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材料二: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行,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朝气蓬勃,朝气蓬勃既是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B.盛唐时代国家统一,生活和平而且繁荣,人的性格更为平易开朗,诗歌风格深入浅出,而且气象蓬勃。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感情深沉浩瀚,却不沉重凄苦,不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说得那么可怜相。D.因为唐代繁荣稳定,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诗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这对不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诗人的作品虽然也能折射时代的黑暗,但是他们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而不是只限于揭露黑暗,表现重压。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意象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这是因为诗人出身人民,属于那个时代被解放人民中的一员。C.文献关于盛唐的人家粮储、粮食丰收、人口增加与路不拾遗的记载,都可以充分证明盛唐社会繁荣安定,无人涉险犯罪。D.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上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D.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4.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为什么举了李白的《将进酒》又举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某班就“盛唐气象的成因”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向,请你结合材料二列出盛唐气象的成因。〖答案〗1.C2.A3.D4.将李煜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体现两者在描写愁怨及形象上的差异,突出盛唐气象饱满蓬勃的特点。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创造出盛唐文化。〖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不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说得那么可怜相”曲解文意。原文“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是说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匹敌”盛唐气象。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内容推断的能力。B.“诗人出身人民,属于那个时代被解放人民中的一员”曲解文意。原文是:“它(意象)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一句看不出诗人出身是人民。C.“可以充分证明……无人涉险犯罪”强加结论。盛唐人家粮储、粮食丰收、人口增加与路不拾遗,推不出无人涉险犯罪的结论。D.“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上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是因,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是果。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的能力。A、B、C三项,都能说明“盛唐气象”;D.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表现的是对友人的相思之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没有盛唐诗歌朝气蓬勃的特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方法的作用。试题将两个举例论证从行文角度结合起来,将问题指向二者的关系,即对比论证。因此,〖答案〗应该围绕对比论证回答。“李白的《将进酒》……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李煜的《虞美人》……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文章将李煜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用《虞美人》反衬《将进酒》的盛唐气象,表现在两者在描写愁怨及形象上的差异,突出盛唐气象饱满蓬勃的特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二第一段“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和第二段“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见,开放的环境、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从“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可见,国内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和物质都丰富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行,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见,文化思想自由,各类思潮涌入大唐,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见,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社会壁垒被打破,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带着新鲜的来自民间的气息,冲破旧藩篱,开拓新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完璧阿英“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研石、竹起子……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①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二人眼中不觉潮湿。“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②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看过……不,没看过。”“怎讲?”“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寻到了吗?”