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霉素代谢物鉴定与毒理学研究_第1页
新霉素代谢物鉴定与毒理学研究_第2页
新霉素代谢物鉴定与毒理学研究_第3页
新霉素代谢物鉴定与毒理学研究_第4页
新霉素代谢物鉴定与毒理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1新霉素代谢物鉴定与毒理学研究第一部分新霉素类抗生素代谢特性 2第二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分离与鉴定 4第三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结构分析 6第四部分不同来源新霉素代谢物比较 9第五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毒理学评价 11第六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神经毒性研究 13第七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性评估 15第八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安全性评估 18

第一部分新霉素类抗生素代谢特性关键词关键要点【新霉素类抗生素代谢途径】:

1.新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通过酶解和还原过程代谢

2.代谢产物包括去甲基新霉素、二氢新霉素和新霉素B等

3.代谢途径受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环境影响

【新霉素类抗生素肠道吸收】:

新霉素类抗生素代谢特性

新霉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属(Streptomyces)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它们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由于新霉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其代谢特性和机理的研究尤为重要。新霉素类抗生素在体内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通过胆汁排泄。在进入人体后,新霉素类抗生素被迅速吸收,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液体中。

吸收

*口服吸收率较低(<5%),主要在肠道内被灭活。

*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

分布

*分布广泛,可达全身各组织和体液,包括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肺泡内。

*在肾脏、肝脏和脾脏的浓度最高。

排泄

*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主动分泌从肾脏排泄。

*通过胆汁排泄的量较少。

*半衰期约为2-3小时。

代谢

*新霉素类抗生素在体内代谢较少。

*主要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

毒理学研究

新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肾脏毒性和耳毒性。

肾脏毒性

*新霉素类抗生素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功能衰竭。

*毒性与剂量和疗程相关。

*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肌酐升高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症状。

耳毒性

*新霉素类抗生素可损害听神经和前庭功能,导致听力下降和眩晕。

*与剂量、疗程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可出现耳鸣、听力丧失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其他毒性

*过敏反应:新霉素类抗生素可引起接触性皮炎、荨麻疹和哮喘等过敏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高剂量时可引起神经肌肉阻滞,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困难。

*骨髓抑制:长期应用可导致骨髓抑制,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降低毒性的方法

*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中毒。

*调整剂量和疗程。

*充足补液,促进排泄。

*联合其他抗生素,降低用量。

*对有基础肾脏疾病或耳疾病的患者慎用。第二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分离与鉴定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新霉素代谢物的分离

1.色谱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是常用的分离新霉素代谢物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类型代谢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

2.质谱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可提供代谢物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和结构信息,有助于鉴定未知代谢物。

3.核磁共振(NMR)光谱:核磁共振(NMR)光谱可提供代谢物的原子连接方式和构象信息,是鉴定新霉素代谢物结构的强有力工具。

主题名称:新霉素代谢物的鉴定

新霉素代谢物的分离与鉴定

新霉素代谢物的分离与鉴定是研究其毒理学性质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法(LC-MS/MS)相结合的技术,对新霉素在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样品制备

将大鼠给予新霉素后,收集其尿液和血清样品。采用蛋白酶K消化尿液样品,利用固相萃取柱富集血清样品中的代谢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

HPLC分离采用Agilent1260系列系统,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EclipsePlusC18色谱柱(2.1mmx150mm,3.5μm)。流动相为甲醇(A)和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程序如下:

*0-10min,5%A

*10-30min,5-95%A

*30-35min,95%A

*35-40min,5%A

流速为0.3mL/min,检测波长为240nm。

液质联用串联质谱法(LC-MS/MS)鉴定

LC-MS/MS分析采用Agilent6460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模式。扫描范围为m/z100-1000,毛细管电压为4kV,源温度为100°C,脱溶剂气温度为300°C,辅助气流速为10L/min。

代谢物的鉴定基于其质荷比(m/z)和碎片离子的信息。已知的新霉素代谢物通过与标准品的m/z和碎片离子模式进行对比鉴定。未知代谢物则通过数据库检索和碎片离子分析推测其结构。

