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曾引用这句话表达即使穷山距海,也不足以阻隔人们的共同志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先人凭着开拓精神和坚韧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跨越千百年、万重浪,架起连接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桥梁。海面帆影往来穿梭,描摹了“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开阔气象。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而到了宋代,则重视市舶,多方鼓励招徕蕃商蕃客来华贸易。日益繁忙的航线上,丝帛、瓷器、茶叶、铜铁等从中国流向世界,香料、药材、珠翠等奇珍异宝汇入中华,带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也催生出繁华的城市生活。海上商贸蓬勃兴起,成就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空前盛况。“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陆地的尽头是大海的起点,伴随着“悠悠信风帆”,徐闻、合浦、明州等地的港口纷纷繁荣发展起来。世界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盛景,书写了多元社群、商贸法制、运输网络和城市形态的新画卷。航海传统始终活跃,续写着“有海水处有华人”的生生不息。15世纪初,当郑和带着气势恢宏的舰队七下西洋,欧洲方步入地理大发现的前夕,受到“华夷之辨”和“务本抑末”的观念禁锢,国门逐渐关闭,再次“开眼看世界”时,海面上已是列强的坚船利炮。然而,“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并未削弱固有的海洋文明基因,迫于人稠地瘠,浙、闽、粤等沿海一带始终靠海为生。(摘编自2023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材料二: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实力开创大航海?〖答案〗是当然有。郑和首次下西洋,240艘船,20000名将士;哥伦布首航是3条小船,人数90;达·伽马这次,4艘船,人数170。先不说船的大小,单是数量就完全不在一个等级,而且郑和还早了近百年,所以说论实力中国人的航海能力远在欧洲人之上,就连阿拉伯人也比欧洲人强。但关键的是,我们说大航海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是因为欧洲人的航海探险,走的全是荒无人烟的蛮荒地带,让那些孤立原始的陆地从此进入世界的视野。主观上,欧洲人是为了抢夺资源,给当地人带来了灾难;客观上,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发展,让它们从此跟上世界文明的脚步。而郑和呢,他的目的不是去探险,也不是去开荒,而是出海宣扬国威,让当地土著国王俯首称臣,给朝廷进贡,再领些赏赐回来。这里面虽然也有贸易活动,但只是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那些穷得掉渣的小国经常拿一些土特产来朝贡,换回一些真金白银的赏赐,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对中原王朝来说,为了面子,实际在干赔本的买卖。正因为这个,郑和所经之地都是商业发达、文明开化之地,如果去那些蛮荒之地,碰到一群光屁股的土著,大明皇帝的圣旨该宣给谁听?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的确伟大,不仅向沿途传播了中华文明,在中国的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但他的行为和大航海时代不沾边,并没有引领一个时代。(摘编自李不白《透过地理看历史》)材料三: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舰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如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编绘的《郑和航海图》记载:“茶山在东北边过,用巽已针,四更,船见大小七山,打水六七托。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船收葛儿得风,哈甫儿雨。”其中,“针”代表指向,“巽已”“癸丑”是罗盘上通过八卦、天干和地支标示的不同方位。“更”是计程单位,代表2.4小时的航程,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托”是测深单位,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进而确定能否停泊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域。“指”是“过洋牵星”时所使用的单位。所谓“过洋牵星”,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星高度,以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在这几项技术中,罗盘在宋代已广泛使用;计更法来自印度洋地区;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而过洋牵星术则来自阿拉伯地区,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直接引入中国的。下西洋活动不但促进了上述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还以此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这些航路信息代表着船员们共同的技术成果,并因其属于国家组织行为,具有实地勘测的权威意义,更能促成相关技术与数据的广泛流传,因此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定量航海技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也形成了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实用航海指南和航行技术的基本形态。这一过程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科技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古代航海活动中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形。(摘编自何国卫、陈晓珊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洲地理大发现晚于郑和下西洋近百年,中国人的航海能力远在欧洲人之上。B.欧洲人的航海探险与郑和七下西洋,二者目的完全不同,其航线差异也很大。C.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前无古人,郑和团队是大航海的开创者,引领了一个时代。D.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造船史。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沿海古港口繁荣发展起来,它们见证着中国对世界海洋贸易作出的贡献。B.郑和下西洋时进行了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拿走进贡,给点赏赐,一本万利。C.郑和宝船上的船舵既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又能保持舵效,如此操作更轻便。D.郑和团队驾船御风,牵星过洋,逐渐将中华文明播向远方,也带回世界气息。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朝政府关闭国门,实行“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B.经过科学计算,控制船体的长宽比,能有效降低船在印度洋航行中的触礁风险。C.明代造船属具配置很完备,船的两舷和艉部设长橹,是为了适应狭窄海域航行。D.过洋牵星术来自阿拉伯地区,类似阿拉丁神灯有魔性一般,能防范恶劣天气。4.根据材料三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A.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B.从苏门答剌开船,用干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官屿溜用庚酉针,一百五十更。C.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D.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5.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过:“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郑和的“宝船”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C2.B3.C4.A5.郑和“宝船”象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宝藏,它满载着和平、友谊和合作,沿途传播了中华文明,连接诸多文明。因为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勘定了航路数据,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郑和团队是大航海的开创者,引领了一个时代”错误。由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的确伟大,不仅向沿途传播了中华文明,在中国的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但他的行为和大航海时代不沾边,并没有引领一个时代”可知,郑和团队和大航海时代不沾边,并没有引领一个时代。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B.