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钦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崇左市钦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崇左市钦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崇左市钦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崇左市钦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秋季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早在大约12000年之前,随着气候转暖,人类的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更加活跃,并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长江流域,分别认知了两种禾本科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这两种植物开始了各自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大粮食作物,即小麦和水稻。②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被人类驯化和栽培。当时,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土质疏松,易于耕作,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苏美尔文明。而水稻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沼泽土壤土质黏稠,草根、树根盘结,不易耕作,劳作的人畜还容易陷入泥潭,沼泽地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人们若想在沼泽地里获取足够的粮食,就需要对沼泽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开挖沟渠排水、平整土地、修筑田埂、修筑灌溉水路,当然也需要发明易于开垦沼泽土壤的翻耕农具等。这对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③当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期(距今约13000年前)结束,气候逐渐变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沼泽地带,各类禾本科植物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包括今天水稻的祖先。同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人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和气候的寒冷,穴居在山洞里。这些山洞一般离沼泽地不远,古人夜间在安全的山洞休息,白天则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虾。但打猎和捕鱼虾收获不稳定,所以必须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以解决食物不足的难题。后来当周边树木的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眼前沼泽地里大片野生稻群落的籽实。④起初,先人为了烧火取暖,采集一些枯黄的野生稻回到洞穴,把它丢到火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稻的籽实爆成米花,香气四溢,成了饥肠辘辘的人们的美味。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开启了人类稻作历史。⑤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普通野生稻进化到如今的栽培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他们可能就是楚人的祖先和越人的祖先。⑥在距今10000—9000年的上山文化(浙江浦江县境内)时期,野生稻在人类的干预和选择下逐步进化为栽培稻,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完全走出山洞,群居在沼泽地中的高台地,开始利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稻米,还学会了在泥土里加入稻壳烧制陶器。⑦距今大约6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未耜、骨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但是,这个时期的水稻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人们还得靠打猎、捕鱼虾以及采集橡树果、菱角等植物果实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⑧到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平整土地、修筑田埂的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稻向水稻进化有诸多好处,一是能避开竞争对手植物,即杂草;二是利用水平原理平整稻田,使水稻能在均匀的水分环境中生长;三是长期浸水形成的土壤还原层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四是通过大量水分的蒸腾作用,调节水稻群落的温度环境。稻在水环境下生长,还有利于育秧、插秧等生产技术的实施。同期,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耜耕到犁耕的历史性跨越,水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为文明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储备。⑨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时期是从稻作文化发展到稻作文明的重要节点。良渚文化考古遗址出土的成堆稻谷遗存,足以证明当时稻作生产力水平已经很发达。同时出土的还有大规模的城墙遗址、高规格的墓葬和刻画了符号的精美玉器和陶器,说明丰衣足食的人们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以及阶级分化。⑩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明朝代——夏王朝。而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直到周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楚、吴、越等以稻作族群为主体的国家。后来楚国基本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稻作族群建立的国家,融合了楚、吴、越文化,成为代表南方稻作文化的国家。因此,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是我国稻作文明的一个发源地。⑪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以及疣粒野生稻。今天水稻的祖先就是其中的普通野生稻。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玄松南《稻作文化:稻、水与人的协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麦和水稻这两种粮食作物都属于禾本科植物,在它们长期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的干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B.远古人类通过打猎和捕鱼虾所获得的食物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为了生存,人们只好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用作补充。C.毫无疑问,在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漫长过程之中,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变异的择优选择是最关键因素。D.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产生的稻作文明是建立在融合了吴、越文化的楚国的基础之上的,它迟于黄河流域产生的文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稻作历史的开启源于偶然事件,先人一开始只知道用枯黄的野生稻来取暖,当稻的籽实爆成米花才知可用它来充饥。