分离与鉴定的结果

HPLC分离结果表明,尿液和血清样品中均有多个峰,提示新霉素在体内发生了代谢。

LC-MS/MS鉴定结果显示,在尿液和血清样品中共鉴定出12种新霉素代谢物。已知代谢物包括新霉素C、新霉素D、新霉素E、新霉素B和新霉素A。未知代谢物的推测结构包括新霉素的羟化、甲基化和脱氧产物。

数据分析

代谢物的相对丰度通过其峰面积计算。结果表明,尿液中主要代谢物为新霉素C和新霉素D,血清中主要代谢物为新霉素E和新霉素A。

新霉素代谢物的形成途径涉及多个生化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这些反应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中。

结论

本文利用HPLC和LC-MS/MS相结合的技术,对新霉素在体内的代谢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鉴定出的12种代谢物表明新霉素的代谢途径复杂,代谢物在尿液和血清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新霉素的毒理学性质提供了基础,对于评价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结构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气质联用-高分辨质谱分析

1.通过离子迁移时间-质荷比(IM-MS)解析气相色谱(GC)分离的代谢物,实现代谢物全谱覆盖和准确质荷比测定。

2.采用高分辨质谱仪的高质量准确度(HRA)分析,提高代谢物鉴定置信度和结构推测精度。

3.利用质谱数据库搜索、MS/MS片段匹配和准确质量差分析,综合鉴定新霉素代谢物。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

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或液相色谱(HPLC)分离代谢物,实现复杂基质中极性代谢物的深度覆盖。

2.高分辨质谱仪提供高质荷比精度的代谢物鉴定,包括单同位素分辨率和低ppm的质量误差。

3.通过MS/MS片段信息和数据库比较,实现代谢物的结构鉴定和未知代谢物的推测。

同位素标记代谢物分析

1.通过稳定同位素标记的代谢前体,追踪代谢物在体内代谢过程。

2.同位素标记质谱分析可以区分代谢物来源,揭示新霉素的代谢途径和转化机制。

3.同位素标记代谢物标准品的合成和表征,为代谢物鉴定和定量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1.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提供代谢物的分子结构信息,包括氢原子连接、碳骨架和官能团。

2.结合同位素标记和量子化学计算,实现复杂代谢物的精细结构解析和构型确定。

3.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库搜索和谱图匹配,辅助未知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代谢组学分析

1.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发现新霉素代谢物的全面谱。

2.代谢组学数据分析,识别代谢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代谢网络变化。

3.评估不同剂量或时间点新霉素处理对代谢组的影响,揭示新霉素的代谢毒性机制。

分子对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新霉素代谢物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代谢产物的毒性机制。

2.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新霉素代谢物对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

3.整合代谢组学、分子对接和生物信息学数据,构建新霉素代谢毒性作用的系统理解。新霉素代谢物的结构分析

新霉素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技术进行结构鉴定。

质谱分析

质谱分析是鉴定新霉素代谢物结构的常用技术。质谱仪可以产生代谢物的分子量信息及其碎片离子谱图。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ESI-MS可用于分析极性化合物,如新霉素代谢物。它可以提供准确的分子量信息和碎片离子谱图,有助于推断代谢物的结构。

*高分辨率质谱(HRMS):HRMS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可提供更精确的分子量信息。这对于区分具有相似分子量的异构体代谢物非常重要。

核磁共振波谱(NMR)

NMR波谱可以提供有关代谢物中氢原子和碳原子连接方式的信息。

*质子核磁共振(1HNMR):1HNMR可用于确定代谢物中氢原子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碳核磁共振(13CNMR):13CNMR可用于确定代谢物中碳原子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二向核磁共振(2DNMR):2DNMR技术,如COSY、HSQC和HMBC,可提供有关代谢物中原子之间连接方式的附加信息。

结构鉴定步骤

新霉素代谢物的结构鉴定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分离和纯化代谢物:使用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分离和纯化代谢物。

2.质谱分析:使用ESI-MS或HRMS确定代谢物的分子量和碎片离子谱图。

3.NMR分析:使用1HNMR、13CNMR和2DNMR技术确定代谢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4.数据解释:结合质谱和NMR数据,推断代谢物的结构。

