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_第1页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_第2页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_第3页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_第4页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第一部分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概述 2第二部分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4第三部分治疗过程与观察指标 7第四部分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机制 9第五部分适应证与禁忌证 11第六部分疗效对比研究 12第七部分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15第八部分总结与展望 17

第一部分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概述关键词关键要点“下脘穴”概述

1.下脘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为胃的上部募穴,与胃表里相通。

2.《针灸大成》记载:“下脘,属于胃,胃寒则胸胁胀痛,痞满呕逆,膨胀反胃,寒热泻痢。”

3.现代研究表明,下脘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痛、胃胀、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

“俞穴”概述

1.俞穴是内脏表里相通的腧穴,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的作用。

2.俞穴按背俞穴和腹俞穴分类,背俞穴位于脊柱旁开1.5寸的督脉两侧,与相关脏腑相对应的脊椎棘突下,腹俞穴位于腹正中线上或旁开1.5寸,与相关脏腑相对应的特定部位。

3.刺激俞穴可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增强脏腑功能,常用于治疗内科杂病,如胃痛、便秘、腹泻、失眠、心悸等。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概述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它将下脘穴与俞穴配伍使用,通过艾灸或针刺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基础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基于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及“俞穴为气血所注之所”的理论。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配伍使用这两个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2.穴位选取

下脘穴位于中脘穴下2寸,脐上4寸,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和胃、利湿降气的作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不同的脏腑对应不同的俞穴。

3.配伍方法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一般采用艾灸或针刺的方法。艾灸时,取艾柱或艾条灸在下脘穴和俞穴上,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2次。针刺时,取毫针刺入下脘穴和俞穴,深度0.5-1寸,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4.临床应用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广泛应用于脾胃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5.临床疗效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适用于以下疾病:

*脾胃虚弱:如腹胀、泄泻、纳差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6.禁忌证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一般无禁忌症,但以下情况慎用:

*孕妇:下脘穴位于任脉上,任脉为冲脉之海,冲脉又与胞宫相连,艾灸或针刺下脘穴可能导致流产。

*月经期:月经期女性艾灸或针刺下脘穴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加。

*急性炎症:艾灸或针刺俞穴可能加重炎症。

7.注意事項

使用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項:

*施灸或针刺时应避开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

*艾灸时应注意火候,避免烫伤皮肤。

*针刺时应使用无菌针具,穴位消毒到位。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第二部分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总有效率

1.总有效率是指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的患者人数占全部患者人数的百分比。

2.通常将总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为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为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3.总有效率是评价疗效的常用指标,但受主观因素和疾病类型影响较大,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

症状改善程度

1.症状改善程度是指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的程度,通常采用评分量表或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2.评分量表常用的有VAS(视觉模拟评分)和NRS(数字评定评分),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打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3.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时,需明确定义症状改善的标准,如症状消失、明显减轻、轻微减轻等。

疾病复发率

1.疾病复发率是指治疗后患者症状重新出现的频率,通常以一年内复发次数或百分比表示。

2.复发率受疾病类型、治疗方案、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3.低复发率表明治疗方案有效,可延长患者无症状期,提高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

1.不良反应是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与治疗相关的任何有害或不适症状。

2.不良反应可分为轻微、中度、重度三级,轻微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过程,中重度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或调整治疗方案。

3.评估不良反应需记录不良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和处理措施等信息。

客观指标

1.客观指标是指可通过仪器或化验等方法客观测量的指标,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

2.客观指标可反映患者生理、病理变化,辅助评价治疗效果,但需注意不同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和受检者的个体差异。

3.客观指标与症状改善程度相结合,可提供更全面的疗效评估。

患者满意度

1.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2.患者满意度受治疗效果、医患沟通、服务态度等因素影响,是评价疗效的重要补充指标。

3.高患者满意度表明患者对治疗方案接受度高,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临床疗效标准》(WS/T346-2010)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7年版)》,将疗效分为以下4个等级: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无不适感,且无并发症。

*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不适感减轻超过50%,且无并发症。

*好转:症状部分改善,不适感减轻25%~50%,或并发症减轻。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评估指标

胃部症状: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消化功能:食欲、进食量、消化吸收功能。

全身状况:乏力、头晕、失眠、消瘦等全身表现。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生化检查等。

#评估方法

症状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症状积分表(SS),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

消化功能评估:采用进食量测定、消化吸收功能测定等方法,评估患者的食欲、进食量和消化吸收能力。

全身状况评估:采用全身症状评分(TSS)或患者整体印象评分(PGI),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全身表现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