“一本万利”错误。原文为“那些穷得掉渣的小国经常拿一些土特产来朝贡,换回一些真金白银的赏赐,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说的是对那些穷得掉渣的小国来说是一本万利。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错误。由原文“15世纪初,当郑和带着气势恢宏的舰队七下西洋,欧洲方步入地理大发现的前夕,受到‘华夷之辨’和‘务本抑末’的观念禁锢,国门逐渐关闭,再次‘开眼看世界’时,海面上已是列强的坚船利炮”可知,原文说的是“受到‘华夷之辨’和‘务本抑末’的观念禁锢,国门逐渐关闭”,而不是“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B.“能有效降低船在印度洋航行中的触礁风险”错误。由原文“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可知,原文为“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而不是“能有效降低船在印度洋航行中的触礁风险”。D.“能防范恶劣天气”错误。由原文“‘指’是‘过洋牵星’时所使用的单位。所谓‘过洋牵星’,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星高度,以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可知,过洋牵星术是用来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而不是“能防范恶劣天气”。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测深不精确。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进而确定能否下碇停泊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域,所以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B.以“更”为计程单位,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体现了航行技术的精确度,不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C.以“更”为计程单位,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体现了航行技术的精确度,不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D.采用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引入中国的“过洋牵星术”。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郑和所经之地都是商业发达、文明开化之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的确伟大,不仅向沿途传播了中华文明,在中国的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但他的行为和大航海时代不沾边,并没有引领一个时代”可知,郑和“宝船”象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宝藏,它满载着和平、友谊和合作,沿途传播了中华文明,连接诸多文明。原因:①由原文“罗盘在宋代已广泛使用;计更法来自印度洋地区;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而过洋牵星术则来自阿拉伯地区,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直接引入中国的”“下西洋活动不但促进了上述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②由原文“还以此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可知,郑和下西洋勘定了航路数据;③由原文“这些航路信息代表着船员们共同的技术成果,并因其属于国家组织行为,具有实地勘测的权威意义,更能促成相关技术与数据的广泛流传”“这一过程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科技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古代航海活动中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形”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巨翅老人[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多螃蟹,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还像燃烧的灰烬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了混着腐臭海产的烂泥场。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贝拉约被这恶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夫妻二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水手般的好嗓音回答他们。贝拉约夫妇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看,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当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围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眼见他听不懂上帝的语言,也不知道向上帝的使者问好,心中升起第一个疑问:这会不会是个冒牌货。接下来神父注意到,他近看太像人类了:浑身散发着恶劣天气带来的臭味,翅膀背面沾着寄生的海藻,较大的羽毛被陆上的狂风吹折了不少,一副可怜相,看不出一丝一毫天使该有的不同凡俗的庄严。于是,神父走出鸡窝,用一句简短的箴言告诫好奇的人们不要因为天真惹祸上身。他提醒大家,魔鬼往往会用一些花哨的手段迷惑那些不警觉的人。他举例说,就像不能依靠翅膀来区分雀鹰和飞机一样,靠翅膀来确认天使更不靠谱。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形形色色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愿望来观看天使,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个生太伏。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拥有的超自然能力就是他的忍耐力。母鸡们在他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就连那些最虔诚的人都会朝他扔石子,想让他站起来,看看他的全貌。有一次甚至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从那以后,人们不再打扰他了,因为大部分人懂得他的逆来顺受像是在酝酿一场灾变。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这种衣服都是令人羡慕的贵妇们在星期天时才穿的。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去除粪臭。鸡笼早已朽烂,一片一片脱落下来。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他的翅膀光秃秃的,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这位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又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有删改)〖备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开始衰落,社会呈现出狂欢化、没有信仰的空虚和无聊的畸形倾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就写大雨连下三天,家里爬满螃蟹,海滩发出恶臭,营造了一种暗淡肮脏的环境氛围,奠定了全文压抑沉重的基调。B.近看老人的外形几乎跟人一样,不同的是长着一双巨大的翅膀,这一形象的描写给小说蒙上了一层难以捉摸的神秘色彩。C.在发现老人不像真正的天使之后,人们利用它赚门票,拔下他的羽毛,向他扔石子,用铁铲烫他,反映了人性的贪婪与邪恶。D.小说结尾处,埃丽森达“舒了一口气”,一直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的离去很是不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叙述了巨翅老人降落人间、最后飞离小镇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B.小说采用夸张、想象的写作手法,将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融合在一起,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奇异的魔幻现实世界,引发人们思考。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这种叙述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灵活自由,直接客观地展现了巨翅老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D.小说语言客观、冷静,多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担忧拉美土地上贫病愚弱的人民。8.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你认为本文是否也体现了“魔幻”与“现实”?请作简要分析。9.作者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答案〗6.D7.B8.