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海南省海口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海南省海口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海南省海口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海南省海口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

风范。

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

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

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

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与可操作性。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

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

起来理解。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

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

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它是深深扎根于我们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一束束

“花朵”,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

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

实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和激

活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写道:“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

是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

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他坚持不能简单地运用西方文论来衡量与评

估中国传统文论,主张返回中国传统叙事本身。

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

资源与当代价值。在整理、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论方面,一大批学者系统地总结与阐释了传统

文论的精华,但重建传统文论话语体系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如何突破西方文论的迷雾、融汇马克思主义

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

动,逐步取得成效。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中国当代文论在结合到具体文体时,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

是关于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这种文体的错位是一个重

要原因。实际上,中国传统文论本来就没有把戏剧、小说看成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

中国传统文论主要是关于传统诗歌和散文的理论。这与古代人多重视诗歌散文创作,忽视戏剧小说创

作这一“传统”有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

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之文学史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过全书之十一,故与小说仍不

详。”而在当代文艺领域,戏剧、小说的地位已由边缘进入到中心。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

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

实生活的工具。

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

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

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射问

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

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

(摘编自张荣翼《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文论相比较,中国传统文论在思想上更显厚重,更为关注对文艺功能的深入研究。

B.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这一观点和陆机所认为的“缘情说”观点相同。

C.与小说在文学上的贡献相比,古人更看重其在史学上的价值,常将其视为对正史的补充。

D.传统文论在探讨文章叙事方面关注不高,因此在评价文章的叙事技巧时,无法发挥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刘勰的观点,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

B.材料一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作和文艺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

C.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体系,杨义用“不同心的圆”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解释。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在当今难以继续沿用,这和当前小说地位发生重要变化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放入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一项是()

A.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蝶《诗品序》)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C.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袁枚《随园诗话》)

D.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严羽《沧浪诗话》)

4.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请简要回答。

5.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2.A

3.B4.①文体错位:中国传统文论主要关注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而当代文论更多地关注戏剧和小说,

文体的错位导致传统文论难以直接适用于当代文艺研究。

②研究重点的转变:文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传统的诗歌和散文转向了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传统文论在叙事

文学方面的研究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启迪和指导。

③社会功能的转变:小说在当代已转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具有更加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传统文论主要

关注小说的教化功能,对小说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

5.①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和沟通,挖掘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②明确发展目标,从课题规

划、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研究行动;③重视队伍建设,统筹和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投身于文论

研究与创作工作;④调整关注视角,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论,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国传统文论的底蕴更加厚重,更加重视对文艺功能的研究”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都是基于

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

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可知,材料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相比较,指出二者各有千秋,并未说

中国传统文论更好,此外材料中也没有将中西文论从思想上和对文艺功能的研究上进行比较。

B.“观点相同”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西晋陆机的“缘情说”……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

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等,可谓各有千秋”可知,二者观点并非“相同”,应是“类似”。

D.“无法发挥作用”错。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

讲述的一个方面……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

多的启迪”可知,作者说的是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也就是还有作用,而非“无法发挥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A.“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错。结合材料一第四段“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

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

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可知,刘勰的话说明的是“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

高鉴赏力”的观点,“比如”一词说明作者引用刘勰的话是为了证明本段中心句“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

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这一观点。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例如……”是对前文内容的举例说明,由此可知,材料一第二段中心观点为“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

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重点强调“文艺的本质”。

A.不适合。意为: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句子说明了诗歌可以

用来表达情感,强调的是诗歌的功能,而非本质。

B.适合。意为: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句子说明了诗的本

质是人的内心志向,强调的是诗歌的本质。

C.不适合。意为:大凡作诗,描写景物尚属容易,但是要表达出内心情感就很难。句子说明的是写诗抒写

情感比描写景物难,强调的是写诗时的难易,而非本质。

D.不适合。意为:学诗的人要以有见识为主:一开始就要把路子摆正,立志向最优秀的前辈诗人学习。句

子说明的学诗的方法,强调的是学诗方法,而非本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①结合第一段“中国当代文论……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是关于

