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综合运用(一)关于古书的注释,要了解古书注释的类型,在阅读今注时,要参阅古注。重视古注,熟悉它的体例和注释的方法。既要继承古人的研究成果,又要认识古注的局限。(二)关于古书的标点,要认识古书标点的重要性;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标点问题,是阅读古书的基本功。要了解古书标点的原则、方法,通过反复实践,以提高标点古书的能力。
(三)关于古文今译要注意掌握今译的原则,特别是要注意掌握直译的原则。(四)要熟悉各类常用工具书,特别是字词类工具书,要了解它们的性质、功用和使用方法,最终能熟练地查检工具书。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二、古书注解的体例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四、古书注解的术语五、古书注解的局限思考与练习(二十六)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今天的读者阅读古书时在语言、古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各方面,出现许多障碍。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注释,可以帮助今天的读者免去翻检辞书、文献资料的麻烦,较为顺畅便捷地排除读书障碍。一、古书注解的意义汉代孔安国注《尚书·泰誓》: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唐代成玄英注《庄子·逍遥游》:卓有成就的注解家:汉代:毛亨、孔安国、郑玄、马融、高诱、王逸;隋唐:孔颖达、徐彦、杨士勋、贾公彦;宋代:朱熹、邢昺、孙奭;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当推其中的佼佼者。
独立的学科—训诂学,古书的注释不但是我们今天阅读古代典籍的阶梯,也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古代思想和古代汉语的宝贵资料。一、古书注解的意义1.传注体
这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常用的名称有“传”、“注”、“笺”。传注体是以解释古籍词句为主的注释,它的特点是简练中肯,重在排除由于语言的变迁所造成的障碍,不作连篇累牍的义理发挥。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1.传注体毛亨、郑玄对《诗经·魏风·伐檀》注释的片断:二、古书注解的体例2.义疏体
这是一种经、注兼释的体例。经,指古籍原文;注,一般指汉代的注释。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2.义疏体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的《春秋左传正义》中《曹刿论战》的一段为例:二、古书注解的体例3.集解体
集解体是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
《荀子集解》中《劝学篇》的一个片断:二、古书注解的体例三、古书注解的方法1.释词
解释字词是注释的重要内容,汉代经师的传注都是把训释词义放在注释的首位,作为对经文进行训诂的基础。训释词义从形、音、义三方面入手,从而出现所谓“形训”、“声训”和“义训”。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形训”,是指从字形着手解释词义的方法。把字形结构分析和释义联系起来,是“形训”的特点。《荀子·劝学》:“天见其明。”注:“明谓日月。”“声训”,是指通过声音关系(即音同或音近)解释词义的方法。用同音词或音近词解释词义是“声训”的特点。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义训”,是指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这种释词方法是使用最普遍、最多的。它可以用同义或近义词去解释。“增,益也”。三、古书注解的方法2.通句
所谓“通句”,就是通释全句。在释词的基础上,有时还需串通全句,读者才便于理解文意,于是出现这种注释方法。这种注释方法大体包括两种方式:串讲和释句。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2.通句(1)串讲,即在释词之后,再综合起来,贯通全句,通释句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待。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三、古书注解的方法2.通句(2)释句,是就深入理解全句的有关问题加以解释或说明,它不是对全句进行串讲,而是对句子的更深层意义做出说明。如: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毛传:虚,漕虚也,楚丘有堂邑者。景山,大山。京,高丘也。孔颖达疏:言其有山林之饶,高丘之阻,可以居处。三、古书注解的方法3.解事
就是讲解事实。有的注释为了使文章表达的意义更清晰、完整,在注释过程中补叙某些事实。三、古书注解的方法3.解事
刘孝标给《世说新语·德行篇》所作注释的一个片断(标点为后人所加):三、古书注解的方法4.评说
有一些注释,除对正文进行说解疏通外,还加上注释者的评论。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4.评说:裴松之所注《三国志·武帝纪》的片断: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四、古书注解的术语
古书注释在其形成、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注释用术语。不同的注释内容,使用不同的术语。所以阅读古注有必要掌握古注的常用术语。1.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是用来解释词义的,主要用来区别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在释词方式上是所释意义在前,被释词放在“曰”、“为”、“谓之”之后。四、古书注解的术语(1)曰,为,谓之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②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邢昺疏: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加焉。③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杨倞注:《尔雅》云:“四达谓之衢。”四、古书注解的术语(2)谓
