一句,写出了“我”由于出生的晚,没有听过优雅的卖花声,表达自己未曾亲

身体验到卖花声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市井叫卖声的欣赏喜爱之情。

②“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鸣鸠唤晓晴,绿杨门巷卖花声”“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

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这些关于卖花声的古诗词写入文章中,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同时也唤起了读

者对于传统市井生活的想象和怀念,增强了情感上的共鸣。

③作者没有亲自听到卖花声,这是实写;但通过资料的引用,激发了想象力,使得自己在心中构建出一幅

幅生动的画面,体验那种可能从未经历过的场景,这是虚写。所以还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文

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文章通过几个具体场景,如夜晚龙眼果落下的声音、小狗肉掌摩擦石子路的“喇喇”声、乡村的蝉鸣、

鸟叫、蛙鸣,以及各种叫卖声,揭示了我们日常感知的局限性和对听觉体验的忽视,所以我们错过了对大

自然美好声的感知。

②我们的耳朵曾错过的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细微声响,更是那些在忙碌和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生活

细节和文化韵味这样的声音。例如,卖鱼者的歌谣式叫卖声,既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种未经雕琢的民

间艺术;收破烂者节奏明快的吆喝,蕴含着发音学和音律的智慧;甚至猪肉铺老板剁肉的声音,也能与古

代音乐的节奏相呼应。所以我们错过了生活中对迷人声音的感知。

③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热爱,去倾听,去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和谐乐章还是市井生活的交响

曲,都有其独特的趣味和诗意。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感受世界,还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

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俸在。江州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刺史,守土臣,

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箪等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

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案《唐典》:上州司马,巷五品,岁膜数百石,月俸六

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为国谋,则

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予隹是郡彳亍四生矣其心休休期一旦二目何裁?识时知命而已,

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同志者乎?因书所得,以告来者。

(节选自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

材料二: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俸在“。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伴①

邢州,明年夏五月落仔,实司郡之马政。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所谓“司马之职

尽去”,直如乐天所云者。

而乐天又言:“江州上高气清,富有佳境。”守土臣不可观游,惟司马得从容山水间,以是为乐。而

邢,古河内,在太行山麓。余夙欲览观其山川之美,而日闭门不出,则乐天所得以养志忘名者,余亦无以

有之。然独爱乐天襟怀夷旷,观其所为诗,绝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厚衙内无精庐②,治一土室,而户西向,霖雨飞霜,无地可

避。几榻亦不能具。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因诵其语以为《厅

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

【注】①改伴:改,调任。悴,地方官的副职。②精庐:学舍,读书讲学之所。③差:略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佐是郡A行四年B矣C其心D休休如E一日F二日G何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绰绰,指宽裕舒缓的样子,与成语“绰绰有余”中的“绰绰”词义相同。

B.秩,文中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也可指官吏的俸禄,或者用以计年。

C.莅任,指出任官职、上任,古时对官吏赴任的说法还有下车、超迁等。

D.顾,文中指看,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中的“顾”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德年后,官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宜,上一级职位可以兼理下一级的职责,一些职位只留下官

名和俸禄。

B.守土臣、执事官因工作原因不能外出,但司马却可以隐居于山水之间,没有进言劝谏的责任,也没有

杂事缠身。

C.归有光所在的邢州位于太行山下,自然风景优美,但归有光却终日闭门不出,难以得到白居易那样游

历山川的快乐。

D.归有光所在的官署没有学舍,于是他修建了一座西向的土房子,无法躲避雨霜,也不能置备小桌子、

床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

(2)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

1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同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0.ACG

11.C12.B

13.(1)为国家考虑,那么(司马)就是尸位素餐者中更具有危害性的;为自身考虑,就是官员中最安逸

稳定的。

(2)现在马政没有什么事情做,只是承命奉行太仆寺向上向下传达文件而已。

14.①材料一中的“同志”,写作者能看清形势,知乎天命,希望后来能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表达了对

现实的无奈。②材料二中的“同志”,写自己能识时知命,可以作为白居易志同道合的人,内心感到欣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在江州做郡佐,将近四年了,但我心里很是闲适就像一两天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予佐是郡”为主谓结构的句子,句意完整,故应在A处断开;

“矣”为句末语气助词,故应在C处断开;

“何哉”为问句,“何”为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故应在“何”前G出断开。

故选AC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绰绰”,都指宽裕舒缓的样子。句意:只有司马时间空闲,可以安逸舒缓流连于山水诗酒之

间。/很宽裕,用不完。

B.正确。

C.“古时对官吏赴任的说法还有下车、超迁等”错,“超迁”,指超级升迁。

D.“顾",看;/顾及、考虑。句意:看官署里面没有讲学之所。/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司马却可以隐居于山水之间”错。原文“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的意思是只有司马时

间空闲,可以安逸舒缓流连于山水诗酒之间,并不是司马可以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意思。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尸素”,尸位素餐;“尤”,更加;“稳”,安逸稳定