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这种文体的错位是一个重要原

因”可知,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文论

关注的文体不同,即文体错位。

②结合第三段“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所以当文

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可知,随着时代的

发展,文论研究的重点已由传统的诗歌、散文转向了小说等叙事文学,而中国传统文论又不够关注叙事,

这也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结合第二段“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

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和第三段“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

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

射问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可知,随着时代发展,小说已成为当代文论研究的重点,

并且小说的功能也转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更具社会功能,而传统文论中的小说研究主要关注影射问

题的教化功能,对小说其他方面关注不够,这也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的重要

原因之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

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加

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沟通,从而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②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如何……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

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明确传统文论发展目标,并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

攻关等方面展开具体行动。

③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建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

伍……展开行动”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统筹和培养专门

从事传统文论研究的人才队伍。

④结合材料一第五段“传统文论……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

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材料二第三段“中国文论由以诗

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

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可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照亮当代文艺实践需要转换看

待问题的视角,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从而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字碑

王平中

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载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

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

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

坟”,很值得一看。

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

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

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

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与部队走散了,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

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

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

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

会护佑你们....

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盖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

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

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

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

语。

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

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

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

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

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

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受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

水服之,或蚊火熏之,那些人受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

于是他们将此蚊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

字碑”,暗地叫“红军碑”。

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

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

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

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其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

对他们到来的欢迎。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

三个揖。

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

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

局O

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

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

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

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

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

尺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

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选自2021年5月14日《资阳日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心冷了半截”等细节,暗示了安岳老区的

闭塞、贫穷和落后。

B.当地村民把红军战士藏在地窖里,宁死也不愿交出红军战士;危急之时,红军战士走出地窖保护百

姓,表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C.村民相信梦中仙人的话,采坟上艾蒿治病,病好了都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

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

D.“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表明了张总内心

的感动和敬佩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神仙坟”的由来时,用语言、外貌、动作、环境描写烘托出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

形象。

B.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将历史和现实、虚幻和真实串联起来,行文自由灵活又跌宕起

伏。

C.张总的心理和神情多次变化,构成小说的线索,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的形象真实而立体。

D.小说结尾写到张总的爷爷也是一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不仅照应前文“张总一下子肃然了”,同时也

升华了主旨。

8.红军战士牺牲后,“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插叙这件“奇事”的作用。

9.小说的标题“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A

8.①结构承上启下。奇事是指村民采坟上艾蒿治病一事。既照应前文红军战士牺牲时说的“我们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这一句,又为下文张总决定“组

织村民栽种艾蒿”作铺垫。②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奇事既是对红军战士牺牲后情节的补充,

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坟上的艾蒿”成为了联系村民与红军、安岳老区与张总的载体,突出“军爱

民、民拥军”的主题。③“奇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兴趣。在郭会长带领张总考察投资的主要情节

外,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用“仙人”“天葬”“神灵”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

9.①“无字碑”指的是红军战士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许多无名英雄英勇无畏,

一心为民的象征。③“无字碑”是对所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护佑百姓”的军人的讴歌与礼赞,也表现百

姓对军人永远的怀念与崇敬。升华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

得到保存”可见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病好了都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也

体现了村民感念红军战士。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A.“外貌描写”说法错误。插叙“神仙坟”的由来时没有运用“外貌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

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

泡水饮之,果真病愈,”奇事是指村民采坟上艾蒿治病一事。既照应前文红军战士牺牲时说的“我们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这一句,“其实艾蒿清热

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

承先烈遗志吧”,又为下文张总决定“组织村民栽种艾蒿”作铺垫。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暗地叫‘红军碑’",奇事既是对红军战士牺牲后情节的补

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

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坟上的艾蒿”成为了联系村民与红军、安岳老区与张总的载体,突出“军

