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一)《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6/36/wKhkGWcGkOmAJ6IdAAFmIATQ4gE353.jpg)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一)《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6/36/wKhkGWcGkOmAJ6IdAAFmIATQ4gE3532.jpg)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一)《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6/36/wKhkGWcGkOmAJ6IdAAFmIATQ4gE3533.jpg)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一)《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6/36/wKhkGWcGkOmAJ6IdAAFmIATQ4gE3534.jpg)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5课 篇目(一)《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6/36/wKhkGWcGkOmAJ6IdAAFmIATQ4gE35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百家争鸣本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一、教材内容概览课文主题视角立德树人《〈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关心社会,关注人生《〈论语〉十二章》聚焦立身处世的原则;《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并提出“三纲”“八目”的主张;孟子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人都有“四端”。《〈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老子、庄子都提醒人们重视那些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爱无等级差别,不分亲疏远近;兼爱之道,才能天下大治。二、单元研习任务阅读任务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学习规律。2.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续表表达任务学会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文章。主题任务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三、主题时文阅读古为今用,儒风有新韵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一处处历史古迹中感受文明之韵,从一篇篇经典作品中体悟文化之味,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方能更好地养身心、作表率、治家国。儒风千载文脉传。先贤孔子以学立身,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跨越时空,古与今的对话与传承,又在以新的方式彰显着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为一种创新性赓续。近年来,山东省曲阜市固本开新,在保护好孔庙、孔府、孔林“老三孔”基础上,建设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和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人们能够多方面地探寻孔府旧藏、体悟儒家文化发展脉络、感受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碰撞。从“老三孔”延伸到“新三孔”,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古韵新章更有精气神。这样的精气神,也滋养着心灵。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老张指着全家福说:“老大张万仁,老二张万义,我家几个兄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老辈们质朴的起名方式,折射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滋润人心、滋养文明,激扬着向上向善的力量。文以化之的传承,不仅彰显于文明新风,更体现于社会治理。在曲阜市,提到“和为贵”调解中心,几乎无人不知。在这里,从夫妻拌嘴、邻里矛盾,到购房纠纷、工资纠纷,有矛盾就能协商,有纠纷就能调解。事实证明,传扬儒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等理念,有利于在社会治理层面营造以礼相让、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文化氛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今通理的传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这正是“中国之治”独有的文化魅力。着眼未来,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择善而用,必将不断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夜游尼山,泗水静静流淌,天空中无人机将《论语》书卷、孔子周游列国等图案呈现;走进尼山圣境大学堂,演员们身着华服,大声吟诵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句章。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令人心潮澎湃:鸿典皇皇,儒风泱泱,融汇古今,生生不息。(2023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赏析/从思想文化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本、大同、公平、平等、自由、和合等思想理念可以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章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题,系统地论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作者文白相间,整散结合,语言富有表现力,如“从一处处历史古迹中感受文明之韵,从一篇篇经典作品中体悟文化之味,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方能更好地养身心、作表率、治家国”,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意义。篇目(一)
《论语》十二章第5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文意疏通课文助读与拓展
二、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人物颂歌]万世师表——孔子“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他是圣人,却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他是伟人,却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三、背景链接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最动荡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当时周王朝在各路诸侯眼中已形同虚设,道德政治失去往日的效力,新兴政治势力纷纷崛起,群雄竞出,大国争霸,国体、人性、伦理道德等都急待一种更新的思想体系来解决。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前往齐国,他希望在齐国实践他的政治理想而未果。孔子在齐国不得志,返回鲁国,又开始收徒授业;同时,他又结合春秋后期的社会现实,系统地总结前人的思想文化遗产,深入地研究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等重大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为后人留下许多精辟的论说。《论语》即他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知者不惑
_____同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知”“智”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连词,难道动词,奉行,实践动词,行走动词,实行名词,行为,品行名词,古诗的一种体裁动词,运行动词,如……何,怎样对待……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如果,假如
连词,或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填平洼地一旦可以用来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状语后置句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于事”“于言”后置,应该为“于事敏而于言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勤勉,说话小心谨慎。2.判断句(1)可谓好学也已。(“也已”表判断)翻译:(2)止,吾止也。(“也”表判断)翻译:(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一)文化常识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时舞蹈奏乐,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二)文体知识语录体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全书现存20篇,分为492章。每一篇都用第一章开头的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朝闻夕死②“仁”是“礼”“乐”的灵魂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兴,观,群,怨;事父君;识鸟兽草木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补充空缺内容)《论语
