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规范_第1页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规范_第2页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规范_第3页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规范_第4页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规范TOC\o"1-2"\h\u19041第一章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概述 2303761.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335471.2信息安全防护目标与原则 319867第二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 3128012.1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述 3160802.1.1法律层面 4152442.1.2行政法规层面 4103182.1.3部门规章层面 450772.1.4地方性法规层面 4275962.2信息安全相关政策与标准 4175172.2.1政策层面 4185392.2.2标准层面 4175342.2.3行业规范层面 5253552.2.4国际合作层面 53650第三章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5313483.1风险识别方法 594833.2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280813.3风险评估流程 614513第四章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6118484.1物理安全防护 6147004.2技术安全防护 7177214.3管理安全防护 71876第五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722815.1安全防护体系框架 78095.1.1技术层面 7213435.1.2管理层面 8128135.1.3法律层面 8172825.2安全防护体系设计 8297805.2.1需求分析 8105575.2.2技术方案设计 839945.2.3管理制度设计 8316575.2.4培训与宣传 937725.3安全防护体系实施与运维 9291085.3.1实施步骤 9200735.3.2运维管理 922753第六章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概述 98676.1应急响应基本概念 9253576.2应急响应流程 912205第七章应急响应组织与制度 10111077.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0261627.1.1领导组 10296647.1.2技术保障组 10308977.1.3专家组 11266547.1.4实施组 11189247.1.5日常运行组 11223257.2应急响应制度 1136927.2.1应急预案制度 1197247.2.2应急培训制度 11226257.2.3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1110027.2.4应急通信制度 11285037.2.5应急演练评估制度 111037.2.6应急信息报告制度 1215076第八章信息安全事件监测与预警 12192858.1事件监测技术 12326358.2事件预警机制 12780第九章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 13263669.1事件分类与等级 13171939.1.1事件分类 13232469.1.2事件等级 137349.2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1390609.2.1事件发觉与报告 1316949.2.2事件评估与分类 1386399.2.3应急处理 1421429.2.4后续工作 1422823第十章信息安全事件恢复与总结 14481210.1事件恢复策略 142971210.2事件总结与改进 1512058第十一章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15132311.1人员培训与认证 151698411.1.1培训体系构建 16355611.1.2认证体系完善 16779611.1.3培训与认证相结合 162402611.2技术研究与创新 161134711.2.1加密技术 161512911.2.2安全协议 163267711.2.3安全存储 1628111.2.4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 1727231第十二章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合作与交流 17533512.1国际合作与交流 17537812.2国内合作与交流 171599512.3行业合作与交流 18第一章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概述1.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是指保护网络信息和相关系统免受各种威胁和侵害,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合法使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的议题,涉及到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密性:保证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个体或实体获取。(2)完整性: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防止非法篡改。(3)可用性:保证信息在需要时能够被合法用户访问和使用。(4)合法使用:信息的使用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1.2信息安全防护目标与原则信息安全防护的目标是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保证网络信息和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实现这一目标,以下原则应予以遵循:(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构思和设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框架,合理选择和布局信息安全技术组件,使之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达到系统整体信息安全。(2)分层性原则:采用分层防护策略,实现纵深防御、冗余设计。不同防护层次之间需要协调工作,保证一层的工作不会影响其他层次的正常功能。(3)最小特权原则:在完成某种操作时,仅赋予网络中的每个主体(用户或进程)必不可少的特权。(4)简单性原则:尽量简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降低出错概率,提高安全性与易用性。(5)动态性原则:根据信息安全风险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信息安全防护策略。(6)全面性原则:综合考虑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全面开展信息安全防护工作。(7)合作性原则:加强信息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通过遵循以上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安全防护目标,保证网络信息和系统的安全运行。第二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2.1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述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法律层面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核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明确了网络空间的主权、网络安全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2.1.2行政法规层面在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条例》、《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要求》等。这些行政法规对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安全产品管理、网络安全事件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2.1.3部门规章层面部门规章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这些部门规章为我国信息安全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标准。2.1.4地方性法规层面地方性法规是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网络安全条例》、《北京市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2.2信息安全相关政策与标准信息安全相关政策与标准是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政策层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相关政策,如《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这些政策明确了我国信息安全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政策措施。