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_第1页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_第2页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_第3页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_第4页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 1范围 1 13术语和定义 1 1 2 2 4 46.1顶层规划 4 5 6 6 8 6.8竞争力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合肥万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德世爱普认证(上海)有1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2规范性引用文件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271.24-2000信息技术词汇第24部分:计算机集成制造GB/T16642-2008企业集成企业建模框架3术语和定义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4基本原则和评估框架2DB34/T3357—20194.1基本原则本标准给出的是一个通用的评估要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应用本标准,分行业或分类型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评估工作,细化和强调行业评估要素、共性要求、水平等级。企业可参照本标准制定自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的建立应以本标准为基础,评估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在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应尽可能简化,评估用数据应便于采集。评估的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可在总体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实现不断优化和完善。4.2评估框架评估内容包括工厂的水平评估和效能评估两个方面。智能工厂水平评估内容包括基础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与智能工厂四个方面,效能评估包括竞争力、效率与效益两个方面。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评估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图2、3、4分别是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评估架构及开展维度。阶段跃升智制硫程度效阶段跃升智制硫程度效率和益竞其力提高图1智能工厂、数字车间评估体系框架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物流与仓储集成生产智能决策工艺与生产集成通信设中心车间内管理集成管理维生产维制造执行系统仓库物流设备资源维45基本要求6评估内容6.1顶层规划应对智能工厂、数安车间预层规划内容胞可行性进行评使专要包撰他用途b)是否制定了自动化、信息化的专项规划,且与顶层规划相c)顶层规划或专项规划的调整情况。56.2.5产品装配建模《对离散型企业使用,请勿传播或其他用途67应对生产线的生产数据采集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数据采集覆盖率;b)数据采集实时性;c)数据存储周期。生产过程控制应对数字生产线的生产过程控制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工序自动监控的情况;b)设备在线监控的情况;c)生产监控及时(实时)性。质量、环境、安全、能源自动在线监测应对生产线的质量、环境、安全及能源的在线监测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监测数据自动采集比例;b)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监测数据在线分析比例;c)质量、环境、安全、能源在线自动控制比例;d)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监测统计分析。6.4.2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应对生产线的生产计划管理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生产作业计划覆盖产品的范围;b)作业指令自动下达到现场的比例;c)生产作业计划调整和响应变化的能力。成本管理应对生产线的成本管理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生产成本在线统计情况b)柔性生产滞后时间;6.4.3资源管理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传播或其他用途控制设备应用应对控制设备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机器人)等设备的应用情况(离散行业);b)工业控制系统(如PLC、DCS)的应用情况(流程行业);c)传感器、执行器的应用情况;d)检测设备在线比例。通信设备应用应对通信设备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8a)现场总线的传输速度;b)现场总线的覆盖范围;c)工业以太网的传输速度;d)工业以太网的覆盖范围;e)机器间通信方式。人机交互状况a)人机交互的方式;b)人机交互的范围。工艺标准获取应对工艺标准的获取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自动获得工艺参数的覆盖率;b)自动获得检验参数的覆盖率。6.5数字车间数字车间评估包括在生产制造、生产管理集成、资源综合集成三个方面。6.5.2生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应对敏捷制造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b)组织的快速重构周期;c)设备快速调整的可靠性;d)产品更新制造的平均成本。物流与仓库集成c)覆盖在制品库存和生产过程的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d)覆盖在制品库存和配送过程的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e)制造过程信息跟踪能力、及时(实时)性与控制水平;f)制造现场物流配送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及时性与优化能力;g)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化的情况。产品设计与生产集成应对产品设计与生产集成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之间产品模型信息传递情况;b)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产品信息传递情况;9c)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过程数字化控制的覆盖范围;(适用于离散制造业)d)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制造的并行处理和过程工程水平与能力;(适用于离散制造业)e)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制造的过程优化水平与能力。6.5.3生产管理业务集成经营管理与车间制造系统间集成应对经营管理与车间制造系统间集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生产任务指令下达的情况及执行水平;b)产品BOM(或产品配方)下达的情况及执行水平。制造执行系统与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应对制造执行系统与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MES系统自动向生产控制系统上传信息的数量;b)MES系统自动向生产控制系统上传信息的内容;c)生产控制系统自动向MES系统上传信息的数量;d)生产控制系统自动向MES系统上传信息的内容。