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_第1页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_第2页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_第3页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_第4页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TOC\o"1-2"\h\u6874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168521.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3261621.2建设目标与意义 318475第2章平台总体设计 492732.1设计原则与理念 4318882.2总体架构设计 558122.3技术路线选择 525790第3章数据资源整合与规划 5213603.1数据来源与类型 6128923.2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 6133723.3数据整合与存储策略 613219第4章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 7172934.1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7209594.2监测方法与设备选型 7295404.3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 821848第5章信息化平台功能设计 861825.1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 884875.1.1数据采集与管理 8121775.1.2数据分析处理 8284135.2生态环境预警与评估功能 8317265.2.1预警体系构建 845905.2.2环境评估与报告 8322965.3智能决策支持功能 9165675.3.1决策模型构建 9280375.3.2决策方案推荐 9110365.3.3决策效果评估 9511第6章平台架构与模块划分 9315706.1系统架构设计 9201176.1.1基础设施层 9111496.1.2数据资源层 948826.1.3平台服务层 964426.1.4应用层 10269066.1.5用户展示层 10189636.2模块功能划分 1037046.2.1数据采集模块 10159476.2.2数据管理模块 10243216.2.3监测预警模块 10140156.2.4决策支持模块 10252376.2.5评估评价模块 10255596.3接口设计规范 10143256.3.1接口类型 10167326.3.2接口协议 10111526.3.3接口参数 11211606.3.4接口权限 113746.3.5接口文档 1118749第7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11297037.1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11125997.1.1农业生态环境数据挖掘技术 11136117.1.2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分析技术 11230977.2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 11281627.2.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识别技术 11104287.2.2农业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估技术 11229057.3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1268997.3.1农业生态环境云计算平台 12143747.3.2农业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 12260077.3.3农业生态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4180第8章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实施与部署 12287678.1硬件设备选型与采购 128128.1.1服务器设备 12304478.1.2网络设备 1221338.1.3输入输出设备 13313618.1.4采购流程 13111538.2软件系统开发与集成 13208898.2.1软件系统开发 1310378.2.2软件系统集成 13200888.3平台部署与调试 1370548.3.1硬件设备部署 13312918.3.2软件系统部署 13275468.3.3系统调试 144540第9章平台运行与管理 1423789.1运行维护体系构建 1468339.1.1运维组织架构 1472879.1.2运维管理制度 14232049.1.3运维技术支持 14259359.1.4应急预案与故障处理 1417119.2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14275459.2.1数据安全策略 14312759.2.2安全防护技术 1433869.2.3安全审计与监控 15296089.2.4数据泄露防范 1535119.3用户服务与培训 1548519.3.1用户服务体系建设 1558159.3.2用户培训计划 15266079.3.3用户反馈与需求收集 15230179.3.4用户满意度调查 158586第10章项目评估与持续优化 151809310.1项目效益评估 15950110.1.1经济效益评估 15677210.1.2生态效益评估 162302110.1.3社会效益评估 16223010.2持续优化策略 16453010.2.1技术优化 162454810.2.2管理优化 163233010.2.3政策优化 163144210.3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172611110.3.1产业链延伸 17265210.3.2区域协同发展 17487410.3.3国际合作与交流 172492410.3.4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破坏,均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以下现状:(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能力不足。(3)农业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化程度低。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分散、不完整,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不佳。1.2建设目标与意义针对以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本项目旨在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信息化平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2)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构建农业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化管理体系。整合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分析和应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对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地实施。本项目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2)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信息化平台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效率。(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宣传与落实。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推动政策在基层的落实。(4)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平台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态环境数据,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第2章平台总体设计2.1设计原则与理念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与理念:(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制定全面、系统的平台建设规划,并按照实际需求和条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2)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构建统一的数据接口、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3)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注重实用性,保证平台功能完善、操作简便。(4)开放性与扩展性。平台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便于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同时具备较强的扩展性,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5)安全可靠。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通信等多方面保证数据安全。2.2总体架构设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架构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1)基础设施层:提供平台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通信、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支持。(2)数据资源层:负责收集、整理、存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3)应用支撑层:为平台提供业务处理、数据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协同办公。(4)应用层: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具体的业务应用,包括信息查询、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等。2.3技术路线选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技术路线选择如下:(1)前端技术:采用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平台界面友好、响应迅速、易于维护。(2)后端技术:采用Java、Python等后端开发语言,结合SpringBoot、Django等开发框架,实现业务逻辑处理。(3)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MySQL、Oracle等,以及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Redis等,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存储需求。(4)大数据处理技术:采用Hadoop、Spark等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析。(5)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弹性伸缩、按需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6)信息安全技术: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防火墙等技术,保证平台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第3章数据资源整合与规划3.1数据来源与类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所需的数据资源主要来源于农业、环保、气象等多个部门。