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检测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33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巍峨壮丽的自然风光、繁华现代的都市景观、内涵厚重的人文传统等视频画面伴随音乐依次展现,如“屏保”般精致唯美。画面定格处,旁白道出一句句()的城市广告语:“大美青海”“好客山东”“七彩云南”。______。如今,各地在()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都喜欢推出一句广告语,作为宣传展示、对外推广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叫响一座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带货”之下,武汉和扬州两座城市长久以来成了网红打卡地,至今魅力不减。千古名句这样的“城市宣传语”,堪称神来之笔。每到一个地方旅行,我们总喜欢拍些美照发朋友圈,证明“人间值得”。古代文人墨客其实同样喜欢游历,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因为他们的一句话,你便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杭州西湖畔看“山外青山楼外楼”,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宁静与美丽。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成为神州大地壮美山河的最佳宣传语,为各地文旅部门()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当然,古代文人墨客借景抒怀,更多是对名山大川等一些具体景物有感而发,没有上升到今天城市形象宣传的高度。但其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值得今人借鉴。(摘自《经济日报》5月12日,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字正腔圆倾巢而出也许招募 B.朗朗上口倾巢而出虽然招揽C.朗朗上口不遗余力也许招揽 D.字正腔圆不遗余力虽然招募2.填入横线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广告语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B.被这些广告语深深震撼,观众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C.被这些广告语深深震撼,观众恨不能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诗与远方D.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诗与远方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古代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B.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C.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D.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他们用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波澜壮阔。【答案】1.C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语境修饰“城市广告语”,这些广告语读起来十分顺口好听,应选“朗朗上口”。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侵扰。不遗余力: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语境指各地都在用尽力量塑造城市形象,应选“不遗余力”。也许:表示不很肯定。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语境带有猜测意味,可能因为文人墨客的一句话,就会吸引游客到来,应选“也许”。招揽:招引到自己方面来。招募:募集(人员)。语境指好的宣传语能够招引游客到来,应选“招揽”。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横线前面谈到的是城市广告语,此处用“这些广告语”与之衔接更恰当;而且此处话题也是“广告语”,而不是“观众”,排除BC;D缺少主语,且“立即”最好放在“打点行装”前面。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古代”,没有出现谓语,下句主语换成了“他们”。可把“古代因为没有现代高科技”直接改成句子的状语,修改为“在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古代”;成分残缺,“他们手中的笔写下”缺少介词,应在“手中的笔”前面填上介词“用”。全部修改正确的是D项。故选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材料二: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义。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格宽摆”的特征,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第六个“褖”字,读作tuà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衫褴褛”形容生活困苦。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带有缘边的设计,遮掩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第七个“合”字,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根据《玉藻》和《深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指袖长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拢时袖子褶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第八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不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绞结缨的衣冠风貌。