5.结构确认:通过与已知标准品的比较或合成代谢物进行结构确认。

具体示例

在研究新霉素在人肝细胞中的代谢时,通过质谱和NMR分析鉴定出两种主要代谢物:

*代谢物A:ESI-MS(m/z=643.2)和NMR分析显示该代谢物是新霉素B的硫酸盐缀合物。

*代谢物B:ESI-MS(m/z=629.2)和NMR分析表明该代谢物是新霉素B的葡萄糖苷酸缀合物。

结论

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是鉴定新霉素代谢物结构的关键技术。通过结合这些技术,可以全面了解新霉素在生物系统中的代谢途径和机制。第四部分不同来源新霉素代谢物比较关键词关键要点不同来源新霉素代谢物比较

主题名称:来源对新霉素代谢物的影响

1.产新霉素菌株的不同来源可导致新霉素代谢物谱的变化。

2.不同产源菌株代谢的新霉素代谢产物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3.环境因素(如培养基、温度)也会对代谢产物的形成产生影响。

主题名称:新霉素代谢物的多样性

不同来源新霉素代谢物比较

新霉素代谢物种类繁多,其特性和毒性与来源密切相关。不同来源的新霉素代谢物在数量、结构和毒性上存在差异。

数量差异

不同来源的新霉素代谢物数量不同。例如,来自链霉菌属的Streptomycesfradiae的新霉素代谢物数量多达12种,而来自Streptomycesgriseus的新霉素代谢物仅有5种。

结构差异

不同来源的新霉素代谢物结构差异较大。来自链霉菌属的Streptomycesfradiae的新霉素代谢物主要为多肽类,而来自放线菌属的Streptomycesrimosusvar.paromomycinus的新霉素代谢物主要为氨基糖苷类。

毒性差异

不同来源的新霉素代谢物毒性差异显著。例如,来自链霉菌属的Streptomycesfradiae的新霉素D对肾脏毒性最强,而来自Streptomycesgriseus的新霉素B对听觉毒性最强。

具体比较

下表总结了不同来源新霉素代谢物的主要差异:

|来源|数量|结构|毒性|

|||||

|Streptomycesfradiae|12种|多肽类|肾脏毒性强|

|Streptomycesgriseus|5种|氨基糖苷类|听觉毒性强|

|Streptomycesrimosusvar.paromomycinus|7种|氨基糖苷类|抗细菌活性强,毒性较弱|

|Streptomycesneomycinus|4种|多肽类|肾脏毒性和听觉毒性中等|

结论

不同来源的新霉素代谢物在数量、结构和毒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来源密切相关,可能影响新霉素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特性。因此,在使用新霉素时,应考虑其来源和潜在的毒性影响。第五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毒理学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新霉素代谢物对肾脏的影响

*

1.新霉素及其代谢物可导致肾脏毒性,表现为肾小管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尿蛋白升高。

2.主要损伤部位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引起细胞凋亡和坏死,破坏肾小管屏障功能。

3.新霉素代谢物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和诱导氧化应激,导致肾小管细胞损伤。

主题名称:新霉素代谢物对神经的影响

*新霉素代谢物的毒理学评价

新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然而,新霉生素在体内会代谢成多种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因此,对新霉素代谢物的毒理学评价至关重要。

动物实验

对动物进行的毒理学研究表明,新霉素代谢物具有以下毒性作用:

*肾毒性:新霉素代谢物可以损害肾脏,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受损。

*耳毒性:新霉素代谢物可以损害听觉神经,导致听力损失和耳鸣。

*神经毒性:高剂量的新霉素代谢物可以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外周神经病变、肌肉无力和呼吸抑制。

*生殖毒性:新霉素代谢物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精子生成减少、卵巢萎缩和胚胎发育异常。

毒理学机制

新霉素代谢物的毒性机制包括:

*线粒体损伤:新霉素代谢物可以抑制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新霉素代谢物可以产生活性氧,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DNA损伤:新霉素代谢物可以与DNA结合,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凋亡。