这个术语主要是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等。它与“谓之”不同,用“谓”时,被释词放在“谓”的前面,释词放在“谓”之后。①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郑笺:此用兵谓治兵时。②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四、古书注解的术语(3)貌,之貌“貌”本指事物外表的形象,用作注释的术语,则表示某种情貌。它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事物、行为的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如:①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②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四、古书注解的术语(4)犹,犹言用“犹”、“犹言”注释时,往往是用近义词训释,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杜预注:间,犹与也。②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郑笺:于以,犹言往以也。
四、古书注解的术语2.声训术语所谓“声训”,是指用词的音、义关系进行释义的方法,由于词的音、义关系可以反映词与词的亲缘关系,所以“声训”注释法,也是一种通过词与词的亲缘关系揭示词义的方法。四、古书注解的术语(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注释词与被注释词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如:①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郑玄注:兴之言喜也。歆也。艺谓礼、乐、射、御、书、数。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四、古书注解的术语(2)之犹言
“之犹言”和“之言”、“之为言”都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
秋,有蜮。何休注:蜮之犹言惑也,其毒害伤人。四、古书注解的术语3.注音术语(1)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明通假的借贷关系的,即用本字注明正文中的借字。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畔,涯也。②平居不可屈信。颜师古注:信读曰伸。四、古书注解的术语(2)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的作用,主要是用同音字来标明读音。如:①吾是以狂而不信也。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②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四、古书注解的术语(3)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是变读。“如字”告诉读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四、古书注解的术语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代经师缺乏科学的语言观,对语言现象有时不能科学地理解,有时望文生训,牵强附会。其次,古注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多数人是封建士大夫,他们往往从封建阶级的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这就必然会使某些古注,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甚至严重地歪曲作品的原意。此外,某些古注繁琐芜杂。所以,读古书时要参考古注,它会使我们免去许多翻检有关工具书和资料的麻烦,较准确地理解古代典籍。但是不能迷信古注,在使用时要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去分析古注,吸收其中合理的、有用的东西,扬弃其中的不科学的,乃至错误的东西,这才是应取的态度。五、古书注解的局限思考与练习(二十六)一、古注中传注体和义疏体各有哪些特点?笺和注有哪些差别?二、参照东汉赵岐注释和其他材料,给下面《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古文作出新的标点和注释。思考与练习(二十六)三、下面的一段古书注释,从注释体例上属于哪一类?从注释方法上属于哪一种?思考与练习(二十六)思考与练习(二十六)四、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二节古书的标点一、标点古书的意义二、标点古书的原则思考与练习(二十七)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二节古书的标点一、标点古书的意义古人在写文章时不加停顿符号,更无标点可用,所以古代典籍的行文没有任何停顿标记。古人读书时,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他们所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种:“
”+“”。“
”是“句”的停顿,称作“句”“”是“逗”的停顿,称作“读”。人们约定,凡是语意略有停顿的地方,就用“、”号点在应该停顿处的下方;语意比较完整的地方,就用“”号标注在应该停顿处的字旁。用这种句读法标记文章的停顿,上自汉代,下至新式标点引进之前,沿用了很长的时间。
“句读”是读书的基础。《礼记·学记》:“一年离经辨志。”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句读”是标点古书的第一步。标点古书,只有对文章内容大体理解以后才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句读”;只有在准确“句读”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标点。
“说经必先审句读”