辅助检查评估: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辅助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疾病的诊断、判断疗效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疗效评价原则

*客观性:根据客观指标和患者主观感受进行评价,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全面性:从症状、消化功能、全身状况和辅助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反映患者的改善情况。

*动态性: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评估,动态观察患者的疗效变化。

*科学性: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第三部分治疗过程与观察指标关键词关键要点【治疗过程】

1.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用手指点按下脘穴3-5分钟。

2.患者改取俯卧位,治疗师用手指点按俞穴3-5分钟。

3.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

1.选穴:取下脘穴,俞穴根据证型选择。

2.体位:患者平卧或半卧位。

3.针刺:下脘穴单刺,俞穴毫针透刺或浅刺。

4.刺法:下脘穴直刺0.5-1寸,俞穴进针0.3-0.5寸,手法平稳,得气后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根据病情选用。

5.留针:15-20分钟。

6.疗程:10-15次为一疗程,每周3次。

观察指标

1.总有效率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有改善。

*有效:症状部分减轻,体征有轻微改善。

*无效:症状未见改善,体征未见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客观体征

*舌苔:苔质、苔色、苔厚薄。

*脉象:脉位、脉率、脉势。

*腹胀:腹围、叩诊音、压痛点。

*便秘:排便次数、粪便性状。

*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

3.自觉症状

*腹胀:胀满感、腹围变化。

*便秘:排便次数、粪便性状。

*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

*嗳气:嗳气频次、程度。

*反酸:反酸频次、程度。

4.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采用临床总有效率、客观体征及自觉症状综合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项|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

|客观体征|3分|2分|1分|0分|

|自觉症状|3分|2分|1分|0分|

总评分=客观体征评分+自觉症状评分

疗效等级:

*痊愈:总评分为6分。

*显效:总评分为4-5分。

*有效:总评分为2-3分。

*无效:总评分为0-1分。

5.随访观察

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疗效情况。第四部分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胃动力调节】

1.下脘穴位于胃经上,俞穴配伍疗法通过刺激该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促进胃肠动力,增强胃蠕动。

2.俞穴配伍疗法中的俞穴,如中脘、天枢等,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与下脘穴协同作用,增强胃动力。

【胃酸分泌调节】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机制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下脘穴和对应的俞穴,发挥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阴阳平衡

下脘穴属脾胃经,俞穴则为经络循行所经过的背部腧穴,两者配伍使用,可以起到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下脘穴补益脾胃,俞穴温煦阳气,二者相辅相成,既能扶正补虚,又能驱邪祛寒。对于阴阳失衡导致的各种疾病,如脾胃虚弱、腹痛泄泻、肢体厥冷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2.平衡气血循环

下脘穴具有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的作用,俞穴则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配伍使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畅经络,改善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病症,如心悸、胸闷、面色晦暗等。

3.疏通经络

下脘穴是脾胃经的募穴,俞穴是经络循行的穴位,均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疏通经络的效果,改善经络不通导致的各种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4.扶正祛邪

下脘穴补益脾胃,增强机体的正气,俞穴温煦阳气,驱散寒邪。二者相辅相成,既能扶正固本,又能祛邪避秽,对于正气不足、邪气入侵导致的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5.改善脏腑功能

下脘穴与脾胃关系密切,俞穴与五脏六腑相通。配伍使用,可以改善脏腑功能,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下脘穴配脾俞、胃俞治疗,可以补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脘穴配肾俞、命门治疗,可以温补肾阳,改善肾脏功能。

6.调节神经系统

下脘穴和俞穴均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配伍使用,可以镇静安神,缓解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对于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下脘穴配神门、安眠等俞穴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安神助眠作用。

总之,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改善脏腑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等多方面作用,发挥治疗疾病的功效。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各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第五部分适应证与禁忌证关键词关键要点适应证

【适应证】:适用于脾胃虚弱相关疾病

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功能减退性疾病;

2.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萎黄等气血不足性疾病;

3.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溃疡性疾病。

【适应证】:适用于五脏虚损相关疾病

适应证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适用于下列证候:

*胃脘痛:胃脘部疼痛、胀满、嘈杂,嗳气、反酸,泛吐清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慢性胃炎:胃脘部隐痛、胀满,食欲减退,恶心泛吐,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部或脐上疼痛,进食后加重,夜间痛甚,胃镜检查可见溃疡形成,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脘胀满不适,嗳气、泛吐清水,食欲减退,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胃下垂:胃脘部下坠感,进食后加重,伴有腹部饱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泄泻:腹泻频繁,大便稀薄如水,腹痛腹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便秘:大便干结难解,腹胀胃脘痛,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缓或濡滑。

