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_第1页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_第2页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_第3页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_第4页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TOC\o"1-2"\h\u8174第一章引言 321101.1背景与意义 3254461.2目标与任务 427418第二章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4184742.1种植技术分类 4218632.1.1按作物种类分类 4321522.1.2按种植方式分类 476142.1.3按生产目标分类 566052.1.4按技术来源分类 5235612.2国内外种植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5200412.2.1国内种植技术发展现状 5307492.2.2国外种植技术发展现状 5139742.2.3种植技术发展趋势 520029第三章土壤改良与土地整理 6146603.1土壤类型与特性 683603.2土壤改良措施 6301443.3土地整理技术 71695第四章良种选育与种子处理 7199074.1良种选育方法 7195844.1.1系谱法:通过世代选择和繁殖,对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选育,逐步固定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7203454.1.2杂交育种:将不同品种或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进行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新品种。 756194.1.3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手段诱导植物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8116534.1.4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研究,筛选具有特定性状的基因,用于辅助育种。 8230964.1.5组织培养技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保持其遗传稳定性,提高繁殖效率。 873174.2种子处理技术 8215194.2.1种子清选: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筛选,去除杂质、病斑、虫蛀等不良种子,保证种子质量。 8271694.2.2种子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825244.2.3种子处理剂:使用适量的种子处理剂,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逆性。 8323884.2.4种子包衣:在种子表面涂覆一层含有肥料、农药等成分的包衣剂,实现缓释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8307094.2.5种子低温处理:通过低温处理,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 8196104.3品种适应性评估 8302584.3.1生态适应性: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评估品种的适应性,保证良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效果。 88974.3.2产量和品质:对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评价,筛选出高产量、高品质的品种。 8315514.3.3抗逆性:评估品种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筛选具有抗病、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状的品种。 8151554.3.4生产稳定性:对品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生产功能进行评估,保证品种的稳定性。 8131194.3.5市场适应性:分析品种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等因素,保证品种的市场竞争力。 823309第五章灌溉与施肥技术 9196485.1灌溉方式与设备 9126775.1.1灌溉方式 9138375.1.2灌溉设备 9119325.2施肥原则与方法 957365.2.1施肥原则 9324625.2.2施肥方法 9270525.3水肥一体化技术 10293265.3.1技术原理 1067605.3.2技术优势 1016012第六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054956.1病虫害类型与特点 10172486.1.1真菌性病害 10275436.1.2细菌性病害 10162036.1.3病毒性疾病 11308726.1.4虫害 1189966.2防治方法与技术 1113006.2.1农业防治 11193876.2.2化学防治 11160796.2.3物理防治 11110546.3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 1213256.3.1生物防治 1225656.3.2绿色防控 1212911第七章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1215537.1农业机械化技术 1239687.1.1机械耕作技术 12259517.1.2机械播种与施肥技术 12203937.1.3机械植保技术 12178667.1.4机械收获技术 1267527.2农业智能化技术 12137917.2.1智能监测技术 1274367.2.2智能决策技术 13271947.2.3智能控制技术 13111317.3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1367967.3.1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13279817.3.2农业电子商务 13112267.3.3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 13183617.3.4农业大数据应用 1314779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282288.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242348.1.1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1367598.1.2优化种植结构 13234498.1.3发展生态农业 14105528.1.4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43628.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60368.2.1农业废弃物收集与处理 1448688.2.2农业废弃物用于土壤改良 14226208.2.3农业废弃物用于生物质能源 14197258.3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 1476118.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4267838.3.2推广循环农业模式 14137218.3.3发展休闲农业 14226358.3.4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 1523203第九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 15153979.1技术培训内容与方法 1598709.1.1培训内容 1592709.1.2培训方法 15305969.2推广体系与机制 15204779.2.1推广体系 15270949.2.2推广机制 1590079.3成果转化与应用 16205879.3.1成果转化 16130719.3.2应用实践 1610633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前景展望 16476110.1成功案例分析 161507110.2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73195910.3发展前景与建议 17第一章引言1.1背景与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种植技术推广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水平,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必要研究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案。1.2目标与任务本研究旨在针对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明确以下目标与任务:(1)梳理当前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推广工作提供现实依据。(2)总结国内外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成功经验,摸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推广模式。(3)研究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关键环节,制定具体的推广策略与措施。(4)构建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5)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与指导。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二章农业种植技术概述2.1种植技术分类农业种植技术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针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措施。种植技术分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以下是主要的分类方式:2.1.1按作物种类分类种植技术可按作物种类分为粮食作物种植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果品种植技术等。各类作物种植技术具有其特定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要求。2.1.2按种植方式分类种植方式主要包括露地种植、设施种植、间作套种、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生产条件和作物种类。2.1.3按生产目标分类种植技术可根据生产目标分为高产种植技术、优质种植技术、抗逆性种植技术等。各类技术旨在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适应性。2.1.4按技术来源分类种植技术可按技术来源分为传统种植技术、引进种植技术、自主创新种植技术等。各类技术来源不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贡献也有所差异。2.2国内外种植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2.2.1国内种植技术发展现状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产种植技术不断创新。通过选育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反季节生产和提高作物产量、品质。