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欣赏、积累中,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能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情感。二、单元教材分析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记应该是“阅读”世界风光的文学体裁。游记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样,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此单元的四篇文章,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或奇绝险远,或威严瑰奇,或纯净自然。语言、景色、文化都是真诚而唯美的。学习这四篇文章,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景致之美,语言力量之强大。四篇不同风格的游记,也为学生提供了写游记的范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沉浸文本,与学生一起体验一种唯美、淡远、沉稳的触动。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游记,但是他们的视野相对狭窄,所以希望借助此单元这四篇来自古今中外,或柔情或豪迈的文章,把他们带往更广阔的世界,能让他们有更辽远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胸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教师的引领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诵读能力、积累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四、单元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游记中的景物之美。2.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欣赏和积累精彩语句。4.能够在游记写作实践时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7壶口瀑布设计说明《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梁衡运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学此课,应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一般游记的文体特征。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把握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并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学习目标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一般游记的主要内容、文体特征。2.勾画关键词句,品味和赏析课文语言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把握课文所写景物的特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3.朗读“所感”部分,思考感想与景物特征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4.领会文章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2.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3.引导学生理解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2.影视作品:宣传片《壶口瀑布》。(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学生介绍课前搜索到的壶口瀑布的相关资料。播放宣传片《壶口瀑布》片段)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告诫(jiè)弥(mí)漫霎(shà)时漩(xuán)涡寒噤(jìn)汩(gǔ)汩 潺(chán)潺 推搡(sǎng) 驰骋(chěng) 迂(yū)回铸(zhù)成 雾霭(ǎi) 一刹(chà)那 湿漉(lù)漉 怒不可遏(è)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告诫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汩汩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潺潺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怒不可遏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震耳欲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水、洞穴等很深:深不可测3.文学常识。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样,既能增加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1.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出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2.读完课文之后,说出什么是“壶口”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3.朗读课文第2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1.大声朗读课文。2.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回答。(1)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3.女同学集体朗读第2段。(注意读出气势来)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壶口瀑布”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与众不同和壮美。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文研讨。1.品读第2—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不同。(以表格形式呈现)(一)课文研讨,领略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1.男同学朗读第3段。女同学朗读第4段。(注意读出气势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并展示。(完成后的表格见板书)1.让学生在朗读与研讨中,深刻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续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朗读第5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二)拓展延伸。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点几个学生回答)2.学生思考并回答。内容:这一段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整体侧重描写巨石,采用特写的手法,表现河水“动”的力量。作用: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强。(二)拓展延伸。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感受。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所写景物的特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3.通过学习此文,帮助学生深化对游记基本要素的认识,提高欣赏游记的能力。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黄河的美不在终点,而在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作者从威武雄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中不仅看到了祖国锦绣的山河,还看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精神。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①识记并积累课后“读读写写”,②完成课后积累拓展题四。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基础通关”“阅读突破—课内建构”习题。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重点感受了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了解了黄河的特点。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吧!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文研讨。1.继续品读第3—5段。(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一)课文研讨。1.继续品读第3—5段,并找出相关语句回答问题。(1)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1.带领学生继续品读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将此次所见的黄河的特点用一个成语概括。(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并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间的联系。1.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黄河具有哪些伟大的性格?2.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3.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河水凝重、猛烈的特点,有阳刚力量之美。(2)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成语概括:刚柔并济。(二)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思考回答,回答不必面面俱到,其他同伴可及时补充)1.“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2.全班共同朗读第6段并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是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例如:长征、抗战、两弹一星的研究等。3.借景抒情,借黄河之精神、性格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2.引导学生思考景物特征对弘扬某一种精神的作用,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

三、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品味语言。1.分析课文文辞优美的原因,感受力量之美。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点拨】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动词的效果。2.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一)品味语言。1.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其意蕴。示例一: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赏析:①用词:“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动词的运用,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与力量。“排排”“堆堆”等叠词的运用,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表现出河水的雄壮气势。“黄浪”“白雪”等色彩词的变化,带来视觉冲击,传达出河水奔流的速度之快与力量之大。②修辞: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河水奔腾激越、浩浩荡荡、白浪滔天、势如破竹的景象。示例二: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衰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赏析: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写出了黄河水的多样美感。“夺路而走”写水的快涌,“乘隙而进”写水流的细,“折返迂回”写水的回淌,“汩汩如泉”写水有音乐般的美感,“潺潺成溪”写水的柔美,“夹在石间”写水的凝滞,“哀哀打旋”写水声的低沉。1.通过品味语言,领会文章语言表达特色,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写景方法及管件动词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拓展延伸。学完《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示呢?示例三: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黄河水坚强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努力,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2.分析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①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②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定点换景: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二)拓展延伸。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2.