*其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胃动力不足、胃肠胀气、腹部不适等。

禁忌证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有以下禁忌证:

*皮肤破损:施治部位如有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等,禁止针灸治疗。

*出血倾向: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禁止针刺治疗。

*严重心脏病:患有严重心脏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禁止针刺治疗。

*孕妇:妊娠期间禁止针灸治疗腹部穴位。

*神志不清:神志不清者,无法配合针灸治疗,禁止针刺治疗。

*极度虚弱:极度虚弱者,如重度贫血、恶病质等,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饱腹或饥饿状态:饱腹或饥饿状态下不宜进行针灸治疗。第六部分疗效对比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对照组疗效】

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针灸和理疗等。

2.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低于治疗组。

3.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

【治疗组疗效】

疗效对比研究

为了评价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的临床疗效,作者进行了疗效对比研究,将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

*主穴:下脘穴(任脉)

*配穴:脾俞穴(脾经)、胃俞穴(胃经)、膈俞穴(足厥阴经)

*穴位定位:

*下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寸。

*手法:采用毫针刺法,直刺下脘穴,深约1.5寸;脾俞、胃俞、膈俞穴均斜刺,深约1寸。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予雷贝拉唑20mg,每日1粒,疗程同上。

*疗效评价:

*症状疗效: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包括疼痛、灼热、嗳气、反酸、纳差、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每项0-3分,总分为0-24分。

*内镜疗效: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观察胃粘膜充血、糜烂、萎缩的程度,按照胃炎内镜改变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分为0-4级:0级为正常,1级为浅表性胃炎,2级为糜烂性胃炎,3级为萎缩性胃炎,4级为重度萎缩性胃炎或胃癌。

*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治疗前后均行13C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状态。

结果

*症状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症状评分也有降低,但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治疗前(分)|治疗后(分)|评分改善率(%)|

|||||

|治疗组|12.2±2.3|6.1±1.8|50.0|

|对照组|12.5±2.5|7.9±2.1|36.8|

*内镜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内镜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内镜评分也有降低,但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治疗前(级)|治疗后(级)|评分改善率(%)|

|||||

|治疗组|2.6±0.5|1.2±0.4|53.8|

|对照组|2.7±0.6|1.6±0.5|40.7|

*Hp清除率:治疗后,治疗组Hp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组别|Hp清除率(%)|

|||

|治疗组|76.7|

|对照组|53.3|

结论

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内镜评分,提高Hp清除率。与雷贝拉唑治疗相比,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疗效更佳。第七部分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关键词关键要点【并发症】:

1.服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

2.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等,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

3.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本药。

【禁忌证】: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下脘穴俞穴配伍疗法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应慎用,以免引起元气耗伤。

*空腹时避免艾灸:空腹时艾灸下脘穴俞穴配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避免烫伤:艾灸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避免穴位交叉:下脘穴与俞穴配伍时,应避免将艾条直接灸于俞穴上,以免引起气滞血瘀。

*艾条质量把关:使用质优艾条进行艾灸,劣质艾条易产生烟雾,刺激呼吸道。

*艾灸时间适宜:一般每次艾灸时间为15-20分钟,不可过长或过短。

*艾灸次数适中:每周艾灸2-3次为宜,不可过多或过少。

*艾灸部位准确:艾灸时应准确取穴,避免灸错部位。

*孕妇及经期女性慎用:孕妇及经期女性应避免艾灸下脘穴俞穴配伍,以免引起不适或流产。

不良反应

*局部灼热感:艾灸过程中或之后,局部会出现灼热感,通常在短时间内可自行缓解。

*皮肤红肿:如艾灸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严重时可形成水泡。

*艾灸后口干:艾灸后可出现口干症状,可以通过喝温水或含服润喉糖缓解。

*眩晕、恶心:艾灸后可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通常与艾灸时间过长或体质虚弱有关。

*过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对艾灸材料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处理原则

*局部灼热感:可停止艾灸,局部敷以冷敷或清凉油。

*皮肤红肿:轻度红肿可继续艾灸,严重时停止艾灸并涂抹抗炎药膏。

*艾灸后口干:多喝温水或含服润喉糖缓解。

*眩晕、恶心:停止艾灸,平卧休息,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