(《经解入门》)。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1、绝大多数古书尚未作过整理、标点,况且已经整理、标点过的古代文献,还有一个是非正误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仍要重视培养锻炼句读、标点古书的能力。2、标点古书反映了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标点的正误标志着对古代社会、古代文献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越是对古代文献视野深广的人,越能准确地标点古书;反之,就会错误地标点古书。一、标点古书的意义3、正确的标点来源于正确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从对古文的标点中看出标点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看出标点者的思想倾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标点:一、标点古书的意义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然,同样的标点也可以造成不完全相同的理解。标点正确并不一定表明对文章内容理解得完全正确。但是,标点错误却反映了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错误。标点的差异,是由于理解不同造成的。一、标点古书的意义4、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决定着古书的标点。反过来,古书标点也有助于加深对古代文章内容的理解。《陈涉世家》一文“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戍渔阳九百人”“九百人屯大泽乡”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5、标点古书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正确地标点古书的能力,反映了阅读古书的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培养标点古书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才能获得的。一、标点古书的意义二、标点古书的原则1.要注重文章的整体关系
文章都要表达一种思想、理论或记叙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脱离具体的思想、理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去标点文章,从局部看似乎可通,而从整体上看可能不通,这种标点应该避免。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要注意分析语言诸方面
文章的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所以标点文章时要注意分析书面语言的文字、词汇、语音、语法各方面。要防止以今度古,用现代汉语的规律去套古代汉语。否则就要错解文义而导致标点错误。如: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二、标点古书的原则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陈〕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二、标点古书的原则3.要注意了解古代文物制度要阅读古代典籍,对古代社会的各方面也要有所了解。对古代社会生活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对文章的内容就容易发生误解,从而导致标点错误。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别,也要注意古代文物制度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差别。
二、标点古书的原则
在标点古书时,因缺乏古代文物制度方面的知识而产生的错误比较常见。如:1骠骑将军……太子左右卫、宗卫、内等率,尚书,吏部侍郎……为正四品。2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3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二、标点古书的原则
标点时大致要经历由点到面,即由字、词到句,到全篇;再由面到点,即由全篇到句、到字、词,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二、标点古书的原则思考与练习(二十七)一、培养标点古书的能力有什么重要性?二、给下面的文章加上标点。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三、改正下面短文中不适当的标点。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刖危(跪)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思考与练习(二十七)不得,夜半,子皋问刖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刖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吴公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思考与练习(二十七)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思考与练习(二十七)第三节古文今译一、古文今译的意义二、直译和意译三、古文今译应注意的问题思考与练习(二十八)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三节古文今译一、古文今译的意义1、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语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古汉语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第三节古文今译一、古文今译的意义2、古文今译对学习古汉语的人来说,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说它是手段,是因为语译是综合运用古汉语知识来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一阅读过程,不断提高古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语译乃是古文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就这一点说,语译古文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因为古代汉语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第三节古文今译一、古文今译的意义3、从社会范围来讲,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这些古籍是用文言写成的,社会上多数人因为有语言障碍的关系不能直接阅读原著,古文今译可以沟通古、今汉语,打通语言障碍,使社会上多数人通过译文间接地学习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大体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原貌,便于人们学习借鉴。所以整理今译中国古代典籍是语文学界的一项重大课题。二、直译和意译
