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课件】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课件】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课件】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课件】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示意图。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现象?对!贸易和金融的新发展。那么,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目录CONTENTS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01020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

(20世纪初)英德美法工业产值所占位次3214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452特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一、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过程:(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2)1922年,苏联成立;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3)193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1928年以后: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背景: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政和军事手段)2、措施:实行余量征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3、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知识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须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势十分危急。

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1、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3、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知识回顾:新经济政策(1921-1929)1、特点:高度集中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2、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知识回顾:斯大林体制应对:民主的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法西斯方式: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罗斯福新政新的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新的起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1)资本主义国家①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②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③复苏和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思考: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③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④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新经济时代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评价:(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积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消极: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2)社会主义国家(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①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②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工业化;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能力提升】阅读教材P48内容,归纳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手段、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B、经济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C、贫富分化日益严重。4、21世纪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特点:(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一)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新贸易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①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难。②成立: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③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④性质: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项目类别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不同点性质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构成IMF、WB关贸总协定作用稳定金融秩序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相同点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目的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作用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1)成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力求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变贸易体制。(2)作用: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②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③世贸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二)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四)贸易形式发生变化原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交易手段的变化: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2)内容: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黄金美元其他会员国货币建立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元取得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短期贷款,稳定汇率。------长期贷款,经济发展,技术援助。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布雷顿森林体系:(1)建立: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回顾:背景、特点、影响、瓦解原因及影响)。机构宗旨业务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国际金融机构

(金融危机)(灾后重建)(3)瓦解:时间:20世纪70年代(4)评价:积极:(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

(2)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3)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经

济全球化趋势。消极:巩固美国经济霸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关贸总协定

标志

时间

宗旨作用

性质194519451947调整国际收支,提供短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提供长期贷款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多边贸易协定稳定世界金融和经济秩序恢复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扩大世界贸易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项目类别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相同点原因目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2)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3)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4)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现代金融: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4、电子金融、网络金融与人类生活的改变①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②表现:A.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B.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C.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③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