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并非体验纯粹的环境,而是在体验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意义。即便是最原初的体验也受控于我们人类的视角。“木头”指的是“木头与人类的关系”,而“石头”则意味着“作为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任何试图抛开“意义”来探讨环境的人都必将是如此不幸:他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他的行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任何人都将是无用的——一言以蔽之,这些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我们只能通过自身所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因此,可以自然地做出推论: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解读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甚至它可能是永远也无法被恰当而完整地阐述出来的。也就是说,意义的国度就是各种错误存在的国度。如果我们询问某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很可能无法回答。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用这样的问题来困扰自己,更遑论寻找答案了。与其听其言,不若观其行,人们必定会在各自的行为中提出他们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人早已得出了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生命的意义”,而他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志向、习惯和个性特征都与这一意义紧密关联。每个人都表现得好像他们能够依恃某种对生命确定无疑的阐释。不言而喻,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个“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的论断,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有多少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没有人知道生活的绝对意义,也正为此,任何一种能够有所裨益的解读都不能被判定为绝对错误。择善取优,我们可以在多种解读中分辨出切实有效的和乏善可陈的,发现较好的解读所共有的要素,并据此寻找到一个关乎“真实”的公共尺度,一个普世的意义,从而获得解密人类现实的能力。材料二所有真实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对于生命中种种问题来说,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为他人树立的样板范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普遍问题的成功之道。即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超脱出“卓有建树”这样的评价。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作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对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人们会怀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这真的是对的吗?也许还会问:“那么个体呢?如果一个人永远只考虑其他人,只体现在他人的福利之中,不是一定会损害他本身的个性么?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总得有某些人为了谋求发展而需要首先考虑他们自己的问题吧?难道不应该让某些人首先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加强自己的个性吗?”我相信,这种观点是一个巨大的谬误,它所提出的问题也根本就是个虚假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根据希望有所贡献的生命意义行事,而他的一切动机也都直接指向这一目标,那么他自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以达成最终目标。他们将根据目标的要求来打造自己,磨练自己的能力,培养社会情感,在实践中日臻成熟。就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吧。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的爱人,如果我们希望令爱人的生活舒适富足,那么我们会竭尽所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反之,假如我们认为应该纯粹发展自我人格,拒绝一切奉献的目标,那么只会成为一个嚣张跋扈、令人生厌的家伙。材料三让我们来勾勒一幅简单的图画,看看童年情境在不同方式下的诠释。对不同的个体来说,童年的不愉快经历可能会被赋予大相径庭的含义,并由此导出截然不同的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比如,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如果对未来产生了影响,人们就会无法释怀。有人会想:“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样不幸的状态,确保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好一些的环境下成长。”而另一个人也许就觉得:“生命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那么幸运。既然老天这样对待我,我何苦要对这个世界好?”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在提及他们的孩子时会说:“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苦、遭过很多罪啊,我都扛过来了。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又或许,第三个人的感受另有不同,他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因为“我有个不幸的童年”。在每个个案里,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他们就永远不会改变行为的方式。这是个体心理学有别于决定论的地方: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会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只是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目标的东西。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因此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B.每个人都有独有的生命意义,因为每个人习惯和个性等不同。C.被称誉为“天才”的人,不一定是智力出众、能力超群的人。D.为他人奉献和保护自己利益是彼此矛盾的,无法相互调和。2.根据材料三和《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行为与性格,下列人物对童年经历的解读迥异于其他人的是()A.父母早逝、寄居贾府的林黛玉B.幼年被拐、饱受折磨的甄英莲C.