严复在《天演论》例言中曾将翻译归纳为“信、达、雅”三个标准。
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字、词、句,做到三落实,句式、语气也应大体和原文一致。这种今译不求有文采,只求内容上的表达准确。
直译:沈玉成《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二、直译和意译
意译是在全面理解原文内容,体会原作神韵的基础上,从整体上通畅地再现原作。《屈原九歌今译》(文怀沙)中《东皇太一》的译文:二、直译和意译
意译要求译者运用理解力,而不是想象力。意译不等于随意添枝加叶,更不是原文大意的转述。二、直译和意译三、古文今译应注意的问题
总的说,古文今译要做到忠实于原作,把原作的思想、事件用现代汉语再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准确地理解原作。这里的准确理解,包括:1、对字、词的理解2、对句式、虚词的理解3、对原作整体思想、事件的理解1.对字、词的理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知晓这样的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阳货打算让孔子拜会自己,孔子不拜见。他便赠送孔子一只烤熟的小猪。2.对句式的理解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晋平公向叔向发问说:“国家的忧患,什么算作最大?”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钟子期在夜里听到一位击磬人的演奏很悲怆,派人叫来向他问道:“你击磬的曲调很悲怆,是什么原因?”3.文章是个整体《论语·阳货》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①自己有宝贝还迷恋同伙的东西
②以怀里的宝贝来迷惑你。
③怀里揣着宝贝而使同伙迷惑。
④怀里有宝物却使国家迷惑。
⑤身怀大志却使国家迷惑。……初学古文的人,在起始阶段要多练习直译,掌握直译的要领。在语译时,宁可失于僵硬,决不可为了顺畅而变成古文大意的转述。三、古文今译应注意的问题思考与练习(二十八)一、古文今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二、什么是直译?怎样语译才能算作直译?三、将下面的短文直译成现代语体:
思考与练习(二十八)(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景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2)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思考与练习(二十八)第四节工具书与工具书的使用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和性能二、怎样使用工具书思考与练习(二十九)第六章综合运用第四节工具书与工具书的使用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和性能1.字词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撰,全书计十四篇,每篇分上、下两部分。全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许慎将这些字按照形体部首的不同,分作540部,将9353字分别纳入540个部首中,使纷纭繁杂的汉字,第一次从形体结构角度归纳出系统,从而开创了按汉字形体结构编排字典、辞书的先例。(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540部首是根据部首形体排列的,如:
《说文》的部首形体是以小篆字体为依据确定、排列的,与隶书的字体有较大的差别,加上数目繁多,不易记忆、掌握,这给现代人使用这部书带来不少困难。为此,后人给《说文》编制了各种《通检》、《索引》。
(1)《说文解字》
《说文》每部内所收的字大体是按意义排列的,凡是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的字排在一起。如“示”部的“礼、禧、禛、禄、祯、祥、祉、福、祺”等,都是表示吉祥、吉庆意义的,这些字就都排列在一起;有时,意义相反,相对的字也排列在一起。如“贝”部的“贵、贱”等。(1)《说文解字》
《说文》每个字注释的程序是:先释意义,后分析形体构造。“旦,明也。
注音方法有两种:一、“从某,某声”“皎,月之白也。从白,交声。”二、“读若某”或“读与某同”“莠,禾粟下扬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1)《说文解字》《说文》是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入手解释词义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它所释的是该词的本义。“习,数飞也。”(1)《说文解字》《说文》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1、对一些字的解释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如:“一贯三为王”“妇,服也。”2、对一些字的分析、解释不正确,失于穿凿。
“为,母猴也。”“长”为“亡声”。(1)《说文解字》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尔雅》共三卷,二十篇。全书按所释词的内容共分为十九类,其中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普通词义的;释训大部分是解释叠音词的;释亲、释宫、释器、释乐,是解释人事名称的;释天解释有关天文的词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解释地理的词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有关动物的词义,释草、释木解释有关植物的词义。(2)《尔雅》《尔雅》释词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1、一类如释诂、释言、释训等,是把众多同义词归纳到一起,作一总括性的解释。如《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2)《尔雅》2、另一类如释亲、释宫类,是先将亲属称谓、宫室建筑等分成种类,然后再加以解释。如《释亲》将亲属称谓共分作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宗族”类主要解释父系亲属称谓“母党”主要是解释母系亲属称谓“妻党”主要解释妻族亲属的称谓“婚姻”主要解释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称谓分类后的解释如:“父曰考,母曰妣。”