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B.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C.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根本特征,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D.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B.“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C.汉服“松格宽摆”的特征,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D.汉服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学生却身着衬衫和长裤出场。B.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具有丰富的礼仪文化内涵。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有些人认为“古人的服装”就是汉服。D.“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至世宗,始复旧制。……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清史稿·舆服志》)。【答案】4.C5.D6.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C.“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根本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八个字”,可知,这只是现代汉服的主流典型特征,不能理解为“根本特征”。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八段“‘合’字,即‘腹手合袖’……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第九段“‘缨’字……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绞结缨的衣冠风貌”可知,“腹手合袖”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缨”形成隐扣系带,佩绞结缨的衣冠风貌。张冠李戴。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双重断裂导致人们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对汉服概念的误读。A.是对汉服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消失的表达,是对汉服概念的误读。B.阐述的是汉服的形成及汉服的礼仪文化内涵。C.是现代人对汉服概念的误读。D.是清人对其衣服旧制的不轻变,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使汉服不再具有民族性,是对汉服概念的误读。故选B。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王介甫书司马光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至闾阎细民,莫不非议介甫。介甫知其故乎?光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今人诋毁介甫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更立制置三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骚扰百姓,怨嗟盈路。《书》曰:“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明主宽容,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今介甫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介甫从政始期年期年:一年。B.光忝备交游之末忝:有愧于,谦辞。C.介甫固大贤固:本来。D.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趣:催促。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介甫以为此腐儒之常谈不知东方之既白B.君子喻于义受命于人主C.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度义而后动D.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B.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C.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D.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指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议论。因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所以开头称呼语中的谏议是司马光自称。B.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文中借指平民。C.广惠仓:宋仁宗时期建立的用于平时扶助老幼病残者的粮仓。将每年征收上来的部分税粮囤藏在仓库里。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司马光就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直接对王安石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王安石能够采纳。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任命常平仓、广惠仓特使,派他们到各地推行新法骚扰了百姓,造成民怨沸腾。C.司马光指出“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治国主张。D.司马光引用老子的话来证明王安石变法带来了社会混乱,是违背了老子的主张,最终难以成功。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2)明主宽容,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13.