爱民、民拥军”的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

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在郭会长带领张总考察投资的主要情节外,宕开一笔,形

成波澜。用“仙人”“天葬”“神灵”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奇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浅层意义上看,“无字碑”指的是红军战士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无字碑”指的是战士牺牲

后,人们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在他的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

从深层意义上看,“无字碑”并不是安岳老区所独有,红军战士的“无字碑”只是“许许多多无字碑中的

一个”,可见,在战争时期,像红军战士这样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无名军人还有很多很多。

文章结尾张总说的“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以及“这次看到老区

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

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都说明“无字碑”是对所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护佑百姓”的军人的

讴歌与礼赞,也表现百姓对军人永远的怀念与崇敬。升华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

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

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

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

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

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也。今乃弃黔苜?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

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日:“以秦之强诸佚譬如.郡县之芨里但赴诸侯合丛翕而.出丕

意,此乃智伯、夫差、港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

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日:“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

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冬冬,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

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蔓。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0.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秦之强A诸侯B譬如郡县之君C臣D但恐诸侯E合F从G翕H而出不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同“释”,舍弃,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意思相同。

B.书,指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表”性质类似,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书”意思不同。

C.布衣,指百姓,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与材

料一中的“黔首”意思相同。

D.用事,指执政、掌权,与《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的“用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观点鲜明,虽用“窃以为”表示谦卑,但直率地否定了秦

王驱逐客卿的行为。

B.文中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国富兵强的史实,是为了赞颂历代秦朝统治者的丰功

伟绩。

C.尉缭希望秦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

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

他,任为秦国尉。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14.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最终收回了逐客之令。联系两篇选文,谈谈秦王收回成命的原

因。

【答案】10.ACF

11.A12.B

13.(1)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

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2)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

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

14.①从背景看,当时秦还未一统天下,驱逐客卿是帮助敌国,是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不仅在

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还与诸侯结怨。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秦王收回驱逐客卿的决定。

②从李斯的角度看,李斯说理始终抓住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了秦王。他先谈秦国历史上四

位国君招贤纳士终使秦国强大,强调客卿的重要性;又用五帝三王和逐客做对比,强调逐客的危害。说理

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从秦始皇的角度看,他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

其不意的袭击。

“以秦之强”介宾短语单作状语,“诸侯”为下句主语,A处断开;

“诸侯譬如郡县之君”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宾语后C处断开;

“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为两个独立的动作,中间断开,故F处断开。

故选AC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释”,舍弃/区别。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B.正确。

C.正确。

D.正确。句意:李斯执掌国政。/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为了赞颂历代秦朝统治者的丰功伟绩”错误,是为了强调客卿的重要性,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

国强兵的史实。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向使”,假使;“却”,拒绝;“内”,同“纳”,接纳。

(2)“因”,趁机;“说”,劝说;“下”,降服、攻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

而赍盗粮”者也”可知,当时秦还未一统天下,驱逐客卿是帮助敌国,是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

不仅在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还与诸侯结怨。

根据“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

敌国……”可知,李斯先谈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招贤纳士终使秦国强大,强调客卿的重要性;又用五帝三

王和逐客做对比,强调逐客的危害。说理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根据“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可知,秦始皇善于用人,听得进谏言,勇于改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

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

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

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

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

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

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候,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

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

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

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

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

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

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

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材料二:

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

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

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

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潜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

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

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

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

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较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

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

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季斯执掌国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鹉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

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

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

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

愁别绪。

16.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贺诗运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而本

诗写柳树则更为全面,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甚至还有柳树上的黄鹏鸟;并且运用拟人、典故等手法,

赋予了柳树生命,将其所含特点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错,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

们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贺知章的《咏柳》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

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抓住柳树枝条的柔

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句句有特点。

本诗则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上的黄鹏鸟。写柳眉和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