尚在襁褓即已父母双亡的史湘云D.因家贫被卖入贾府为婢的花袭人3.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以梳理作者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请你简要概括相关内容,填写①一③处,帮他补充完整。“生命的意义”内涵______类型及阐释______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乏善可陈的______【答案】1.C2.A3.①.蕴含在每个人行为表现和个性特征中的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自身经历/经验的解读②.切实有效的/真实的③.把环境/经验本身当作决定人生的基础,对不愉快经历作出的解读。【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因此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错误,原文“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是根据前文意义存在的环境得出的结论;因此下文的“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不是它的原因,可知选项混淆因果。B.“每个人都有独有的生命意义,因为每个人习惯和个性等不同”错误,材料二“与其听其言,不若观其行……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人早已得出了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可知,独特的生命意义来源于人的行为,而不因为习惯和个性,选项强加因果。D.“是彼此矛盾的,无法相互调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如果一个人根据希望有所贡献的生命意义行事,……那么他自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以达成最终目标”,“为他人奉献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可以统一在一个目标中,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三中“童年情境在不同方式下的诠释”,有以下几种:“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样不幸的状态,确保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好一些的环境下成长”,“生命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那么幸运。既然老天这样对待我,我何苦要对这个世界好”,“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苦、遭过很多罪啊,我都扛过来了。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他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因为‘我有个不幸的童年'”。A.父母早逝、寄居贾府的林黛玉,有寄人篱下的小心,但行事遵从本心,自然随性,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B.幼年被拐、饱受折磨的甄英莲,接受命运安排;C.尚在襁褓即已父母双亡的史湘云,尽管命运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她始终保持清澈与明净,性格豁达,茁壮成长,努力改变;D.因家贫被卖入贾府为婢的花袭人,恪尽职守,尽心侍奉主子,可见接受命运安排。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概括“生命的意义”的内涵。由材料一“如果我们能够专注于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人早已得出了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生命的意义',而他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志向、习惯和个性特征都与这一意义紧密关联。……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总结,……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解释生命的意义”,材料三“在每个个案里,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可知,“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对自身、处境的总结;然后分析其类型,并进行阐释。结合材料二“所有真实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在于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反之,假如我们认为应该纯粹发展自我人格,拒绝一切奉献的目标,那么只会成为一个嚣张跋扈、令人生厌的家伙”可知,“生命的意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切实有效的”,二是“乏善可陈的”。结合材料三对童年的不同诠释,说明“切实有效的真实”的生命意义是“奉献、关注他人以及合作”,“努力改变这样不幸的状态”,这是真实、积极;反之“乏善可陈”的是“纯粹发展自我人格”,“既然老天这样对待我,我何苦要对这个世界好”,抱怨环境,对经历做出毫无价值的解读。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盖公堂记苏轼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瘭疽痫疥眩瞥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达其壁蔽,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注释:【1】蛊:人体内的寄生虫。此指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2】钟乳:即钟乳石,乌喙:中药附子的别称,有散寒止痛的功效。【3】萧何、曹参:汉初大臣,协助刘邦建立汉朝基业。【4】黄老言:黄老之学,是战国、汉初道家学派的学说。黄、老指黄帝与老子。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完而食美矣完:完成,结束B.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收:收容,接受C.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舍:使……住宿D.北属之牢山属:连接,接续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问诸医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禁切其饮食之美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三易医而疾愈甚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D.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医却药而进所嗜

谢绝医生,断绝吃药,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B.以镌磨锻炼其民

像雕琢器物、锻造金属一样砥砺他们百姓的德行C.而不可与有为也

因而不可发布过多政令烦扰D.达其壅蔽