学生由课文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四、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五、课堂小结《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富有节奏的四字词语和充满激情、气势的比喻句、排比句等,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表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与课文进行对比。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阅读突破—课外提升”“写作达标”习题。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设计说明此文以时空为序,以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行踪为线索,抒写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感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各拉丹冬的壮美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和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此课作为游记散文,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游记的特征——以游踪为线索,结合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厘清文章的脉络和写景顺序,品味和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厘清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品味和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2.引导学生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马丽华《藏北游历》。2.影视作品: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充满未知与挑战,令人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去长江的源头探险吧!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黧(lí)黑棱(léng)角骤(zhòu)然虔(qián)诚蠕(rú)动懈怠(xièdài)敦(dūn)实 蜿蜒(wānyán)消长(zhǎng) 演绎(yì)腈(jīng)纶 安营扎寨(zhài) 接踵(zhǒng)而至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酝酿松懈懒惰:懈怠像蚯蚓爬行那样动:蠕动(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蜿蜒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安营扎寨像风和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复杂多变:风云变幻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而至远处的物体或某种景象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历历在目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课文第1、2段。学生朗读第3—15段。朗读第3—15段,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尝试概括课文大意。1.概括全文大意: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到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感受。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朗读指导】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2.带领学生划分文章结构。3.厘清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行踪。2.自行划分层次,小组讨论后交流,派代表展示答案。第一部分(1—3):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第三部分(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第四部分(14—15):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3.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有关作者行踪的句子,做好批注后交流展示。行踪:山脚冰塔林—草坝子上—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于冰窟。1.初步了解文中对各拉丹冬的描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厘清作者的游踪,厘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遵循了怎样的写景思路?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1.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叙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1.领悟并把握由远及近、移步换景的方法。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2.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神秘、奇美的特点,展现了大自然的创造力。3.(1)一方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身上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2)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这使得此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2.学习文章借助游览者的感受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这篇游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记录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跟随作者的游踪,我们在领略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体会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识记并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基础通关”“阅读突破—课内建构”习题。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出示各拉丹冬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谈谈对各拉丹冬的认识。教师评点学生发言。这篇游记不仅让我们全面认识了各拉丹冬,还展现了各拉丹冬迷人的美。今天,我们通过赏析、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浓厚情感。二、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巩固。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及字词。(二)合作探究。阅读全文,沿着作者的游踪找出作者看到的景物并概括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复习巩固。小组竞赛展示字词:一组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然后互批,齐读,练写。(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表格形式梳理作者行踪、所观赏的景物及思想感情。1.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字词。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文本探究。1.试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作用。(1)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2.课文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试分析下面的语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三)文本探究。1.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1)此处景物描写表现了各拉丹冬主峰难现尊容,从侧面写出了这里常年严寒、天气变幻莫测的特点,突出了气候之恶劣,为下文写登山的艰辛作铺垫。(2)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角度,写出了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并想象了大自然的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使写景富有神韵,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2.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所见景物的特点,进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四)语言品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敬畏之情。“川流不息”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寒风的连续不断;“呼啸”“扫荡”“洒落”等词表现了风声之大、风力之猛。2.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各拉丹冬山峰冰雪融化成的水,源远流长,最终汇成了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儿女,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叹和敬佩之情。(四)语言品析。1.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内发言。(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高峻雄壮、傲然挺立的整体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敬之情。(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劲旅”写山脉的威武挺拔,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各拉丹冬的景色。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内发言。(1)“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卖弄”指故意展现、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话表达了景物带给作者的强烈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2)作者并不去详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写作特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景物的。(一)写作特色。自主思考,交流归纳:文章开头两句浓缩了作者的行踪——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雪山、冰峰、冰河、冰塔林等)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1.通过对写作特色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移步换景的写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主题归纳。(二)主题归纳。自主思考,交流归纳: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到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抒写了在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通过描写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敬佩;同时,也体现出坚强不屈、敢于探索、不怕牺牲、协力拼搏的团队精神。景方法。2.归纳主题,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引导。四、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五、课堂小结在课文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在写景中蕴含着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此外,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六、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自然人文景观,将对长江的认识、感悟写下来。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阅读突破—课外提升”“写作达标”习题。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登勃朗峰设计说明《登勃朗峰》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多变的笔触,将各种景物的形象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明确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以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特色;并通过这种轻松幽默的游览见闻式的小品,体会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2.