故眼犹青”,人们习惯地把柳叶和翠眉相比,写出柳叶的形状和颜色;第五六句写柳丝和柳絮“萦牵别恨

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时候,折柳赠送行人,借柳条垂丝之长,

萦牵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老花飞,漫空飞絮,这纷飞的柳絮,仿佛送尽了春

光,也恋恋不舍地送着行人在话别的长亭飞舞。结尾两句写柳荫和黄鹏鸟“叶底黄鹏音更好,隔溪烟雨醉

时听”。由此可见,王诗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

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突

出柳条柔软而轻盈的特色。

而本诗运用拟人、用典,赋予了柳树生命。“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杨柳是多情的,尽管

不是故交,她也还是以青眼相待,从来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经常保持温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

青白眼的典故。传神地表达了柳树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嘈杂

的音乐声“"。

(2)《红楼梦》中,用“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

意思相近、手法相似的句子“,

(3)苏洵在《六国论》中“,”两句,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

寝食难安。

【答案】①.多于机上之工女②.多于市人之言语③.鼎铛玉石④.金块珠砾⑤.以赂

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鼎铛、砾、赂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20分)

18.下面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荣国府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贾母吩咐王熙凤置办演出,戏散场时,贾

母留下演小旦的和演小丑的两个孩子后的一段话。根据情境,横线处的人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A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B也

猜着了,亦不敢说。C接着笑道:“倒像D的模样儿。”B听了,忙把C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

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B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笑,为什么恼我呢?"D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

比人家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

A.宝钗宝玉史湘云林妹妹B.宝玉宝钗史湘云林妹妹

C.宝钗宝玉林妹妹史湘云D.宝玉宝钗林妹妹史湘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A.“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可见其善于自我把握,城府很深,故“不肯说”,应是薛宝钗。

B.“也猜着了,亦不敢说”,此处应是贾宝玉,他体恤黛玉,关心黛玉,所以“不敢说”。

C.直接说了出来,可见其性格率真,有话就说,应是史湘云。

根据BD的对话,D应是林黛玉。

故选Ao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诗社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贾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所组的诗社。诗社成立旨在

“宴集诗人于风庭月榭;醉飞吟盏于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诗社

成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及李纨。所作“咏白海棠”诗节选如

下:

①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②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③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物魂。

④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现请你结合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从给出的诗句顺序中选出相对应的作者和雅号。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潇湘妃子)薛宝钗(衡芜君)贾宝玉(怡红公子)史湘云(枕霞旧友)

B.史湘云(枕霞旧友)贾宝玉(怡红公子)薛宝钗(衡芜君)林黛玉(潇湘妃子)

C.薛宝钗(衡芜君)林黛玉(潇湘妃子)史湘云(蕉下客)贾宝玉(怡红公子)

D.贾宝玉(怡红公子)史湘云(蕉下客)林黛玉(潇湘妃子)薛宝钗(衡芜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是史湘云所作。②是贾宝玉所在作。③是薛宝钗所作。④是林黛玉所作。

关于众人的雅号:李纨自取了“稻香老农”的雅号;探春自取名“秋爽居士”,后来宝玉说不好,探春改

成了“蕉下客”;史湘云称“枕霞旧友”;黛玉得探春所送“潇湘妃子”;宝钗得李纨所送“葡芜君”;

宝玉称“怡红公子”;迎春得宝钗所送“菱洲”;惜春得宝钗所送“藕榭”。

故选B。

20.《红楼梦》的回目往往有对照之意,下面选项中对回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借助谐音,告诉读者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故

事,同时也用“识通灵”与“怀闺秀”点出男女主人公。

B.“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钗在明媚的春光里释放青春,黛玉则有感于花朵飘零,

自“泣”风霜交加,刀剑相逼的命运。

C.“贾宝玉品茶桃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宝玉在妙玉那里喝到极洁净的茶水,哪知被自己嫌弃的代