数据类型主要包括:(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分布等。(2)农业资源数据:包括耕地、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产值等。(3)环境质量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监测数据。(4)生态保护数据:包括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等政策性数据。(5)气候变化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灾害性天气等。(6)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GDP、产业结构等。3.2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为保证数据质量,建立以下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1)数据采集: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遥感技术、人工调查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采集各类数据。(2)数据更新:建立定期更新机制,根据数据类型和时效性要求,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3)数据校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对于异常数据,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修正。(4)部门协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保证数据的互补性和一致性。3.3数据整合与存储策略为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制定以下数据整合与存储策略:(1)数据整合:采用数据清洗、转换、融合等技术,将多源、异构、分布式数据整合为统一的数据资源。(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技术,构建稳定、高效的数据存储体系。(3)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类型、用途和保密级别,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保证数据安全。(4)元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记录数据来源、数据结构、数据质量等信息,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互操作性。(5)备份与恢复: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保证数据在遭受意外损失时能够快速恢复,保障数据安全。第4章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4.1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首先需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全面覆盖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保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准确评估与实时监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筛选具有代表性、可比性、敏感性的指标。(2)完整性:覆盖水、土、气、生等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的监测网络。(3)动态性:考虑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合理设置监测频次。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重金属含量等。(2)水体环境质量指标:水质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3)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PM10、PM2.5)等。(4)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态位宽度等。4.2监测方法与设备选型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本章节对监测方法与设备选型进行详细阐述。(1)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用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备选型包括土壤pH计、土壤养分速测仪、重金属分析仪等。(2)水体环境质量监测:采用自动监测站与手持式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设备选型包括水质自动监测站、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3)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采用自动监测站、无人机遥感监测等技术。设备选型包括大气自动监测站、无人机搭载的气体分析仪等。(4)生物多样性监测:采用样方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设备选型包括红外相机、生物量测定仪等。4.3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处理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本章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数据传输: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实现监测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利用物联网、4G/5G等技术,实现监测设备与平台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2)数据处理:构建统一的数据处理标准与流程,对原始数据进行有效性、可靠性、一致性审核。采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与存储。(3)数据共享与发布: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向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及公众提供数据查询、等服务。同时通过可视化技术,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报告,提高数据利用率。第5章信息化平台功能设计5.1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5.1.1数据采集与管理本平台将设计全面的数据采集与管理模块,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存储、更新及维护。数据来源包括气象、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同时支持数据的多格式导入导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5.1.2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将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挖掘。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趋势预测。提供数据可视化功能,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数据分析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5.2生态环境预警与评估功能5.2.1预警体系构建基于历史数据和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预警体系。通过对关键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实现对潜在环境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5.2.2环境评估与报告平台将定期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保护措施效果等方面。评估结果将以报告形式呈现,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参考。5.3智能决策支持功能5.3.1决策模型构建结合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构建智能决策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决策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5.3.2决策方案推荐基于决策模型,平台将自动推荐符合条件的决策方案。同时支持人工干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以满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5.3.3决策效果评估平台将对实施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执行结果,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改进。第6章平台架构与模块划分6.1系统架构设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遵循分层、模块化、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原则,以保证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系统架构自下而上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应用层和用户展示层。6.1.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提供平台所需的物理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同时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态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6.1.2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维护,涵盖土壤、气象、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数据。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架构,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高效访问。6.1.3平台服务层平台服务层提供一系列基础服务,包括数据服务、计算服务、分析服务、接口服务等。这些服务为应用层提供支撑,保证平台功能的实现。6.1.4应用层应用层根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构建相应的业务模块,包括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评估评价等。6.1.5用户展示层用户展示层提供用户界面设计,满足用户在PC、移动设备等不同终端上的使用需求。通过图形化、可视化手段,提高用户体验。6.2模块功能划分根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业务需求,将平台划分为以下核心模块:6.2.