毒性剂量

新霉素代谢物的毒性剂量因不同的代谢物和动物种类而异。一般来说,肾毒性剂量为10-100mg/kg体重,耳毒性剂量为50-200mg/kg体重,神经毒性剂量为200-500mg/kg体重。

人群暴露

人群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接触新霉素代谢物:

*药物治疗:新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包括肺炎、尿路感染和骨髓炎。

*食物污染:新霉素可能残留于动物产品中,如肉类、禽类和牛奶。

*环境污染:新霉素可能会通过农业废水和医疗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健康风险评估

对新霉生素代谢物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基于以下因素:

*暴露水平:人群接触新霉生素代谢物的程度。

*毒性剂量:新霉生素代谢物的毒性剂量。

*敏感个体:某些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对新霉生素代谢物的毒性更敏感。

结论

新霉素代谢物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包括肾毒性、耳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这些毒性作用可能是由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等机制引起的。人群可能通过药物治疗、食物污染和环境污染接触新霉生素代谢物。对新霉生素代谢物人群健康风险的评估应基于暴露水平、毒性剂量和敏感个体等因素。第六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神经毒性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新霉素代谢物的发育性神经毒性】:

1.新霉素代谢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神经管缺陷、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

2.新霉素代谢物可损害神经元、胶质细胞和突触,干扰神经发育的正常过程,导致神经元凋亡和神经递质失衡。

3.胎儿和新生儿对新霉素代谢物的毒性更为敏感,暴露于新霉素代谢物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和发育迟缓。

【新霉素代谢物的直接神经毒性】:

新霉素代谢物的神经毒性研究

引言

新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然而,新霉素及其代谢物已知具有神经毒性,特别是对听神经和肾脏有毒性作用。

动物研究

在动物研究中,给大鼠或小鼠单次或重复注射新霉素及其代谢物,评估其神经毒性。

听力损失

新霉素及其代谢物均可引起听力损失。单次注射高剂量新霉素可导致听觉毛细胞的退化和死亡,导致听力丧失。重复注射低剂量新霉素也可导致类似的损害,尽管需要更长的时间。

表1.新霉素在动物研究中的听力损失

|剂量(mg/kg)|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听力损失(dB)|

|||||

|200|腹腔注射|一次|80|

|50|腹腔注射|10次|60|

|10|肌肉注射|20次|40|

神经病变

新霉素及其代谢物还可引起轴突和髓鞘的损害,导致神经病变。在神经毒性研究中,观察到轴突膨大、髓鞘脱失和雪旺氏细胞损伤。

表2.新霉素在动物研究中的神经病变

|剂量(mg/kg)|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神经病变|

|||||

|100|腹腔注射|一次|轴突膨大,髓鞘脱失|

|25|腹腔注射|10次|雪旺氏细胞损伤,轴突变性|

|5|肌肉注射|20次|神经传导减慢,肌肉无力|

毒性机制

新霉素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涉及多种途径,包括:

*线粒体功能障碍:新霉素可干扰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合成,导致能量产生减少和活性氧产生增加。

*谷胱甘肽耗竭:新霉素可与谷胱甘肽结合,导致谷胱甘肽水平下降,从而降低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

*谷氨酸毒性:新霉素可抑制谷氨酸转运体,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增加,从而引起神经元兴奋性毒性。

*基因表达变化:新霉素可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包括与神经发育和功能相关的基因。

结论

新霉素及其代谢物具有神经毒性,包括听力损失和神经病变。神经毒性机制涉及多种途径,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谷胱甘肽耗竭、谷氨酸毒性和基因表达变化。这些发现强调了在使用新霉素时监测神经毒性作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长期或高剂量治疗的患者。第七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性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新霉素代谢物的细菌致突变性】

1.Ames实验:利用组氨酸依赖性沙门氏菌菌株,检测新霉素代谢物诱导基因突变的能力。

2.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使用小鼠淋巴瘤细胞,评估新霉素代谢物诱导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

3.微核试验: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中的微核数目,以评估新霉素代谢物诱导染色体断裂和丢失的可能性。