“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③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什么?!”“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属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④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从学徒角度,写来修复古籍的人有“杂糅的外乡口音”,这一细节暗示了来者多年漂泊、漂泊多地的经历。B.小说中的护书故事是通过以师兄之口向学徒讲述的方式来叙述的,这样写既符合人物经历,也使情节更加紧凑。C.小说中的师弟具有矛盾性性格,他先是为保人命宁愿舍书,后来又为修书卖掉了“听风庐”,举止令人不解。D.小说结尾处借师兄之口交代多地艰辛护书的目的,是让读者联想当时还有无数的“师兄”,从而深化主题。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珍贵典籍中有一页损坏严重,这一细节也是开启护书故事讲述的钥匙。B.句子②中“借”字加引号,提醒读者此字的含义具有特殊性,暗示日寇的行为是以借为名,行抢劫之实。C.句子③中“终于想通”“不再记恨”两处,让人明白师兄已经对师弟当年的言行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忍耐与谅解。D.句子④先写听觉,再写视觉,在人物出场前便戛然而止,这样写留下了空白,激发读者想象,增加了阅读的趣味。8.有人评论说:“书”是小说中多重矛盾的凝聚点。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说明。9.成语“完璧归赵”,原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小说借用“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6.C7.C8.①“书”凝聚敌我矛盾。侵华日寇想盗书,楼主、师兄等人舍命护书。②“书”凝结师兄弟矛盾。师兄为国护书,师弟为保民命想舍书。9.①寓指日寇觊觎的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②寓指绝世典籍将被完美修复。③象征师兄弟化解误会,和好如初。〖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具有矛盾性性格”“令人不解”错。“为保人命宁愿舍书”是因日寇贪婪残暴,表现他的善良;“为修书卖掉了‘听风庐’”是因日寇投降后,“师弟”内心愧疚。小说借“师弟”的行为变化,表现日寇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忍耐”错,“忍耐”于文无据,过去“记恨”,是不原谅的体现,现在“想通”,是他知道师弟领养了当年被日寇杀害的藏书楼主孩子,亲身体会到了师弟当年言行背后的原因。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有两对,都紧紧围绕着“书”而展开。一是敌我矛盾,侵华日寇想以“借”为名想要行盗书之实,“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师兄、藏书楼主等人舍命护书,如师兄为了护书,“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还有藏书楼主“竟自缢于檐下”。二是“他”和师弟的矛盾,在日寇侵华想盗书的危急时刻,师兄弟“二人争执,互不相让”,师兄不愿“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而护书;师弟则为了减少无辜伤亡,认为“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小说以“完璧”为标题,化用了成语“完璧归赵”,寓指多个方面都能实现完美回归。①小说讲述了师兄带着一本绝世典籍到听风庐请人修复的故事,最后师弟以听风庐为代价,换取修复绝世典籍所需的纸张,预示着绝世典籍将被完美修复。②由修复古籍的故事,自然引出师兄弟之间的误会:师兄为国护书历经千难万阻,师弟为保民命想舍书也遭遇不可衡量的坎坷。二人之间的矛盾本来没有对错之分,而小说的最后“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象征师兄弟能够化解误会,和好如初。③更深层次的,是“那批书,已完壁返回”,还有各地的藏书,最后在“抗战胜利后”,都“陆续重归故土”,寓指日寇觊觎的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节选自《国语》)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顾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英大之陋乎!(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备注〗①芰:菱角。②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③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④三竖:指竖刁、易牙、开方三位小人。⑤若敖氏:春秋时楚国芈姓家族,屈到是该家族成员。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训A其子孙B虽所趣C不同D然皆笃E于大义F不私其躬也G如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指距离,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中的“去”词义相同。B.王府,指国家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此处不指官爵显赫的人的办公处所。C.祥,指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此指父死十三个月的祭祀。D.陋,指浅薄,与《陈情表》“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陋”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到生前执掌楚国大权,他制定的法令都记在百姓心中,而且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连其他诸侯都称赞。B.古代祭典明确规定:国君祭品用牛,大夫用羊,士用小猪和狗,普通人用烤鱼,果干肉酱人人可用。用菱角祭屈到,不符合祭礼的规定。C.《礼记》说:斋礼之日,要追思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追思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柳宗元据此认为子木抛弃父亲遗嘱,根本没有守礼法。D.曾皙喜欢吃羊枣,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不忍使用母亲的用具,这些都是子女追思亲人的自然情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2)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14.对于屈建改变父遗嘱的做法,苏轼与柳宗元的认识不同。苏轼批评柳宗元的认识甚“陋”,请结合材料概括苏轼所说的甚“陋”所指的内容。〖答案〗10.BDF11.A12.C13.(1)不进献珍贵奇特的美味,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法典。(2)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14.