B.稻进化为水稻让稻得以蓬勃生长,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促使稻作生产完成由耜耕到犁耕等开垦稻田农具和方式的变革。C.文章在分析稻作历史的进化顺序时,都有具体的年代数字,从而形成了一条时间线,使得文章清晰明达,严谨而有序。D.文章开头以小麦和水稻切入,主体扣住“稻作文明的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对其进行详细阐释,结尾加以总结,思路清晰。3.下列选项中的考古材料不能支撑第⑩段观点的一项是()A.2009年在湖南茶陵独岭坳考古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经鉴定,这些古栽培稻遗存与野生稻湿地现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传承关系。B.1995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县一个叫仙人洞的溶洞中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水稻植硅石,它的发现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往前推了3000年。C.2001年,浙江上山遗址考古队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分别发现了大量谷壳印痕、谷壳。经鉴定,这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D.葛剑雄、袁祖亮等学者考证,自西汉以后到明朝前期,中国人口始终在5000万以上,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水稻技术的提升是人口上升的重要因素。4.水稻的驯化和栽培为什么会迟于小麦的驯化和栽培?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5.人类稻作文明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概括。【答案】1.C2.B3.D4.①小麦与水稻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前者起源于半干旱地带,两河流域的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后者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而沼泽环境恶劣,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②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在容易耕作的土质疏松之地,人们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但面对沼泽,人们缺乏改造沼泽地的翻耕农具等,难以在沼泽地耕作。5.①距今约13000年前,当周边树木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把目光投向野生稻群落的籽实。②距今10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③距今10000—9000年,野生稻逐步进化为栽培稻。④距今大约6500年,人们发明了耒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⑤距今6000多年,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等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⑥距今5300—4200年,稻作生产力水平很发达,人类从稻作文化发展到了稻作文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最关键因素”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中“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可知,应是“共同作用”促使人类完成了将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变异的择优选择”只是外因之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稻进化为水稻让稻得以蓬勃生长,水稻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与“稻作生产完成由耜耕到犁耕等开垦稻田农具和方式的变革”因果倒置。根据材料第⑧段中“到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平整土地、修筑田埂的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和“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耜耕到犁耕的历史性跨越,水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次大的飞跃”的信息可知,题干中“稻作生产完成由耜耕到犁耕等开垦稻田农具和方式的变革”是“稻得以蓬勃生长,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⑩段观点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是我国稻作文明的一个发源地。D.表明的是“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水稻技术的提升”对古代中国人口上升做出的贡献,但不能说明长江流域是我国稻作文明的一个发源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小麦与水稻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结合“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被人类驯化和栽培。当时,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可知,前者起源于半干旱地带,两河流域的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结合“水稻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沼泽土壤土质黏稠,草根、树根盘结,不易耕作,劳作的人畜还容易陷入泥潭,沼泽地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可知,后者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而沼泽环境恶劣,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②结合“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土质疏松,易于耕作,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可知,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在容易耕作的土质疏松之地,人们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结合“”可知,“人们若想在沼泽地里获取足够的粮食,就需要对沼泽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开挖沟渠排水、平整土地、修筑田埂、修筑灌溉水路,当然也需要发明易于开垦沼泽土壤的翻耕农具等。这对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面对沼泽,人们缺乏改造沼泽地的翻耕农具等,难以在沼泽地耕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过程的能力。①结合“当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期(距今约13000年前)结束……后来当周边树木的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眼前沼泽地里大片野生稻群落的籽实”可知,距今约13000年前,当周边树木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把目光投向野生稻群落的籽实。②结合“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可知,距今10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③结合“在距今10000—9000年的上山文化(浙江浦江县境内)时期,野生稻在人类的干预和选择下逐步进化为栽培稻”可知,距今10000—9000年,野生稻逐步进化为栽培稻。