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阳泉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过去,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动能,许多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这些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说到底是为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产业发展的红利更好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这就需要在发展乡村产业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机制、模式,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比如,除了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还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等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在产业项目收益分配过程中,鼓励采取租金、股金、薪金、酬金等多种收益分配方式,真正让广大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补齐短板,乡村产业振兴才不会后劲乏力。乡村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链建设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补齐这些短板,不仅需要农民的参与、企业的投入,也需要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是突出短板。相关地区和部门应立足实际、分类施策,鼓励建设冷库等田间“冰箱”,实现错峰销售,或在县域关键节点推动建设农产品冷链集配中心,提升分级分拣、市场集散能力。多方持续发力,才能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有助于产业集聚与升级。合理的乡村产业布局不仅能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还能推动更大范围内的产业集聚,使涉农企业下沉,形成县带镇、镇带村的多轴联动发展格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产业振兴,规划先行。应依据乡村功能定位和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论证,科学系统地编制全域中长期乡村产业振兴空间发展规划,明晰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完善产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才有更强竞争力。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这样的产业才能从差异化中提升吸引力,拥有持续力。这样的特色产业,可避免同质化带来的滞销风险,更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还可以与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力。产业兴则乡村兴。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就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澎湃动能。(摘编自甘天琦《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完善乡村利益联结机制,就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B.如果乡村产业振兴后劲乏力,那么可能是因为乡村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C.科学制定中长期乡村产业空间发展规划,对乡村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的产业聚集。D.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可以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还可以与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服务业深度融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无论过去的脱贫攻坚战,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发展产业都是重中之重。B.利益联结机制顾名思义,是指在一个组织或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和合作的机制。农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的是真正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C.只有农民、企业、政策等多方发力,才能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D.从文章看出,为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需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就能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思路。【答案】1.A2.C3.结构:总分总。思路:首先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产业的具体措施,最后总结产业振兴的意义。【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A.“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错误,混淆关系,原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这就需要在发展乡村产业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并列的,不是条件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错误,由“乡村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链建设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短板”可见,乡村产业在好几个方面有“短板”。不是“补齐技术、设施、营销”,“从而就能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以偏概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1段开篇提出观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5段分别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补齐短板”,“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四个方面阐述具体方法;最后一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澎湃动能”总结振兴的意义;很显然,文章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槐树孙守名再过几个月,煦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母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它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满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馨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交代古槐的生长环境是“逼仄的庭院”,暗示“我”开解古槐的原因是庭院的局促。“一片茫然”交代了“我”准备开解古槐的矛盾心理。B.文章结尾用疑问句作结,既呼应开头,又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开放式结局是一种留白艺术。C.本文中“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听槐蕊落地有声”,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脚踩落蕊的举动,都反映了一种清闲的生活情趣。D.“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本句使用代词“她”,形成拟人效果,揣测古槐可能有过的情感流露,可见作者已经把槐树看作“亲人”来关心。5.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对这棵参天而立的槐树有哪些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6.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答案】4.A5.答案示例:①对古槐百年来遭受的困厄祸灾有强烈的悲悯之情。②对古槐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③对古槐曾给我家人的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充满感激之情。④因为有了开解古槐的想法,而感到愧疚和不安。6.答案示例: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叙事写景,三个“听”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内容集中,感情加深,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生动描写了家人在槐树下享受生活的悠闲与惬意,充分表现出古槐带给家人的精神上的慰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暗示‘我’开解古槐的原因是庭院的局促”错误,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可知,“我”开解古槐的目的是“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①根据作者列举的日军猛砍槐树、国军抢射槐树、破四旧时棒击槐树,每次槐树都是伤痕累累,结合“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可知,作者对古槐百年来遭受的困厄祸灾有强烈的悲悯之情。②每次古槐遭受的祸灾对古槐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破四旧”时,我亲眼目睹了古槐受的迫害,我觉得它必不会复活但是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来了,“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两个叠词及“暖意”体现了作者对古槐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③根据原文“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满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可知,艰难岁月中,家人吃槐叶槐蕊渡过难关,作者精神极度消沉时,古槐给了其我精神的慰藉,作者因此对古槐充满感激之情。④根据原文开头“站在逼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和结尾“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可知,作者因为有了开解古槐的想法,心中一片茫然,为此也感到愧疚和不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叙事写景,写出了风吹古槐、槐蕊落地、秋虫鸣唱给人的惬意之情,三个“听”字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内容集中,由耳朵听到的到“心曲”,使表达的感情加深,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动词“泡”“坐”“听”生动描写了家人在槐树下享受生活的悠闲与惬意,“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充分表现出古槐带给家人的精神上的慰藉。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7.