2.2.2标准层面信息安全标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基础。我国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2.2.3行业规范层面为推动信息安全在各行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规范,如《信息安全技术金融行业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医疗行业信息安全标准》等。这些规范为各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提供了具体指导。2.2.4国际合作层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信息安全合作,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协议,如《联合国关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网络空间安全合作纲要》等。这些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与国际接轨。第三章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安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为了保证信息安全,我们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本章将主要介绍信息安全风险识别的方法、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流程。3.1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识别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它旨在发觉和识别可能对信息安全产生威胁的因素。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组织内部员工、管理层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识别出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2)专家访谈法:邀请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组织信息安全风险的看法和建议。(3)现场勘查法:对组织的信息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施等进行实地考察,发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4)文档分析法:分析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流程等文档,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点。(5)案例分析法:研究其他组织的信息安全事件,总结经验教训,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3.2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信息安全风险程度的重要工具。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价值:评估组织信息资产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2)威胁程度:分析潜在威胁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3)脆弱性:评估组织信息系统的弱点,以及攻击者利用这些弱点的能力。(4)影响范围:分析信息安全事件可能对组织业务、声誉、财务等方面产生的影响。(5)风险等级:根据资产价值、威胁程度、脆弱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3.3风险评估流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风险识别: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勘查等方法,发觉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风险类型、风险程度和风险来源。(3)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4)风险应对: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等。(5)风险监控: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监控,保证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6)风险沟通:将风险评估结果和应对措施向组织内部员工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通过以上流程,组织可以全面识别和评估信息安全风险,为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信息安全防护措施4.1物理安全防护物理安全防护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安全:保证信息系统所在的物理环境安全可靠,如机房选择、防雷、防火、防水、防潮等。(2)设备安全:对关键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如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防止设备丢失、损坏或被非法接入。(3)介质安全:对存储介质的保管、使用和销毁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数据泄露或损坏。(4)人员安全:加强人员出入管理,对进入机房的访客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人员安全。4.2技术安全防护技术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技术,保护网络不受攻击和非法访问。(2)数据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3)系统安全: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补丁,防止系统漏洞被利用。(4)恶意代码防范:采用防病毒软件、恶意代码检测等技术,防止恶意代码对系统造成破坏。4.3管理安全防护管理安全防护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别的安全职责。(2)制度管理: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政策的落实。(3)人员管理: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定期进行安全考核,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能力。(4)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5)合规性评估: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合规性评估,保证信息系统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第五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5.1安全防护体系框架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管理、法律等多个层面。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框架:5.1.1技术层面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护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具体包括:(1)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安全审计等。(2)系统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中间件安全等。(3)应用安全: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安全、Web安全、移动应用安全等。(4)数据安全: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5.1.2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安全防护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培训、安全运维等。具体包括:(1)安全策略: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明确安全目标和要求。(2)安全组织:建立专门的安全团队,负责安全工作的实施和监督。(3)安全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4)安全运维: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5.1.3法律层面法律层面的安全防护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合规性检查、法律责任等。具体包括:(1)法律法规:遵循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保证信息安全。