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收集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包括自动监测数据、人工观测数据、遥感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预处理,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6.2.2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实现对采集到的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共享等功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6.2.3监测预警模块监测预警模块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分析,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6.2.4决策支持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结合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和相关模型,为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2.5评估评价模块评估评价模块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参考依据。6.3接口设计规范为保证平台与其他系统的高效对接和互联互通,制定以下接口设计规范:6.3.1接口类型平台提供RESTfulAPI、WebService、Socket等类型的接口,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交互需求。6.3.2接口协议接口协议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HTTP、等,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3.3接口参数接口参数采用JSON、XML等通用数据格式,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解析和交换。6.3.4接口权限接口权限分为公开接口和授权接口。公开接口面向所有用户,授权接口需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验证,保证数据安全。6.3.5接口文档提供详细的接口文档,包括接口描述、请求参数、响应参数、示例代码等,方便开发者使用和调试。第7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7.1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7.1.1农业生态环境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并开发适用于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的挖掘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关联规则挖掘和分类预测等模块,旨在从海量农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7.1.2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时空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分析、异常值检测等。通过这些分析技术,为部门、企业和农户提供有关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和评估,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2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7.2.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识别技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并开发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识别技术。通过对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的训练,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7.2.2农业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估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估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实现对未来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和评估,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持。7.3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7.3.1农业生态环境云计算平台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云计算平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析。通过云计算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降低硬件设备投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提供有力保障。7.3.2农业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数据进行高效管理、挖掘和分析。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7.3.3农业生态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态环境数据,为部门、企业和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助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第8章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实施与部署8.1硬件设备选型与采购为了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硬件设备选型与采购。以下为硬件设备选型与采购的相关内容。8.1.1服务器设备根据平台业务需求,选用高功能、稳定可靠的服务器设备。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处理器:选用功能强劲的多核处理器,以满足数据处理和计算需求。(2)内存:配置足够大的内存,保证系统运行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3)存储:采用高功能的固态硬盘(SSD),提高数据读写速度。(4)网络接口:配置高速网络接口卡,保证网络通信速度。8.1.2网络设备选用稳定可靠的网络设备,保证平台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交换机:选用高功能、可扩展的交换机,满足网络带宽需求。(2)路由器:选用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保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防火墙:配置高功能的防火墙,防止外部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8.1.3输入输出设备根据业务需求,选用适当的输入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8.1.4采购流程(1)制定详细的设备采购清单,包括设备型号、数量、配置等。(2)对比多家供应商的产品功能、价格和售后服务,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3)参与招标、投标、谈判等环节,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8.2软件系统开发与集成软件系统开发与集成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相关内容。8.2.1软件系统开发(1)采用成熟的技术框架,如Java、.NET等,进行软件系统开发。(2)根据平台功能需求,设计合理的软件架构,包括前端、后端、数据库等。(3)编写清晰的代码,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4)进行严格的软件测试,保证软件质量。8.2.2软件系统集成(1)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正常运行。(2)对接外部系统,如气象、土壤、遥感等数据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3)优化系统功能,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8.3平台部署与调试在完成硬件设备采购和软件系统开发后,进行平台部署与调试。8.3.1硬件设备部署(1)按照设计图纸,将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安装到指定位置。(2)连接电源、网络等,保证硬件设备正常运行。8.3.2软件系统部署(1)将软件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上,配置相关参数。(2)搭建测试环境,进行系统功能测试和功能测试。(3)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系统配置,提高系统稳定性。8.3.3系统调试(1)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功能满足平台需求。(2)对软件系统进行调试,消除潜在的系统漏洞和缺陷。(3)联合运维团队,对平台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保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第9章平台运行与管理9.1运行维护体系构建本节主要阐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运行维护体系构建,保证平台长期稳定、高效运行。9.1.1运维组织架构建立运维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运维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设立专门的运维部门,负责平台日常运维工作。9.1.2运维管理制度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包括运维工作流程、运维质量评估、运维安全保障等,保证运维工作有序进行。9.1.3运维技术支持提供运维技术支持,包括硬件设备维护、软件系统升级、数据备份与恢复等,保证平台技术先进性和稳定性。9.1.4应急预案与故障处理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平台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9.2数据安全保障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如何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安全。9.2.1数据安全策略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包括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存储、数据备份等,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9.2.2安全防护技术采用安全防护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等,防范外部攻击,保障平台数据安全。9.2.3安全审计与监控建立安全审计与监控系统,对平台运行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定期进行安全审计,保证平台数据安全。9.2.4数据泄露防范加强数据泄露防范,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限制数据导出权限,降低数据泄露风险。9.3用户服务与培训本节主要阐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的用户服务与培训工作。9.3.1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包括在线帮助、电话支持、现场服务等多种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9.3.2用户培训计划制定用户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课程,提高用户操作技能和平台使用效果。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