(2)《尔雅》
《尔雅》的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释词方法,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的同义词。但是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对深入细致地理解词义,很有局限。全书按词义内容归类编排,给不了解词义的读者使用本书,带来很大不便。(2)《尔雅》(3)《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奉朝廷之命编撰的。历经长达六年时间,至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成书。全书共分12集,每集各分上中下3卷,立214部首。书前列有总目、检字、辨似、等韵图,书末附有补遗、备考。《康熙字典》解词方法是先音后义,即在每字之下注明《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韵书的反切。如果上列书中没收的字,就参考用《玉篇》、《类编》、《五音集韵》等书的反切。如《玉篇》等书也未收,就酌情摘取经、传、史、汉、老、庄等书的音释。反切之后,列举与该读音相应的古籍中的训解及书证。(3)《康熙字典》(3)《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释义详尽,引证丰富,绝大多数都是引证古籍中的训释,作者一般不加按断。
《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是一部收字空前的巨型字典。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弥补其他字典、词书的不足。
(3)《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序》自称“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
收字尽管详备,却失之精当。在词义的训释、书证的引用乃至文字的抄写上,都存在较多的错误。仅王引之在《字典考证》中就纠正了引书错误达2588条,这还不是本书错误的全部。所以使用《康熙字典》时要注意把字典的引证与原文核对。(3)《康熙字典》(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是由徐中舒主编,由四川、湖北两省组成的汉语大字典编委会集体编撰的,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于1984年完稿,1985年陆续出版发行。《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收单字56000余个,是迄今为止收字最多的大型单字类工具书。全书按部首编排,其部首是在《康熙字典》的214部的基础上删并而成的,共分200部。释义后附书证,并对所引资料进行校订,并附有少量插图,以助释义。(4)《汉语大字典》下面是其对“川”字的释义片断:(4)《汉语大字典》下面是其对“川”字的释义片断:(4)《汉语大字典》下面是其对“川”字的释义片断:(4)《汉语大字典》(5)《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由罗竹风主持编写,先后有千余名专家参加,历经二十余年写成,全书完成于1994年。该词典分十二卷,另有检索表和附录一卷。共收词目约375000余条,复音词、成语、典故30万条,还收有附图2500余幅,共5000余万字。这是一部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备的综合性语文工具书。全书按部首编排。部首的设置是以《康熙字典》的214部为基础,经过少量的调整和增补,计200部首。全书以单字为纲入部,按笔画从少到多编排。对单字是先注音,后释义,并列出书证。单字之后分条列出以该字为字头的词或词组。分别做出解释和列出书证。收词宏富,义项完备,信息量大是本词典的最大特点。但是由于本书篇幅巨大,这给翻检使用也造成一定负担。(5)《汉语大词典》(6)《辞源》《辞源》由陆尔奎等编写,出版于1915年,是一部收单字万余,词目10万条左右的,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的综合性词书。全书立214部首,所收单字按部首编纂。同一部首内,再按笔画由少至多编排。单字下先注反切,再释词义,并列书证。单字之后附列以该单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然后分别进行诠释,有的更附有图表,以利理解。
《辞源》的百科性给读者带来很大方便。它不但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字、词问题,还可以解决有关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辞源》中的书证因多从旧字书、类书中转抄而来,又未经认真查对,所以错误较多。有的词语训释欠妥,加上一些条目带有明显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今天看来,是很错误的。因此,使用这部词典必须多加注意。(6)《辞源》1979年修订本《辞源》陆续出版,1982年已经分4册出齐。修订本枟辞源枠删去旧枟辞源枠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增补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词目,充实了古汉语词语,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内容的大型工具书。(6)《辞源》(7)《辞海》
《辞海》也有新旧两种。旧《辞海》由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等编撰,于1936年出版。体例与旧《辞源》大致相同,也是一部以单字为纲,兼收百科词语的综合性词书。
(7)《辞海》旧《辞海》前面也有《检字表》,书后附有《国音常用字读音表》、《韵目表》及《译名西文索引》。全书分214部首,每部之内按单字笔画由少至多排列,单字下先用反切注音,后分项注释词义,并有古书书证。由于《辞海》在《辞源》之后问世,可以借鉴《辞源》的经验,避免《辞源》的失误,在书的内容和编排体例上都有很大改进。下面仍以“诛”字为例:(7)《辞海》修订本《辞海》选收单字14872个,选收词目91706条,词目中包括了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具书。(7)《辞海》下面是修订本《辞海》对“诛”的解释:
(7)《辞海》
