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乡民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因而属于外国学者所说的“机械的团结”。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自由,这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C.“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种信任是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任,它建立在乡民对契约精神的高度自觉性上。D.虽然时代日新月异,中国人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仍然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坚守这一优良传统。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特点及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字形分析法对“礼”字进行解释。是为了证明前文观点——“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B.文章通过对比之法,分析了“礼”“法律”“道德”这些概念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乡土社会以“礼”来维持的特点。C.文章举曾子易箦的例子,论证乡土社会的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D.文章最后一段做了总结:礼是传统。是由整个社会历史所维持的,礼治社会不会在如今的快节奏的时代中出现。3.结合两则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乡土社会“礼治”精神的一项是()A.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B.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C.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D.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为什么作者说孔子所说的“礼”不是法律,也“不同于普通所谓的道德”?请结合材料二画线部分简要分析。【答案】1.B2.C3.A4.①举例论证,如举《论语》中“习”字的例子,来分析乡土社会中熟悉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举我读《论语》看到孔子在不同的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的例子,来分析“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②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法律与礼俗进行对比。5.①孔子说的“礼”强调主动性,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是自觉的行为;②法律则是从外限制人的,人如果不守法就会遭受法律的惩罚;③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人如果不遵守道德就会面临外在舆论的压力。【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而属于外国学者所说的‘机械的团结’”错,张冠李戴,中国乡土社会属于外国学者所说的“有机的团结”。C.“建立在乡民对契约精神的高度自觉性上”曲解文意,原文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D.“仍然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坚守这一优良传统”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明显指出中国人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已经过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乡土社会的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举曾子易箦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人们也会主动遵守礼,“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另外,文章说“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是表面现象而已。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A.这两句是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名言,强调律法的重要性。B.强调“恭而有礼”,符合“礼治”精神。C.强调主动信守承诺,讲信用属于守礼的范围。D.强调传统的效力,这是礼治的前提。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运用举例论证,列举《论语》中的例子和“我”读《论语》的例子,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对比论证,将法律与礼俗进行对比,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从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可知,孔子说的“礼”强调主动性,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是自觉的行为;结合“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知,法律则是从外限制人的,人如果不守法就会遭受法律的惩罚;结合“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可知,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人如果不遵守道德就会面临外在舆论的压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湖底的书香白荣敏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于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我”由翠屏湖自然想到曾经在湖边的溪山书院讲学的朱子,从而引起下文描述朱熹来到书院的原因以及对古田的深远影响。B.“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是指朱熹在遭遇政治迫害的黑暗日子里,坚持信念,宣讲理学,为他人指明方向,增添信心。C.古田人才辈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这些人都直接受到了朱熹的教导,体现了朱熹对古田的重要价值。D.第⑨段中“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反映了古田人对朱子的功绩的缅怀之意。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④段的插叙内容,既介绍了朱熹为何“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也点明了朱熹的政治处境。B.文章写20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而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院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的惋惜。C.第⑧段“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衬托出朱熹的教化深入人心。D.本文结尾写湖底的书香“点亮”了古田,形象地写出了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显得韵味悠长,意蕴深刻。8.第⑤段引用朱熹的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本篇散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写出了朱子在孤凄、绝望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豁达情怀。③引出下文,表达作者对朱熹人格精神的赞美之情。9.①对真正的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②对朱熹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③对新建溪山书画院来传承文化的做法的赞美和欣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这些人都直接受到了朱熹的教导”错误,原文有“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表明是靠着从朱熹开始的师徒传授关系一代代的传承,故有些人不是直接受到了朱熹的教导,应是间接。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形成鲜明对比”错。文章写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而淹没书院,目的是交代新建溪山书院的具体原因,两者并未构成鲜明对比。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真正的欢乐是粗茶淡饭之外,能和学生们开怀一笑,随合而乐观。诗句表现朱熹随遇而安,乐观方达、热爱自然美景的情怀。引用诗文,让人想象当时的美景,感受朱熹充满诗意的情怀,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诗意和意境美。②结合“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可知,诗歌创作背景是朱熹人生极艰难的时刻,在此孤绝之境,朱熹能有此种情怀,诗句写出了朱子在孤凄、绝望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豁达情怀。③结合“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可知,正是诗句中朱熹整理好自己的心绪,扬起精神的大旗,才会有后文笃志讲学、燃烧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做法。诗句引出下文,表达作者对朱熹人格精神的赞美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①结合“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于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可知,作者没能看到当初真正的书院,含有对真正的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之情。②结合“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可知,此处表明朱熹超脱了苦难,整理好自己的心绪,扬起精神的大旗,笃志讲学、燃烧自己、献身教育事业,表达对朱熹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③结合“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可知,曾经的溪山书院已经淹没在湖底,但文脉没有断,文化没有沉,新建的溪山书画院代替旧的,接续了文化的传承。作者表达对新建溪山书画院来传承文化的做法的赞美和欣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鉴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廷、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释囚A辟为B参谋C未几D辞职E李阳冰F为当涂令G白依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B.“与吴筠善”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C.左右,文中指身边的人,与现在表示约数的“左右”并不相同。D.“道寻阳”与《师说》“闻道有先后”两句中的“道”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2)至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14.文中李白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骜放不自修”?请列举三处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B12.C13.(1)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2)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14.①长大后,隐居岷山,好酒任侠。②作为翰林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③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④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释囚辟为参谋”中,“释”和“辟”为联动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参谋”作“辟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故C处断;“未几辞职”语意完整,“职”做“辞”的宾语,胡E处断;“李阳冰为当涂令”中,“当涂令”作“为”的宾语,故G处断。综上,CEG处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因此。/根据。句意: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B.“含义相同”错误。友好。/出色、优秀。句意:和吴筠友好。/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C.正确。句意: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D.正确。路过。/道理。句意:路过寻阳。/所知道的道理有先有后。