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是“到,往”的意思,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如”意思不同。B.“固一世之雄也”与《登泰山记》中的“此东海也”一样都是判断句。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里的“下”和《劝学》中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下”意义和用法不同。D.“凌万顷之茫然”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壬戌”年指公元1082年,根据古代干支纪年,可推知1083年是癸亥年。B.第二段作者用拟声、通感、侧面烘托的手法,把哀婉低回的箫声生动地再现到读者的眼前。C.第三段由景及人,追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崇敬之情,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作用一致。D.全文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0.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人际矛盾、考试失利、老师批评、家长责备、同学议论、升学压力等等都会让我们非常痛苦和焦虑,请结合文本谈谈苏轼教会了你哪些应对这些问题的智慧。【答案】7.D8.C9.答案示例: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10.答案示例:①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己的磨砺,压力也是动力。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告诉我们要做好自己,肯定自己,不盲目与别人对比。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告诉我们不要去过分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不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A.正确。到,往;比得上。句意: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B.正确。句意: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这是东海。C.正确。名词作动词,攻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向上能够吃到尘土,向下能够喝到泉水。D错误。“凌万顷之茫然”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不懂得文句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追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崇敬之情”错,第三段迫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更何况平庸的自己呢?表现出对人生的短暂和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的悲叹。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都是对自己的磨砺,压力也是动力。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羡慕别人,要做好自己,肯定自己,不盲目与别人对比。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告诉我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丝一毫也不要占有,不要去过分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告诉我们与其忧虑未来,担忧人生,不如好好欣赏眼前的美,要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不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各题。静女诗经·国风·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却故意迟到来考验男子,男子非常着急。B.“贻我彤管”“自牧归黄”之事是倒叙,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C.黄草非常普通,男子却大赞“洵美且异”,是因为黄草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纯属爱屋及乌。D.全诗是以男子的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充分刻画了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12.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此诗“有写形写神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男子之形神的?【答案】11.A12.答案示例: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赞美恋人的外貌,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②动作描写,“搔首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故意迟到”错,姑娘并未迟到,而是躲了起了跟男子开玩笑。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②动作描写,“搔首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通过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诗人登上天姥山后沉迷于美景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山林中传来各种动物的叫声,让人不由心生恐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熊咆龙吟殷岩泉②.栗深林兮惊层巅③.不积跬步④.无以至千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殷、栗、跬、至。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老的甲骨文通过绘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设计团队以《甲骨文绘本》为基础,先后在瑞安和安阳举办了“龟甲牛骨上的精灵”甲骨文绘本展。今年9月在瑞安的绘本展现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主创策展团队,运用造型语言和艺术装置释义甲骨文,形象地演绎故事,力求追寻汉字演变足迹,带领观众开启()的文化溯源之旅,穿越历史长河,看见()的殷商世界。①绘本精选了70余个甲骨文字,②在身体感官、生命奇迹、渔猎生产、宴饮欢歌、屋檐之下、飞禽走兽、草木有情、天文地理等10个维度,③见证殷商先民生活。相关专家表示,文字承载着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a?《甲骨文绘本》从一个新的角度做了一次生动的尝试。在古老的甲骨文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方面,人们已有不少尝试。古今结合是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有人尝试将古代甲骨文与当今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等不同作品形态相结合,从而激发人们了解甲骨文的兴趣。b。举办“龟甲牛骨上的精灵”甲骨文绘本展的设计团队在探索如何传播甲骨文时,特意放置了一堵线描形式的涂鸦墙,鼓励观众写下他们认识的甲骨文字。展览结束时,涂鸦墙上已经形成了一幅美丽“壁画”。有人评议:“不能将甲骨文塑造成()的形象,拉远它与人们的距离;相反,应该设计能够让现场观众广泛参与的书画、猜词等环节,使人们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熟悉、理解并亲近甲骨文。”14.请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身临其境应有尽有讳莫如深B.设身处地森罗万象讳莫如深C.设身处地应有尽有神秘莫测D.身临其境森罗万象神秘莫测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序号然后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6.请在文中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14.D15.答案示例:两处搭配不当。将第②句的“在”换成“从”,将第③句的“见证”换成“展现”。16.答案示例:a.如何赋予古老的甲骨文以新的生命力b.互动是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此处作“文化溯源之旅”的定语,是让观众有切身感受殷商甲骨文文化,故用“身临其境”。第二处,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形容一切齐备。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此处作“殷商世界”的定语,结合空后“身体感官、生命奇迹、渔猎生产、宴饮欢歌、屋檐之下、飞禽走兽、草木有情、天文地理等10个维度”可知,这里是指绘本包含的甲骨文内容非常丰富,而不是一切齐备,故填“森罗万象”。第三处,讳莫如深:将事情尽量深藏隐瞒,使外人不知。神秘莫测:非常神秘,不可以推测或想象知道答案。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此处作“形象”的定语,结合后文“应该设计能够让现场观众广泛参与的书画、猜词等环节,使人们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熟悉、理解并亲近甲骨文”可知,这里指的是不能让观众感觉甲骨文是不可理解的事物,故填“神秘莫测”。【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的是②③两句。②句中的“在……维度”做状语,和后面的谓语搭配不当,可将“在”换成“从”。③句的主语是“绘本”,不能和“见证”搭配,可将“见证”换成“展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在古老的甲骨文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方面,人们已有不少尝试”可知,这是一种让古老的甲骨文焕发新活力的做法,根据开头句“古老的甲骨文通过绘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结合此句后边的问号,可知,此空应提出如何赋予甲骨文新的生命力,所以可填“如何赋予古老的甲骨文以新的生命力”。第二空,根据后文“相反,应该设计能够让现场观众广泛参与的书画、猜词等环节,使人们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熟悉、理解并亲近甲骨文”的提示可知,后文给出了让古老的甲骨文焕发新活力的另一种做法是“互动”,所以,此处可填“互动是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四、写作(4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终于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并在20多个国家引种推广。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何愁前路不明朗

有朝一日化炬阳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国科学精神风雨不动屹立如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勇敢地向“无优势论”挑战,并在未来的往后余生里竭尽全力不畏困难地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我们今天“禾下乘凉”的中国梦。那么,什么是中国科学的精神呢?吾以为有二者,缺一不可。其一,舟行江海,中国科学精神是“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的坚定。袁隆平院士敢于向权威挑战,而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也有这样一群在烽火连天中本着初心、抱朴守拙的西南联大教授们,他们在大江大河的南渡北归里,手持一盏“科学”“民主”“自由”“进步”的灯火,奔走流离,但为今日中国之科学立镜一面,呼喊十声。正是这样对科学无畏的坚定,使得西南联大仅仅存在8年,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和一百多位科学和人文大师。不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