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生物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3_第1页
浙江省高中生物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3_第2页
浙江省高中生物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3_第3页
浙江省高中生物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3_第4页
浙江省高中生物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3)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一一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

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

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

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

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3、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自变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

因变量:生根的数量和根的长度

对照试验: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之间进行相互对照;与蒸储水进行空白对照

(具体内容见必修3,p5)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单细胞动物富援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动物则通过内互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液—I

约占1/3)]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与细胞外,

[淋.巴V」

内环境一一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遽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

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

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成分:氧气、CO2、血浆蛋白、无机盐离子、葡萄糖等在细胞外液中存在的成分

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呼吸酶、血红蛋白等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唾液、胃液、泪液

等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傅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稳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一一体液一一免疫调节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②联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醒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

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随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

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5、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神经系统一方面通过感觉器官接受体内、外的刺激,作出反应,直接

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乂通过调节或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

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

⑴近内能协调各器官系统(包括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⑵对处使人和动物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平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叫突触小体)

②神经元基本特性: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③神经元种类: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7、动作电位的概念: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荷分布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产生兴奋,

这种外负内正的电位就叫动作电位。也就是神经冲动。

8、反射:①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

答(要点:具有整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②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部分功能

r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元将兴奋传至中枢

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分析绿令

传出神经元将兴奋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产生相应反应

③反射的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元----A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宾摩的反射弧来实现,刺激感受器以外的区域(如刺激传入神经、传出神

经、效应器等)引起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如膝反射;而同侧屈反射是三元反射弧。

9、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⑴刺激:体内外冷热刺激。⑵感受器:皮肤和体内粘膜中的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

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运动时主要由肌肉。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过程:关键:产热与散热平衡

(1)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①减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减少散热。

②增加产热:主要靠肌肉收缩增加产热量。骨骼肌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叫战栗。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细胞呼吸,且全身脂肪酶代谢系统被激活,

脂肪氧化分解增加产热。

(2)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①增加散热(为主):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增加辐射、对流和蒸发的散热量。

当环境温度为29℃时开始出汗,35℃以上环境中只有汗液蒸发散热。

②减少产热:

10、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

▲激素:山内分泌腺(无管腺)或细胞分泌的,不需要导管,直接进入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运输到全身,调

节某些特定器官的活动的某种特异性物质。

▲内分泌:激素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液(内环境)中的,不同于另外一些腺体通过管道将某些物

质分泌到体外,因此,这类分泌叫做内分泌。

11、体液调节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由于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的,所以这种调节又称体液调节。激素调

节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的调节

▲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比较长、作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12、下丘脑、垂体与相关内分泌腺的关系

pu”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咕促甲状腺激素中小咕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

(―)t(一)t

激素靶组织主要作用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将放激素腺垂体刺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腺垂体保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全部组织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对肌肉的增生

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的重要作用。

13、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

对发育、代谢的调节作用:(作用于全身组织)

①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②促进生长发育

③促进骨骼成熟④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岁左右是关键期)

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

14、雄激素(主要成分是睾酮):促进精子发生,激发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增强代谢率,并

影响人的行为。

雌激素:促进卵子成熟和卵泡生长,支持青春期的突发性快速增长,激发和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妊娠时抑制子宫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

j•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天生、针对t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血浆蛋白、某些白细胞

-T多种病原体)

1、免疫1特异性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即免疫应答)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

起作用)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2、擅愿: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液和体液中。

3、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成T淋巴细胞(胸腺中发育)和B淋巴细胞(骨髓中发育,鸟类

在腔上囊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

也有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参与。

4、MHC(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是糖蛋白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身体细胞都存在。

当一个入侵者携带的“非己”标志被识别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

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留待以

后针对相同抗原作出更快更强的反应。

5、细胞免疫,也称细胞免疫应答(抗原进入细胞)

吞噬

抗原一巨噬细劈运具抗原-MHC复丁的巨噬细胞一~二^^成勺)细胞弋细胞

活化的辅助T细胞纱却g效应细胞一记忆细胞毒*相同抗原

毒丁胞细胞

使靶晶胞裂解

6、体液免疫,也称抗体免疫应答(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MB____、巨噬吞噬4具抗原-MHC复合体