④结合“距今大约6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未耜、骨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可知,距今大约6500年,人们发明了耒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⑤结合“到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平整土地、修筑田埂的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可知,距今6000多年,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等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⑥结合“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时期是从稻作文化发展到稻作文明的重要节点”可知,距今5300—4200年,稻作生产力水平很发达,人类从稻作文化发展到了稻作文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青嫂子(节选)艾芜前情提要:抗战期间,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日子过得还算安宁。抗战胜利了,官家学校搬走,石青嫂子原来那“静静地住着”的天真想法,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石青被抓了壮丁,石青嫂子再不能凭着“勤劳和希望”像往日一样使家庭充满生气。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自当家人离开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两个牵着带子在量的人,都穿着短装的,并没有理睬她,只是在菜地走上走下的。“先生们,你们是有耳朵的哪!”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咋个这样不听招呼?你们那样踏了,还长得出来啥子。”两个在量的人,只是望她一眼就算了,仿佛把她的号叫看成一件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事情一样。倒是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吸着香烟的人,冷笑起来:“你的地,哼,你的地!”两人在量的人,也插嘴嘲笑起来:“你怕睡着没有醒啰!”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有的地上,小白菜已经发出两片嫩叶了,给足一踏,便全然碎折,不能再生的了;她感到非常难过,就像自己养的孩子,拿给别人践踏了一样。她一面用手翻泥土,查看踏坏的种子,一面喃喃地切齿诅咒:“挨炮子的,你们这样糟蹋东西,你们得不到好死的!”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①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岭上有啄木鸟在“啵啵啵”地敲着树子。隔不两天,量地人又来了,跟先前不同的,是只来两个着短衣的人,而且也不像前次那样走到菜地里去胡乱践踏,却是一直叱骂着狗,走到茅屋里来。两个人气势汹汹地赶着狗打了一会,才忽然摸出一张纸片来,对着石青嫂子大声说道:“你懂得么?我告诉你,你种地四亩有多,得出押金三十万元,你那样做啥子?押租会退给你的,只要你不再种了。你要放明白一点,这是吴大老爷的地,并不是你的,他手上有纸,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了,脸色异常地颓丧,一面却又鼓起勇气,愤愤地嚷道:“你就把我的儿儿女女通通卖了,也凑不到三十万元哪!”拿纸单的人,听也不听地只是责备道:“这才是一笔押金哩!你每年还得出五斗米的租子!”石青嫂子马上截断他的话,尖声喊了起来:“②这简直逼着牯牛下儿哪!你们睁眼看看,这鬼地方会出一颗半颗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你向我们吼啥子?比嗓子大?我们只是来通知你!”拿纸单子的人突然发气起来,“你不肯出,你搬开好了,哪个拉住你?”那人把纸单子递在她的手上,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这时候,她倒不怕静寂和孤独了,只担心会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常来打扰和吵闹。而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在峡谷里生活了将近十年,和山峰、树林、小河都弄得非常的熟识,尤其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正如吃奶的孩子看见母亲的乳房一样。她一向觉得峡谷就是她一家人的。她在岭上寻柴,总是钩点枯干的树枝,很不忍向那活生生的树身砍进一刀,一则以为它们都是朝夕常见的邻居,不愿加以杀伤,再则也认为要它们长得大些,就更能够心上感到快乐。小河也很使她喜欢,她晓得没有小河的水,她这片斜坡上的农作物,是不容易活起来的。每年过年的三十晚上,她定要走到水边,点起香烛纸钱,诚心诚意表示她的感谢,她在峡谷外边的小镇上卖菜,人们惊异她的西红柿大,豆角子长,她便会很愉快地说:“我们那个地方,实在生得好,泥土肥不消说了,河水挑起来又很方便!”但她又怕别人羡慕,会也挤进谷来居住,③便又皱起额头皮,作起艰难的神情,叹息地说:“就是野草太容易长了,你只要三天不下地去,你看看,真有你收的!你顶好拿牛去吃光算了!别人在外头种地,费一分两分气力,我们就得费三分四分哩!讨厌得很,那全是一个要人下力的地方!”现在却有人忽然要来赶她,你想她是多么地痛心,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她想别人一定很久就眼红这个地方了,只以当家人在,不敢下手,现在晓得单是她一个人,而且又是女人,就特地跑来欺负她了。“好吧!你默倒[注]女人好欺么?”④她恶毒地点一下头,自言自语起来,“我就要拿出我们女人的厉害来!”她把锄头棍子镰刀以及斧头之类,全放在进门地方,只消有人敢来把她拉出茅屋,她就得抓起一样东西,首先给他们一下惩罚,使他们明白,她这样的女人,是万不能随便加以欺负的。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大场乡下(有删改)[注]默倒:方言,意思是“以为,想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开始看到三个陌生人来到自己的菜地里量来量去,石青嫂子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只是阻止他们不要踩坏了自己辛苦种的农作物。B.吴大老爷有契约字据,所以那两个人才明目张胆地说出“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之类强硬而霸道的话,这使石青嫂子很受打击。C.石青嫂子对自己以前在峡谷中的生活比较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开荒种植收获的农作物能够维持她一家人的生活。D.石青嫂子已准备好自己的战斗工具,只要有人敢来抢夺自己的土地,就要给他们点教训,这表明她已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通过对叶子等自然界声响的描绘,突出了环境的宁静,缓和了气氛。B.句子②中感叹号加上两个问号连用,将石青嫂子质问时的愤怒渲染得淋漓尽致。C.句子③“皱起”“作起”“叹息”,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D.句子④中“恶毒”属于贬词褒用,更形象地展示了石青嫂子反抗决心之坚之强。8.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的心理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节选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物·斗争·审美;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D7.C8.①第一次,由担心到又气又恨。先是担心菜被踩坏,然后是对他们践踏菜地、蛮横欺凌的气愤和痛恨。②第二次,由颓丧到气愤再到生出反抗情绪。先是因对方有契约字据而感到沮丧,再是因对方的重租威逼而气愤,并生发坚决保护自己土地的反抗心理。9.甲组示例:①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石青嫂子,她是一个遭遇地主豪绅残酷迫害却富有斗争精神的贫苦妇女。②她勤劳善良,辛苦持家,体现出中国底层妇女的传统美德。③面对吴大老爷的巧取豪夺,她并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要以反抗捍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不屈的反抗也是一种美。