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过失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7.D8.C9.B10.A11.C12.(1)假使他们确实是君子,那么本来就不应谈及利益;他们果真是小人,那么只会虐待百姓。(2)贤明的国君(对您是)如此宽容,而您拒纳谏言竟然这个样子,这恐怕够不上“恕”道吧?13.①用心过头。在推行新法时,用力过猛,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社会各方的承受能力。②自信心太强。在推行新法时,对自己的想法和方案过于自信,没有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趣:通“趋”,这里指追求。句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B.介词,对;介词,从。句意:君子懂得的是义。/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C.都连词,表承接。后来又想再制订出农田水利法而加以推行。/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句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来亲自传达给您。/如果君实您用(我)在位任职很久责备我。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真能向主上进一言,请求罢去条例司,则国家太平的景象都会恢复其旧貌,而您改过从善的美德比起过去来越发显得光明正大了。“进一言于主上”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C;“复其旧”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谏议是司马光自称”错,当时王安石任右谏议大夫,本文开头“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是司马光称呼王安石。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明自己的治国主张”错,司马光引用古代圣贤的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王安石的做法不当。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假使;“诚”,的确、确实;“固”,本来;“惟民是虐”,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惟虐民”,只会虐待百姓。(2)“乃尔”,竟然如此;“无乃……乎”,恐怕……吧。【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过失主要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用心太过”具体表现是“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即用心过头。在推行新法时,用力过猛,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社会各方的承受能力。“自信太厚”具体表现是“明主宽容,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即自信心太强。在推行新法时,对自己的想法和方案过于自信,没有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参考译文: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我没有才能,够不上委屈您当作朋友。“君子能够做到意见一致,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能做到意见一致。”君子(处世待人)的道理,怎么可以盲从附和呢?但他们的志向都是想树立事业,实行政治主张,辅助社会,养育黎民百姓,这是他们一致的地方。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责备您。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当今天下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古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他们的养民之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于是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之士及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刮尽人民的财富。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委任常平仓、广惠仓的特派员,使他们在各个地方推行新法。起初是发放青苗钱,接着想使每户出免役钱,后来又想再制订出农田水利法而加以推行。扰乱百姓,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尚书》说:“民心不平静,有的就出在王宫里面和邦君的家里。”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您也当自己想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不可单单归罪于天下的人。说到侵夺原有官吏的职权,只能把政治秩序搞乱,您反而以为是治国良法而首先实施;放款收利息,这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作为王道善政而尽力推行;劳役自古都由平民负担,您反而打算征收免役钱,而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这三项措施,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适合,而您独自以为可行。这就是我所说的用心过了头。贤明的国君(对您是)如此宽容,而您拒纳谏言竟然这个样子,这恐怕够不上“恕”道吧?这就是我所说的自信心太过。老子说:“我只管无所作为,人民会自自然然地服从教化;我保持清静的态度,人民自己会在正道上生活;我只管无所事事,人民会自己作到富足;我没有任何欲望,人民自然会变得淳朴。”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的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纷繁混乱,无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氏的意愿吗?