①指柳宗元不能深刻认识屈建的行为是笃于大义,维护社稷典章。②指柳宗元不能深刻认识屈建行为是不想让亡父担上只考虑饮食的浅薄名声。③指柳宗元不能深刻认识《礼》之言是在说子女的“追思之道”(追思亲人的方式)。〖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如此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或”,有的,有的人。“训其子孙”是其行为,前后结合句子结构完整,B处断开。“虽”与“然”相对,表示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然”前停顿,D处断开。“然皆笃于大义”,状语后置句,其后停顿,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去,撤掉。/距离。句意:屈建命令撤掉它。/连绵的山峰距离天不满一尺。B.正确。C.正确。D.正确。都为“见识浅薄”的意思。句意:柳宗元见识太浅薄。/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子木抛弃父亲遗嘱,根本没有守礼法”错误。材料二“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看出柳宗元认为子木抛弃父亲遗嘱,是守“礼之末”,而非没有守礼法。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羞”,同“馐”,美味,这里名词动用,指进献美味;“庶侈”,品类繁多的祭品;“私”,个人的、自己的;“干”,冒犯,触犯。(2)“天下后世”,天下人和后代;“贤”,德才(兼备);“陋”,浅薄、浅陋;“唯陋是闻”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唯闻陋”;“其”,难道,怎么。【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可知,柳宗元不能深刻认识屈建的行为是笃于大义,维护社稷典章。②由原文“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可知柳宗元不能深刻认识屈建行为是不想让亡父担上只考虑饮食的浅薄名声。③由原文“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可知柳宗元不能深刻认识《礼》之言是在说子女的“追思之道”(追思亲人的方式)。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了病,唤来负责祭祀的家臣嘱咐他们,说:“祭祀我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到祥祭时,家臣将要献上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定的法令都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用牛作祭品,大夫用羊作祭品,士用小猪和狗作祭品,普通人用烤鱼作祭品,竹木食器里的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法典。”于是祭祀时不用菱角。 (节选自《国语》)材料二: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了重病,唤来负责祭祀的家臣嘱咐他们,说:“祭祀我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到祥祭时,家臣将要献上菱角,但是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违背(父命)却符合孝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嘱咐。况且《礼记》说:‘行斋礼之日,要追思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追思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怎么能够符合孝道呢?”柳宗元见识太浅薄。子木,是楚国上卿中德才兼备的人。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才使他改变了合乎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小人。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为国家主张,有的辛勤指导别人修养道德,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如此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关心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儿子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读过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母亲使用过的用具,这些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吊灵均王鲁复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①日月,应见楚臣心。〖备注〗①唐:宏大,此指灿烂。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诗第一句即景起兴,诗人用眼前的沅湘水流引出对屈原人生的感慨。B.戴诗三、四句以景结情,象声叠词“萧萧”的运用让人更觉幽怨不尽。C.王诗用汨罗江水万古不变的“深”,来衬托屈原之“道”的永不沉沦。D.两诗都叙写了屈原的典故,但戴诗侧重借景抒怀,王诗侧重议论抒怀。16.两诗中各有一“字”为全诗内容核心,这个核心字各是什么?借这个字,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5.D16.①戴诗的核心字是“怨”,王诗的核心字是“道”。②戴诗表达了对屈原深怀怨愤的同情之情。王诗表达了对屈原忠君爱国的崇敬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都叙写了屈原的典故”错,两诗都是以屈原人生境遇为背景来写作的。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①戴诗的核心字是“怨”,第一句即景起兴,诗人用眼前的沅湘水流引出对屈原人生的感慨,感慨中藏着全篇的诗眼,即核心字,而用“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含蓄表现“怨”的情韵。结合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屈原作《离骚》原因的解释可知,戴诗的核心字“怨”表达了对屈原深怀怨愤的同情之情。②王诗的核心字是“道”。诗人先用汨罗江水万古不变的“深”,来衬托屈原之“道”的永不沉沦,即汨罗江水的深沉万古不变,但它淹没不了骚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然后“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两句以渲染与拟人笔法表现“道”的性质,采用了叠字的艺术手法,“明明”突显日之明亮、月之皎洁,借此映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再结合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屈原作《离骚》原因的解释可知,王诗的核心字“道”表达了对屈原忠君爱国的崇敬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的意思相近。