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眉山高二检测)薄伽丘的《十日谈》描述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尸体横陈,十室九空。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由此可知 ()A.灾难催生思想解放 B.瘟疫促进医学进步C.天灾阻碍社会发展 D.疫病增强人体免疫【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黑死病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侥幸逃脱的男女青年,更加注重对生活的享受,为之后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故选A。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瘟疫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疫病与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排除D。【补偿训练】发生于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面对疫情,人们希望能以忏悔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据此可以推断“黑死病”后的欧洲 ()A.劳动者的工资下降 B.地主阶级获利丰厚C.教会权威明显削弱 D.宗教改革波及全欧【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黑死病”的暴发使人们意识到教会并不能保护自己,逐渐质疑教会,故选C;人口锐减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者工资增加,排除A;“黑死病”后欧洲资产阶级有所发展,地主阶级获利减少,排除B;宗教改革于1517年在德国率先开始,与材料不符,排除D。2.下表所示为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朝代摘录汉朝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瘥,家乃粮弃送于山穴中唐朝设“疠(瘟疫)人坊”“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A.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C.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D.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解析】选A。据材料“家乃粮弃送于山穴中”“设‘疠(瘟疫)人坊’‘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可知汉唐时期都注重对疫病人员的隔离,故选A。材料没有强调环境卫生,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病人的居住条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用药物来治疗病人,排除D。3.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自京师至河北,山东,疫死者千余,中宗“遣使赈恤之”。832年,剑南、浙西一带,大疫。文宗颁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这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B.天人感应思想的盛行C.疫病流传形势较严峻D.人征服自然能力增强【解析】选A。据材料可以看出,唐代面对疫情,统治者或者遣使赈恤,或者给予医药救治,这说明当时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C只是材料内容的现象转述,而非材料主旨,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排除D。4.(2024·周口高二检测)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等。日本医学、韩医学、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反映出中医 ()A.注重实用和理论总结B.源远流长且影响广泛C.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D.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解析】选B。据材料“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说明中医源远流长,据材料“日本医学、韩医学、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说明中医影响广泛,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理论总结和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排除A、D;材料中没有体现历代政府的态度,排除C。【补偿训练】在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D.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A正确;儒家思想不能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排除B;C说法明显错误,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5.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解析】选D。为治疗疟疾,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故选D。A、B、C不符合材料,排除。6.下图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画面右下角是展开着的《人体构造论》(维萨里于1543年出版)。伦勃朗通过光线对比和构图布局,将画面焦点集中在尸体的解剖上。该作品 ()A.说明了宗教改革阻力比较大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C.反映了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D.展现了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解析】选C。根据图片可知,该作品内容是医学的进步,反映了人们医学研究的科学严谨态度以及积极求实的精神,故选C。材料所述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A;图片与现实主义风格无关,排除B;“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7.(2024·遵义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为晚清《点石斋画报》中一篇名为《剖割怪胎》的报道,其配文写道:“该收生婆无能为力而去。张惊惶无措,不得已,至西口外国医院求救。”由此可知,当时 ()A.西医因疗效赢得了民众信任B.国人对西医抱有尝试的心态C.中西医结合提高了医疗水平D.西医依靠特权取得优势地位【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报道中的人向外国医院求助是“不得已”的,这反映了当时国人求助于西医是临时的、救急性的尝试,故选B。A说法过于夸大,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C;材料看不出西医的优势地位,排除D。【补偿训练】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该方法于1805年传入中国,在之后的30年间中国的接种人数达到100多万。这表明 ()A.交流互通推动了医学发展B.中医为医学发展贡献良多C.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D.理论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可以看出中西方交流推动医学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强调中医的贡献,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西医的科学优势更为突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理论创新,排除D。8.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分科完备,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并将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引进中国。这些医院的建立 ()A.推动近代中国医学发展B.意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C.逐渐取代传统中医地位D.消除了国民疾病的发生【解析】选A。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中国的建立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故选A。“意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近代中国西式医院的设立并未取代传统中医的地位,排除C;“消除了国民疾病的发生”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拓展延伸】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主体地位的形成(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的骨干力量。(2)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已现端倪。(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不再被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西方医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中国传统医学日趋边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这主要得益于 ()A.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福利国家”的建立D.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故选A。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现代福利国家,排除C;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排除D。10.(2024·青岛高二检测)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这表明我国 ()A.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B.已经建设成为了“福利国家”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的建立,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免疫、防治传染病和监督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等工作的大力开展等,表明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故选C。医疗保障体系强调的是民众看病方面,而材料强调的是基本卫生,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建设成为了“福利国家”,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我国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排除D。【深化点拨】中共十八大以来,全民医保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11.(2024·邵阳高二检测)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A.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C.标志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D.有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解析】选D。材料宣传画中有“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标语,有助于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D。宣传画不能控制疫病的暴发和扩散,排除A;近代对疫病的专业研究就已经开始,排除B;材料未涉及卫生防疫体系,排除C。12.1981年,安徽嘉山县马岗和石坝公社部分大队的赤脚医生与社员群众,自愿签订医疗预防承包合同,医生签订的合同越多,得的报酬也多。许多赤脚医生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上述改革 ()A.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激发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活力C.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D.提升了城乡的医疗保障水平【解析】选B。根据“医生签订的合同越多,得的报酬也多。