(3)种植模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作物种类,研究推广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种植领域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2.2.2国外种植技术发展现状国外农业种植技术发展较早,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发展现状:(1)精确农业技术。通过卫星定位、遥感技术等手段,实现作物种植的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病、抗逆、高产等特性的作物品种。(3)生态农业技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4)智能化农业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2.2.3种植技术发展趋势未来农业种植技术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绿色、生态、可持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智能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3)多样化、个性化。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发展多样化的种植技术,满足个性化需求。(4)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种植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第三章土壤改良与土地整理3.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种植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作物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黑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广泛分布,质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2)黄土:黄河中游地区分布较广,质地较轻,肥力中等,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3)红土: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质地较重,酸性较强,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4)棕壤: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质地较轻,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5)草甸土: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质地较轻,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2土壤改良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1)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等。(2)调整土壤酸碱度:针对酸性土壤,采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针对碱性土壤,采用硫磺粉、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进行调整。(3)土壤水分管理: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湿润,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4)土壤深翻:通过深翻,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肥能力。(5)生物改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3.3土地整理技术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以下为常见的土地整理技术:(1)土地平整:对地形进行修整,使土地达到适宜的坡度和高程,便于农业生产。(2)水土保持:采用梯田、梯地、坡改梯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3)农田水利: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4)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在农田周围种植防护林,降低风速,减少风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5)土地改良:针对盐碱地、沙地等不良土壤,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改良,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通过土壤改良和土地整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良种选育与种子处理4.1良种选育方法良种的选育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选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1系谱法:通过世代选择和繁殖,对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选育,逐步固定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4.1.2杂交育种:将不同品种或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进行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新品种。4.1.3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手段诱导植物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4.1.4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研究,筛选具有特定性状的基因,用于辅助育种。4.1.5组织培养技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保持其遗传稳定性,提高繁殖效率。4.2种子处理技术种子处理技术对于保证良种的种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2.1种子清选:对收获的种子进行筛选,去除杂质、病斑、虫蛀等不良种子,保证种子质量。4.2.2种子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4.2.3种子处理剂:使用适量的种子处理剂,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逆性。4.2.4种子包衣:在种子表面涂覆一层含有肥料、农药等成分的包衣剂,实现缓释施肥和病虫害防治。4.2.5种子低温处理:通过低温处理,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4.3品种适应性评估在良种选育过程中,品种适应性评估。其主要内容包括:4.3.1生态适应性: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评估品种的适应性,保证良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效果。4.3.2产量和品质:对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评价,筛选出高产量、高品质的品种。4.3.3抗逆性:评估品种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筛选具有抗病、抗旱、抗寒等抗逆性状的品种。4.3.4生产稳定性:对品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的生产功能进行评估,保证品种的稳定性。4.3.5市场适应性:分析品种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等因素,保证品种的市场竞争力。第五章灌溉与施肥技术5.1灌溉方式与设备合理的灌溉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节主要介绍适用于农业种植的灌溉方式及相应设备。5.1.1灌溉方式(1)地面灌溉:包括畦灌、沟灌、淹灌等,适用于多数作物,特别是大面积作物。(2)喷灌:利用喷灌设备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节省水资源,适用于多种地形。(3)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省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干旱地区和设施农业。5.1.2灌溉设备(1)水泵:包括离心泵、潜水泵、深井泵等,用于提取水源。(2)管道系统:包括输水管道、喷灌管道、滴灌管道等,负责将水输送至作物。(3)喷头和滴头:根据灌溉方式选择合适的喷头和滴头,保证灌溉均匀。5.2施肥原则与方法科学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施肥原则与方法。5.2.1施肥原则(1)按需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肥力状况和预期产量,合理确定施肥量。(2)平衡施肥:保持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平衡,避免单一过量或不足。(3)分次施肥:将总施肥量分多次施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5.2.2施肥方法(1)基肥: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壤,以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提供全生育期的养分需求。(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进行补充施肥。(3)叶面施肥:利用叶面喷施,快速补充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5.3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5.3.1技术原理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输送到作物根部,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5.3.2技术优势(1)节水节肥:减少水分蒸发和肥料流失,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2)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精确控制养分供应,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3)减少病虫害:减少土壤表面湿润时间,降低病虫害发生。(4)操作简便:实现自动化控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以上灌溉与施肥技术的介绍,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科学、高效的水分和养分管理,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病虫害防治技术6.1病虫害类型与特点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特点。