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这是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这已经成为国学新时髦。最近看到一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和学术活动家普里迈克写的《保护生物学概论》,译咸中文洋洋五十多万字,对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我一面翻看这本书,一面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当然,学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精通生态学,但我们也许有权要求一切学者尊重科学,承认环境保护也是科学,而不要在一种望文生义的“天人合一”境界中飘飘然自我陶醉。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16.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6分)17.文中说“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结合全文,简述“啼笑皆非”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5首先,摆出谬论“天人合人”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概重大难题;接着,揭示谬论错误所在,阐明对“天人合一”的正确理解;最后,提出希望,学者应该尊重科学。(每点2分16作者认为鼓吹者一方面杂糅了儒道佛思想,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它的价值。(每点3分)17因为“天人合一”论是杂取拼凑出来的伪科学,鼓吹者却宣称可以解救世界生态危机,实在可笑;把本是认识论的儒家的“天人合人”思想加以拔高,不懂科学也不尊重科学,却自我陶醉,实在可悲。(每点3分)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代是礼仪重建、礼下庶人、礼俗融合的时代。婚礼文书的使用深入到士庶的生活之中,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无论是在士大夫婚礼还是在民间婚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仪物品。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两宋都城嫁娶有通草帖、细帖的习俗,下财礼之时则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宋人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婚礼文书。元代延续了这一礼俗,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有着相类似的婚礼文书的收录和辑录。辑录婚姻礼仪知识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刊印于南宋末年,分为上下编,下编专门辑录各种婚礼文书,对婚礼中使用的书启、帖子、礼状等的格式和形制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说明,并提供了许多格式范本和书启范文。从其分类看,其中的婚礼文书涉及请媒、求亲、问名、聘定、请期、亲迎等诸多仪节,并行用于官宦、士人、农工商、娼优等各类社会阶层中,初婚、再娶、入赘各有差异。尽管名目繁多,但综合各类文献,宋代婚礼文书主要通行的包括草帖、细帖、聘定启状等几类。草帖用于议婚之初,草有草拟之意。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女家先通过媒人,以草帖子通于男家,草帖内容包括议婚男女的籍贯、世系三代、生年月日等,女家草帖之中还需包括将要随嫁的奁田、房卧等。细帖,又被称为定帖,意味着婚事的确定。与草帖相较,定帖的内容并无太大变化。男方定帖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人的排行、生辰、官职、主婚人等;如果是入赘则还要写明所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女家所回定帖,除了家庭、名姓、生年、排行等基本内容之外,还需要具体写明将要带到夫家的嫁妆,具体包括“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聘定启状则是用于下聘定礼之时的婚礼文书。根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在送聘礼之前还有送定礼的仪节。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定装饰的礼书。礼书共有两封,一封“用销金色纸四幅为三启”,另一封为礼物状,二者一起致送,名为“双缄”或“鸳缄”;“双缄”礼书以“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再放入五男二女绿盝中,用彩袱盖上,和其他礼物一起送往女家。女家接受礼书则有特定仪式,需在宅堂之中准备香烛酒果之类,用以祭告三界,再请女方亲属中夫妇双全之人开启礼书。送聘礼之时,除了聘礼之外,也用双缄聘启礼状,形制与定礼礼书相类似。以上礼书的形制大多用于庶人之家,官亲士大夫之家多用黄杨栅梓木函来装礼书,如前述唐五代的函书形制,以显示身份。宋元时期婚礼文书的书启也注重文采,大量用典,以四六文行之,构成了书启程式化、礼仪性的表达。在明清文人文集中,仍可看到辞藻华丽的婚礼书启范文。(摘编自何斯琴《古代婚礼文书漫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俗融合的宋代为婚礼文书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是各个阶层的人们在结婚时不可或缺的。B.南宋末年刊印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是人们了解和学习婚姻礼仪知识的读本,里面提供了许多婚礼文书的格式范本和范文。C.草帖、细帖、聘定启状是宋代婚礼文书的主要类型,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三种文书内容有异,形制也有所不同。D.宋元时期的婚礼文书注重文采,大量用典,表达程式化、礼仪化,这些特点在明清时期的婚礼文书中仍能看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宋代都城,人们嫁娶要通草帖、细帖,下彩礼时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对此均有记载。B.在宋代,根据地位高低,请媒、求亲、请期、亲迎等诸多礼节都大不相同,初婚、再取、入赘的仪节也各有差异。C.南宋时,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殊装饰的名为“双缄”或“鸳缄”的礼书等。D.草帖用于议婚之初,细帖用于婚事确定之时,聘定启状用于下聘定礼之时。其中细帖又称定帖,有男方定帖和女方定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代延续了宋代的嫁娶习俗,如通草帖、细帖,下财礼时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这从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可看出。B.从婚礼文书的记载来看,两宋时期女方嫁到男方要带房奁、首饰、金银以及随嫁田土等,男方则没有具体的财物方面的要求。C.南宋时期,庶人之家的聘定礼书用“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而士大夫之家的聘定礼书多用黄杨栅梓木函盛之。D.两宋时期的人们,对婚嫁一事谨慎郑重,婚嫁有隆重而繁琐的仪式,从女家接受男家送定礼礼书的特定仪式中就可见一斑。参考答案:1.C