许多赤脚医生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可知这一改革激发了农村赤脚医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活力,故选B。1981年还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材料说明激发了赤脚医生的积极性,并不能说明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提升了城市的医疗保障水平,排除D。13.(2024·聊城高二检测)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 ()A.联合各国政府发展了卫生事业B.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的强化C.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D.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解析】选D。据材料“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可知,针对国际病人,新加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了病人从询问到接机到治疗到复诊的需要,故选D。材料不能反映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也未反映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排除A、C;材料与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无关,排除B。【补偿训练】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解析】选B。材料“挑选医院”“允许医院赚钱”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和调动医院经营的积极性,这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故选B;材料无法判断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受重视情况,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医院拨款的资金增减,无法判断政府财政是否压力减轻,排除C;医院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与民众医疗得到保障无关,排除D。14.第76届世卫大会于2023年5月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会表示,中国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卫生领域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工作,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主动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实践。据此可知 ()A.政治制度决定国家的卫生治理形式B.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C.世卫组织有效的协调疫情防控工作D.公共卫生治理是全世界治理的重点【解析】选B。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用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故选B。政治制度并不能决定国家的卫生治理形式,排除A;材料突出的是中国的作用,并不是世卫的作用,排除C;据材料无法得出公共卫生治理是全世界治理的重点,排除D。15.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大规模地开展疾病的防治工作,对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多发病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与防治,开展计划免疫,使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这说明我国 ()A.公共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B.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C.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得到提高D.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大规模地开展疾病的防治工作,使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说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公共医疗技术、医疗保障体系,卫生意识等信息,排除A、B、C。16.(2024·福州高二检测)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81年国务院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执业医师法》规定,乡村医生要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A.规范现代医疗保障制度B.缓解边远地区医疗困境C.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D.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信息,排除A;材料描述的信息不单单是边远地区,而是整个农村,排除B;材料与科教兴国无关,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大题,共52分)17.(12分)(2024·襄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疫灾频率的时段变化图材料二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时段频发中心频发区及扩展220-581年长安、洛阳、建康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582-960年长安、洛阳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961-1127年开封1128-1279年临安1280-1368年大都扩展到两广、云南1369-1644年京师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1645-1911年京师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4分)(2)针对220-581年和582-960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时期出现不同特征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古代疫灾的时间分布图和材料二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中的频发区和频发中心进行分析。第(2)题从结合魏晋时期和唐朝的政治和经济进行分析。答案:(1)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2)从政治角度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疫灾频发;隋唐时期(582-960年),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发生频率低。从经济角度来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但由于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突出“都城”人口较多、流动较强即可)等因素影响,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方法寻找病因,使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治疗,通过阴阳调和使病人恢复健康。《黄帝内经》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国时期,华佗以“麻沸散”和外科手术闻名天下。唐代孙思邈借助前人的经验,创立辨证治疗法。明清时期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著成《本草纲目》。文艺复兴以后,西医冲破教会的束缚,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通过嗅诊、听诊、叩诊、触诊、视诊等方法对病人进行诊断。16世纪维萨里建立了人体解剖学,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莫干尼创立病理解剖学,19世纪微尔啸建立细胞病理学。——摘编自魏嘉琪《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材料二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有人提出“废止中医案”的理由是:中医理论皆属荒唐怪诞;中医脉法出于纬候之学,自欺欺人;中医无能预防疫疬;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奚霞《民国时期中医废立之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医差异。(6分)(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力挺中医”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方法寻找病因”“唐代孙思邈借助前人的经验,创立辨证治疗法”“西医……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诊断”“通过阴阳调和使病人恢复健康”“文艺复兴以后,西医冲破教会的束缚”“明清时期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维萨里建立了人体解剖学”“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莫干尼创立病理解剖学”“微尔啸建立细胞病理学”“著成《本草纲目》”进行分析。第(2)题可以根据材料中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的几条理由为切入点一一进行反驳和阐述。答案:(1)差异:哲学观念:中医受阴阳五行、道家等思想影响(或注重“天人合一”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医受理性精神影响。治疗方式: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因,辨证治疗;西医借助仪器对病人检测、数据分析。药物来源:中医以植物药为主;西医以工业制药为主。认识途径:中医重整理总结;西医注重实证和分析。(2)示例:力挺中医中医历史悠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黄帝内经》总结先秦、秦汉时期大量医家经验。《伤寒杂病论》主张辨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针灸治疗简便经济,疗效显著,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欢迎。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诊治方法,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废止中医案”的举动是荒谬的。19.(14分)(2024·朔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致力于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迅速崩溃,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1990年政府农村预算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0%。材料二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8分)【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结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分析。第(2)题据材料“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进行分析。历史意义:从提高健康水平、以人为本的理念、城乡经济发展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2)表现:由政府组织引导,自上而下逐步推开;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历史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经济;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近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时期主要内容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66年,博济医学堂的设立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直接启发了此后一批教会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建立;1905年,清政府于巡警部警保司设卫生科,1906年升为卫生司,设保健、检疫、方术三科。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