此外,修订本《辞海》还增加了词目的数量(如诛愚),扩大了解词的范围。总之,在许多方面比旧《辞海》有很大改进。(7)《辞海》这部字典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编写的古汉语单字字典。全书共收古汉语常用单字(词)3700多个,书后附《难字表》,收难字(词)2600多个。这些词在古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这本字典收字虽然不多,却能解决初学古汉语所遇到的大部分字词问题。它释词简明、精当,注意义项间的关系,是一部科学性较强的简明字典。(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经过第四次修订的字典,不但在收字上进行了增补,对释义也做了修订,进一步提高了该字典的质量。这部字典按音序编排,如果知道所查字的普通话读音,便可径直查到该字;如果不知道所查字的读音,可以通过书前的《部首检字》查到该字在本书中的所在页数,便可查到该字。书后还附有《古汉语语法简介》、《中国历代纪元表》等。(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一部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收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56000余条。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发行。《现代汉语词典》按音序编排,先释单字,后释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词组,书前附有《音节表》、《新旧字形对照表》、《部首检字表》以及《四角号码检字表》。(9)《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除了可以用来确认字、词的普通话读音以外,也可以利用它所释的古汉语词义帮助解决读古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部分问题。如“走”字,它既解释了现代义,也解释了古代汉语的“跑”义,并举成语“奔走相告”作为例证。对“释”的解释,有“解释”义,也有“放”义,如“手不释卷”等。(9)《现代汉语词典》(1)《词诠》《词诠》是一部文言虚词类词典,杨树达撰,出版于1928年,全书共10卷,收521个虚词。它对虚词的解释,既包括了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了虚词的特殊用法。在体例上,《词诠》按注音字母声母的顺序分类编排,书前附有音序目录和部首目录。释词时先标明词类,再解释意义和用法,并举出书证。2.虚词类工具书(1)《词诠》对虚词分条叙解,并列举大量书证,眉目清晰,自成系统。但术语比较陈旧,分类失于繁细。(2)《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这是近年出版的虚词类工具书,何乐士等编撰,出版于1985年。该书共收文言虚词549个,收词范围较为宽泛、数量较多是该书的特点之一。书中全部采用现代通行的语法术语,现代读者使用起来较为便利。对每一个词都从语法功用、意义两方面进行诠释并附有书证。
全书按音序编排,书后附有四角号码检字、部首检字,翻检较为方便。(2)《古代汉语虚词通释》3.资料类工具书(1)《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撰,成书于公元1711年,是一部按诗韵编排的汇辑词汇、典故的工具书。3.资料类工具书(1)《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是在元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的《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
(1)《佩文韵府》全书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共212卷。每一部收入同韵字,并注音释义;每个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按二字、三字、四字的顺序排列,各举书证,罗列典故,文中凡属列于“韵藻”之下的词语,都采自《韵府群玉》和《五车韵瑞》;凡是《佩文韵府》增补的词语,则标以“增”字。罗列的材料,都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并附有“对语”和“摘句”。
《佩文韵府》本来是供作诗写赋时查找典故、摘取辞藻对偶用的资料性工具书,因其按韵编次,所以称“韵府”。(1)《佩文韵府》(2)《太平御览》宋代李昉等奉太宗之命编撰,初名《太平类编》,共1000卷。据《春明退朝录》记载,《太平类编》辑成之后,太宗日览3卷,一年读完全书,所以赐名为《太平御览》,简称《御览》。(2)《太平御览》全书共分55门,辑录了1600多种古籍材料,多为古籍佚文。今天已经难以见到的古书记载,有许多可以从中找到片断。《太平御览》蒐罗浩博,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参考著作。但所引书名不一致,书名与篇目往往相混。《太平御览》的版本有十几种之多,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宋本,成为最流行的本子。(2)《太平御览》(3)《通典》唐代杜佑编撰,全书200卷,是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先是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撰《政典》35卷,杜佑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9门,各门之下又分子目。
(3)《通典》上自黄帝、下迄唐代天宝年间的典章制度,在本书中多有记载。成书于贞元十七年,历时36年。《通典》是中国现存最早、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后来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代官修《续通典》,共144卷,记载了从唐肃宗起至明代崇祯末年间的典章沿革。又修《皇朝通典》(《清通典》)百卷,专门记载清王朝的典章制度。(4)《通志》
宋代郑樵编撰,全书200卷,体例仿《通史》。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迄于隋代。其中的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20略,为全书的精华。内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是旧史所没有的,为郑樵独创。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清廷组织人力编写《续通志》,全书640卷,记从唐至明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