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间的集成应对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间的集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排产计划下达的情况及执行水平;b)生产指令下达的情况及执行水平;c)物料清单下达的情况;d)生产优化运行参数下达的情况及执行水平。e)工序进展信息上传情况及实时性;f)设备运行参数上传情况及实时性;g)物料使用状态上传情况及实时性。生产管理决策应对生产管理决策进行评估,主要包括:b)及时追踪生产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积累的水平与能力;c)运用信息化手段,学持企业决策的水平与能力包括倡否限于成本用利润、研发决策;d)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进行生产风险管控的水平与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能源、安全、质量风险。6.5.4资源综合集成业务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应对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制造执行系统部署模块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仓储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物料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订单管理、生产执行管理模块;b)各管理模块的使用情况;c)制造执行系统覆盖的产品范围。a)订单准时交货情况b)插单解决及时情况c)网络通信设备的安全。//6.6.1概述b)产品状态信息跟踪与反馈的手段建设情DB34/T3357—c)产品状态信息跟踪与反馈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乃至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情况。跨企业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的水平与能力应对跨企业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的水平与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实现跨区域的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的情况与水平b)实现国内企业间的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的情况与水平;c)实现全球多国多企业间的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的情况与水平。延长产品价值链,实现产品服务延伸和管控应对延长产品价值链,实现产品服务延伸和管控的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在产品用户体验、安装、培训、远程监控、备品备件、故障维修、维护保养、咨询、改进、二手交易等方面提供产品延伸服务的水平与能力;b)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实现生命周期集成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及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应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及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条件下绿色设计的优化情况;b)绿色工艺的创新能力;c)产品集约生产的水平;d)产品再制造的情况。6.6.3企业内部协同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集成应对制造执行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集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MES系统自动向ERP系统上传信息的数量;b)ERP系统自动向MES系统下传信息的数量;c)MES系统自动向ERP系统上传信息的内容;d)ERP系统自动向MES系统下传信息的内容。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集成应对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集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向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上传信息的数量;b)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下传信息的数量;d)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下传信息的内容。产供销集成应对供销集成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按照用户订单进行自动排产的水平与能力;b)根据用户订单制定排产计划的同时自动形成物料供应计划的水平与能力;c)按订单生产的产量占比等;d)在用户订单与产能不匹配的时候实现在有限产能约束下优化排产的水平与能力;e)在发生改判、降级、判废以及紧急情况下进行动态调度的水平与能力。f)覆盖物料采购、原料库、现场物流、产成品库、产品配送等供应链业务环节的情况和实现集成运作的水平;g)供应商在指定时间直接供货到生产现场的水平与能力;h)按照客户要求,实现精准配送的水平与能力;i)实现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分销网络情况与水平;j)用户订单实时状态监控覆盖研发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等业务环节的情况及其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实时性;k)产品质量追溯覆盖产品交付、生产制造、物料供应、研发设计等业务环节的情况及实现全1)过程可追溯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财务与业务集成应对财务与业务集成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实现与财务系统衔接的业务系统范围情况;b)财务系统从业务系统直接获取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c)财务通过系统监控采购合同价格、到货、付款、发票全过程的管控能力;d)财务通过系统监控销售合同价格、发货、收款、开票全过程的管控能力;e)产品设计,产成品、半成品收发存,主原料消耗,资材备件消耗,人工成本,维修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等成本核算数据能够直接获取的类别范围和比例情况;f)产品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水平与能力;g)产品全成本核算的精度和准确程度,产品全成本管控的水平与能力;h)全面预算管理在全面落实企业战略规划的投资预算、生产采购预算、技措技改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等方面业务覆盖情况;i)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与过程监管能力;j)财务管理、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的情况。决策支持应对决策支持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信息采集情况h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及供应商口销售及客户市场K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等;b)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水平与能力;c)合同、收人、成利润等对比分桁与决策的录伞与能播或其他用途d)客户价值和信用决策水平与能力;e)产品盈利和市场趋势决策水平与能力;f)企业在产品信誉、服务信誉、竞争信誉、财务信誉、商业信誉、银行信誉及其他信誉建设方面的信息采集与决策处理能力;g)企业预测预警、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情况及其快速反应能力。