①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②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9.①巨翅老人是孤独的。巨翅老人是落难的天使,他悲惨、弱小、无力,却完全不被众生同情和关怀,直到他振翅离开的那一刻,落难天使都是孤独的。②众生是孤独的。他们对天使的亵渎甚至伤害体现出人类的愚昧、贪婪、自私。人们内心麻木不仁,信仰缺失,这种精神扭曲最终只能使人走向灵魂的孤独。〖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D.“可见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的离去很是不舍”错误。巨翅老人飞走后,埃丽森达内心有一丝摆脱障碍物的轻松,她舒了一口气。虽然巨翅老人给埃丽森达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她对落难天使完全没有关怀和温情,巨翅老人飞走,只是变成了“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埃丽森达一如既往的冷漠。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错误。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叙事过程克制审慎,以直观式的镜头呈现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用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故事情节,情节比较简单。C.“直接客观地展现了巨翅老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错误。小说只是客观描写天使落难后的形象与状态,并没有展现巨翅老人的内心活动。D.“多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表露”错误。小说语言客观、冷静,没有过多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暗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魔幻是一种基于现实且超越现实的大胆想象,本文魔幻体现在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如坠落人间的天使是一个长着巨大的翅膀的老人,天使也会像人一样年迈衰老,痛苦不堪。②现实借助魔幻的手法表现得更为真实与深刻,大雨连续下三天,海滩变成了烂泥场,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对巨翅老人外在形象的描绘及对其落魄、虚弱、衰老状态的刻画传神逼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作者记叙了现实中人们的冷漠残忍,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尊重和关怀的现实。【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主题的能力。①巨翅老人是孤独的。老人是一个落难的天使,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了他的悲惨、弱小和无力,如“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他完全不被众生同情,他被关进鸡笼,被佩拉约夫妇当做赚钱的工具,被众人围观甚至侮辱,完全不被众生同情和关怀,直到他振翅离开的那一刻,落难天使在人间都是孤独的。②众生是孤独的。他们把天使“圈在铁丝鸡笼里”“毫无虔诚地戏耍”,被认为是“冒牌货”,被“收取门票五个生太伏”,被“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天使得不到众人的理解和起码的同情与尊重,他们亵渎甚至伤害这位老天使,他的悲惨遭遇体现着人们愚昧、贪婪、自私的性格,体现着人们空虚、麻木的精神,体现着人们没有信仰的空虚,体现着人们无聊的畸形倾向,这种精神扭曲最终只能使人走向灵魂的孤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子曰:“《诗》云:‘性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拔一国A而天下B不以为暴C利尽D西海E诸侯F不以为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文中指条件,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生生所资”的“资”意思不同。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意思相同。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不同。D.“与”,文中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B.张仪认为,争名要到朝廷上争,争利要到市场上争;蜀国偏僻,是戎狄聚集之地,不是能争到好处地方,讨伐蜀国会使士兵疲惫,百姓劳苦。C.秦惠王最终采纳司马错的意见,出兵平定了蜀国,派遣陈庄去担任蜀相。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D.哀公认为,按照孔子的说法施政,减轻徭役使百姓富裕,国家就会贫穷。而孔子认为,君主犹如人民的父母,人民如果富有,君主就不会贫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2)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14.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秦国伐蜀的理由。〖答案〗10.ACE11.B12.B13.(1)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2)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更重要的了。”14.①如今秦国地盘小而百姓穷,要从比较容易攻打的蜀国入手。②秦国攻打蜀国不仅能够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③攻打韩国不一定会获利,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很危险。〖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拔一国”是动宾结构,其后停顿,“而”表转折,“天下”是下句主语,“而”前停顿,所以A处断开;“不以为暴”是“天下”的谓语,结构完整,所以C处断开;“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中间停顿,“诸侯”作“不以为贪”的主语,“诸侯”前停顿,所以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不同,条件/凭借。句意: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维持生计所凭借。B.错误,不同,行事、办事/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句意: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C.正确,不同,名声与利益/名气与实际。句意:这样我们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D.正确。句意:韩是与周亲近的国家(盟国)。/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不是能争到好处的地方”错误,根据“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可知不是没有好处,是利益小。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并力”,协同力量;“因”,依靠;“解”,解除。(2)“政”,治理国家;“富且寿”,富裕而且长寿;“大乎使民富且寿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乎使民富且寿也大”。【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可知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所以秦国要从比较容易攻打的蜀国入手。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知(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所以,秦国攻打蜀国能够名利双收。由“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可知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所以,攻打韩国不一定会获利,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很危险。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座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今天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国土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这一仗不会伤亡多少人,蜀国就已经屈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们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今天(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韩是周的盟国。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寻求与楚、魏的和解,分化我们与楚、魏的联盟)。(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您的。”