(2)柳永《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音乐角度写市民日夜在西湖游乐的景象。(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晋朝官员先后向朝廷举荐他的行为。〖答案〗(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大荒的茄子对我来说,有种特殊的味道。说来有些奇怪,去北大荒之前,我在北京吃过无数次用茄子做的菜,但从来不觉得茄子有什么特殊的味。用茄子做的菜不仅十分费油,还有股子土腥味儿。但我却觉得北大荒的茄子好吃,它与我在北京吃的茄子的味道完全不同。夏天,我在地头干活,临近晌午,肚子便饿得咕咕叫,此时就想看到送饭的人挑着两只桶,如云彩一样从天边一点点走近。而很多时候,桶里装的都是熬茄子。那茄子连汤带水,一点儿油腥儿都见不着,但是,它们却是那么好吃!没有土腥味,只有一股子清香。有时候,做饭的人连茄蒂都带进锅里,茄蒂嚼不动,但茄蒂的味道却如茄子一样的清新。汤是清的,一点儿都不浑浊,不像北京烧的茄子,连汤都一起变黑了。汤里全是茄子清爽的味道,还略带点儿青涩。非常奇怪,这种清爽青涩的感觉,时常让我想起初春时节麦苗返青后的田野,氤氩弥漫,朦朦胧胧。18.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有“如……一样”,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9.下列句子中的“让”和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B.让我看,这事儿八成会是黄了。C.不好意思,这件事让你为难了。D.李想热情地把客人让进屋里来。〖答案〗18.①第一处“如……一样”是比喻,将送饭的人比作云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送饭的人到来的期待与欣喜。②第二处“如……一样”是比较,将茄蒂的味道与茄子的味道比较,二者都给人清香的感觉,表现了“我”对北大荒茄子的喜爱。19.C〖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如云彩一样从天边一点点走近”中的“如……一样”,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送饭的人比作云彩,是在“肚子便饿得咕咕叫”的特殊情景下,“就想看到送饭的人挑着两只桶”,真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送饭的人到来的期待与欣喜。②“但茄蒂的味道却如茄子一样的清新”中的“如……一样”,表示比较,“我”对北大荒茄子的独特感受,茄蒂与茄子的味道,有所不同,虽然“茄蒂嚼不动”,但是和茄子一样,都给人清香的感觉,表现了“我”内心对对北大荒茄子的喜爱。【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词异境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让”,表示致使,是动词。A.表示拒绝,是动词。B.表示主观看法,相当于“依”或“照”,是介词。C.表示致使,是动词。D.表示请人接受招待,是动词。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新媒体的流行,①有些年轻的戏曲演员把手机屏幕开始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引发更多的观众观看。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大部分戏曲院团长期靠着财政补助生存,⑤戏曲生态陷入艰难的境地。⑥如果还过分苛求坚守原来的“舞台理想”,⑦担心过度商业化,⑧拒绝一个上佳的传播手段,①实在是因步自封。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A,也仍然会有其他传播手段。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B,为重塑戏曲生态竭尽全力。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直播的《惊·鸿》,在跨年晚会上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奥剧电影《白蛇传·情》的网上展播,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这不仅仅是“破圈”,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是真正的“破茧重生”。当然,戏曲直播只是回归市场路径的一种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但成曲演员们若丢掉对文化品味的坚守,自己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讨饭行径。中国戏曲能够薪火相传,其原因在于《窦娥冤》《西厢记》等戏曲曲目承载着文化品味。只有在戏曲直播中C,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20.文中第一自然段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序号__改:(2)序号__改:(3)序号__改:(4)序号__改: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洁,其中有三个词语可以删除,删除后并不改变原意。请将删除的词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案〗20.①将“开始”移到“把”字前②将“引发”改成“引来”⑤“陷入”前加“早已”或“已经”⑥删除“过分”21.A即使没有直播B在谋求“破圈”C坚守文化品位22.①们②自己③讨饭〖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①“把手机屏幕开始当成一方舞台”语序不当,应该将“开始”移到“把”字前。②“引发更多的观众观看”搭配不当,“引发”与“观看”不当搭配,将“引发”改成“引来”。⑤是成分残缺,根据“长期靠着财政补助生存”,“戏曲生态陷入艰难的境地”缺少与“长期”呼应的状语,“陷入”前加“早已”或“已经”。⑥“过分苛求”是成分赘余,删除“过分”,因为“过分”与“苛求”的“苛”字语义重复。【21题详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防盗窃合同范例
- 涉外律师合同范例
- 2024年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施工合同
- 教学主管聘用合同范例
- 收购特价瓷砖合同范例
- 营养制剂供货合同范例
- 技术贸易合同课程设计
- 装修纠纷合同范例
- 车辆半路入股合同范例
- 肥西县丰乐镇拆迁合同范例
- 春节施工现场值班规章制度范文(2篇)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专题 与角度有关的计算问题(35题提分练)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课堂(北师大版2024)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 含解析
- 广发银行广告合同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电动车棚消防应急预案
- 金属冶炼知识培训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解析版) - 副本
- 2024年物业转让协议书范本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