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方案TOC\o"1-2"\h\u9149第1章引言 3252491.1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背景 339001.2目的意义与目标 312619第2章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4267322.1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4277242.2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48527第3章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技术体系 5192143.1技术体系构建原则 549713.2技术体系主要内容 618870第4章农业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661784.1新品种选育 6150154.1.1选育目标 6175804.1.2选育方法 7166624.1.3选育过程 7283784.2新品种试验与示范 7259114.2.1试验设计 723264.2.2功能评价 7140224.2.3示范应用 759464.3新品种推广与应用 7227884.3.1推广策略 7192434.3.2技术培训与指导 7274774.3.3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 739444.3.4跟踪服务与评价 77209第5章农业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8140565.1高效栽培技术 8245365.1.1技术概述 812685.1.2示范与推广技术 8213885.2节水灌溉技术 853565.2.1技术概述 8216325.2.2示范与推广技术 8105185.3抗逆栽培技术 8220335.3.1技术概述 8247975.3.2示范与推广技术 95490第6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 967116.1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 9136.1.1病虫害监测技术 979446.1.2预警技术 925146.2生物防治技术 917156.2.1天敌昆虫利用技术 9232946.2.2病菌和微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9136396.3化学防治技术 9146256.3.1精准施药技术 9278706.3.2农药抗性治理技术 1028025第7章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示范与推广 10192407.1农业机械化技术 10150507.1.1概述 1072377.1.2关键技术 10182757.1.3示范与推广方法 10300277.2农业信息化技术 10173997.2.1概述 10236067.2.2关键技术 1177807.2.3示范与推广方法 11123007.3智能农业技术 11183457.3.1概述 11234267.3.2关键技术 1137377.3.3示范与推广方法 1128002第8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示范与推广 11238168.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198418.1.1秸秆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并均匀施撒到土壤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12213858.1.2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实现能源的替代和减排。 12148558.1.3废弃物堆肥化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 12245688.1.4沼气工程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生产沼气,实现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12226158.2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 1234198.2.1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 12158348.2.2有机肥施用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12327488.2.3生物有机肥技术:利用微生物与有机物的协同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 12144548.2.4土壤保水剂应用技术:采用土壤保水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次数,节约水资源。 12261828.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270418.3.1农田氮磷污染控制技术:通过合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等措施,降低农田氮磷流失,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12125438.3.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采用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12157168.3.3农田水利调控技术:通过合理调控灌溉排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12113368.3.4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12295228.3.5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采取综合措施,如种植绿肥、建立缓冲带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1313121第9章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的组织与管理 139599.1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13130839.1.1组织架构 1334449.1.2职责分工 1392949.2推广人员培训与管理 1342229.2.1培训内容 1347099.2.2培训方式 14284819.2.3管理措施 14202629.3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 14126659.3.1示范基地建设 1451679.3.2示范基地管理 1424559第10章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效果评估与优化 141183210.1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141822010.1.1产量与产值指标 142652010.1.2技术普及与推广指标 15830410.1.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指标 152144010.1.4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152347910.2效果评估方法 152759410.2.1数据收集与分析 152319010.2.2问卷调查与访谈 151134710.2.3现场考察与案例研究 151105010.2.4模型分析与预测 151003010.3优化措施与建议 15293910.3.1技术优化与创新 152040810.3.2推广体系完善 1625610.3.3政策与资金支持 161609210.3.4培训与宣传 162793610.3.5社会参与与协作 16第1章引言1.1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背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上升,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1.2目的意义与目标(1)目的意义本方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需求,推动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①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③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科技示范与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助力农民增收。(2)目标①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②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③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科技素质的农业人才,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助力农业现代化。⑤显著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2章农业生产现状分析2.1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1)粮食生产能力: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农业产业结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逐渐优化,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3)农业科技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2.2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耕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农业科技推广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脱节。(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滞后,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5)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6)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受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农业产业安全风险较高。(7)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业补贴、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不健全,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第3章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技术体系3.1技术体系构建原则为保证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推广的实效性,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以下为技术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技术体系应以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2)实用性原则:技术体系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条件,保证技术实用、易于推广。(3)系统性原则:技术体系应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技术集成。(4)创新性原则:技术体系应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同时鼓励自主创新,提高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5)可持续性原则:技术体系应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2技术体系主要内容根据技术体系构建原则,以下为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1)品种选育与改良技术:包括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等性状的新品种选育,以及地方特色品种的改良和保护。(2)栽培与种植技术:包括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新型种植模式,以及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等。(3)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改良与培肥、农田土壤保育等技术。(4)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等技术。(5)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植保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技术,以及农业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应用技术。(6)农业信息化技术:包括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7)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灌溉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8)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包括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关键技术。(9)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技术。(10)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咨询服务,以及农业保险、融资等支持政策。第4章农业新品种示范与推广4.1新品种选育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围绕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及其策略进行阐述。4.1.1选育目标根据我国农业生产需求和区域特点,明确新品种的选育目标,主要包括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应性强等方面。4.1.2选育方法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包括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1.3选育过程详细阐述新品种选育的具体流程,包括亲本选择、杂交组合配制、后代选择、品种比较试验等。4.2新品种试验与示范新品种试验与示范是验证新品种生产功能和适应性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4.2.1试验设计合理设置试验区域、试验组别和对照品种,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4.2.2功能评价从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方面对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应用价值。4.2.3示范应用在典型生态区域和主产区开展新品种的示范应用,展示新品种的生产潜力和优势。4.3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3.1推广策略结合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制定针对性、差异化的新品种推广策略。4.3.2技术培训与指导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4.3.3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种子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合作,拓宽新品种市场推广渠道。