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侯,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或:划归秦国版图),秦国越发强盛富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材料二: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更重要的了。”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错刀行①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备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描写宝刀金玉相映,夜出光芒,既有外观之美又有内质之佳,起到了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表现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C.“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与刀之光芒四射相辉映,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D.这首咏物诗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长于议论,又感情充沛,气势夺人。16.本诗的最后两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答案〗15.D16.①化用典故,引用战国时楚民谣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②反诘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力量。③前后照应,“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表明怀抱报国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这首咏物诗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错误。并不是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只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可以从手法入手,结合内容情感进行分析。化用典故。化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民谣。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借用了楚民谣,含蓄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人们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心不会死,民力可以力挽狂澜。反诘收尾。“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写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用反问的句式,起到增强情感的作用,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的时代最强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上文“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写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可见“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洋溢着强烈的自豪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杯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壮美之景的喜爱之情。(2)《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说明了“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事无巨细地做出要求,如同“他植者”那样早晚抚视、频繁看护,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这般只会“害民”。(3)又到一年毕业季,小李同学写临别赠言,想引用有关修身励志的先秦诸子之言或者昂扬激情的盛唐诗句来激励同窗好友,于是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代的铜灯多是动物造型,长信宫灯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人形铜灯。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位双手执灯跪坐的汉代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全器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罩、灯盘、灯座六部分分别铸造后装配而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便于移动和清洗。灯罩部分由两个弧形屏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其中一块屏板可以左右开合,用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虽然实现了照明功能,②,往往使室内空气污浊、烟雾弥漫,还伴有刺鼻的气味,③。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火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同时,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空气污染,从而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的目的。像长信宫灯这样具有环保功能的灯具并非个例,如错银铜牛灯、西汉雁鱼铜灯等。这些灯具中的弯形中空导烟管,因为形如车釭(gāng),古人称为“釭”。釭灯是汉代独创的灯体组合结构,通过三个阶段“燃烧——导入——吸收”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向循环,减轻了对室内环境中的空气污染。长信宫灯错银铜牛灯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请仔细观察上图,简要说明“错银铜牛灯”除烟过程,45字以内。20.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像这样的学生,老师怎么会不喜欢呢?B.(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C.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D.江上的渔船像一叶叶扁舟来往穿梭,轻快自如。〖答案〗18.①同时又可以拆卸②但是燃烧时烟尘较大③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19.点燃后的烟尘,通过灯罩、灯釭(导烟管)进入牛头和中空的牛腹,然后被吸收。20.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了宫灯由六部分分别铸造后装配而成,后面说“便于移动和清洗”,表明这六部分可以拆卸,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同时又可以拆卸”;第二空,前面说汉代灯具燃烧的是动物油脂,后面说“往往使室内空气污浊、烟雾弥漫,还伴有刺鼻的气味”,说明这种燃料烟尘大;前面有“虽然”,这里应有“但是”,所以应该填写“但是燃烧时烟尘较大”;第三空,根据“往往使室内空气污浊、烟雾弥漫,还伴有刺鼻的气味”可知,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可以仿照长信宫灯的除烟过程来写。“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火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同时,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可见点燃灯盏后,烟尘通过导烟管落入“宫女”身体底部,然后再通过水净化。观察“错银铜牛灯”,找到其导烟管。“错银铜牛灯”整个造型底部是一头牛,牛背上是灯具和灯罩,灯罩与牛之间由牛头部的管子连接,这个管子应该是导烟管;牛的身体应该是空的,用来储存导入的烟尘。由此得出除烟过程:点燃后的烟尘,通过灯罩、灯釭(导烟管)进入牛头和中空的牛腹,然后被吸收。【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像”表示列举,列举“长信宫灯”;A.表示列举,列举“这样的学生”;B.表示相似,(闰土)眼圈和父亲的眼圈相似,都红肿着;C.表示比较,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的比较;D.表示相似,“渔船”和“扁舟”相似,都来往穿梭,轻快自如。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①。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②,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③,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在形成独立人格的同时,他们是点染历史的旷古奇人,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这些艺术绝品使历史更精彩。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答案〗21.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②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③随波逐流/随声附和22.①原文采用整散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