2.B

3.B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根据地位高低,请媒……都大不相同”错。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男方则没有具体的财物方面的要求”错。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图l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后者是当行政过程出现不良后果时,基层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消解恶劣影响带来的严重损失,这属于一种非常规的策略选择。二是传导方向维度。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划分的前提下。基层避责在传导方向上也出现了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的差异。纵向避责是以层级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策略和自下而上的避责策略。横向避责是以平行结构下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可细分为政府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综合时间序列和传导方向两个维度,汇聚行为先后次序、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情况下的基层避责策略。(摘编自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基层避责是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为保护自身利益,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B.基层政府的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跟上级政府相比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C.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上级常常用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D.避责行为的逻辑是利益考量,基层行政主体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只求降低经济损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阐释基层避责的概念,再从两个维度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B.文章以权责分立结构为前提,分析基层行政主体避责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C.文章采用田野的调查和跟踪观察,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D.文章梳理基层避责策略形成图表,展示了基层政府选择具体避责策略的逻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承办繁重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B.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是一种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C.纵向避责和横向避责在传导方向上虽不同,但都是以责任转移为基础的策略。D.上级对下级的职责予以具体明确,积极鼓励下级担责,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参考答案:1.B

2.C

3.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推卸由其职能分工带来的潜在责任”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缩小范围,还有“直接责任”。C项,“基层避责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说法强加因果,原文是“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无因果关系。D项,“只求降低经济损失”曲解文意,文中是说“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兼用决策树等分类方法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分析错误,原文是“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并不是讨论“权责分立的危害”。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是基层避责行为产生的根源”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B项“事后被动应对的避责策略”错,根据原文“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前者是在事前未酿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基层人员通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减少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惩罚,以常态化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追责”,所以是“事前主动选择”。D项“下级避责行为将消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世宗好拔奇俊,有自布衣及下位上书言事者,多不次进用。昭疏谏曰:“昔唐初,刘洎、马周起于徒步,太宗擢用为相;其后,柳璨、朱朴方居下僚,昭宗亦加大用。此四士者,受知于明主;然太宗用之而国兴,昭宗用之而国亡,士之难知如此。臣愿陛下存旧法而用人,当以此四士为鉴戒。”世宗善之。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说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论曰:张昭居五季之末,专以典章撰述为事,博洽文史,旁通治乱,君违必谏,时君虽嘉尚之而不能从。《宋史》列传第二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与昭燕语