4.3.4跟踪服务与评价对推广的新品种进行长期跟踪服务,收集生产数据,及时调整推广策略,保证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益。第5章农业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5.1高效栽培技术5.1.1技术概述高效栽培技术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本节将重点介绍适用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几种高效栽培技术。5.1.2示范与推广技术(1)间作套种技术:通过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调整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2)设施农业技术: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延长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品质。(3)精细化管理技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实施精确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5.2节水灌溉技术5.2.1技术概述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改进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节将介绍几种适用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节水灌溉技术。5.2.2示范与推广技术(1)喷灌技术: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3)微灌技术:在作物生长关键期进行局部灌溉,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同时节省水资源。5.3抗逆栽培技术5.3.1技术概述抗逆栽培技术是通过改良作物品种、优化栽培措施等手段,提高作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减少因逆境造成的产量损失。本节将介绍几种抗逆栽培技术。5.3.2示范与推广技术(1)抗病虫害技术: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2)抗盐碱技术:通过改良土壤、施用生物肥料等措施,提高作物在盐碱地上的生长能力。(3)抗旱栽培技术:培育抗旱作物品种,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能力。第6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6.1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6.1.1病虫害监测技术针对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频发及危害性,示范与推广病虫害监测技术。通过应用远程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此体系主要包括病虫害自动监测站建设、病虫害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以及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等环节。6.1.2预警技术基于病虫害监测数据,开发病虫害预警模型,实现对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实时预警。通过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6.2生物防治技术6.2.1天敌昆虫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通过人工繁殖、释放天敌昆虫,如捕食性螨类、寄生蜂等,有效控制靶标害虫的数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6.2.2病菌和微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展示病菌和微生物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的优势,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推广这些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6.3化学防治技术6.3.1精准施药技术示范与推广精准施药技术,包括采用高效低毒农药、无人机施药、变量喷雾技术等。通过精确控制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6.3.2农药抗性治理技术针对农药抗性问题,开展农药抗性监测,指导农民合理轮换、交替使用农药,减缓农药抗性的发展。同时推广抗性治理技术,如使用增效剂、优化施药技术等,提高农药防治效果。通过上述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7章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示范与推广7.1农业机械化技术7.1.1概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示范与推广,使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到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7.1.2关键技术(1)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松、旋耕、平整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2)种植机械化技术:包括播种、施肥、覆土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3)植保机械化技术:包括喷雾、喷粉、施药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4)收获机械化技术: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技术;(5)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产品清洗、分级、包装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7.1.3示范与推广方法(1)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点,组织农民参观学习;(2)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操作技能;(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4)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提高售后服务水平。7.2农业信息化技术7.2.1概述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示范与推广,使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7.2.2关键技术(1)农业遥感技术:用于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等;(2)农业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农业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3)农业物联网技术:用于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等;(4)农业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挖掘农业数据价值,为决策提供支持。7.2.3示范与推广方法(1)建设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点,展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素养;(3)推广农业信息化软件和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4)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信息化技术。7.3智能农业技术7.3.1概述智能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集成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科学化。7.3.2关键技术(1)智能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自动化调控;(2)智能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等;(3)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农业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4)智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7.3.3示范与推广方法(1)建设智能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展示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2)开展智能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备智能农业技术的人才;(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应用智能农业技术;(4)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智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第8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示范与推广8.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技术:8.1.1秸秆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并均匀施撒到土壤表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8.1.2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实现能源的替代和减排。8.1.3废弃物堆肥化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8.1.4沼气工程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生产沼气,实现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8.2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对于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2.1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8.2.2有机肥施用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8.2.3生物有机肥技术:利用微生物与有机物的协同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8.2.4土壤保水剂应用技术:采用土壤保水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次数,节约水资源。8.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旨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8.3.1农田氮磷污染控制技术:通过合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等措施,降低农田氮磷流失,减少水体富营养化。8.3.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采用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8.3.3农田水利调控技术:通过合理调控灌溉排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8.3.4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8.3.5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采取综合措施,如种植绿肥、建立缓冲带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以上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9章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的组织与管理9.1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为了保证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以下是对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的详细阐述。9.1.1组织架构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的组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1)决策层:成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2)管理层:设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工作。(3)执行层:由各相关部门、科研院所、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组成,具体负责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的实施。9.1.2职责分工(1)决策层:负责制定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的政策、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工作的开展。(2)管理层:负责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措施;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进度;总结经验,完善政策。(3)执行层:具体负责科技示范与推广项目的实施,包括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9.2推广人员培训与管理推广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的效果。加强推广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9.2.1培训内容(1)农业科技知识:传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2)推广方法与技巧:教授调查、分析、沟通、协调等推广技能。(3)政策法规:普及农业政策、法规和标准。(4)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9.2.2培训方式(1)脱产培训:组织推广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2)在岗培训:通过现场指导、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3)网络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资源进行自学。9.2.3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制度,选拔具有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推广人员。(2)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推广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9.3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示范基地是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