6.1.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等。这类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传播速度快,易于大面积爆发;(2)病害症状明显,易于识别;(3)病原真菌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防治难度较大。6.1.2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棉花角斑病、烟草青枯病等。这类病害的特点如下:(1)病害发展迅速,危害严重;(2)病原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易于传播;(3)防治方法相对有限,防治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6.1.3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由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如番茄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毒病等。这类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病害症状多样化,易于与其他病害混淆;(2)病毒传播途径多,防治难度较大;(3)病毒变异能力强,易于产生新的病毒株系。6.1.4虫害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如棉铃虫、稻飞虱、小麦蚜虫等。虫害特点如下:(1)虫害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2)虫害具有迁徙性,防治难度较大;(3)虫害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6.2防治方法与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6.2.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抗虫品种;(2)合理轮作,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3)改良土壤,提高作物抗逆能力;(4)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害的初侵染源。6.2.2化学防治(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抓住关键时期,及时防治;(3)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6.2.3物理防治(1)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杀灯;(2)采用防虫网、黄色粘虫板等物理方法防治害虫;(3)人工摘除病叶、病株,减少病虫害传播。6.3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6.3.1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控制病虫害;(2)选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等;(3)增强作物抗病性,降低病虫害发生。6.3.2绿色防控(1)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非化学防治方法;(2)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3)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指导防治工作;(4)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7.1农业机械化技术7.1.1机械耕作技术本节主要介绍农业机械化在耕作环节的应用,包括拖拉机、耕作机、旋耕机等耕作机械的选择与使用,探讨如何提高耕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7.1.2机械播种与施肥技术本节阐述机械化播种与施肥技术的优势,介绍播种机、施肥机等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作物需求调整播种与施肥参数。7.1.3机械植保技术本节介绍农业机械化在植保环节的应用,包括喷雾器、喷粉机等植保机械的选择与使用,探讨如何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残留。7.1.4机械收获技术本节主要阐述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包括收割机、脱粒机等收获机械的选择与使用,以及如何提高收获效率,减少损失。7.2农业智能化技术7.2.1智能监测技术本节介绍农业智能化技术在监测环节的应用,如病虫害监测、土壤湿度监测等,探讨如何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农田信息的实时监测。7.2.2智能决策技术本节阐述农业智能化技术在决策环节的应用,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施肥、灌溉、植保等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7.2.3智能控制技术本节介绍农业智能化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如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等,探讨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7.3信息化管理与应用7.3.1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本节探讨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共享等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信息支持。7.3.2农业电子商务本节介绍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如农产品在线交易、农业供应链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7.3.3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本节阐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的应用,如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农业金融等服务,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7.3.4农业大数据应用本节探讨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保证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本章提出以下具体措施:8.1.1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8.1.2优化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1.3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等生态农业技术,降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8.1.4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投入,开展水土保持、农田水利、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8.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章提出以下措施:8.2.1农业废弃物收集与处理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利用体系,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生物质能源等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8.2.2农业废弃物用于土壤改良将农业废弃物作为有机肥原料,进行堆肥化处理,用于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8.2.3农业废弃物用于生物质能源推广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8.3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为实现农业种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本章提出以下模式与路径:8.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8.3.2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3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8.3.4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9.1技术培训内容与方法9.1.1培训内容本章节围绕农业种植技术,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1)作物栽培新技术:涵盖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等新型栽培技术;(2)肥料施用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3)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方法;(4)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5)农业信息化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9.1.2培训方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技术培训:(1)现场培训:组织农民实地参观学习,现场示范操作,解答疑问;(2)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结合实际案例,系统性地传授农业种植技术;(3)远程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4)互动交流:组织农业技术研讨会,促进农民与专家、同行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9.2推广体系与机制9.2.1推广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包括:(1)主导: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和技术推广计划;(2)企业参与:鼓励农业企业参与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3)合作社和农民组织:发挥合作社和农民组织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接受度;(4)科研院所: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9.2.2推广机制建立以下推广机制:(1)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2)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培训;(3)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4)监督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