抗原----►----►*活化的辅助T细胞

细胞处理的巨噬细胞

致敏性B淋巴细胞

与相应的

幺裂、分K

受体结合效应嬴胞<----1记/B细胞+相同抗原

细胞免疫对付的抗原: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体液免疫对付的抗原: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抗原一MHC复合体的形成:病原体被巨噬细胞消化,其上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并与巨噬细

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一MHC复合体。

7、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免疫功能异常反应包括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致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具有强烈性)

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包括先天免疫缺乏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艾滋病,

8、A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HIV引

起的,HIV由于大量破坏人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而严重削弱免疫功能,HIV还可感染其他类型

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

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不能经昆虫传播,不会通过食物、握手、马桶座传播。

▲预防措施: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④远离毒品;⑤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第四章种群知识点

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种群概念:种群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

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特征: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②年龄结构:用年龄金字塔表示。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比例。(预

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生殖后喊yM

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③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狩猎或禁猎、

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密度是种群所特有的。

2、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一标志重捕法:N/n=M/m【N种群实际个体数、n第二次捕到

个体数(重捕个体数)、M第一次捕到的并带上标志的个体数、m第二次捕到的个体中带着标

志的个体数】

3、种群的增长方式

▲指数增长(表现为“J”型增长曲线)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

⑴指数增长的条件:理想条件。即①资源无限②空间无限③不受其它生物的制约

⑵指数增长的特点:①起始增长很慢;②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

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逻辑斯谛增长(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

(1)条件:自然条件(存在环境阻力)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他生物制约

(2)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便停止增长

或在K值上下波动;

4、环境容纳量(K值)

▲概念:是长时期内环境能够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应用:①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K值,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

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②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采取措施增大该动物种群的K值,如种养一些该动物喜食的生物,营

造适宜于该生物生存的环境。

③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保证获得最大捕鱼量,又保证海洋鱼类资源能够快速的得到恢复,

应该在鱼类数量超过K/2时捕捞,捕捞到K/2时停止捕捞,让其尽快恢复。

5、群落的概念: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再直结构树林: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原因植物:光照;

动物:食物和栖息场所)

6、群落的结构*平结构: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常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

镶嵌)影响因素:土壤、小地形、风、火等环境条件

时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7、群落的主要类型(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⑴森林:①北方针叶林:最大的森林带,杉、松;驼鹿、黑熊等

②温带落叶阔叶林:啄木鸟等

③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鹦

鹉科和猿猴、猩猩等非人类灵长动物为热带雨林特有。

⑵草原:降雨量在250-800mm之间。草本植物;羊、鼠、兔、驼鸟

⑶荒漠:占地球陆地表面的26%,降雨量不足150mm.仙人掌

(4)苔原:分布在环北冰洋地带,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苔群和地衣等;旅鼠、北极狐等

8、群落演替

(1)概念: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达

到稳定群落才会终止。

(2)类型和过程:

①原生演替: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发生的演替。经历时间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f地衣阶段一苔辞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

②次生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如由于火灾、洪水的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

基质和环境条件好,经历时间短。

第五章生态系统知识点

1、生态系统概念及结构和功能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有机物、无机物、气候和能源)和生物群落(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a、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

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

举例:植物------►蝗虫------►青蛙------►蛇------►鹰

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越高,生物种类、

数量和能量越少。

▲生物放大: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

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b、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⑴能量流动渠道是:太阳一植物一植食动物一肉食动物一顶位肉食动物

⑵能量流动过程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的来源: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消费者:同化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能量去向: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没有这环节)、未被利用、流入分解者和呼吸消耗四个方向。

(3)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会变成热量散失,所以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②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10%;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3、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1)过程

有机碳

①大气中的C0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②生物体内的有机碳通过细胞呼吸(包括分解者的分解)

③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海洋: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重要作用

(2)特点:带有全球性,能够往复循环

温室效应:大量化石燃料引起,C02量持续增加;预防:大量植树造林;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

▲物质能够往复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4、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的现象称稳态。

生态系统的重要特点:常趋向稳态,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1)反馈调节的概念: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