您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不是很困难吗?人嘛,谁没有过错,君子的过错,如像日蚀月蚀,他有过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着他。这何损于日月之明?您真能向主上进一言,请求罢去条例司,则国家太平的景象都会恢复其旧貌,而您改过从善的美德比起过去来越发显得光明正大了。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来亲自传达给您,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谨再拜。第Ⅱ卷(共117分)四、(2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喜雨清代·郑燮宵来风雨撼柴扉,早起巡檐点滴稀。一径云烟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田中水浅天光净,陌上泥融燕子飞。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雨来的时间以及风雨来临时和诗人早起之后听到看到的情景。B.第三句写太阳在天际的云霞和田间烟雾的烘托下冉冉升起,就像刚从蒸笼中滚出,别有一番壮观的景象。C.诗人虽然内心喜悦激动,却没有自己直说,“共说”其实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想法。D.诗人故意用“碧湖”和“红稻”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实写诗人看到眼前丰收景象的欢快情绪。1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五六句的写景句?16.此诗以《喜雨》为题,全诗虽不见一个“喜”字,但在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喜悦之情。请概括让诗人“喜”的原因都有哪些?【答案】14.D15.示例一:动静结合。前半句描绘的是静景,秧田里浅水天光互相映照;后半句描绘的是动景,燕子在陌上衔泥,上下翻飞。示例二:高低结合。水波清浅,处于低处,燕子在低处的陌上翻飞,与天光的高远相映成趣,展现出高低错落的美,使整幅画面更加立体、生动。16.雨后农忙的情景令人喜悦,雨后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人愉悦,想象秋稼长势良好稻壮鱼肥令人欣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实写诗人看到眼前丰收景象”错,“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是写大家都纷纷预测今年的庄稼长势喜人,等到秋天丰收时,一定会稻壮鱼肥,喜获丰收。这是诗人想象秋天一定会丰收,不是实写,也不是眼前看到的景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鉴赏描写手法的能力。五六句是“田中水浅天光净,陌上泥融燕子飞”写的是一望无际的秧田里浅水映人,天光照底;春光融融,鲜花盛开,燕子在陌上衔泥、上下翻飞,令人感到如痴如醉。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是静景,清澈的水面、明亮的光线,就像一个巨大的画布。下句是动景,燕子在湿漉漉的田埂上灵动地飞舞,衔泥筑巢,显得那般富有生机,又像是在描绘着一幅生动的图画。颈联也采用了高低结合的手法。上句描写田间的水清澈见底,映照天光,是低处景色;下句写燕子在陌上忙着衔泥筑巢,燕子在空中翻飞,是高处景色,并且仰望燕子飞舞,背景是高远的天光,这样就拓展了写景的空间,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这样高与低错落有致,使整幅画面更加立体、生动。【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颔联展现了一幅绚烂无比的春景图,雨过天晴,太阳从一片云雾中探出头来,显得如此辉煌。农家也开始忙碌起来,河水上涨,载满禾苗的小船争先恐后,大家热情高涨,也生怕耽误了农时。“蒸日出”三字,描写出雨后初晴、空气湿润的情况,有力地烘托出阳光灿烂的景象;“新绿”二字,表达出春雨之后禾苗新鲜的气象,委婉地抒写了一份喜悦之情,更传达出诗人对农家生产活动的关心。由此概括出:雨后农忙的情景令人喜悦。颈联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澈的水面映照着天光,燕子在湿漉漉的田埂上飞舞,显得那般轻盈。雨后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人愉悦。结尾表达出诗人对丰收的渴望。这样好的天气条件,预示着秋季时将会出现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碧湖、红稻、肥鲤”的意象,抒写了诗人想象秋稼长势良好稻壮鱼肥的情景,令人欣喜。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木”在古代诗文中含义丰富。可以指“树木”,如《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自然景象,渲染出一种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氛围,烘托了蜀道的艰难;可以指“木头”,如《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道理;可以指“树叶”,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茫无边际的秋景,抒发深沉的情怀。【答案】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雄飞雌从绕林间③.故木受绳则直④.金就砺则利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雌”“砺”“萧”“滚”等。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春归谷雨子隽①今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美艳,也格外的短暂。春归谷雨,夏至又将至。②过了谷雨节气,春天渐渐隐去,夏天悄然而至。为了挽留春色的美好,我拍下了十几条花开的瞬间,比如金灿灿的迎春花,粉白色的樱花,浅粉色的杏花,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雪青色的丁香花……我把它们安顿在视频号的田园里,与南来北往的朋友一起分享。祖国幅原辽阔,当我们正在享受如此美艳的春色时,遥远的南国,已进入一派葱茏的浅夏。而北疆,尚未迎来期待已久的春色。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寒冷的冬天,会把时间拉长,而百花争艳的春天,却把时间缩短。