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多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2.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品味优美、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斯蒂文森《夜宿松林》、贝慈《十月湖上》。(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教师展示一组阿尔卑斯山和它的主峰勃朗峰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教师补充介绍勃朗峰和作者。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翌(yì)日穹(qióng)顶缭(liáo)绕妩(wǔ)媚颠簸(bǒ)辚(lín)辚巉(chán)峻 拾(shè)级 霓(ní)裳 隧(suì)道 俯瞰(kàn) 皑(ái)皑沟壑(hè) 打嗝(gé) 纷至沓(tà)来 瞬(shùn)息万变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次日:翌日险峻陡峭:巉峻从高处往下看:俯瞰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连,往来不断:络绎不绝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轻歌曼舞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瞬息万变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纷至沓来名称或名声和实际相符:名副其实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和颜悦色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在文中标出作者所经过的地点,即作者的游踪。(2)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1.默读课文,勾画信息,思考问题,然后师生交流。(1)游踪:马蒂尼—黑首—高地—阿冉提村—沙蒙尼。(2)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提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1.了解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和见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厘清作者的行踪,厘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趣事?2.划分结构。教师带领学生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状的山峰;向山下阿冉提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在阿冉提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2.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6):写登勃朗峰的见闻,描绘山中奇景。第二部分(7—11):写下山的经历,叙述奇人奇事。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赏析奇景。1.要求学生朗读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朗读写景语句后回答,教师引导交流并出示图片,做鼓励评价。(一)赏析奇景。1.朗读写景语句后回答。第2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美不胜收)。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归其上,光艳耀目(威严)。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奇特)。第5、6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绚丽)。2.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通过俯视、环视等不同视觉角度将沿途的景物一一呈现出来。在行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散文般诗意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云的色彩、形态和气质,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景物的奇特。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多种感官、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试进行赏析。3.“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4.作者为什么用一整段去写“肥皂泡”?(二)了解奇遇。1.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展示出构图巧妙而又变幻莫测的风云画卷,衬托出勃朗峰的圣洁庄重。3.思考并回答。因为路都是上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骑骡乘车反而极不方便。骑骡乘车的游客为了使自己的旅行物有所值,不惜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而徒步上山的“我们”则可以自由地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4.学生思考并回答。“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也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文中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不定颇有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但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为读者留下了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二)了解奇遇。1.读第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的性格形象。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妙处。4.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的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3.课文主要写“我”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可文章后半部分则把叙述与车夫有关的奇人奇事当作了写作的重点,这是不是偏离主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三)赏析幽默的语言。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说说他是如何做到的。(四)归纳主旨。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2.思考并回答。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夫之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朋友作为“勃朗队长”,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3.小组讨论并回答。这不是偏离主题。游记虽然重点写景,但是对当地人物的介绍,或叙述同游人的事情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重点。也就是说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作为写作重点。课文没有把下山的景色作为写作的重点,因为车夫是一个奇人,其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文中展现当地人的特色,也避免了仅描写景物的单一,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趣。(三)赏析幽默的语言,交流回答。(1)巧用对比:将车行的颠簸惊险和车夫的浮夸自信、镇定自若作对比,充满荒诞的趣味。(2)巧用夸张:作者对车夫的神态、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使得旅途惊险而又充满乐趣;“车夫之王”“车王”和“勃朗队长”等夸张性的称呼,充满调侃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幽默风趣。(四)归纳主旨。课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描绘了勃朗峰的优美风光,展现了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美景的赞美之情和此次游勃朗峰的愉悦心情,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5.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课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神奇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趣味横生,值得细细品味。希望同学们在未来撰写游记时也能借鉴此文的写作方式,将游览经历写得生动、有趣,如临其境。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识记并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此课习题。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0*一滴水经过丽江设计说明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与一般游记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古城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独特视角。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踪迹。2.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领会多种表达技巧的运用。3.体会丽江的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风土人情美,体会作者的情感。4.学习和掌握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理解这种写法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领会多种表达技巧的运用。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阿来《阿来散文》《大地的阶梯》。(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丽江,一个古朴纯真而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丽江,一个历经沧桑岁月而风韵依旧的地方。丽江,奇特的山水、秀美的风光,令游人赞不绝口;丽江,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风貌,令游人拍手称赞。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阿来的脚步,从一滴水的视角出发,展开一段诗意的旅程。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蘸(zhàn)甸(diàn)闸(zhá)口苍劲(jìng)徘徊(páihuái)翡(fěi)翠 掺(chān)入 砚(yàn)池 流淌(tǎng) 掠(lüè)过擦拭(shì) 硕(shuò)大 矗(chù)立 喧(xuān)腾 目眩(xuàn)神迷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轻盈声音大而杂乱:喧哗高耸地立着:矗立(树木)苍老挺拔:苍劲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徘徊喧闹沸腾:喧腾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目眩神迷形容色彩繁多亮丽:五彩斑斓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初读感知。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一)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勾画信息,思考问题,师生交流。(1)一滴水的游踪。(2)空间顺序。(3)古代:玉龙雪山—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现代:黑龙潭—四方街—中河—小桥—店铺—浇花人的大壶—纳西人院子里的兰花上—壶—中河—果园1.厘清作者的游踪,厘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游踪的呢?(3)“一滴水”有哪些经历?写出它的游历踪迹。2.要求学生自主划分课文层次。(二)课文品读。和田地—金沙江。2.自主完成结构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第三部分(16):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二)课文品读。1.思考并回答:交代了四方街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表明其悠久的历史和木氏家族对四方街的历史贡献,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深度。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2.小组讨论,交流分享:(1)自然景物之美。①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②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③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④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2)人文风俗之美。2.掌握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丽江风情的写作方法。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