把阻塞不通的地方清除打通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A.患风寒的乡人多次求医,不同的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B.齐国儒士众多,治国之策各异,但都不如盖公的政治智慧高明。C.作者将黄堂之北的新居命名为“盖公堂”,以等待盖公入住其中。D.作者揣想盖公隐居山中,逍遥往来,表达了对贤者的追慕之情。8.清代学者评价此文:“《盖公堂记》用柳子《郭橐驼传》之意而变其面目。”请结合此文与《种树郭橐驼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4.A5.D6.B7.C8.参考答案:“用柳子意”是指:苏文像柳文一样借用寓言的形式,通过种树/治病善与不善的对比,阐述治国理政务在与民休息、不能繁政扰民的道理。“变其面目”表现为:(1)内容方面:柳文引述当时官吏扰民的现状,申明理政务在清简;苏文则引用曹参以盖公建议治国辅政的史实,阐明主张。(2)行文方面:柳文侧重从理政之不善论述主张,苏文侧重从理政之善来表达观点。【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完,恢复。句意:等到精神恢复食欲良好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相同,都为兼词,之于。句意:他向医生求治。/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B.相同,都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禁止他吃一切好吃的食物。/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C.相同,都为连词,表转折。/句意:他三次更换医生,病情反而更加严重。/每天在园子里转转也是种乐趣,园子虽然有门但经常是关着的。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后来他又用治理齐国的方法治理天下。/严重的,用指甲抓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以”,来;“镌磨锻炼”,管束制约。句意:来管束制约本国民众。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等待盖公入住其中”错误,原文“以待如公者焉”意思是“想以此堂来接待像盖公那样的贤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用柳子意:《郭橐驼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本文也是用寓言形式,通过治病善与不善的对比,阐述治国理政务在与民休息、不能繁政扰民的道理。变其面目:柳文引述当时官吏扰民的现状,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申明理政务在清简;苏文“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引用曹参以盖公建议治国辅政的史实,阐明主张。柳文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典型化,刻画细致入微,侧重从理政之不善论述主张,苏文引用曹参理政的例子侧重从理政之善来表达观点。参考译文:当初我在乡下住的时候,有个得了寒病而咳嗽的人,他向医生求治,医生认为他是腹中生了蛊虫,不治将会丧命。于是医生收了病人百两金钱为他治疗,给他喝去虫的药,使药力直攻肠胃肝肾,又用艾炙烤他的皮肤,禁止他吃一切好吃的食物。过了一个月,各种各样的病都来了,身体发烧害怕寒冷,咳嗽仍旧没有止住,呆滞得像真得了盅病的人。于是他向另外一个医生求治,那个医生认为他患的是瘟病,给了他一些清凉的药,服过药后,每天早上吐,晚上泄,以至到了不能进食的地步。他心中惧怕,又反过来找第一个医生,医生将石钟乳、乌喙等猛药配在一起让他服用,结果毒痈、癣疥、头昏目眩的症状,没有一样不出现。他三次更换医生,病情反而更加严重。乡里的父老劝他说:“这都是求医和吃药带来的恶果。你哪有什么大病!人降生下来,是以精神为主,饮食为辅。如今你终日药不离口,药味乱于外,毒气攻伐于内,耗损精神,隔绝食物,所以才生病。你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别找医生也别吃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等到精神恢复食欲良好了,再找些对症的好药,就可以得到成效了。”那人听从了老者的劝告,不到一个月病就全好了。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秦国自从孝公开始,直到秦始皇,总是不断地制定新的法律改变旧的制度,来管束制约本国民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萧何和曹参亲眼见到残害人民所带来的国之祸,接手管理刚经历过战乱之苦的百姓,他们知道民众深深痛恨严刑峻法,已经疲惫憔悴,因而不可以有过多的政令,因此一切法令都是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曹参从前担任齐国的丞相,召集老年人和众多学者询问怎样才能安抚百姓,齐国众儒者有上百人,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曹参不知该采用谁的建议。他听说胶西有个盖公,精通黄、老之学,便派人把他请来。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要清净无为,这样人民自然就安定了。他以此为根本,论述了治民的具体方法。曹参让出官府的正厅让盖公住,采用了他的建议,齐国果然大治。后来他又用治理齐国的方法治理天下,天下至今还称赞他的贤德。我担任密州知州时,知道盖公是此地的先贤,想寻找他的坟墓和他的子孙,都没有找到,深感遗憾地缅怀他。我琢磨他的遗言,想到他的为人,就如同又见到了他。我在黄堂之北开辟了一处新的住所,把过于简陋之处重新修整,把阻塞不通之处加以清除,使几重院门一线直开,尽览全城从南到北景象,并给它取名叫盖公堂。我经常与宾客僚属在其中游玩休息,却不敢住在这里,想以此堂来接待像盖公那样的贤者。曹参是汉朝人所共仰的大臣,而盖公又是他的师长,应该是很出名的人了。但史书却没有记载他的行踪始末,莫不是古代得道而不死的高人吧?密州东临大海,南接九仙山,北连牢山,这一带有很多隐居的高士,只是听说他们的名字却无法见到他们,偶尔碰见一两个,也很难把他们召入城中,谁能肯定盖公不在其中往来呢?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又哪配见到他们呢?9.阅读《论语》后,同学们很受启发,打算举行一次“学习”主题班会。请你根据下面材料,概括出关于“学习”的两个讨论问题及相应观点,作为你的发言提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1]乎?”(《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注释:【1】朱熹:“君子,成德之名。”【2】何晏:“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而未悟之事也。近思者,近思于己所能及之事也。”【答案】①学习应采用怎样的方法/态度?学习要在恰当的时间积极实践;有韧性,心志坚定;广泛学习,切己体察,不凌空蹈虚。②学习的境界/目标/效果是什么?成己(学而时习)成物(有嘉名,信从者,化民易俗: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成仁/成德(贤贤易色,仁在其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强调学习要在恰当的时间积极实践,“譬如为山……譬如平地……”强调学习要有韧性,坚持不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强调广泛学习,切己体察,不凌空蹈虚。由此可见,讨论的问题可概括为:学习应采用怎样的方法/态度?“学而时习之”强调无时不学、无时不习,最终为成就自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学习是为处理好父子、君臣、朋友关系,使关系和谐,尽到自己的义务。“贤贤易色”“仁在其中矣”强调要有德行。据此概括讨论的问题:学习的境界/目标/效果是什么?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江城子(南宋)李好古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①。