(2)“承奉”,承命奉行;“独”,只是;“文移”,传达文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识时知命而已,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同志者乎”可知,材料一中的“同志”,写作

者能看清形势,知乎天命,希望后来能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②由材料二原文“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因诵其语以为《厅

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可知,材料二中的“同志”,写自己能识时知命,

可以作为白居易志同道合的人,内心感到欣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从武德年间以来,文武百官自行决断事务,官职大的兼理官职小的职责,权位重的越犯权位轻的权

力,郡守的职责是总领郡内的地方长官与将士,郡佐官的职责转移到从事身上。所以上从五大都督府下至上

中下大小不等的郡,司马的职务都没有了,唯有官员的设置名额和俸禄还在。江州地势高远,空气清新,有

很多美好的地方。刺史,是为皇上守卫疆土的大臣,不可远离治所去游玩;麾下各官员,都有具体的工作,

不敢闲散逸乐,只有司马时间空闲,可以安逸舒缓流连于山水诗酒之间。因此郡南楼、山北楼,司马我全部

领略了。如果有志于隐于下位的人,除了这个职务还要追求什么呢?查看《唐典》记载:大州的司马,官阶

五品,一年的俸粮几百石,一个月的俸禄六七万钱。这个官职足以安身立命,俸禄足以供养家用。州民安康,

不是司马的功劳;郡的政务败坏,不是司马的罪过。没有进言劝谏的责任,也没有杂事缠身。为国家考虑,

那么(司马)就是尸位素餐者中更具有危害性的;为自身考虑,就是官员中最安逸稳定的。我在江州做郡佐,

将近四年了,但我心里很是闲适就像一两天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能够看清形势,知乎天命罢了,又怎

能知道以后的司马中有没有与我志同道合的呢?因此写下我的心得体会,来告诉后来的人。

(节选自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

材料二:

我曾经读过白居易写的《江州司马厅记》,文章说“司马的职务都没有了,唯有官员的设置名额和俸禄

还在“。我在隆庆二年秋季,自吴兴调任邢州任副长官,第二年夏季五月到任,实际上主持郡里的马政(掌

管舆马及牧畜之事)。现在马政没有什么事情做,只是承命奉行太仆寺向上向下传达文件而已。所谓“司马

的职务都没有了",真的如白居易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而白居易又说:“江州地势高远,空气清新,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州郡长官不可观游,唯有司马可以

从容徜徉于山水之间,以此为乐。而邢州(位于黄河以北),古称河内,在太行山下。我一向想浏览它的山

川之美,而终日闭门不出,于是白居易所得以养志忘名的游历山川之乐,我也没有得到。然而我独爱白居易

襟怀闲适旷达,看他写的诗,绝不像过去被迁谪的人,流露郁闷不平的情绪。

我自夏天来到邢州,不知不觉已到中秋节了,颇能以读书、读史自娱自乐。看官署里面没有讲学之所,

就盖了一间土房,它的门窗向西,下连绵大雨和飞霜时,就无处可避。小桌子、床也不能置备。我是南方人,

不习惯吃黄米饭,然而能宽容安闲,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因此我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

厅记》而写了这篇《厅记》。倘若白居易有知,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夏前二日作

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Q

【注】①“分付”句:年华都交给蜜蜂采进了蜂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凉”字具有双关意义,一是立夏前天气的凉爽,一是诗人此时内心的凄凉。

B.诗人心中有沉重的愁,这种愁不仅仅是因为春天时日无多,还因为征程漫漫,常年奔波。

C.芳草漫无边际,游丝纤细绵长,诗人化无形为有形,以芳草、游丝凸显愁的深广。

D.本诗以平易的语言,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诗人的行为、心理等,言有尽而意无穷。

16.作为结句,尾联情感复杂,既体现了前文的“恨”,也暗含了前文的“喜”。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

【答案】15.A16.①恨:“残红一片”写春将逝去,落了满地的花儿如今也不见踪影,体现了作者的惜

春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②喜:春光虽然消逝,但花儿被酿成了蜂蜜,年华都交给了蜜房,由

花及人,诗人相信人生年华的消逝也能带来应有的成果。③结尾的情感与前文的“恨”“喜”相呼应,体现

了作者在立夏前既惆怅又对未来含有期望的复杂感情,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意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一是诗人此时内心的凄凉”错误。由首联中的“喜”字可以看出,“凉”字指的是立夏前天气的凉

爽,更多的是在描述季节变换带来的自然感受,并无“诗人此时内心凄凉”之意。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走出草堂,感受到初夏微凉的愉悦心情。这里的“喜”是对季节更迭中自然美

景的欣赏,也是对生活简单美好的感激。

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惋惜之情,以及无法尽情畅饮、欢庆春天的遗憾。这里的“恨”是对