6.6.4企业间协同企业间信息交互和共享水平应对企业间协同评估包括企业之间信息交互和共享水平评估,主要包括:a)企业业务系统之间信息交换接口的建设情况;b)企业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和编码的建设水平;c)企业之间实现共享的关联信息完整性和交互实时性。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和整合水平应对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和整合水平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企业在资金、渠道、物资、物流等方面共享资源的情况;b)企业资源协同机制建设情况和运作水平;c)企业共享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率提升的水平。企业间业务协同和一体化程度应对企业业务协同和一体化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与客户实现生产计划协同、订货业务协同、物流仓储协同、财务结算协同、技术及研发协同等b)与供应商实现订单协同、物料协同的水平;c)与合作伙伴实现设计研发协同、生产制造协同、质量和成本控制协同的水平。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共同创造和扩大市场容量、引领市场需求发展情况应对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共同创造和扩大市场容量、引领市场需求发展的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的建设情况及运行水平;b)企业协同创新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贯通覆盖水平;c)企业协同创新的市场影响和市场创造水平与能力。6.6.5生产资源协同企业统一的信息管控平台建设主要包括:a)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部署的完整性;b)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深度;c)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及分析使用情况。数据处理中心充使用,请勿传播或其他用途应对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数据处理中心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及及时性;b)数据处理中心信息分析深度及可用性;c)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及执行d)资源上云及应用情况;e)云安全体系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产品设计及仿真系统应对产品设计及仿真系统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软件开发系统的应用情况,如PLM、PDM、CAE等;b)产品仿真系统的使用情况;c)产品数据定义的标准及其可实现性;d)产品数据定义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e)实现电子文档管理的水平与能力;f)实现产品结构管理的水平与能力;g)实现技术状态管理的水平与能力。整合社会的制造需求和资源,开展制造服务和制造资源的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评估应对整合社会的制造需求和资源,开展制造服务和制造资源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情况进行评估,主a)企业业务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接口b)建立或采用统一的信息交互标准和规范。c)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共享。d)研发设计、生产计划、物料供应、仓储管理、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物流配送、维护服务的协同以及企业间订单全过程可追溯。e)开展制造服务和制造资源的动态分析f)柔性配置情况。6.7经济和社会效益6.7.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重点应评估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指标。a)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的当前水平;b)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与建设前对比情况;c)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与省内中级水平的对比情况;d)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与省内高级水平的对比情况;e)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6.7.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应重点评估品牌价值、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综合排放、社会贡献率等方面进行评估。a)企业品牌价值、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综合排放、社会贡献率的当前水平使用,请勿b)企业品牌价值、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综合排放、社会贡献率与建设前对比情况;c)企业品牌价值、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综合排放、社会贡献率与省内中级水平的对比情况;d)企业品牌价值、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综合排放、社会贡献率与省内高级水平的对比情况;e)企业品牌价值、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综合排放、社会贡献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6.8竞争力竞争力评估主要包括:a)通过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力,包括但不限于质量提升与客户满意、业务效率、财务及创新能力等内容。b)竞争力要素的当前水平;c)竞争力要素与建设前对比情况;d)竞争力要素与省内中级水平的对比情况;e)竞争力要素与省内高级水平的对比情况;f)竞争力要素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6.8.2质量提升与客户满意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产品生产一次合格率;b)产品生产平均周期;c)客户订单平均响应速度;d)客户订单变更响应速度;e)产品交付平均周期;f)客户异议平均处理时间;g)产品理赔率水平。6.8.3业务效率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生产财期率水平;b)综合材料利用率水平;c)设备综合效率水平;d)产能利用率水平;e)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6.8.4财务指标c)库存周转率水平;d)资金周转率水平。6.8.5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新产品研发周期水平;b)新产品产值率水平;c)创新方案提交及时率及采用率水平;d)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7评估指标体系构建7.1构建原则7.1.1评估指标体系应与本标准评估内容的层次结构相对应。7.1.2本标准的一级评估内容应包括:顶层规划、企业建模、基础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经济和社会效益、竞争力。