燕:通“宴”,闲适

B.见知主上

见:看见

C.无得害之

害:伤害

D.时昭已致政

致:归还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昭“博洽文史”和“君违必谏”的一组是(

A.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

臣愿陛下存旧法而用人

B.未冠,遍读《九经》

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

C.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

明诚所至,期不再生

D.专笔削典章之任

时君虽嘉尚之而不能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精通经史,无书不看,后唐庄宗入魏后,他也来到魂国,带着十多卷文章拜见兴唐尹张宪,深受张宪赏识,立马被任用为府推官。

B.庄宗遇难后,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张昭劝张宪“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张宪听从劝告,认为非死无以报庄宗,张昭称赞他说,“公能行之,死且不朽”。

C.张昭遭人谋害,被人抓起来送到张宪的部将符彦超那里,符彦超说他是正入君子,不让伤害,事情平息后,又任用张昭为北京留守推官。

D.张昭一生是“君违必谏”,但是君主多是赞许而不能听从,曾向世宗进谏用人,认为应当沿用旧制,并且举例说明用人之差别,世宗也是赞许。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译文:(2)世宗好拔奇俊,有自布衣及下位上书言事者,多不次选用译文:参考答案: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材料二: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2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共同的思想特点是_______。22.分析材料二,概括它是从哪个方面来“责善”的,分析它的具体做法和思想。参考答案:21.仁

22.1)从朋友之道特别是师生关系上来说的。2)朋友之道要忠告而善导,谏师之道要虽不冒犯正直而不隐瞒地指出老师的不足,都体现王阳明先生严于律己的“责善”的原则(或思想)。2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材料一的意思,“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认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材料二,结合“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分析,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可以不高高兴兴地接受并心存感激呢,共同的思想特点是仁。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它是从哪个方面来“责善”的,结合材料二内容理解。“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从朋友之道特别是师生关系上来说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互相监督、提醒,使对方品格臻于至善,是朋友之间应该具备的品质,这需要忠心告诫并循循善诱说给朋友听;“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在老师面前提意见,直言相谏不能说是冒犯,婉言规劝也要让他听到。参考译文: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

按:追究,查办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

遣:发配C.不肯偿所逋

逋:拖欠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

挠:阻止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5分)译文: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5分)译文:

参考答案:4.D

挠:(使)屈服

5.A(④表现的是王鼎的谦让,⑤表现的是王鼎爱民,⑥表现的是王鼎的善待家人,生活节俭。)6.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关键是翻译出“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由此推断是曲解原文,应是仁宗用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傅惟几。)7.(1)(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竞”、“擿发”、“贷”各1分,大意2分)(2)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居”、“因”、“遗”各1分,大意2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七言律诗《登洛阳故城》,中间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禾黍离离半野蒿,

,犹自吹笙醉碧桃。①鸦噪暮云归古堞

②雁迷寒雨下空壕

③可怜缑岭登仙子④水声东去市朝变

⑤山势北来宫殿高

⑥昔人城此岂知劳A.②④⑥③⑤①

B.④⑤⑥①②③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④⑤①②③参考答案:(3分)D(根据押韵排除B项,依据律诗二、三两联必须对仗可排除A、C项)【注释】1、黍(shǔ):糜子。子实去皮后为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饼。2、离离(lí):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3、蒿(hāo):一种野草,此处泛指野草。4、劳:愁。5、市朝:争名夺利的场所。6、山势:指北山。7、堞(dié):城上小墙,即女墙。8、壕(háo):城下小池。9、缑(gōu)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10、登仙子:指王子乔。11、碧桃:传说中仙人吃得仙果。【译文】茂盛的庄稼中生长着很多野草,过去的人在这里筑城哪知道辛劳?潺潺流水向东流过,城市变了模样,自北而来的山势起伏,宫殿巍峨高大。在傍晚的烟云笼罩下,乌鸦乱叫飞到古老的矮城墙上。凄冷的雨中,大雁迷了路,伫立在空旷的城壕里。可惜缑氏山修仙得道的仙人,还在西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尽兴吹笙。

略8.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