表“不洁”的刘姥姥正喝醉了躺在自己的床榻上,应了他的那句判词“欲洁何曾洁”。

D.“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主子邢夫人,一个是出身卑贱的丫鬟鸳

鸯;一个愚钝尴尬,毫无主见,一个聪慧刚烈,傲岸不屈。两相对照,高下立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应了他的那句判词……”错误,"欲洁何曾洁”是妙玉的判词,表明妙玉欲得洁净而最终不得。

故选C。

2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亏你是进

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

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吉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

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

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

《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进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

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投靠外祖母的林黛玉,以及到贾府

①(事件,概括不超过6个字)的②(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

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答案】①.借钱(或寻求帮助)②.刘姥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第六回,刘姥姥因女儿女婿日子过的紧,想起女婿家祖上与贾府连过亲,于是想要到贾府来“打秋风”借

钱,此回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表现的行为写出大观园之大、豪华和美丽,写活了许多人物,暗示了贾府未

来的处境,为日后贾府败落后巧姐被刘姥姥的故事情节救埋下伏笔。

2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红楼梦》中多处写到中国传统节日,下面是对元宵节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请在①②③处补写内

容。

回目主要人物事件

甄士隐梦幻识通甄英莲、元宵节时:_________

第一回

灵甄士隐等元宵节后:甄士隐家遭火灾

贾雨村风尘怀闺

大观园试才题对

第十七回元宵节前: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宝玉

额贾元春、

至第十八试才题对额,林黛玉误剪香囊袋……

荣国府归省庆元贾宝玉等

回元宵节时:

宁国府除夕祭宗

第五十三祠

回荣国府元宵开夜

元宵节前:乌进孝进租,贾府众人进宫

贾母、

朝贺,除夕祭宗祠……

王熙凤等

元宵节时:

史太君破陈腐旧

第五十四套

回王熙凤效戏彩斑

因讹成实元妃薨

第九十五逝

回以假混真宝玉疯

颠元宵节前:宝玉失玉疯颠,元妃薨

贾宝玉、逝……

王熙凤等元宵节后:贾政将外任江西粮道,凤姐

瞒消息凤姐设奇设“掉包儿”法……

第九十六谋

回泄机关颦儿迷本

(2)请从完成后的表格中任选一个与元宵节相关的事件,简析其在表现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三方

面的作用。

【答案】(1)①.英莲被拐②.元妃省亲(宝玉等人依景题诗)③.贾母摆家宴(王熙凤讲笑

话)

(2)“英莲被拐”答案示例:

①表现人物:英莲出身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却命运多舛

②推动情节:为后续甄家家破人散,英莲被薛蟠强抢霸占(贾雨村断葫芦案),后随宝钗进大观园等情节

埋下伏笔。③表现主题:表现了女性悲剧命运的主题。(或以甄家的离散为后文贾府的败落张本,表现了

封建家族必然走向衰亡的主题。)

“元妃省亲”答案示例:

①表现人物:元春省亲时繁复的礼节和家人相见时悲极而泣等情节,反映了元春在宫中痛苦、无助的处境。

②推动情节:为后文宝玉和众姐妹入住大观园的情节做铺垫(或暗示元春的悲剧命运和贾府即将到来的危

机。)

③表现主题:贾府的繁华奢靡与其后的败落对比,表现了封建家族必然走向衰亡的主题。

“王熙凤讲笑话”答案示例:

①表现人物:王熙凤讲“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的笑话,说明她听出了贾母笑话中的暗讽,表现了她应对尴

尬时的机敏。

②推动情节:引出元宵节放炮仗的相关情节,预示贾府最终走向败落。

③表现主题:炮仗一响而散的笑话,隐喻贾府败落的结局,表现了封建家族必然走向衰亡的主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原文“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

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

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

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可知,此处写

英莲被拐。

由原文“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

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外面又有工部官

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可知,此处写元妃省亲。

由原文“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宁二府各子侄

孙男孙媳等家宴。……”可知,贾母摆家宴,王熙凤讲笑话。

【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