其实,时间本身的长度从未改变过,而是我们的视野出现了倾斜而已。③不经意间,时令已至暮春,春归谷雨,夏至又将至。告别谷雨,就迎来了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早,我沐浴着黎明的那一抹清宁,沿着林荫道健步走。也许是因为一场春雨过后,让春天变得更加纯洁和清新,路畔的樱花与桃花竞相绽放,花香宜人。前行的同时,只想驻足,去欣赏花开时怎样的羞涩与张扬,在花香里陶醉片刻。俯身细看,那些春泥也有了新的模样,更加的松软和湿润,一些幼芽头顶新泥,破土而出,满腔热情的参与春天的花事。这些幼芽虽然刚刚出土,尚未着色,可它一定是生机勃勃的,对春天深爱着。④春天里的景致,有的虽然那么微小,那么柔弱,可给人们留下了相见恨晚,长相厮守的感觉。这大约就是春天的魅力。我站在桃花盛开的树下,很自然地想到了花蜕变于果的艰辛与不易。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很自然的想到了它默默无闻、承载万物,为成全春天所做的努力。⑤最浓郁的春色,源于乡下,葳蕤于山野。前些日子,回家为姐姐过生日,离开暄嚣的小城,车子越是向西行驶,春色越是浓郁。这几年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每一处似乎都是一片独立的风景区。湛蓝如洗的天空下,路的两畔盛开着各种春花,弯弯曲曲的花带令人眼前一亮。我敞开心扉,忘我地享受着只有故园才有的春色。因满目春色而欣喜的人,往往会被眼前的五彩缤纷所陶醉。从未想到过,无论怎样娇艳的春色,也总要淡去,注定成为过往里的一种美艳,让人回首时微微一笑。⑥美是可以繁殖的。一程美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又会在岁月的泥土里生根发芽,生长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让人们对未来的景色充满期待。又或,那些类似烟尘而远去的美,仿佛又一次得以重生,比如桃花更艳,蓝天更蓝,云朵更白,柳条更加柔长,春泥更加清香。面对宏阔的春色,你一定会哇塞一声发出惊叹:当下的风景从未有过这样的美妙。⑦前几天,怎么也想不起来,哪一天西山的桃花进入盛花期,哪一天开元路的樱花纷纷飘落,哪一天开元湖的水莲第一次开花?只好打开电脑,去寻找它们的标签。其实,在纷繁的世界里,许多事情不必拘泥于细微末节,而打乱了匆匆的脚步。因为,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规律而不可逆袭。到了哪一个时间节点,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只不过它们都有一个抵达的过程,日复一日才可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能太过焦虑。比如春暖花开,寒冬落雪等……这样的水到渠成,是多么的尽如人愿,是天时地利人和多么美好的融合。只是忙于奔波的我们不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专注一个方面时,忽视了许多美色罢了。⑧春归谷雨,人们一定会想到一段关于仓颉的传说。据古籍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左史官,专门负责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传统习俗,将中华文明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被尊称为“文祖”。由于仓颉创造文字有功,感动了上天,便降了一场谷子雨,即“天雨粟,鬼夜哭”。老百姓不明就里,又惊又怕。后来,老百姓将降谷子雨这天作为“谷雨”,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来祭祀仓颉。谷雨后,气温升高,蜈蚣、蜘蛛、蝎子、毒蛇等毒虫和害虫频繁活动起来。传说,为了避免毒虫和害虫的伤害,人们就根据道教的信仰,制作出“谷雨贴”,张贴在门上。“谷雨贴”上有的是张天师形象,有的是神鸡捉蝎形象,有的则写上“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等文字。春天的精华,一点一滴的凝结到谷雨,关于春天美好的传说,也会在谷雨时节形成朵朵美丽的浪花,一条时光的溪流浸润着春与夏的两个季节,让平淡的岁月更具看点。⑨与我们一样深情的春天,极尽所能,把温良、柔软、希望留给了喜欢春天的我们。喜欢春天的人们,对于春天又总是那么一往情深,虽然不曾挽留得住春的美好,却把每一抹春色,珍藏在岁月的每一个角落。春色总要渐渐远去,可是,人们纵然已经抵达了盛夏、深秋、寒冬每一个驿站,也会带着对春天的一份念想,去阅读远去的春色,甚至可以看到曾陶醉过的某一个场景,闻到某一种喜欢的花香。春天的深情和婉约,总会悄然于人们心灵的深处,一些遥远的旧事也让人不可淡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文人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的南庄,当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令人惆怅。⑩当渐渐步入岁月的深处,越发感觉到春光的短暂与美妙,不知你是否与我有着同样的感知,只有在这样浪漫而柔软的春天,才能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单调地活着,让灵魂远离所有的羁绊,像认识和喜欢春天一样,又一次认识和喜欢自己。当春归谷雨,与春天作别的瞬间,一些思绪油然而生。淡淡的惆怅,丝丝缕缕的留恋,让人深深地怀念着那一场场花事,一缕缕花香。⑪春归谷雨又夏至,与春天挥手作别,不是时光的沦陷,而是在春泥里播下期待与希望的种子。当穿越了下一个寒冬,依旧会遇见春天熟悉的身影。春风、春水、春泥,春花依旧是春天里最美的风景。(中国作家网2024年4月27日)18.下列选项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悄qiǎo然幅原葱茏倾qīng斜B.骄阳林荫yīn模mó样葳蕤réiC.参与yǔ承载zài厮守暄嚣D.湛蓝古籍拘泥nì仓颉1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是一个喜爱春天的人,他用排比手法表现谷雨节气后他在视频号的田园里留下的美好的春色。B.②段中作者用南北方景色的巨大差异来体现祖国的辽阔,并对不能迎来期待已久春色的北疆表达了深深的遗憾。C.春天里的景致,有的虽然微小,柔弱,可仍让人们觉得相见恨晚。这是因为春天默默无闻地做出了承载万物的努力。D.作者意识到人不必拘泥于细微末节,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是水到渠成的。过于焦虑会让我们在专注一个方面时,忽视了许多美色。E.文章第⑧段讲了传说中谷雨的来历、风俗、特点、文化等内容,使文章更为充实。20.解释第②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1.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22.