(2)合规性检查: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保证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3)法律责任:明确安全责任,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追责。5.2安全防护体系设计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设计:5.2.1需求分析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分析安全风险,明确安全防护目标。5.2.2技术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安全产品等。5.2.3管理制度设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5.2.4培训与宣传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5.3安全防护体系实施与运维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实施与运维:5.3.1实施步骤明确实施步骤,保证安全防护体系的顺利推进。(1)项目立项:明确项目目标、预算、时间表等。(2)设备采购: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保证设备质量。(3)系统部署: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部署。(4)安全测试:对系统进行安全测试,验证安全防护效果。5.3.2运维管理加强运维管理,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1)监控与预警:建立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及时发觉异常情况。(2)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3)安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评估安全防护效果。(4)持续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安全防护能力。第六章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概述6.1应急响应基本概念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是指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协调、处理和保护资产安全的流程。其目的是提高组织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准备,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有序应对,降低事件对组织的影响。应急响应主要包括预防和事后处理两个方面。预防方面,组织需要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安全计划、加强安全意识培训等工作,以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事后处理方面,组织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调查追踪、恢复系统等操作,以减轻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6.2应急响应流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组织需要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应急响应所需的资源、工具和设备齐全。还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应急响应能力。(2)检测阶段检测阶段是指发觉和识别安全事件的过程。在此阶段,组织需要通过安全监控、日志分析等手段,及时发觉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3)抑制阶段抑制阶段的目标是限制安全事件的扩散,减少其对组织的影响。在此阶段,应急响应团队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隔离受感染系统、暂停网络连接等,以阻止安全事件的进一步发展。(4)根除阶段根除阶段是指消除安全事件根源的过程。在此阶段,应急响应团队需要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追踪,找出攻击者的来源和攻击手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5)恢复阶段恢复阶段的目标是使受影响的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在此阶段,应急响应团队需要修复受损的系统,恢复数据,保证业务运营不受影响。(6)总结阶段第七章应急响应组织与制度7.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应急响应组织架构是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开展应急响应工作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应急响应组织架构的详细内容:7.1.1领导组(1)领导组是应急响应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应急响应政策、指导应急响应工作,并对整个应急响应过程进行监督。(2)领导组成员包括: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等。7.1.2技术保障组(1)技术保障组负责提供应急响应所需的技术支持,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顺利进行。(2)技术保障组成员包括:信息技术人员、网络安全专家、通信工程师等。7.1.3专家组(1)专家组负责对应急响应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为应急响应工作提供专业指导。(2)专家组成员包括:行业专家、资深技术人员、专业顾问等。7.1.4实施组(1)实施组负责具体执行应急响应计划,协调各方资源,保证应急响应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实施组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现场救援人员、志愿者等。7.1.5日常运行组(1)日常运行组负责应急响应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和员工生活秩序。(2)日常运行组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7.2应急响应制度7.2.1应急预案制度(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2)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7.2.2应急培训制度(1)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定期组织应急培训,保证员工掌握最新的应急知识。7.2.3应急物资管理制度(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保证应急响应所需的物资充足。(2)对应急物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物资处于良好状态。7.2.4应急通信制度(1)建立应急通信系统,保证应急响应期间的信息传递畅通。(2)制定应急通信预案,明确通信方式和流程。7.2.5应急演练评估制度(1)对应急预案演练进行评估,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2)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7.2.6应急信息报告制度(1)建立应急信息报告机制,保证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2)对应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应急响应决策提供依据。第八章信息安全事件监测与预警8.1事件监测技术信息安全事件监测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量分析技术:通过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测,分析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等信息,从而发觉异常流量和潜在的安全威胁。(2)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分析网络数据包和系统日志,检测网络中的恶意行为和攻击行为,为网络安全防护提供实时监控和报警功能。(3)安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系统对网络设备和系统的配置、操作、日志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觉安全漏洞和异常行为。(4)威胁情报技术: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各类威胁情报,实现对已知和未知威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5)沙盒技术:沙盒技术通过对可疑文件进行实时运行和监控,检测其是否具有恶意行为,从而实现对未知威胁的发觉和预警。8.2事件预警机制事件预警机制是信息安全事件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信息收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安全事件信息,包括公开漏洞、安全通告、安全论坛等。