7.1.3本标准的二级评估内容应包括:对应于顶层设计的顶层设计的内容等,对应于企业建模的产品设计建模等,对应于基础建设的厂区规划等,对应于数字化生产线的柔性生产等,对应于数字车间的仓储与物流系统等,对应于智能工厂的协同制造等,对应于竞争力的质量提升等,对应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利润率、品牌价值等。7.1.4评估指标应能够表征和抽象评估内容,并充分反映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内涵、特征和需求。各下级表征性指标能够较好地支撑和反映其上级指标的表征内涵。需去除重复性指标、难于采集数据的指标、缺乏分析价值的指标。7.1.5一般情况下,为提高可操作性,各行业最终确定并用于实际测评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7.2构建步骤7.2.1按照行业或企业的特色,基于本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框架、评估内容,细化指南,选择、修订各级评估内容,对部分评估内容进行必要调整、补充或细化。7.2.2依据修订后的各级评估内容,设置相对应的各级表征性评估指标,并对照本标准各级评估内容的层次结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7.3加权平分法7.3.1权重设置包括但不限于:a)各行业一级指标的权重原则一致,二级指标的权重建议行业间相互借鉴,三级以下指标的权重可按照行业企业的特色和需求分别进行设置;需考虑指标对落实行业企业战略、支撑业务发展的相对重要程度;b)在考核指标权重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安徽地区经济状况和产业布局规划等相关内容,需考虑指标与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与能力、效能与效益的基本现状,未来发展重点和引导方向的关联和c)可采用专家调研法德尔菲法(Delp用,层次分析法(播P)或网络分精法(ANP)等进行辅助决策;权重设置结果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7.3.2底层指标评分包括但不限于:a)采用专家直接打分法进行底层指标评分;b)通过分析安徽区域行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行业的阀值,即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通过专家打分作为指标评估数据的指标评分值;c)定性评估数据由专家直接打分,分值可以是一区间值作为底层指标值。7.3.3加权评分a)在底层指标评分基础上,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得分可通过加权求和得出。b)上级指标得分可由其各子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出。c)最终总分可由各一级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出。7.4综合评估分析方法7.4.1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但不限于:a)综合评估分析是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分为水平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如图5所示。b)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可采用如下步骤:——通过分析安徽区域行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行业的阀值,即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通过专家打分作为各底层指标表征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基于底层指标,通过加权求和方确定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并依次类推;——对企业在基础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逻辑性和合理性校验,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基于水平与能力级别,对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得到水平与能力的总体评估结论。A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省内中级省内高级省内A能力层次http图5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仅仅7.4.2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分析其他用途a)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分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如图6所示DB34/T3357—2019竞争力的竞争力的水平层次省内领先A省内领先省内高级M省内中级省内中级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省内中级省内高级省内领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水平层次初级水平省内高级图6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框架b)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分析采用如下步骤:——根据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当前水平,与省内中级、省内高级,省内高级分别进行对比,确定效率与效益评估各底层指标的水平层次;——各底层指标水平,通过加权求和方法确定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水平层次,并依次类推;——对企业在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平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逻辑性和合理性校验,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基于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平层次,对企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效能与效益总体水平层次进行判断,得到效率与效益评估结论。7.4.3总体评估分析a)总体评估分析分为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如图7所示智能制造及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平与能力级别A习省内中级数字化生产线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省内中级省内高级省内领先请勿传播或其他用途效率与效益的层次省内领先起步建设图7总体评估框架b)总体评估分析采用如下步骤:——对企业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成果进行最终评判,应综合分析水平与能力评估以及效率与效益评估的情况和结论。层面。——各行业企业可依据自身特色和需求,对最终评估结论及a)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级别可参照下列规则进行判定:1)基础建设初级:2)省内中级: ——环境、安全、能耗等监测点覆盖率较广,基本可以做到安全环保——设备设施数字化,控制水平较高,可以实施生产现场无人操作;——产品建模信息完整,设计资料完整;——厂区分布进行了建模,厂区分布合理,设备布置有序,可以体现精益的思想;——物流传输规划完整,物流传输适宜有序;——信息化、工业化人员配置基本充分,可以进行项目建设;——环境、安全、能耗等监测点覆盖率较广,可以做到清洁及绿色生产。b)数字化生产线水平与能力级别可参照下列规则进行判断——柔性制造能力极弱;——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量有限,控制较少;——人机交互方式较少;——生产控制中信息化使用程度低;2)省内中级水平:——柔性制造能力较低;——生产现场有一定的数据采集量,但控制有限;——人机交互方式中要集中在控制室;——生产控制中信息化使用程度一般;3)省内高级水平:——有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