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________________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诗》的教育逐段赏析(一)阅读课文《论语》第1、2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1.就有道而正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重点任务突破2.人而不仁,如礼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文意把握]3.下列对《论语》第1、2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做事勤劳敏捷,言谈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讲道理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B.第1章中,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C.第2章中,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D.第2章中,孔子把礼、乐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解析:“请讲道理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有误,文中“有道”是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逐段赏析(二)阅读课文《论语》第3~6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利。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又会流于浮夸。[文意把握]7.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章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B.第4章中,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是,小人只看重利益,君子从来不会追求个人利益,只会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C.第5章中,孔子认为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D.第6章中,孔子认为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B项,“君子从来不会追求个人利益”错误,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逐段赏析(三)阅读课文《论语》第7~9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文意把握]10.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7章中,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B.第7章中,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C.第8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了聚沙成塔与跬步千里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D.第9章中,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怕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解析:
C项,“说明了聚沙成塔与跬步千里的深刻道理”错,“堆土成山”与“填平洼地”的比喻,阐述的是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道理。逐段赏析(四)阅读课文《论语》第10~12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1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1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文意把握]13.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0章中,孔子认为要在生活中行“仁”,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B.第10章中,孔子教育颜回,只要他从眼、耳、口、身体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以逐渐达到“仁”的境界。√C.第11章中,孔子认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恕”字,因为“恕”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恕”字呢?行事之前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第12章中,孔子认为《诗》“可以观”,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风俗民情,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解析:B项,“只要他从眼、耳、口、身体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错,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14.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忧。参考答案:第①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课后素养评价解析:敏:勤勉。√解析: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3.下列各句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谓好学也已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B项,判断句,“也已”表判断;C项,判断句,“……也”表判断。√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B.见贤思齐焉C.天下归仁焉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解析:A项,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B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看齐。C项,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工作勤勉,说话小心谨慎,经常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论语》中与此论点相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中强调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补己之短、提升自己,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曾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才能接受重任,坚持长期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字母:__________解析:本题画波浪线的部分正确的标点是:“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第一个断句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韩非子》其实并没有说“夫子善之”,这里是间接引用,它是针对“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来说的,所以这句话当理解为“韩非书说‘孔子赞赏这一点’”。A、B都将句意点破,C是正确断句点。“引以张本”是第二个断句点。“张本”指为后面的议论预设伏笔,即通过预设“夫子善之”,然后进行驳难,所以接着是“然后难之”。因此,正确断句点应该是E、G。C、E、G三个断句点确认完成,答案就有了。“岂有不似哉”完整成句,“岂有……哉”为反问句式,不能割裂,因此H也不是答案项。答案:CEG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劝勉,与《劝学》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解析:A项的“围”,在材料中出现在“襄子围于晋阳中”,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围”是用主动句形式表达“被围困”,带有被动的意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来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的注释是“举,选拔、任用”“傅说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因此选项说“‘举’表示被选拔”是正确的,其中的“举”也是主动句形式表达“被选拔”,带有被动的意思。因此“围”“举”虽然意义不同,但在表被动这个用法上是相同的。因此A项正确。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劝学”中的“劝”是“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C项要求理解“具臣”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对“具臣”的解释是“备位充数之臣”。在“先加具臣而后有功”中,“具臣”与“有功”相对,即“具臣”与“有功之臣”意义相反,而材料一张孟谈说“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关联两段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具臣”指高赫,是“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因此C项正确。D项要求理解“诬说”的意义。“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而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含有恶意构陷的意味,贬义色彩浓烈。