(2)预警信息分析: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评估安全风险。(3)预警信息发布:根据预警信息分析结果,制定预警级别,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向相关人员进行预警信息发布。(4)预警响应:针对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如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暂停关键业务等。(5)预警信息更新与撤销:根据安全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时更新预警信息,直至事件得到妥善处理,预警信息撤销。(6)预警效果评估:对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预警策略,提高预警准确性。通过建立完善的事件监测技术和预警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风险,保证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第九章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9.1事件分类与等级信息安全事件可根据其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与等级划分。以下是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分类及等级说明:9.1.1事件分类(1)数据泄露事件:包括内部数据泄露、外部数据泄露等。(2)系统入侵事件:包括恶意代码攻击、Web入侵、服务器入侵等。(3)网络攻击事件:包括DDoS攻击、端口扫描、漏洞攻击等。(4)硬件故障事件:包括服务器硬件故障、网络设备故障等。(5)系统故障事件:包括操作系统故障、数据库故障等。9.1.2事件等级(1)一级事件:对业务运行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业务中断、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声誉等。(2)二级事件:对业务运行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业务波动、部分经济损失、对企业声誉产生一定影响等。(3)三级事件:对业务运行产生较小影响,可能导致业务波动、较小经济损失、对企业声誉产生较小影响等。9.2事件应急处理流程9.2.1事件发觉与报告(1)相关人员发觉信息安全事件后,应立即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报告。(2)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9.2.2事件评估与分类(1)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类型和等级。(2)根据事件类型和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9.2.3应急处理(1)启动应急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2)实施应急处理方案,包括以下措施:a.隔离受影响系统,防止事件扩大。b.修复漏洞,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c.恢复受影响系统,保证业务正常运行。d.调查事件原因,追究相关责任。e.对外发布事件处理情况,维护企业形象。9.2.4后续工作(1)对应急处理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2)总结应急处理经验,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3)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通过以上应急处理流程,企业可以迅速应对信息安全事件,降低事件带来的损失,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第十章信息安全事件恢复与总结10.1事件恢复策略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后,恢复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是关键环节,旨在尽快恢复正常业务运行,减轻事件带来的损失。以下是事件恢复策略的几个主要方面:(1)确定恢复目标:在事件发生后,首先要明确恢复的目标,包括业务连续性、数据完整性、系统可用性等方面。这有助于指导后续的恢复工作。(2)制定恢复计划:根据恢复目标,制定详细的恢复计划,包括恢复步骤、时间表、责任人等。恢复计划应涵盖以下内容:数据恢复:根据备份数据的类型和存储方式,采取相应的恢复策略,如完整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系统恢复:对受影响的系统进行修复或重新部署,保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业务恢复:在系统恢复后,尽快恢复业务运行,保证业务连续性。(3)实施恢复措施:按照恢复计划,逐步实施恢复措施,包括以下方面:数据恢复:从备份中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系统恢复:修复或重新部署受影响的系统,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证。业务恢复:在系统恢复后,逐步恢复业务运行,保证业务连续性。(4)监控恢复过程:在恢复过程中,持续监控业务运行状况,保证恢复效果符合预期。10.2事件总结与改进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和改进是提高组织信息安全水平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事件总结与改进的几个关键点:(1)事件回顾: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条件。(2)经验教训:从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在预防、检测、响应和恢复等方面的不足。(3)改进措施:针对事件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以下方面:完善安全策略:根据事件分析结果,调整和完善信息安全策略,提高组织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安全培训:组织员工参加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根据事件响应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提高响应效率。强化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跟踪评估: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保证信息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5)持续改进:根据跟踪评估结果,对信息安全策略和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第十一章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提升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章将从人员培训与认证、技术研究与创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1.1人员培训与认证信息安全人员是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工作的核心力量。加强人员培训与认证,提高信息安全人员素质,是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关键。11.1.1培训体系构建(1)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战演练等方面。(2)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3)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11.1.2认证体系完善(1)建立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认证制度,保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2)实施分级别认证,以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3)加强认证机构的监管,保证认证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11.1.3培训与认证相结合(1)将培训与认证相结合,提高信息安全人员的学习积极性。(2)通过认证检验培训效果,保证信息安全人员具备实际操作能力。11.2技术研究与创新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技术研究的深入和创新成果的运用。11.2.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加强加密技术的研究,提高加密算法的强度和功能,是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关键。(1)研究新型加密算法,提高加密速度和安全性。(2)摸索量子计算加密技术,为未来信息安全提供更强保障。11.2.2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保障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手段。研究新型安全协议,提高安全协议的功能和可靠性,是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