乙组示例:①行文中有很多刻画人物、传递情感的意象,土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土地是石青嫂子辛辛苦苦垦荒的结果,是她一家赖以生存的对象,是石青嫂子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③石青嫂子要奋起反抗,反抗吴大老爷对其土地的强行霸占,这种反抗让石青嫂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富有现实意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分析错误。从节选的后半部分看,此时的石青嫂子只是认为别人眼红她的这个地方,并且看现在石青不在,只是她一个女人而欺负她,她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程度。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分析错误,句子③是石青嫂子因担心别人挤进谷来居住而故意这样说的,这是一种伪装的小聪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①第一次,由担心到又气又恨。“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先是担心菜被踩坏,“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后来是对他们践踏菜地、蛮横欺凌的气愤和痛恨。②第二次,由颓丧到气愤再到生出反抗情绪。“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了,脸色异常地颓丧”先是因对方有契约字据而感到沮丧,“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再是因对方的重租威逼而气愤,并生发坚决保护自己土地的反抗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①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石青嫂子,她和丈夫耗尽血汗开垦出的一片荒地,却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可见她是一个遭遇地主豪绅残酷迫害却富有斗争精神的贫苦妇女。②“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她勤劳善良,辛苦持家,体现出中国底层妇女的传统美德。③“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面对吴大老爷的巧取豪夺,她并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要以反抗捍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不屈的反抗也是一种美。乙组:①行文中有很多刻画人物、传递情感的意象,土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小说围绕吴大老爷要霸占土地,石青嫂子守护土地展开情节。②“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这片荒地见证着石青嫂子的勤劳,是石青嫂子辛辛苦苦垦荒的结果,“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土地也是她一家赖以生存的对象,是石青嫂子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③“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要守护土地,要奋起反抗,这种反抗让石青嫂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富有现实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材料二: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果A禽B祖C尽D获E其士众F遂授宁G兵H屯当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C.“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14.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答案】10.CFH11.B12.D13.(1)(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2)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14.①都有明确目标:意图巴蜀之地。②都了然形势:甘宁熟悉刘表、黄祖的情况,了解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尽在掌握。③都有具体对策:甘宁建议先取黄祖,西据楚关,再图巴蜀;诸葛亮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④都陈述(思路)清晰:先析形势,再讲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果禽祖”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祖”作“擒”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C处断开;“尽获其士众”也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其士众”作“获”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F处断开;“授宁兵”省略主语孙权,动宾结构完整,故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于是/根据。句意:于是留在南阳。/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B.错误。逐步/事物发展的开端。句意: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C.正确。均为宾语前置句。句意: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错误,应是“先析‘不可’之势,再谋‘可’之策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表被动;“托”,投奔;“凡人”,一般的人;“畜”,对待。(2)“殆”,大概;“所以”,用来……;“岂……乎”,可否……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从目标上看,甘宁“渐规巴、蜀”,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由此可知,二者都有明确目标,都是想夺取巴蜀这个战略要地。从天下形势上看,甘宁分析“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洞悉曹操、刘表、黄祖情况;诸葛亮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以夺益州,三分天下。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势。从战略对策上看,甘宁建议“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一步步夺取;诸葛亮建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包括了四方的外交、“内修政理”的内政策略、两路进攻的军事方针,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者都有具体对策。从论辩逻辑上看,二者都是先分析天下形势,再讲具体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陈述思路清晰。参考译文:材料一: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少时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后来依附刘表,于是留在南阳,(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于是归附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向孙权)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江河相互通达,实在是我们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传承祖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祖现在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很匮乏,身边的人尔虞我诈,只追求私利,欺压苛求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修,不重视农耕,军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楚关,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材料二:先帝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连,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宛地、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复兴了。”