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23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8/2F/wKhkGWcFXQyAYPPjAAILxWbavv4292.jpg)
![三年级科学上册23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8/2F/wKhkGWcFXQyAYPPjAAILxWbavv42922.jpg)
![三年级科学上册23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8/2F/wKhkGWcFXQyAYPPjAAILxWbavv42923.jpg)
![三年级科学上册23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8/2F/wKhkGWcFXQyAYPPjAAILxWbavv42924.jpg)
![三年级科学上册23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8/2F/wKhkGWcFXQyAYPPjAAILxWbavv429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
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
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
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
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
师提前寻访一遍)。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
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
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
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
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课题第二课蜗牛(一)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
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
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
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
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具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
槽。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
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
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
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
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
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
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
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课题第三课蜗牛(二)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
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
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
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具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
记录表。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
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
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
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
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
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
的兴趣。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
息。
课题第四课蚯蚓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
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
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
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具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2
教学过程修改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
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
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
识。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
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
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
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蚯蚓的
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
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
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
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
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
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
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课题第五课蚂蚁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
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具准备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
小石块。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
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
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
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
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
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
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
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
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
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
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
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题第六课金鱼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
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
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具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
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
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
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
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
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
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
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课题第七课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
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
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
后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
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
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
干扰。
教具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
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
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
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
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
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三单元
课题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
教学目标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
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
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具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2
教学过程修改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
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
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
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
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
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
成的。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
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
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
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
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
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课题第2课谁更硬一些
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
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
体破坏它的表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
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具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
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
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
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
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
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
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
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
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
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
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
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J”,不能划出刻痕的,
在记录表格内打“X”。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
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
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
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
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
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
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课题第3课比较柔韧性
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
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
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
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具准备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
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
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2
教学过程修改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
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
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
的特点叫做柔韧
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
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
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
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
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
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
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
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
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
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
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课题第4课它们吸水吗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
教学目标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
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
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具准备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
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
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
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
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
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
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
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
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
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
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
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
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
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
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
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
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
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
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
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
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
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
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
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
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课题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
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
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
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
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
心)。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2
教学过程修改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
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
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
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
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
浮?填写实验
记录单(沉可用“1”表示,浮可用“t”表示),并进行全
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
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
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
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
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
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
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
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
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
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
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
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
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
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
料。
课题2、第六课砖和陶瓷
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
和在水中的沉浮
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
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课时1累计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
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
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
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
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
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
呢?需要什么工
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
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
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
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
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
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
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售蔬菜大棚合同范例
- 公司设备转让合同范例
- 2025年中国连锁超市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货厢门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某某乡农田水利灌溉维修合同范本
- 加工制作合同范本样板
- 农村买卖土地合同范本
- 债务分期合同范例
- 农田地出租合同范例
- 个人签销售合同范本
- 项目奖金分配奖励制度和方案完整版
- 上海中学国际部幼升小面试真题
- 赢在团队执行力课件
- 慢性胰腺炎课件
-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光学课件第四章
- 阴道镜幻灯课件
- PCB行业安全生产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课件
- DB32∕T 186-2015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2年福建泉州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汽车座椅骨架的焊接夹具毕业设计说明书(共23页)
- 露天矿山职业危害预先危险分析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