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错误。根据原文“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可知,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并不是“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一向,向来;“耻”,以……为耻;“擿”,指摘;“官”,给……官做;“辄”,总是。(2)“至是”,这时;“以”,来;“长流”,长期流放;“会”,适值;“坐”,因……获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日沉饮”可知,长大后,隐居岷山,好酒任侠。结合“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可知,作为翰林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结合“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可知,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结合“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可知,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迫迁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题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奇异,说:“这人天才英特,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他喜欢纵横家那一套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祖徕山,每天沉醉于醋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在集市上喝醉。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心内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被皇上亲近的人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李白)曾经乘着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他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昊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①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贺铸,北宋诗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黄华:菊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上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B.首联写雨后的清蝉在树上欢快地鸣叫,这让仕途失意的诗人心中获得了一些安慰。C.颔联描写诗人病后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情意无限,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浓。D.尾联抒情,写诗人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心中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16.“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答案】15.B16.颈联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年华易逝、怀乡思归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这让仕途失意的诗人心中获得了一些安慰”错,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可见,欢快的蝉鸣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并未从蝉鸣中获得安慰。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意思是: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怀乡思归之情。由此可以推断情与景的关系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描写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词人对爱情的独特看法:两人之间的情意若是长久,不必追求每天都要在一起。【答案】①.嘈嘈切切错杂弹
②.大珠小珠落玉盘③.大风扬积雪击面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⑤.两情若是久长时
⑥.又岂在朝朝暮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嘈、弹、击、漫、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经常有人问:人为什么要读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①,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②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③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加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令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书本虽小,却能够容纳美丽的意象、宏大的场景和深沉的思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多种多样②必不可少③走马观花19.①原句运用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书本包罗古今、细大不捐的特点,生动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原句后面的三句话形式上构成的排比句,依次列举美丽意象,宏大场景,深层思考三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了“书本"包含的辽阔的精神世界,富有气势。
③原句贴切的引用诗句,作为定语,不仅增加了文采,而且带给了读者生动形象的感悟。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后文提到“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可知,语境强调求知的方式的多样性,故填“多种多样”。多种多样:形容事物的多样性或者变化性。第二空,后文提到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语境强调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故填“必不可少”。必不可少:是绝对需要的或者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第三空,前文提到读书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语境强调的是快餐式阅读与之不同,它是不深入,不细致的一种阅读方式,故填“走马观花”。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是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将“书本”比作“时空容器”,其中本体是“书本”,喻体是“容器”,用此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书本包罗古今、内容丰富的特点。其次是用“……的美丽意象”“……的宏大场景”“……的深沉思考”,三个整齐划一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具体地说明书本是非常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们以无尽的精神食粮。另外“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加虎”“究天人之际,通古令之变”三句,显然是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神采,又给读者具象化的体悟,让人思考与回味。形容事物的多样性或者变化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管是沿海居民,①,都需要吃碘盐。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脑发育尤其是生长发育。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②,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所以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③,碘摄入量就会不足。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答案】20.①还是内陆居民②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③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21.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22.碘对我们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都有必要吃碘盐。【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和“不论是沿海居民”为对照句,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和“沿海”对应应是“内陆”,可知此处说的是内陆居民,应填“还是内陆居民”。
②根据主体一致原则,此处说的应是含碘丰富的海带、紫菜和海鱼等食物,具体内容和后文为转折关系,结合“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可知,此处说其含碘量较高,应填“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
③结合“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可知,此处说食盐对补充碘得到重要性,结合“碘摄入量就会不足”,应填“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具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句末加上“的作用”;二是“加强新陈代谢”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加快新陈代谢”;三是“促进脑发育尤其是生长发育”不合逻辑,句意前后是递进关系,“脑发育”应该在后面,改为“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中,第一句话提出有些人的观点,沿海地区的人不需要吃碘盐。第二句否定其观点,指出沿海居民和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第三、四、五句对都需要吃碘盐的原因进行阐释。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促进生长发育是甲状腺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综上,用因果关系整合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碘对我们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都有必要吃碘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什么样的环境熏陶什么样的人。但是周敦颐也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即使身处污浊之地,也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纯洁的品行。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东莞2025年广东东莞莞城公安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第一期)1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科技助力下的生产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
- 库房消防合同范本
- 社交媒体网络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 科技创新在办公领域的实践案例
- 社交媒体在移动营业厅业务增长中的作用
- 科技类产品电商平台消费者偏好研究
- 物业居间协议合同范本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中医药治疗与调理
- 知识共享时代的知识产权跨国交流模式创新
- 生理学泌尿系统6学时课件
- PySide学习教程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1 Introduction
-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全册
-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doc
- 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及实施细则
- 译林初中英语教材目录
- 物业交付后工程维修工作机制
-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
- JJF 1752-2019全自动封闭型发光免疫分析仪校准规范(高清版)
- GB 1886.300-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离子交换树脂(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