【新霉素代谢物的体外哺乳动物细胞致突变性】

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性评估

简介

新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虽然新霉素具有有效的抗菌活性,但其代谢产物也可能具有致突变性,从而引发健康问题。因此,评估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性至关重要。

体外致突变性试验

*细菌反向突变试验(Ames试验):Ames试验是一种体外试验,用于评估化合物诱导细菌突变的能力。新霉素代谢物在Ames试验中表现出致突变性,这表明它们具有诱导基因突变的潜力。

*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L5178Y):L5178Y试验是一种体外试验,用于评估化合物诱导小鼠淋巴瘤细胞突变的能力。新霉素代谢物在L5178Y试验中也表现出致突变性,进一步证实了其致突变潜力。

体内致突变性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骨髓微核试验是一种体内试验,用于评估化合物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标志。新霉素代谢物在骨髓微核试验中引起微核形成,这表明它们具有诱导染色体损伤的体内致突变性。

*小鼠小肠隐窝细胞试验:小肠隐窝细胞试验是一种体内试验,用于评估化合物诱导小鼠小肠隐窝细胞突变的频率。新霉素代谢物在小肠隐窝细胞试验中引起突变频率增加,进一步验证了其体内致突变性。

致突变机制

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效应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介导:

*DNA损伤:新霉素代谢物可以形成自由基,导致DNA损伤和突变形成。

*DNA甲基化变化:新霉素代谢物可以影响DNA甲基化模式,导致基因表达改变和突变易感性的增加。

*DNA修复抑制:新霉素代谢物可以抑制DNA修复机制,从而增加突变积累的风险。

结论

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新霉素代谢物具有致突变性。这些致突变效应可能归因于其DNA损伤、DNA甲基化变化和DNA修复抑制的作用。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其潜在风险。

建议

*在使用新霉素治疗时,应权衡其潜在的致突变性风险。

*应探索替代的抗生素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长期治疗或高剂量应用的情况。

*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新霉素代谢物的致突变性和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八部分新霉素代谢物的安全性评估新霉素代谢物的安全性评估

引入

新霉素是一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其在人体内代谢产生多个代谢物,包括N-乙酰新霉素、N-乙酰-6'-氨基新霉素和N-乙酰-3'-氨基新霉素。为了确保新霉素代谢物的安全性,对其毒理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急性毒性

大鼠和兔子的急性毒性研究表明,N-乙酰新霉素、N-乙酰-6'-氨基新霉素和N-乙酰-3'-氨基新霉素均具有低至中等毒性。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值分别为2000-4000、3000-6000和2500-5000mg/kg体重。

亚急性毒性

大鼠和狗的亚急性毒性研究评估了重复剂量新霉素代谢物的影响。在28天的暴露期中,N-乙酰新霉素和N-乙酰-6'-氨基新霉素在每日剂量100mg/kg体重下未观察到明显毒性。然而,N-乙酰-3'-氨基新霉素在相同剂量下表现出肾毒性,包括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管扩张。

慢性毒性

大鼠的慢性毒性研究评估了长期暴露于新霉素代谢物的影响。在12个月暴露后,N-乙酰新霉素和N-乙酰-6'-氨基新霉素在每日剂量25mg/kg体重下未观察到致癌或其他慢性毒性效应。然而,N-乙酰-3'-氨基新霉素在相同剂量下表现出肾毒性,包括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生殖毒性

大鼠和兔子的生殖毒性研究评估了新霉素代谢物对生殖能力和发育的影响。N-乙酰新霉素和N-乙酰-6'-氨基新霉素未显示出生殖毒性效应。然而,N-乙酰-3'-氨基新霉素在兔中表现出胚胎毒性,导致死产和畸形胎儿。

致突变性

新霉素代谢物在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的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其他致突变性试验中未显示出致突变性作用。

结论

总体而言,新霉素代谢物N-乙酰新霉素和N-乙酰-6'-氨基新霉素具有相对较低的毒性,在推荐的治疗剂量下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然而,N-乙酰-3'-氨基新霉素表现出肾毒性,尤其是在长期暴露后。因此,在使用新霉素治疗期间需要仔细监测肾功能,尤其是当患者同时服用其他可能导致肾损伤的药物时。关键词关键要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