第⑨段中写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是否有必要?请说明理由。【答案】18.D19.BC20.字面义:时间的长短都是一样的,但是人的心理会偏向自己喜爱的事物。深层义:春天和冬天的时间长短相同,但是因为人们对春天的偏爱,所以会觉得美丽的春天太短了,而寒冷的冬天太长了。21.用拟人,写出花朵含苞和盛开的样子,写出幼芽生机勃勃地生长,体现春雨过后,变得更加纯洁和清新的春天让作者深深地喜爱和陶醉。22.有必要。文章引用崔护的诗《游城南》,引出崔护与姑娘邂逅于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第二年春天没能再见一面的惆怅之情,作者借这个故事(用典)体现人们对春天的难忘、喜爱,照应上文在春色远去之后也会回忆起曾经在春天里感受过的美好甚至是遥远的旧事。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幅原”的“原”应写作“员”;B.“模样”的“模”应读作mú;“葳蕤”的“蕤”应读作ruí;C.“参与”的“与”应读作yù;“暄嚣”的“暄”应写作“喧”。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并对不能迎来期待已久春色的北疆表达了深深的遗憾”错,原文“祖国幅员辽阔,当我们正在享受如此美艳的春色时,遥远的南国,已进入一派葱茏的浅夏。而北疆,尚未迎来期待已久的春色”只是表明南北方春天到来的时间不同,没有遗憾之情。C.“这是因为春天默默无闻地做出了承载万物的努力”强加因果。原文“春天里的景致,有的虽然那么微小,那么柔弱,可给人们留下了相见恨晚,长相厮守的感觉。这大约就是春天的魅力”,可见即使面对微小、柔弱的景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因为春天独有的魅力,而不是“因为春天默默无闻地做出了承载万物的努力”。故选B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字面义:“时间本身的长度从未改变过”意思是时间的长短都是一样的,不会改变,这是客观规律,自然现象,谁也不能更改;“我们的视野出现了倾斜”意思是人的情感会有倾向性,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会有偏向,这里化抽象为具体,把心灵的感受变化具体到视野倾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深层义:联系前文“寒冷的冬天,会把时间拉长,而百花争艳的春天,却把时间缩短”,冬天寒冷,人们就觉得漫长;春天美好,人们就觉得时间短暂。其实春天和冬天的时间长短相同,但是因为人们对春天的偏爱,所以会觉得美丽的春天太短了,而寒冷的冬天太长了,客观没有变化,随着爱憎人的心理、主观上会有改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羞涩与张扬”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原本属于人的情态词语赋予了自然物,“羞涩与张扬”写出花朵含苞和盛开的样子;“满腔热情的参与春天的花事”写出幼芽“虽然刚刚出土,尚未着色,可它一定是生机勃勃的”;句子描写的是清晨沿着林荫道步行时的感受,“也许是因为一场春雨过后,让春天变得更加纯洁和清新”,然后描写画线句部分的花朵和幼芽,具体展现春雨过后的美好景物,字里行间蕴含着变得更加纯洁和清新的春天让作者深深地喜爱和陶醉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是否有必要需要从内容、结构和效果几方面分析鉴赏。首先回答:有必要。内容上,看这段写了什么。文章先引用崔护的诗《游城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后面崔护与姑娘邂逅于美好春天的故事,初见美好,“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第二年清明,“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令人惆怅”,表达第二年春天没能再见一面的惆怅之情。然后看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联系故事前面的“喜欢春天的人们,对于春天又总是那么一往情深,虽然不曾挽留得住春的美好,却把每一抹春色,珍藏在岁月的每一个角落”可知,作者借这个故事(用典)体现人们对春天的难忘、喜爱;结构上,故事之前作者写“春天的深情和婉约,总会悄然于人们心灵的深处,一些遥远的旧事也让人不可淡忘”,故事印证了或者说照应了上文在春色远去之后也会回忆起曾经在春天里感受过的美好甚至是遥远的旧事。效果上,这个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发生在春天的浪漫故事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提升了阅读兴趣。六、(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食野菜是中国人的传统。【甲】民间有俗谚——“吃过龙头菜,福进家门来”。龙头菜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及。但近年来,关于“龙头菜致癌”的说法愈演愈烈。【乙】“龙头菜有小毒,主要原因在于它含有的‘原蕨苷’属于3类致癌物。”研究员祁云枝提醒:“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原蕨苷’易溶于水。”因此食用龙头菜之前一定要用沸水焯烫,再用冷水浸泡,①。祁云枝还强调,采摘龙头菜时,要选择刚出土的嫩芽。只有在叶尖蜷缩成“小拳头”的状态下采摘,②,一旦叶子展开,就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了。【丙】龙头菜的吃法很多,凉拌、炒、烧、煨、焖都可以。用龙头菜烹调的常见菜品有凉拌蕨菜、海米炒蕨菜、蕨菜火腿鸡蛋饼等。龙头菜虽可鲜食,③,所以市场上常见其腌制品或干品。【丁】东北人喜欢把龙头菜腌成咸菜,而湖南人则喜欢把它和腊肉一起翻炒。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龙头菜除了鲜食之外,还被腌制成爽口的泡菜。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 D.丁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3.B24.①以便去除毒素②龙头菜口感才最好③但是较难保鲜【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乙处,“提醒”后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当“某某说”等提示语在引文中间时,提示语后用逗号。