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答案版)(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页
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答案版)(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页
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答案版)(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页
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答案版)(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页
1.3地球的历史导学案(答案版)(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高一(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导学案(答案版)【学习目标】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明确地层和化石对研究地球演化的意义。3.能利用地质年代简表,综合描述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的演化过程。【知识清单】(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的特点项目地层化石定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特点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意义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确定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及沉积时的环境特征案例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红色岩石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2.地质年代表(二)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演化过程2.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地质年代时间演化特点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至5.41亿年前冥古宙:出现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古生代5.41亿年前至2.52

亿年前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海洋面积大,出现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出现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殖,中期一些鱼类进化成两栖类。后期,气候变干,水源稀少,两栖动物进化成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末期,发生生物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灭绝。中生代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繁盛,是主要的成煤期;末期,物种大灭绝,绝大多数物种消失,恐龙的消失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新生代6600万年前至今联合古陆完全解体,大陆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基本的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人类出现,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生物向低纬度开始迁移。(1)从过程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从分布空间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3)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时间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海陆演变前寒武纪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大气变化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生物演化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植物变化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课上检测】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北京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暑假前往进行研学活动,结合相关材料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图)。完成下面小题。1.该区域的化石能指示的最早地质年代是()A.元古宙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关于该区域古生物的生存环境表述正确的是()A.恐龙繁盛时期被子植物兴盛时期 B.三叶虫生活在高山地区C.哺乳动物见证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D.此地经历过由海陆变迁【答案】1.B2.D【解析】1.图中的化石中,恐龙主要生长在中生代,三叶虫主要生长在古生代,哺乳类动物主要生长在新生代,元古宙时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所以图中最古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没有证据表明可能形成于元古宙,ACD项错误,B项正确。所以选B。恐龙繁盛时期裸子植物兴盛,A错误;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B错误;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出现在二叠纪,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不能见证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C错误;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恐龙是陆地动物,地理环境经历过由海洋变陆地,D正确。所以选D。小明在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了下图中蕨类植物的化石。工作人员介绍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3亿~4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后来大面积灭绝了。完成下面小题。3.推测该蕨类植物繁盛时,其主要生长在(

)A.冷干的沙漠地区 B.干旱的大陆地区 C.温暖的浅海地区 D.湿润的森林地区4.蕨类植物繁盛时期(

)A.联合古陆最终解体,人类出现B.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开始出现C.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D.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答案】3.D4.B【解析】3.蕨类植物属于陆地生物,喜温喜湿,再根据藤类植物繁盛这一条件,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ABC进项错误,D选项正确。4.蕨类植物繁盛时期主要在晚古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在新生代,A选项错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在古生代晚期始出现,B选项正确;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C选项错误;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前寒式纪,D选项错误,故选B.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时记录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哺乳动物化石、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和两栖类动物化石。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图中四种物种出现的年代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6.下列现象符合对应地质时期特点的是(

)A.甲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变化 B.乙时期形成金、镍矿藏C.丙时期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 D.丁时期海洋面积进一步扩大【答案】5.D6.A【分析】5.甲、乙、丙、丁分别为哺乳动物化石、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和两栖类动物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乙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丙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丁两栖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两栖类动物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6.甲时期主要是新生代,全球出现数次冷暖变化,A正确;前寒武纪形成金、镍矿等金属藏,B错误;早古生代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C错误;丁时期是晚古生代,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两栖类登陆,D错误。故选A。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500万年。读“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动物所处时代,植物发展阶段进入(

)A.蕨类植物时代B.被子植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8.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攀爬等特点。由此推测其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A.浩瀚的海洋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9.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A.辽宁新生兽B.东北白垩兽 C.中华侏罗兽 D.南亚三叠兽10.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与图示动物属于同时期的重大事件是(

)A.各块大陆聚成联合古陆 B.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C.发生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D.各类板块运动十分剧烈【答案】7.D8.B9.C10.D【解析】7.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对应的时期为中生代(距今2.52亿年至距今6600万年前),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的时代,D正确;蕨类植物时代为晚古生代,A错误;被子植物时代为新生代,B错误;海生藻类时代处于前寒武纪,C错误。故选D。8.由题干可知,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攀爬等特点。因此该生物最可能生活在生物种类多、植被茂密的丛林,B正确;浩瀚的海洋、干旱的沙漠、寒冷的冰原没有茂密的植被供攀爬和大量的虫子,ACD错误。故选B。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500万年,因此该古生物不可能处于新生代和白垩纪,不可能命名为“新生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