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也是对美好时光无法长久的感慨。

尾联中“残红”象征着春天的最后痕迹,它的消失让人感到惋惜,这是“恨”的延续。体现了作者的惜春

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但“分付年华与蜜房”则意味着春天的美好并没有完全消逝,它以另

一种形式一一蜂蜜一一被保留下来,成为甜蜜的回忆。尽管春光易逝,但大自然的恩赐却被留下来,也喻

指着人生年华虽消逝,但也能留下成果,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尾联通过“残红”和“蜜房”的对比,不仅呼应了前文的“喜”与“恨”,还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

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展现了陆游诗歌的深度和艺术魅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以“雨”写琵琶声,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也以“雨”描述箜篌声。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两句写出了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闲适

心态。

(3)春光明媚,玉瑶和家人到水乡游玩,她看着眼前美好的景物,不禁想到了唐宋古诗词中的名

句:“,。”

【答案】①.女娟炼石补天处②.石破天惊逗秋雨③.引壶觞以自酌④.眄庭柯以怡颜

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见群鸥日日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蹶鱼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炼”“逗”“觞”“眄”“蹶”“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

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②从不想到残忍事

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③作

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

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④或翠翠与黄狗皆

张着耳朵,认真地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

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

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

荡在寂静空气里,漫中传货也热闹了二些。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使用比喻,将翠翠的眸子比作“水晶”,突出眼睛明亮、纯净的特点。

B.第②句使用排比,三个“从不”起强调作用,表现翠翠的单纯、乖巧、温柔。

C.第③句使用对比,将翠翠前后的行为对比,通过内心矛盾塑造人物形象。

D.第④句使用拟人,黄狗认真地听祖父讲战争故事,赋予了狗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

19.结合沈从文《边城》的内容,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爷爷,爷爷,我开始吹笛子了。B.爷爷,你唱首歌吧,我吹笛子。

C.我吹笛子,你可以跟着唱歌吗?D.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20.文中波浪线处的“热闹”,和课文《边城(节选)》句中的“热闹”,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1)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2)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看热闹。

【答案】18.C19.D

20.①第(1)句话中的“热闹”是形容词,“喧闹”的意思,指爷爷的歌声和竹管声让溪中喧闹了些。②第

(2)句话中的“热闹”是个名词,热闹的景象,指让他去看热闹的场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通过内心矛盾塑造人物形象”错,翠翠前后的行为不同,但内心并没有矛盾,她的内心始终是天真活

泼的。

故选C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处描述爷爷和翠翠淳朴的生活,“爷爷,爷爷”重复喊爷爷,“你听我吹,你唱!”,要求爷爷唱歌,

符合翠翠的纯真、可爱的性情。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1)句“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热闹”是形容词,“喧闹”的意思,由“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

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可知,此时溪中的热闹是因为爷爷的歌声和翠翠的

竹管声。

第(2)句“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看热闹”“热闹”是个名词,热闹的景象,此处是说端午节爷爷让替

他看渡船的朋友过河去看热闹的场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辣椒是一种调料,也是一种蔬菜。A喜欢辣.的人对其趋之若莺,不喜欢的人敬而远之。很多人认为吃

辣是为了享受美味而损害健康,B辣椒甚至被作为“好吃的不健康,健康的不好吃”的例子。

有一条热搜是“吃辣椒居然还有隐藏好处”,其中的“隐藏好处”指的是———①—o辣椒,确实

是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的蔬菜。大家熟知的“维C之王”猾猴桃,维C含量大致在60毫克/100克。C

面蓟蟹辣枢(丕管是宜椒、红椒还送的椒)中维C含量低的也在60毫克/100克以上,高的则超过140毫

克/100克。辣椒的营养成分远不止于维C。—②—,大约88%——这个含水量,跟牛奶差不多。另外,

在辣椒12克左右的固含量中,D大约有2克左右的蛋白,2克左右的膳食纤维。

关于辣椒与健康的关系,有很多研究机构做过调查,总体结论是:吃辣椒比较多的人,多种慢性疾病

的发生风险要低一些,在调查追踪时间内的死亡率要低一些。简而言之,可以认为:—③—O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根据文意,在下列横线处填入恰当内容。

(1)A处的成语“趋之若鹫”使用错误,可修改为成语0

(2)B处引号中的句子与孟子的名言“”意思相近,指不可能同时得到两个好的东西。

(3)C处的括号可以用标点符号代替。

(4)D处句子有语病,可以删掉。

【答案】21.①吃辣椒可以补充维生素C②辣椒的含水量很高③吃辣椒对健康是有益的

22.①.情有独钟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二者不可得兼)③.破折号④.“大约”或“左

右”。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辣椒,确实是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的蔬菜”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吃辣椒可以补充维

生素C,故此处可填“吃辣椒可以补充维生素C”。

第②处,结合前文“辣椒的营养成分远不止于维C”可知,接下来应说的是辣椒的另一营养成分;再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