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②,馘③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④远,空怅望,过维扬。注释:①骨如霜:色白如霜的遗骨。②中行:指汉文帝时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yuè),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③馘(guó):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功。④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以眼前所见荒凉景象与千年兴亡之历史相互映衬,感慨深沉幽远,B.“昨夜波声”表面写景,实际写出了听着涛声难以入眠、心潮起伏的人,C.下片运用典故,突显词人像击楫中流的祖逖那样,少年时即取得功绩,D.结尾“欲上治安”三句点出维扬破败现状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不纳忠言,11.同样是路过扬州时的感怀之作,这首词和姜夔《扬州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解说。【答案】10.C11.参考答案:李词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景象,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上片仅有四句写眼前维扬之景,以景之辽远凄迷象征词人惆怅的心情,以波声写起伏的心绪,随即以“千古英雄”与眼前之景形成古今映衬,慨叹千年兴亡,抒情背景开阔,感慨深沉幽远;下片则直接追忆少年时杀敌报国的豪情与理想,化用典故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痛悼国家不幸,国事之忧深广,意境苍凉悲壮。而姜词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景象的对比,用一系列清空冷寂的意象着力渲染眼前所见扬州遭兵火劫掠后的破败景象,又多处化用杜牧诗典故,反复对照扬州背日的风流繁华与今日的破败萧条,强化了黍离之悲、沉痛之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C.“少年时即取得功绩”错误,根据下阕“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可知,作者想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可见是没有取得功绩。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词上片仅有四句写眼前维扬之景,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就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以“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实际是以波声写作者起伏的心绪,随即以“千古英雄”与眼前之景形成古今映衬,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慨叹千年兴亡,抒情背景开阔,感慨深沉幽远。下片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作者化用典故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痛悼国家不幸,国事之忧深广,意境苍凉悲壮。可见,李词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景象,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而姜词则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下片词人以二十四桥与波心荡冷月、桥边红药形成今昔对比,可见,词人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景象的对比,用“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等一系列清空冷寂的意象着力渲染眼前所见扬州遭兵火劫掠后的破败景象,又多处化用杜牧诗典故,如“春风十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反复对照扬州背日的风流繁华与今日的破败萧条,强化了黍离之悲、沉痛之感。12.根据下面语段提示,用相关作品原文填空。阅读经典诗文,是心灵与思想奇妙之旅。诗文中有瑰丽的想象:“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有大的境界:“云树堤沙,怒涛卷霜雪,____________。”有自由的心灵:“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有深情的怀念:“瞻顾遗迹,如在昨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有激荡的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________________!”“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有睿智的思考:“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_______________,以致其性焉尔。”“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______,可乎?”徜徉于古代经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变得胸怀宏阔,心灵丰盈,头脑清明。【答案】①.石破天惊逗秋雨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③.天堑无涯④.登东皋以舒啸⑤.令人长号不自禁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死节从来岂顾勋⑧.来吾道夫先路⑨.能顺木之天⑩.而臆断其有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逗”“堑”“涯”“皋”“啸”“岂”“勋”“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①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②“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恶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③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音,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灵便的小生物。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净,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转动不已的大水车。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④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雨落大了,再不能做这种游戏时,就坐在楠木树下或庙门前石阶上看雨。既还不是回家的时候,一面看雨一面自然就需要温习那些过去的经验,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雨落得越长,人也就越寂寞。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那么大的雨,回家去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了。