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说“龙头菜有小毒”,而此处前面“食用龙头菜之前一定要用沸水焯烫,再用冷水浸泡”的做法,目的就是去除毒素,可填:以便去除毒素;②前面写应在龙头菜叶尖蜷缩成“小拳头”的状态下采摘,此句与“口感粗糙、难以下咽”相反,也就是口感好,注意要填出主语“龙头菜”,可填:龙头菜口感才最好;③由“虽”可知这里应有“但”;内容是与“鲜食”照应,后文的腌制表明龙头菜很难保鲜,可填:但是较难保鲜。25.《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联与作品的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有着密切联系,能见出作者匠心。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暗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答案示例一:《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林黛玉有“罥烟眉”“含情目”之容貌,她魁夺菊花诗,有咏絮之才华;她心思机敏,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智慧,可谓灵秀之人。但她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父母双亡,寄身贾府,与宝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最后焚稿泪尽而逝,命运悲惨。其人越灵秀,则越能凸显命运不能主宰之无奈与可悲,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增添了全书的悲剧意味。答案示例二:《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探春心高志大、才华横溢,堪称贾府的女中豪杰。她“出淤泥而不染”,生母和弟弟都品行恶劣,但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严于律己;她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杀伐决断的魄力,为大观园改革,兴利除弊,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抄检大观园时率先意识到贾府的衰败趋势并耿直明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性灵敏锐,才思敏捷,心地敏慧的女子,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不能挽救贾府这个贵族之家日渐衰落的颓势,更无法主宰自己的不幸命运,正如“分骨肉”的曲子中所吟唱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落得了一个远嫁异乡的结局,令人叹惋,体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示例一:《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由原文“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知,意思像谢道韫那样才思敏捷,她魁夺菊花诗,有咏絮之才华;由原文“第三回中作者就描述林黛玉的神态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可知,林黛玉有“罥烟眉”“含情目”之容貌,她心思机敏,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智慧,可谓灵秀之人;由原文“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她外祖母致意务在必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车而去,雨村另有一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可知,她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由原文“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可知,与宝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最后焚稿泪尽而逝,命运悲惨。其人越灵秀,则越能凸显命运不能主宰之无奈与可悲,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增添了全书的悲剧意味。答案示例二:《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由原文“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可知,探春心高志大、才华横溢,堪称贾府的女中豪杰。由原文“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探春早已拭去泪痕,忙说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的做人情。你告诉他,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他添他施恩,等他好了出来,爱怎么添了去’”,她“出淤泥而不染”,探春的做法行得端走得正,杜绝了私弊,维护了公正,树立了威信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严于律己;由原文“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可知,她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杀伐决断的魄力,为大观园改革,兴利除弊,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由原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可知,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抄检大观园时率先意识到贾府的衰败趋势并耿直明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性灵敏锐,才思敏捷,心地敏慧的女子;由原文“宝玉和北静王亦上了另一条船,二人按剑站在船头,回望着送行的众人,挥了挥手。清明节的风呼呼的吹着,船启动后,顺风远去,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的江海中,犹如断线的风筝很快就没有了踪迹”可知,她不能挽救贾府这个贵族之家日渐衰落的颓势,更无法主宰自己的不幸命运,正如“分骨肉”的曲子中所吟唱的,“一帆风雨路三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