(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龙门①顾炎武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②。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入庙③焄蒿④接,临流想象存。无人书壁间⑤,倚马日将昏。[注]①龙门:又称禹门,是人们祭祀禹王的地方。②古人把黄河穿越吕梁喻作“开天门”。③庙:大禹庙。④焄蒿:祭祀时祭品发出的气味,也指祭祀。⑤书壁间:王逸《楚辞·天问序》载:屈原于放逐途中,见楚先王庙宇及公卿祠堂里的图画,“因书其壁……舒泻愁思”。本句是写顾炎武志欲恢复明朝,却势孤力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着一“出”字,把黄河飞流直泻的声影写活了,表现出诗人超凡的功力。B.“开天此一门”尽现黄河横流无所羁勒的情态,与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意境相同。C.“千秋”“万里”分别状写出大禹功业和黄河流程,旨在展示出悠久广阔的空间境界。D.颈联抒情含蓄曲折,既有诗人对夏禹历史功绩的追慕,又有其对明亡的现实感触。16.末句“倚马日将昏”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迷花倚石忽已暝”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1)相同点:都是写诗人正在欣赏秀丽景色之时,却发觉天色忽晚,从而引发自己的无限怅惘之感。(2)不同点:①本诗以此句收尾,借自己“倚马”怅望的神态,形象地抒发自己对惨淡渺茫的抗清前途的孤寂、郁闷之情。②李诗此句既承上写出半山腰所见景象之美,又引出下文对梦幻情景的具体描写,暗含了诗人对前途纠结迷茫的心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千秋”展示的是时间境界,故选项中“空间境界”表述不全面。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作用的能力。本诗将登临山水胜迹和怀古咏志紧密结合。诗中描绘黄河及龙门的雄壮气势,歌颂夏禹治水的不朽功绩,也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因当时抗清复明的壮志难酬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末句“倚马日将昏”描写自己“倚马”怅望、低回要眇的神态,以及昏黄落日斜照空山禹庙的景色,形象地展现当时抗清前途的惨淡、渺茫和自己孤寂、郁闷之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迷花倚石忽已暝”意思是,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内容上的恍惚迷离之感表达诗人对前途纠结迷茫的心境。结构上,前文“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主要描写登上半山腰所见的壮美景象,下文“熊咆龙吟殷岩泉……”具体描绘梦幻中的仙境景象,此句位于中间,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苏轼《赤壁赋》中写到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指出此地可以远望夏口和武昌,接着以“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其景色。【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山川相缪⑥.郁乎苍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吠、颠、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历史文献记载、博物馆里的陈列,到歌舞节目、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再到中国华服日、花朝汉服节等活动的开展,传统服饰日渐走进日常生活。做好维持,让传统服饰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才能更好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中,有“______”的搭配讲究,有“______”的清新品位,也有“______”的非凡气度。无论是曲裾、襦裙,还是褙子、旗袍,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系,共同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式美学气韵。①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②传统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工艺,③无不都传承着绵延的文化,④诉说着古老的文明。⑤不仅很多爱好者重视穿着体验,⑥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⑦探寻其承袭的礼仪,⑧并把这样的文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外国友人。18.第二段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诗句是______。(只填写序号即可)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②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③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②、①、③19.第③句改为“无不传承着绵延的文化”或“都传承着绵延的文化”;第⑤句改为“很多爱好者不仅重视穿着体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要根据空格后能够体现传统服饰“搭配讲究”“清新品位”“非凡气度”的特点来切入判断。第②句写的是“下裙”“上襦”的搭配,故应置于第一空;第①句写的是罗裙上的荷叶的色彩和形状,清新可爱,故应置于第二空;第③句有“玉刻麒麟”,体现的是“非凡气度”,故应置于第三空。序号顺序:②、①、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第③处,“无不”和“都”语意重复,可任意删掉其一;二是第⑤处,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关系不当,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故应将“不仅”调至“很多爱好者”后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到盛夏,草原都会成为大家出行游玩的优选地。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什么大草原上树这么少______是因为野草的竞争排斥______还是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限制______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草类植物①,相比之下,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再者,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也可以看到类似情景,②,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况且,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树木生长③,帮助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层浅的地方,树木不易扎根,且遇到大风天气容易被吹倒。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在土层较浅的地方,所以能在草原上繁茂生长。20.第一段“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