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绳的人摇绳车。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熟悉的人。也就因为这种雨,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在仓屋中。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⑤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⑥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⑦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丽的海边。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略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逼窄:狭小B.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发遣:排遣C.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空洞:空泛D.对人生远景凝眸凝眸:注视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河边庙门前躲雨的细节描写中,也能读出作者“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B.跪在仓屋中的处罚正给了作者训练想象力的机会,因此他并不觉得痛苦。C.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描绘最为真切动人,呈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体验。D.文中的“水”象征着阻隔、孤独,也暗含着联结、温情,审美意蕴丰富。15.文章开头说水“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从全文看,水给予了作者哪些帮助?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16.请结合文章第⑥段和小说《边城》的内容,简要说明水对作者文学创作产生的具体影响。【答案】13.C14.B15.(1)河流为作者提供自由活动、释放天性的场所,扩大了作者身体活动的空间,使作者得以尽情融入自然,培养出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感受力,丰富生命体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心灵。(2)雨水、河流扩大了作者心灵活动的空间,锻炼、扩大其想象力,慰藉其幼小、孤独的心灵。(3)河流为作者提供生存空间,使作者学习到丰富的人事、知识,激发人生梦想,获得精神支柱,河流滋养、培育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独特的创作素材,影响了作者的文字风格。(4)大海给作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更加开阔,放大、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希望与人格。16.(1)《边城》所写故事以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茶峒为背景,故事主要发生在河边、渡口,如作者所言“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2)小说中爷爷是一位撑船人,顺顺是码头掌事人,天保、傩送依赖河流谋生,诸多人物形象取材于水边船上。(3)《边城》中翠翠父母殉情而死,天保溺水而亡,爷爷在雷雨夜死去,留下翠翠孤独地等待傩送归来,人物的不幸命运使得小说弥漫着忧郁氛围,如同南方的阴雨天气带给作者的感受。【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解说的辨析的能力。C.“空洞”解释为“空泛”错。由“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可知,“空洞”在文中指的是“空荡”。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理解与赏析能力。B.“因此他并不觉得痛苦”错误。根据原文“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可看出作者认为惩罚很苦,但想象力却得到了训练,用回想与幻想补充了饮食,安慰了痛苦。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1)由“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可知,河流为作者提供自由活动、释放天性的场所,扩大了作者身体活动的空间,使作者得以尽情融入自然,培养出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感受力,丰富生命体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心灵。(2)由“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象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可知,雨水、河流扩大了作者心灵活动的空间,锻炼、扩大其想象力,慰藉其幼小、孤独的心灵。(3)由“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覆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可知,河流为作者提供生存空间,使作者学习到丰富的人事、知识,激发人生梦想,获得精神支柱,河流滋养、培育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独特的创作素材,影响了作者的文字风格。(4)由“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可知,大海给作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更加开阔,放大、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希望与人格。【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相关内容的个性解读能力。(1)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等可知《边城》所写故事以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茶峒为背景,故事主要发生在河边、渡口,如作者所言“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2)由“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等可知,小说中爷爷是一位撑船人,顺顺是码头掌事人,天保、傩送依赖河流谋生,诸多人物形象取材于水边船上。(3)由“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天保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闪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早上顺顺家里得到这个信,听说二老一早就赶去了”“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等可知《边城》中翠翠父母殉情而死,保溺天水而亡,爷爷在雷雨夜死去,留下翠翠孤独地等待傩送归来,人物的不幸命运使得小说弥漫着忧郁氛围,如同南方的阴雨天气带给作者的感受。五、作文(40分,本大题共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