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中的“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赵襄子首赏高赫一事,孔子称善。韩非假设这个前提,然后进行驳难,以体现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预设前提与事实不合,但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的意思。因此D项正确。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解析:A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一,对应语句是:“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大意是:懂得赏罚的,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侵犯他人职守,群臣不敢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主上设置相关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的想法。如果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懂得赏罚了。选项中的“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均来于此。韩非所谓“善赏罚”实际是强调“法”的重要性。有令行禁止之法而臣下犹有骄侮之意就应该罚,臣下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应该赏,是对前述“善赏罚”的补充。因此A项正确。B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大意是:韩非树立法制,与孔子言论不同的地方很多。我探究他们言论的含义,考校他们的区别,发现在遏制奸邪、鼓励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而孔子也未必完全合理。因此像韩非这样的人,同样是当代圣人。B项的概述与原文一致,是正确的。C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大意是:世人说到高一定指称苍天,说到低必然会指称深渊。那些好事之徒、穿凿附会之辈,必定从经书中寻章摘句为自己提供依据,援引圣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他们想借此让愚昧民众相信自己的话,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C项的概述与原文明显不同。主要错误点在于“自辅”“自贤”。“自辅”是指帮助自己、辅佐自己,即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通过攀附圣贤、援用圣贤来彰显自己的贤能。C项表述为“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是错误的。其余“以上天作比”“以深渊作比”“争取民众的信任”等表述也不准确。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也有范围扩大之嫌。因此C项表述错误,为答案项。D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大意是:很久以来,我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学说塞耳不听。而你立个尺表就来度量天的高度,树个寸指就来测量渊的深度,昧于大道而不知醒悟,相信胡说妄言之说而怀疑圣人,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中“小道”“诸子”互文见义,故D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符合原文意思。“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与现在常说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见识短浅。“矇大道而不悟”在选项中表述为“见识短浅,不明大道”,也与原文意思相符。因此D项正确。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第(1)题关键词语有“骄侮”“是以”“先”等。“骄侮”有“骄傲轻慢”的意思。“是以”即“以是”,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翻译成“因此”,这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很常见,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等等。“先”,本为方位词,表示“前面”,在文句中带有宾语“之”,明显是作动词用,联系到文段前面说“高赫为赏首”,指奖赏群臣时把高赫放在第一个,直译就是“把他放在前面”。另外“无有不骄侮之意者”,翻译时应该注意其中的双重否定及结构的层次关系。第(2)题关键词语有“请”“一隅”“审”“信”等。“请”现代汉语常见义项是“请求”,而文言文中通常表示要求对方允许实施某一动作行为,相当于“请允许”的意义,文句中的“请”当作如此翻译。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中的“请问其目”,“请”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请问”中的“请”,也是这个意思,因此考生应该不会陌生。“一隅”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有“片面”的意思。“审”有“详细考察”的意思。“信”当翻译为“真实”。参考答案:(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10.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解析:要回答“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先要了解材料一中韩非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其观点是以“法”为中心,强调一切以“法”为准绳。韩非引用孔子称赞赵襄子“善赏”的话:“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表明孔子是从“礼”的角度评判此事;韩非则从“法”的角度进行否定,得出结论“仲尼不知善赏”。子鲋不同意韩非的观点,称韩非的说法看起来煞有介事,而实际是在使诈。事实依据是: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前479)去世,而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才有知襄子率韩、魏、赵伐郑之事,当时“晋四卿皆在”,知氏直到悼公十四年(前453)才灭亡。因此孔子去世与赵襄子灭知氏、赏群臣,前后相距约26年。也就是说,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因此子鲋说“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两件事前后时间相距很远,而韩非在书中公然将孔子与赵襄子事合到一起来说,竟然没有丝毫愧疚,足见其观点不可信。参考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__①__。《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是成语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__②__。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解析:D项与选文中的“规矩”都意为老老实实,恪守本分。A项,规矩:礼法、法度。B项,规矩:一定的标准。C项,规矩:圆规和方矩。√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①处,所要补写的语句是段首句,在语意上应是中心句,阅读后文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讲《论语》里所包含的知识,从“这种知识体系”一句可知,上述内容就是讲《论语》的知识体系,故可填“《论语》是知识体系”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结合上下文“《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读《论语》一年,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废弃物处理市场调查研究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卫生资源配置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交通机械零部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25年中国三元乙丙防水涂料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劳务合同范例 木工
- 一具体保理合同范例
- 冷库海鲜出售合同范本
- 买卖名画合同范本
- 信息保密协议合同范本
- 农村冷库销售合同范例
- 2024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试题中医知识题库及答案(共330题) (二)
- 2025-2030年中国反渗透膜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展望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道德与法治试题 (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优才”招聘2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招聘2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卷-新课标Ⅰ卷(含部分解析)
- HCIA-AI H13-311 v3.5认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市场调查 第三版 课件全套 夏学文 单元1-8 市场调查认知 - 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与评估
- 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下册
- 内蒙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二中2025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初中英语1600词背诵版+检测默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